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洁平
目的研究出一种适合正畸专业的多媒体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以解决常规纸质病历使用不便之不足.方法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在Windows9X/NT平台上用Visual Foxpro 4.0语言编写程序.系统设病历输入、病历查询、系统帮助三大模块,每一大模块又包括若干子模块.结果使用该系统能够将患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随时、全面输入计算机,且储存、调用及修改极为方便.结论该系统具有界面直观、功能强大、记查全面、易于扩充、结构开放、兼容性强等多项优点,同时可以综合成为集病历管理、多媒体教学、病人正畸知识宣教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作者:姚森;顾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活性细胞及其相关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低分子蛋白质.大量研究表明,局部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ⅠL-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ⅠL-6)等参与了骨吸收的病理过程[1].其中ⅠL-1与根尖周炎及骨吸收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
作者:于金华;俞未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舌系带矫正术是对舌系带过短或其附着点前移,颏舌肌过短进行矫正的手术,临床比较多见,因其能导致舌活动受限,使患儿舌腭音或卷舌音发音障碍,家长容易发现,要求矫正的较多.口底蜂窝织炎是颌面部严重的炎症之一,感染波及颌下,颏下以及舌下间隙,一般是来自牙源性与腺源性感染.舌系带矫正术导致口底蜂窝织炎报道较少,现将临床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微束等离子弧熔焊和银钎焊钴铬合金的机械性能.方法采用微束等离子弧焊机熔焊钴铬合金试件,银钎焊法焊接相同规格试件作比较,利用万能拉伸实验机测试两组试件的抗拉强度,观察试件的断裂部位.结果微束等离子电弧焊试件的抗拉强度大于银钎接试件的抗拉强度,焊接接头的强度接近母材强度,断裂部位在母材和焊缝处的比例为1∶1;银钎接试件的抗拉强度较低,有5/6断裂部位在焊缝处.结论微束等离子弧熔焊钴铬合金机械性能优良,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吴凤鸣;李建;光寒冰;徐越兰;王克鸿;李鸿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一种对腮腺混合瘤既能彻底切除肿瘤,又能考虑美观,术后面部畸形影响小,同时又能降低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27例腮腺混合瘤,从皮肤切口的选择(耳屏间切迹内切口或耳屏前切口),以及按肿瘤所在的区域,对其手术进路及切除范围与面神经分支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耳屏间切迹内切口(36例)术后明显比耳屏前切口瘢痕小,美观;在腮腺肿瘤局部广泛切除比整个浅叶切除术后面部畸形影响小;随访期2~13年,随访率92.2%,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涎瘘;1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8例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3例4个月后恢复.结论 (1)此手术方式选择的耳屏间切迹内切口比传统的耳屏前切口术后遗留瘢痕小;(2)混合瘤的手术范围应在腮腺浅叶区域内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切除.
作者:宋萌;方品华;陆加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腭裂松弛切口填塞碘仿纱条(I)和不填塞碘仿纱条(NI)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共72例病人,填塞碘仿纱条组39例,不填塞组33例.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体温、体重变化、创口愈合情况、饮食情况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填塞碘仿纱条组术后体温明显高于不填塞组且持续低热时间长,P<0.001;体重平均下降率明显高于不填塞组,P<0.001;创口愈合时间亦迟于不填塞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长;两组均未见创口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腭裂松弛切口内不填塞碘仿纱条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万林忠;邢树忠;陶震江;朱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错构瘤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了7例错构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表现.结果口腔颌面部错构瘤有其自身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结论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其临床表现特征,可以正确地诊断错构瘤.
作者:姜军;陈关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在混合牙列早期进行正畸治疗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于正畸医生来说,要想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计划,必须对待萌尖牙、双尖牙近远中径进行准确的预测,对牙齿大小与牙弓长度的关系进行精确的分析.
作者:葛元输;石四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三维CT、二维CT及常规X线在上颌骨骨折术前诊断及术后骨折愈合中的准确性.方法对39例上颌骨骨折患者术前行华氏位片、颌骨全景片及采用Somaton plus-4 CT机行二维平扫、三维重建、记录咬合关系,术后1月、3月、1年复查.结果常规X线,二维CT对上颌骨Le Fort型骨折的分型难以准确.二维CT在显示细微骨折中占有优势,能观察骨折线内外两侧的愈合情况.三维CT能提供直观的骨折及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三维空间信息,能显示横行骨折线,能判断典型的上颌骨骨折类型与判断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对位情况.结论三维CT图像综合二维CT可准确显示上颌骨各种类型的骨折和骨折愈合情况,对上颌骨骨折的正确诊断,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靖虓;方一鸣;谷志远;陈伟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干槽症患者同时发生脉络膜视网膜炎,在牙槽疼痛消失, 牙槽窝内新生肉芽形成后,眼病仍继续恶化以致极度视力障碍,在临床上似属罕见,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蒋洁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非胶质瘤,也常发生于椎管内,异位他处的脑膜瘤极少见,本文报告1例颅底及咽旁的巨大脑膜瘤。
作者:程晓兵;彭品祥;洪咏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就10例颌骨发育基本正常的替牙晚期、恒牙早期的轻中度安氏Ⅱ类患者采用了口外弓推磨牙和方丝弓技术联合矫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邵康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牙龈出血是口腔科门诊与急诊中常见的就诊原因。引起牙龈出血的病因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其中由牙周炎导致的牙龈出血临床上常见:亦有牙龈炎、牙龈外伤、牙周手术后及全身性血液疾病、坏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所致的牙龈出血。现就1997年5月至1999年4月3年间以牙龈出血为主要症状就诊于本科的8 314例患者进行病因统计分析。
作者:车梅;丁丙;傅宏;林杭;王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上下颌骨骨折是颌面外科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颌骨骨折颌间固定后,由于暂时性咀嚼功能丧失,进食方式的改变,饮食种类和结构受到限制等因素,临床上发现病人血浆白蛋白降低,揭示营养不良,使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病人易受感染,甚至影响骨折修复。因此,对颌间固定患者有必要了解其血浆白蛋白情况,以提供足够的营养成份,防止血浆白蛋白的降低。
作者:黄剑虹;马越波;徐斌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根管预备是根尖周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根管预备中,临床医师碰到较为棘手的问题是局部疼痛、肿胀(称根尖激惹现象).使临床症状加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治疗中断或失败.近年来作者统计了156例临床病例,对其治疗中出现的根尖激惹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楼淑华;邓耀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机械张力对成骨样细胞合成PGE2和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Flexercell细胞拉伸力学装置对人成骨样细胞Saos-2进行6%、12%和24%的拉伸应变加载实验.用放免法和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受力后的PGE2水平和IGF-ⅠmRNA表达变化.结果三种拉伸率均能显著增加Saos-2细胞PGE2的含量.虽然6%和12%的应力作用能明显增加IGF-Ⅰ的表达,但24%的力值刺激几乎对IGF-Ⅰ表达无影响.结论张应力可以促进人成骨样细胞PGE2的合成,但只有恰当大小的力值才能增加其IGF-Ⅰ基因的表达.
作者:邹淑娟;胡静;高占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上颌第三磨牙牙冠大周径与牙尖型推断牙根型.方法观察100颗离体上颌第三磨牙的牙冠大周径、牙尖型和牙根型,列表总结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上颌第三磨牙的牙冠大周径均值为32.21mm,牙尖以三尖型占多数(48%),牙根以融合根型或单根型占多数(52%);2.影响上颌第三磨牙牙根型的主要因素是牙冠大周径,而不是牙尖型;牙尖型与牙根型的关系属间接联系.结论建议临床通过上颌第三磨牙的牙冠大周径并同时参考牙尖型推断牙根型.
作者:殷立行;余金明;王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永生化髁突软骨细胞(Immortalized man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IMCC)的血清依赖性生长特征.方法将IMCC和原代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Man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MCC)接种于96孔板,用MTT法比较两种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含5%、10%和20%血清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结果 IMCC和MCC均不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但可在含5%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其增殖速度明显低于在10%和20%两种血清浓度中细胞的生长速度,而10%和20%两种血清浓度中细胞的生长速度则较接近.IMCC的生长速度快于MCC.结论 IMCC保留了MCC的血清依赖性生长特性,其增殖速度快于MCC,不属于恶性转化细胞.
作者:段小红;吴军正;李焰;李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白塞综合征(BS)临床上以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部色素膜炎为主的三联征,常规治疗难以奏效,多数学者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为探讨其免疫紊乱机制并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测定21例BS病人UBIO治疗前后血中IgA、IgG、IgM,补体C3、CD3、CD4、CD8、CD44变化,以药物治疗10例为药物组作疗效比较,选10例正常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BS病人与正常人群上述指标差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星;王冬梅;常健;孙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复习了1985~2001年的836例涎腺肿瘤病理切片,确诊涎腺肌上皮瘤病例并复习了相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836例涎腺肿瘤中发现19例涎腺肌上皮瘤,腮腺常见为9例,腭部次之为7例,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多误诊为多形性腺瘤,影像学检查多提示良性肿瘤,性别间无差异,发病率为2.27%.结论涎腺肌上皮瘤并不罕见,多以病理确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高孟飞;洪碧波;陈关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