学术投稿

SD大鼠颌下腺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李怀奇;邢树忠;宋晓陵;陈中坚

关键词:颌下腺肿瘤, 动物模型, 二甲基苯丙蒽, 大鼠
摘要:目的用不同方法构建颌下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将80只大鼠按干预方式不同均分为A、B、C、D 4组,A组采用2%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05 ml;B组采用4%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05 ml;C组采用4%二甲基苯丙蒽分析纯丙酮溶液注射入颌下腺,每只0.05 ml,连续3次,每次间隔两周;D组将实验动物的胸腺摘除,其余实验条件等同C组.各实验组在开始实验1周后给予含0.05%苯巴比妥的饲料喂养3个月,且均采用自身左右对照.结果各实验侧先后都有肿瘤出现,诱瘤率分别约为22%、30%、48%、61%,病理分析大部分是鳞状细胞癌,另有部分纤维肉瘤.结论用D组方法构建的动物模型有易建立、成瘤率高的特点,可以较好地观察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可吸收止血纱布在腭裂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可吸收止血纱布在腭裂术后松弛切口中的应用.方法以兰氏法和两瓣法修复腭裂,松弛切口用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塞.结果 95例腭裂患者术后第1天体温均在37.5 ℃以下,术后3个月随访无复裂、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止血纱布应用于腭裂术中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顾亚军;傅其宏;邵现红;朱保;姜颂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治疗牙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治疗牙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即重组合异种骨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中,与传统的GTR技术和牙周翻瓣术对照研究.选择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35例45处牙周组织缺损,分为3组,BMP组:牙周缺损处植入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GTR组:牙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OFD组:做牙周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12、24周分别观察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3组术后PPD、CAL和SBI均有明显减少和降低.BMP组、GTR组与OFD组相比较,PPD和CAL减少、SBI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术后12周时P<0.05,术后24周时P<0.01);BMP组与GTR组相比,PPD和CAL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SBI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是治疗牙周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何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伤性完全脱位牙52颗再植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0-2003年共收治外伤性完全脱位牙患者34例52颗患牙,再植后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宝(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长度微种植体支抗应力差异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长度微型种植体在承载不同方向400 g正畸力时的应力分布和大小.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 建立不同长度的微型支抗种植体-骨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模型,在加载侧方力(与种植体长轴成45 °和90 °)的条件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①在两种加载条件下,不同长度的微型种植体应力值(包括单元应力和节点应力)呈规则分布,均显示8 mm长度时,应力值小,并且随着微种植体长度的增加或减小,应力值都呈增加趋势;②种植体颈部为应力集中区.结论在承受非轴向力的作用下,8 mm微种植体颈部的应力值低,并且随微种植体长度的变化,应力都呈上升趋势.

    作者:王震东;王林;倪晓宇;马俊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1例

    患者男,14岁,因整畸需要要求拔除4 ̄|4.常规检查,牙外观形态正常,X线片显示为单根,牙根略弯向近中.

    作者:周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排龈技术在口腔固定修复临床中的应用

    介绍排龈技术的重要性,并就各种排龈方法、排龈线、特殊条件下的排龈技术及排龈时使用肾上腺素产生的不良反应、排龈线中酸性止血剂、排龈时间等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张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的免疫组化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口腔鳞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P16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P<0.05),口腔鳞癌Ⅲ级低于Ⅰ、Ⅱ级(P<0.05).颈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P16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常为缺失,说明其作为抑癌基因在口腔鳞癌的发生中起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程度越低,分化越差,肿瘤越易于浸润和转移.

    作者:张茹慧;葛兮源;刘文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可流动复合树脂充填楔状缺损的体外微渗漏研究

    目的研究可流动复合树脂充填楔状缺损离体牙模型的边缘微渗漏情况.方法选择因正畸拔除的上颌前磨牙24个,于颊侧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备V型洞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Aeliete flo可流动复合树脂,Dyract AP复合体,GIC TYPE II化学固化玻璃离子进行充填.经力循环、热循环后,2%亚甲基蓝染色24 h,将每个牙齿自颊舌向沿长轴连续切3片.体视显微镜放大40倍观察充填体边缘染液渗漏情况.结果 3组间充填体微渗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以Aeliete flo材料的边缘微渗率低(P<0.05).3组牙合侧壁与龈侧壁微渗率间差异无显著性 (P=0.263).结论可流动复合树脂用于楔状缺损充填可以获得较好的边缘封闭性.

    作者:陈晨;吴友农;吴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体会

    目的总结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骨性错(牙合)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8例AngelⅡ类错(牙合),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经作用期、维持期、保持期治疗,比较矫治前、后数据.结果患者侧貌明显改善,头影测量显示SNB增加,ANB减小,两者都趋向正常.PP-FH、PP-MP有不同程度增大.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可保持下颌于功能前移位,持续刺激下颌生长,矫治后面形和生长形都趋于正常.

    作者:陈斯军;浦路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电子探针观察氧化锆与树脂黏接断面的研究

    目的观察经二氧化硅(silica,SiO2)表面处理的摩尔分数为3%的氧化钇稳定的四方多晶氧化锆(3Y-TZP)与树脂黏接后的断面,了解SiO2表面处理在3Y-TZP与牙科树脂黏接中的作用. 方法用溶胶-凝胶法在4个3Y-TZP试样上制备SiO2薄膜作为薄膜组;另外4个3Y-TZP试样作为对照组.分别用EPMA-8705QH2电子探针和INCA Energy能谱仪观察两组试样在拉伸剪切试验后的黏接断面. 结果背散射电子形貌像显示两组的3Y-TZP基底面均未破坏,但薄膜组表面残留的树脂黏接剂颗粒较多.电子探针能谱分析显示薄膜组在3Y-TZP表面存在比对照组高的硅峰谱.结论经SiO2表面处理后的3Y-TZP可提高与牙科树脂的黏接力.

    作者:李莹;张富强;郑珊;靳喜海;孙静;高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牙龈退缩的病因及治疗

    牙龈退缩是口腔临床的常见症状之一.该文分析了牙龈退缩的病因,对牙龈退缩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正仪;盛祖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塑化液溢出致牙槽骨坏死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0岁,于2003年4月25日来郑州市中医院口腔科就治,诉左上后牙在外院行塑化治疗后胀痛不适,不能咀嚼且呈进行性松动2个月余.

    作者:杨秋珍;程君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7~9岁儿童乳磨牙缺损、缺失对咀嚼效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乳磨牙缺损、缺失对7~9岁儿童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吸光度法测定正常混合牙列、乳磨牙缺损、缺失混合牙列7~9岁儿童各26例0.5 min的咀嚼效能.结果①乳磨牙缺损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咀嚼效能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者约为后者的78.17%;②乳磨牙缺失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咀嚼效能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前者约为后者的63.01%;③乳磨牙缺失儿童与乳磨牙缺损儿童咀嚼效能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磨牙缺损及缺失都将影响儿童咀嚼效能,应尽早给予充填修复,乳磨牙残根残冠已无法充填修复时,应及时拔除.

    作者:马华思;朱玲;王亚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游离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59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游离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下颌骨肿瘤切除后即刻游离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的5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下颌骨不同骨段缺损的游离髂骨移植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以下颌支、体部分缺损的重建为理想. 结论游离髂骨移植较适合于下颌支、体部部分切除骨缺损的重建.

    作者:卢保全;张凯;李建成;胡浩;徐锦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两种方法治疗老年人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老年人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方法将292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42例行塑化治疗, B组150例行根管治疗,于术后1周、半年、2年后进行随访,并比较其疗效.结果 1周随访表明,A组的即刻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6个月后,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2年后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的成功率高于A组.结论老年人磨牙慢性根尖周炎采用根管治疗术的即刻反应少,远期疗效好.

    作者:张丽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上颌前方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反牙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青春快速生长期减速阶段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患者,在治疗前及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械解除反牙合后,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投影测量分析.结果覆盖增加(3.90±0.40)mm(P<0.001),A点矢状方向增加(1.80±0.37)mm(P<0.05),B点矢状方向减少(0.60±0.19)mm(P<0.05),Wits增加(3.10±0.57)mm(P<0.05),ANB增加(3.00±0.57)°(P<0.05),其中41%为骨性改变,59%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对于错过青春快速生长期,由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仍是有效的.

    作者:钟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替牙晚期唇挡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替牙晚期唇挡治疗的牙牙合变化.方法采用唇挡对20例替牙晚期间隙不调患者进行治疗,唇挡戴用6个月,通过治疗前后研究模型、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牙牙合变化. 结果上下牙弓前磨牙区牙弓宽度增加,上下切牙萌出、轻度倾斜,上磨牙远中倾斜、直立,下磨牙远中倾斜和移动. 结论替牙晚期唇挡治疗疗效肯定,可减轻或解除上下牙弓拥挤.

    作者:王春玲;魏福兰;刘东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药物敏感试验,测定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茶多酚对99株牙周主要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50、MIC90为250 mg/L,对中间普氏菌的MIC50、MIC90为500 mg/L,对产黑色素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生痰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的MIC50为500 mg/L ,MIC90为1 000 mg/L.本实验中1×106 CFU/ml与1×108 CFU/ml细菌接种密度对茶多酚的MIC值无明显影响.结论茶多酚对牙周主要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

    作者:刘建国;梁文红;杨德琴;王凯;肖晓蓉;肖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颌骨及颧弓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下颌骨及颧弓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33例下颌角、下颌骨升支、颧弓骨折患者,并与口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40例作对比. 结果 33例患者中29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2例颧弓骨折患者面型、开口度恢复正常,面神经功能正常,骨折愈合良好,面部无手术瘢痕;与口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40例患者相比,咬合关系的恢复,X线片观察断端对位、对线差异无显著性,面瘫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下颌骨升支、颧骨骨折效果可靠,并可避免损伤面神经及面部遗留瘢痕.

    作者:滕敏;孙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005年全军口腔医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补充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