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抢救急性肺栓塞的成功经验与体会

曹燕;樊宪义;王福琴;宋文清

关键词:抢救, 急性肺栓塞, 经验及体会, 病人, 诊断率, 危重症, 漏诊率, 警惕性, 误诊, 生命, 临床
摘要:肺栓塞(PE,pulmonary cmbolism)是一种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危重症,但是由于对本病的警惕性不高,临床诊断率较低,误诊及漏诊率均较高.我院于2004年1月~2004年12月抢救5例急性肺栓塞病人,成功3例,现将经验及体会简述如下: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106例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生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常局限于一侧面部,双侧受累者少见,是神经科常见而难治的一组疾病.90年代以来,A型肉毒毒素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被认为是神经科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我科于1999年5月~2002年5月采用A型肉毒毒素面肌内局部注射治疗106例面肌痉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勇;贺维亚;郭亚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减少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因俯卧住所导致的并发症.方法通过加强思想认识,安全合理摆放手术体位,仔细巡视,细心观察,减少由俯卧位引起的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通过正确摆放体位,未因俯卧位而出现任何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应加强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俯卧位的合理摆放和观察.

    作者:邱带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肝脏肿瘤.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的15例患儿的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CT对肝母细胞瘤诊断的价值.

    作者:孙利芳;陈志平;陈伟良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大剂量阿糖胞苷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后强化治疗的临床分析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化疗分为两个阶段,即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强化巩固治疗.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和支持治疗的加强,近20年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60%~85%,但约半数患者会在短期内复发,因此减少复发率、延长缓解期、提高无病生存期(DFS)的关键是进行有效的缓解后治疗.阿糖胞苷(Ara-C)是治疗成人AML方案的基本组成药物.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对难治、复发AML有明显的抗白血病活性,从而推测HD-Ara-C可克服耐药.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不断摸索与调整Ara-C剂量,HD-Ara-C已广泛应用于诱导缓解和缓解后强化巩固治疗,使AML的DFS有了明显提高.我院1997年6月~2001年10月对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后应用HD-Ara-C与原诱导方案交替进行强化巩固治疗,以探讨HD-Ara-C对AML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和HD-Ara-C的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岩;张鲁勤;葛晋源;郭世美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试述护患矛盾及对策

    目的分析护患关系的诸多矛盾与对策.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规范化培训.结果护理人员对护患双方的矛盾意识大大提高,增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观念.结论护士通过重视专业理论学习,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保证全程全员全面质量的良好实施,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减少纠纷的发生.

    作者:张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98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亚硝酸盐中毒病人的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方法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应用亚甲蓝拮抗药物,采用催吐、导泻措施,消除毒物,给予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本组中毒病人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亚甲蓝是针对性的有效拮抗剂,及时催吐、导泻、清除毒物、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是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急救、护理措施.

    作者:邓平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彩超引导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破裂出血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的严重并发症,临床抢救通常是积极的扩容、止血,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安排急诊手术.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技术被用于治疗肝癌破裂出血.自2001年4月~2004年8月,我院采用彩超引导下介入栓塞化疗抢救肝癌破裂出血患者42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震;陈书文;杨中文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是食管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病人术后康复及住院时间.围术期发生的心律失常,通常并不严重,但当损害心肌功能,进一步影响心肌供氧平衡或转变为潜在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时则相当严重[1].本文总结了63例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分析原因,采取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的体位、呼吸道管理等措施,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瑞丽;刘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肺心病患者的夜间护理体会

    临床资料我科2002年4月~2004年4月共收治肺心病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大89岁,小48岁,平均69岁.其中抢救无效死亡11例,夜间死亡8例,多在23:00~04:00发病和死亡.

    作者:王磊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不同阶段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儿按发热时间长短分为A组(热程≤10d)、B组(热程>10d)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率.结果与结论疾病早期(热程≤10d)应用丙球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痛变的发生率.

    作者:王新荣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31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剧的另一重要因素.临床治疗COPD以控制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我科2004年1月~2005年5月对31例COPD患者进行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作者:汤艳丽;赵满红;葛国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5例内镜分析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rimary malignant duodenal tumor,PMDT)发病率低,文献报道少.我们对1995年8月~2004年8月所查内镜时发现的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十二指肠病变内镜检出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率,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胡顺彩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双J管在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的应用(附32例报告)

    我院自1996年以来,在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应用国产双J管作内支架和内引流3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8~36岁,平均年龄24岁.术前均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或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明确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并决定手术治疗,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解除梗阻.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作者:赵新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吸烟人数增多及环境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的病人较多,因此如何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至关重要.我们自1999年8月~2003年8月共收治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现将其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郑田香;冯夕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闭合灌洗治疗骨折术后深部感染24例的护理

    1999年1月~2003年11月,我科共收治骨折术后深部感染24例,通过通管持续灌洗引流,并通过及时准确的护理观察,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都玉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临床用药中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

    因为治疗需要,临床药物在使用中常几种联合应用.因此,几种药常因相互之间作用可出现药效加强、副作用减轻,也可出现药效减弱或毒副作用加重,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有益相互作用对比所出现的不良相互作用仅占很少比例,所以,临床药物联用时要重点预防由于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邵焕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住院病人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住院病人中的应用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有其特殊性,且机体抵抗力差,容易招致各种感染.因此,在新生儿住院病人中应用抗菌药物,必须熟悉新生儿药代动力学以及各类抗菌药物的反应,按照新生儿具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抗菌治疗合理、有效、安全,避免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赵进方;高玉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术的临床护理

    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是修复下肢断离再植皮缺损的常用手术方法,因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后肢体强迫固定时间长、故需加强临床护理工作.1993年以来,我们应用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下肢断离再植后皮缺损患者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霞;范桂英;张玲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维生素B6佐治婴儿痉挛症1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维生素B6佐治婴儿痉挛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丙戊酸钠+丙种球蛋白+VitB6)和对照组(单用丙戊酸钠),于给药后5周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了IgG、IgA、IgM及补体C3,并且从临床症状和体液免疫方面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5周后,IgG、IgA上升水平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IgM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补体C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从控制临床症状上来看,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有效率分别为88.88%和55.5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X2=4.9846,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维生素B6佐治婴儿痉挛症,于控制临床症状及改善体液免疫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应用丙戊酸钠组.

    作者:丁宁;刘淑华;严义培;封锡春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肝外伤66例治疗体会

    肝脏是人体内大的实质性脏器,质地脆弱易受外伤,在腹部实质性脏器破裂中,肝破裂的发病率仅次于脾破裂而位居第二,是腹部外伤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院1988~2004年共收治肝外伤66例,现将其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群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