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平
酮症酸中毒是临床上糖尿病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诱发因素很多,如果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近8年收治有明确诱因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7例,就其诱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付振国;王维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评论经耻骨上膀胱尿道悬吊术(SPARC)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临床尿动力学检查确诊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无膀胱出口梗阻,均为稳定膀胱,行经耻骨上膀胱尿道悬吊术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30~50min,术中出血量20~40ml,术后留置导尿2~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d,术后症状消失.其中1例出现尿潴留,经尿道扩张、留置导尿1周后症状缓解,随访2~13个月,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经耻骨上膀胱尿道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具有简单、疗效好、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鹰;付风林;凡群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窄谱(311nm)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NB-UVB照射治疗82例寻常型银屑病,每周照射3次,每2周评估疗效1次,记录不良反应,并与口服中成药克银丸比较.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价疗效.结果 8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愈53例(64.6%),显效21例(25.6%),有效6例(7.3%),无效2例(2.4%),有效率(治愈+显效)90.2%.疗程结束时平均照射剂量为(5.4±1.5)J/cm2,平均照射次数为(21±5)次,累积照射剂量平均为(22.4±6.5)J/cm2,有4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肿胀、灼热感等不良反应.结论 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规物理疗法.
作者:姜其学;张晓彬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长托宁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常规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和其他辅助治疗基础上应用长托宁,治疗128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中,治愈123例(占96.1%),死亡5例(占3.9%).结论 长托宁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具有选择性,其作用全面,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多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应用阿托品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青海;李有法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比较泮托拉唑(富诗坦)与奥美拉唑(洛赛克)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比.方法 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对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总有效率基本相同,分别为96.13%与95.31%(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87、3.11.结论 应用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价格相对低廉,成本-效果比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郎然;王晓平;倪建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制备麻黄甘草口服液并观察其对小儿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自制的麻黄甘草口服液作为治疗组,以盐酸溴已新作对照组,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制成的麻黄甘草口服液外观、性状、鉴别、检查均符合规定,稳定性良好;临床应用于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结论 该制剂制备方法简单,性质稳定,质量可控,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赵小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系统化护理模式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6例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系统化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髋关节活动功能接近正常,髋关节Harris评分达96分.结论 术前仔细观察,注重心理护理.术后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制定康复计划,协助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系统化护理模式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赵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证实去炎舒松局部封闭(简称局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确切疗效.方法 治疗组:用利多卡因-去炎舒松混悬液,实行痛点封闭或皮损封闭,每3日1次.同时内服转移因子、潘生丁、维生素B1等药物,连续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内服药物同治疗组,连续2周为1个疗程.结果 去炎舒松局部封闭,配合内服免疫增强剂及维生素B1,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免疫增强剂及维生素B1.结论 去炎舒松局部封闭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西京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并发脑积水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7例脑外伤并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脑外伤患者中,治愈22例,其临床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效果不明显(包括感染1例),1例死于全身衰竭.结论 脑外伤并发脑积水多属急性型,颅脑外伤后宜行急性期颅内压监护,当压力>15mm Hg(1mm Hg=0.133kPa)时,应作持续脑室外引流排出血性脑脊液,可减少脑积水的发生.脑外伤并发症的防治在预防脑积水形成中也极为重要.
作者:张洪涛;马云富;杨永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68例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中女性67例,男性1例,发病1个月~30年.副乳腺63例,副乳腺良性肿瘤4例(5.9%),副乳腺癌1例(1.5%).发病部位腋下多见(82.4%),多以局部肿块就诊(88.2%).治疗均行手术切除,1例副乳腺癌二次行根治术.结论 副乳腺及其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与正常部位的乳腺组织相同,在诊断时必须证实与正常部位乳腺组织无关.副乳腺癌早期诊断困难,且因其淋巴和血供丰富,易早期转移,患者预后差,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争取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史永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前市场上的口服补钙制剂种类繁多,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近年来由于钙剂的使用频率增高,加上某些商家的宣传,临床上出现了一些不合理应用现象.如何正确选择及科学使用钙剂,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本文作以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作者:孙志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外伤性肠破裂是常见的一种腹部损伤,近年来随着交通与工伤事故的骤增,肠破裂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现将我院1997~2003年收治的60例外伤性肠破裂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民;张中汉;左翠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骶尾部复发性脊索瘤的疗效.方法 16例经磁共振成像(MRI)或CT确诊的骶尾部复发性脊索瘤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分割剂量3~6Gy/次,5次/周,总剂量56~66Gy.结果 总有效率81.3%,患者全部生存,无远处转移,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骶尾部复发性脊索瘤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雒建超;韩倩;牛坡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欧美发达国家HIE发病率仅为0.02%~0.04%[1],而我国高达3%~10%不等(因地区不同而异),由此所致的智力、行为障碍发生率为1.3%~15.3%[2],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意义深远.目前,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制定出治疗常规.但对其智能伤残的早期干预研究还不多,因此我们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了早期干预,旨在了解通过早期干预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智力发育的落后,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苏武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和酚妥拉明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和酚妥拉明,分别以5~10μg/(kg·min)和1~2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3~5d为一疗程;对照组只给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28例,有效25例(89.2%);对照组28例,有效9例(32.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对新生儿窒息后循环障碍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可提高窒息后患儿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作者:张广伟;张建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内科的常见急症,我院自1998~2005年共收治自发性气胸296例,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蕊;朱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消淋合剂制备方法及临床标准,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处方中黄芪、当归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和临床观察.结果 薄层层析分离清晰,空白无干扰,重现性好,临床有效率94%.结论 消淋合剂组方合理,工艺可行,质控方法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娥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方法.方法 分别使用低频超声及高低频超声两种方法对临床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的125例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全部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结果 125例病例中,确诊急性阑尾炎105例,急性阑尾炎合并周围脓肿20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低频为69.60%,高低频联合应用为90.4%.结论 高低频超声联合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低频超声(χ2=16.9,P<0.01),可为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和选择手术时机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成红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在一些代谢性疾病中,例如与脂质代谢有关的酶和受体发生突变,可出现异常的脂质在肾脏蓄积.一些非典型的肾小球硬化性病变常常出现在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直到近年来由载脂蛋白E(apo E)突变引起的特殊肾脏损伤(脂蛋白肾病)才被认识.
作者:潘永利;刘章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强化了对病人的整体认识,护理工作重点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向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护理转变,要求护士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通过执行医嘱、向家属介绍病情、询问病情收集病人资料,制定相应健康教育,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作者:张振英 刊期: 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