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诊断儿童肺吸入的价值

蔡亮;陈跃;黄占文;张莉;万强;董文斌;卞则栋

关键词:肺炎, 吸入性, 儿童, 放射性核素显像, 唾液, 锝, 硫胶体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对儿童肺吸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间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2 d~14岁)疑为吸入性肺炎的患儿资料.患儿均行胃食管反流显像和(或)唾液显像,采用x2检验比较2种显像对儿童肺吸入的检出率.结果 62例患儿中,共诊断肺吸入14例,其中放射性核素胃食管反流显像诊断1例,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诊断13例.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对肺吸入的检出率为26.0% (13/50),明显高于胃食管反流显像的3.1%(1/32;x2=7.211,P<0.05).13例放射性核素肺吸入阳性的患儿中,8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有5例均可见对比剂进入气道.结论 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对儿童肺吸入的检出率高于放射性核素胃食管反流显像,且与传统的上消化道造影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核素MPI参数(SRS、SSS及其差值SDS和LVEF)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计算机辅以人工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关于MPI评价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期间为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应用Stata 12.0软件绘制倒漏斗图,Begg's检验进一步判定发表偏倚的可能性.结果 共纳入11个研究,11 6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RS[风险比(HR)=1.14,95% CI:1.11~ 1.18;z=8.53,P<0.01]、SSS(HR=1.05,95% CI:1.05~1.23;z=2.34,P=0.02)、SDS(HR=1.14,95% CI:1.01~1.10;z=3.07,P=0.002)和LVEF(HR=0.95,95% CI:0.93~0.97;z=4.53,P<0.01)评价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核素MPI功能参数评价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征;任永梅;陈金良;李小柱;张法胜;张福利;李海军;张宏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心肌“缺血记忆”分子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缺血的识别通常是基于心电图的改变、超声心动图发现的室壁运动异常和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升高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多,一些急性胸痛者往往其心电图、血清标志物甚至CAG阴性而导致漏诊误诊.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学现象,如心肌灌注减低、脂肪酸和葡萄糖代谢异常及神经功能异常等.急性心肌缺血在缺血再灌注后,代谢异常和神经功能损伤还会持续,即“代谢顿抑”或“缺血记忆”.笔者在概述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分子影像学手段诊断心肌“缺血记忆”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娜;苏芙蓉;张国建;王城;李剑波;邬心爱;王涛;王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同机序贯增强CT在胃癌治疗前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同机序贯CECT(PET/CT+CECT)在胃癌治疗前分期中的价值,并分析影响胃癌原发灶18F-FDG摄取的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地选择经胃镜活组织检查病理证实为胃癌的未治患者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62.0±11.3)岁],常规18F-FDG PET/CT显像后,患者原位行腹盆部CECT.比较常规18F-FDG PET/CT与CECT在诊断胃癌原发灶、胃周淋巴结转移、腹盆腔脏器转移上的差异.数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Kappa检验、Mann-Whit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配对x2检验.结果 28例患者中,12例为临床Ⅳ期,其中2例患者18F-FDGPET/CT发现CECT未显示的3枚较小肝转移灶.CECT发现了全部16例根治术患者的原发灶,其中15例胃癌原发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3.15~ 19.99.16例胃癌患者原发灶体积与SUVmax有中度相关性(r=0.573,95% CI:0.108~ 0.832,P<0.05).CECT判断16例胃癌患者原发灶浆膜有无浸润与术后病理对比的一致性较低(κ=0.143,95% CI:-0.338~0.624).有无原发灶脉管和(或)神经浸润者,不同T分期,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原发灶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27.00,H=4.79和1.99,均P>0.05);16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共清扫淋巴结399枚,发现转移淋巴结81枚.CECT所示淋巴结转移与常规PET/CT所示转移淋巴结判断结果并不完全相符,两者之间有互补性.CECT判断胃周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PPV和NPV分别为10/10、1/6、11/16、10/15和1/1;PET/CT的相应值分别为6/10、6/6、12/16、6/6和6/10;PET/CT+CECT的相应值分别为10/10、4/6、14/16、10/12和4/4.结论 常规18F-FDG PET/CT能够弥补CECT在较小肝癌转移灶诊断上的不足,18F-FDG PET/CT+CECT有助于提高胃癌治疗前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尤徐阳;贺锋;徐巧玲;高其忠;吴娜静;杜晓庆;米宝明;郁春景;万卫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99Tcm-EHIDA肝胆平面显像联合SPECT显像对婴儿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99Tcm-EHIDA肝胆多时相平面显像联合4~6h断层显像(即联合显像)对婴儿胆道闭锁(BA)和新生儿肝炎(N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32例(男18例,女14例,日龄28~83 d)接受99Tcm-EHIDA肝胆多时相平面及SPECT显像的患儿资料.比较99Tcm-EHIDA肝胆多时相平面显像和联合显像在BA和NH鉴别诊断效能上的差异.采用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99Tcm-EHIDA肝胆多时相平面显像诊断BA的灵敏度为76.2%(16/21)、特异性为6/11、准确性为68.8%(22/32)、阳性预测值为76.2%(16/21)、阴性预测值为6/11.联合显像诊断BA的灵敏度为95.2%(20/21)、特异性为8/11、准确性为87.5% (28/32)、阳性预测值为87.0%(20/23)、阴性预测值为8/9.5例被平面显像误诊为NH的BA患儿中,有4例经联合显像得到了修正.联合显像的灵敏度较平面显像有明显提高(x2 =4.285,P<0.05),其他各项指标也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1~0.405,均P>0.05).结论 99Tcm-EHIDA多时相平面显像联合肝胆SPECT显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BA和NH的鉴别诊断效能.

    作者:郑文璐;陈跃;黄占文;蔡亮;董文斌;刘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在肾细胞癌癌栓分级及肿瘤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肾细胞癌(RCC)并发静脉癌栓患者的肿瘤分期和癌栓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9月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被诊断为RCC,并终通过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72例患者(男52例,女20例,年龄36 ~ 74岁)的PET/CT、增强CT资料.采用美国Mayo医学中心的5级分类法,对其中诊断为RCC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癌栓进行分级,并采用Wilcoxon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分析PET/CT和增强CT对并发静脉癌栓患者的癌栓分级诊断的差异.对所有患者的腹部区层面作NM分期,并用x2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在评价72例患者腹部区层面淋巴结转移和远端转移的差异.结果 72例中18例患者发现静脉癌栓,18F-FDG PET/CT显像示癌栓局限在同侧肾静脉内(0级,9例),癌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内(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1例),癌栓延伸至膈肌上(Ⅳ级,2例).72例患者腹部区层面PET/CT分期情况:N0M0期20例,N1M0期21例,N0M1期9例,N1M1期22例;增强CT分期情况:N0M0期50例,N1M0期10例,N0M1期10例,N1M1期2例.除腹部区平面外,全身PET/CT另发现淋巴结转移(N1)和远端转移(M1)各2例.18F-FDG PET/CT在癌栓分级及腹部区层面NM分期上优于增强CT(z=-2.462,P<0.05;x2=32.806,P<0.01).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不仅可以了解RCC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局部和全身转移情况,还能明确癌栓的延伸范围,对癌栓进行准确分级,其诊断效能优于增强CT,能够帮助临床确定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郭崴;郝冰;陈皓鋆;赵龙;罗作明;吴华;孙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核医学显像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类慢性的血管炎性疾病,其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从分子水平早期诊断易损斑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核医学显像作为一种无创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手段,借助于特异性的分子探针,可以从分子水平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并评价疗效.该文依据易损斑块的分子形成过程及其病理特征,主要从代谢、炎性反应、乏氧、新生血管形成、凋亡、钙化等方面介绍了核医学显像在AS易损斑块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辉;程登峰;石洪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31I治疗格雷夫斯甲亢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患者女,23岁,因心悸、乏力、怕热伴颈大1年,皮肤瘀点、瘀斑4个月入院.入院前诊断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经丙硫氧嘧啶(propyhhiouracil,PTU)规律治疗1年,减量后症状加重,近4个月出现全身皮肤瘀点、瘀斑,伴脱发、鼻衄,于风湿免疫科住院,查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ed DNA antibody,anti-dsDNA) 93.61[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0.00~7.00] U/L,补体C3 0.75(0.79~ 1.52)g/L,补体C4 0.11(0.16~0.38) g/L,骨髓检查符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确诊为重症活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经住院治疗,SLE、ITP好转出院.

    作者:陈亭伊;韦智晓;彭盛梅;李俊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唾液吸入显像在儿童肺吸入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唾液吸入显像对儿童肺吸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于北京友谊医院行99Tcm-硫胶体唾液吸入显像的469例患儿[年龄6周~16岁,平均年龄(4.5±3.1)岁;男229例,女240例]资料.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含有11.1 MBq的1滴(100μl)99Tcm-硫胶体滴于患儿舌根部,即刻行后位动态采集,共60 min,结束后采集前位和后位2张胸部静态图像5 min.若主支气管或双肺野显影或出现放射性,则诊断为肺吸入.所有患儿检查结束后随访3~6个月,随访比较唾液吸入显像的诊断结果.结果 唾液吸入显像示20.7% (97/469)的患儿肺吸入唾液.假阴性3例,无假阳性发生.结论 唾液吸入显像诊断儿童肺吸入的价值较大.

    作者:杨吉刚;庄红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显像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18 F-FDG PET/CT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期间5例经临床证实的TA活动期男性患者[65 ~ 82(72.8±6.6)岁],确诊前行18F-FDG PET/CT显像,其中1例为治疗1年后病情稳定而复查18F-FDG PET/CT.分析其影像特征,观察病灶18F-FDG摄取情况.按性别和年龄匹配选择同时间段的5例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而18F-FDG PET/CT显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将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头臂于动脉、左和(/)右颈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左/右肱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右髂动脉、左/右肾动脉、左/右股动脉共18段,测量其SUVmax,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TA组与对照组间的SUVmax.结果 (1)5例TA 18F-FDG PET/CT显像均表现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FDG弥漫性摄取增高,CT示多处动脉血管壁不均匀增厚、局部伴点条状钙化;5例TA患者均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头臂干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左/右颈动脉、左/右髂动脉,其中4例左/右肱动脉、左/右股动脉受累,2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SUVmax为1.4~7.6,2例高SUVmax位于左侧锁骨下动脉,1例位于右侧锁骨下动脉,2例位于腹主动脉.(2)TA组与对照组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的SUVmax分别为3.96±1.35和2.1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0,P<O.001).(3)1例TA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FDG摄取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其中左侧锁骨下动脉SUVmax由6.8降至3.2.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TA的诊断,可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反映TA活动性,并可用于疗效评估.

    作者:王冬艳;王跃涛;邵晓梁;吴敏;杨彦松;王小松;邵小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PET/CT表现

    目的 总结儿童LCH的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LC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3.0±2.3)岁]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LCH患儿治疗前PET/CT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表现伴代谢增高,常见病变部位依次为:颅面骨、脊椎、四肢长骨、肋骨或(/)胸骨/肩胛骨、骨盆构成骨等.10例患儿出现淋巴结病变,SUVmax平均为4.0±1.3.10例出现脾脏弥漫性FDG摄取增高伴或不伴脾脏肿大;4例出现肝脏病变;3例出现肺部病变;1例发现肌肉内高代谢结节;1例发现眼眶病灶;1例发现椎管内高代谢结节.结论 18F-FDG PET/CT可较好地显示LCH分布范围和病灶活性情况,能在LCH的诊断和全身评估中发挥独特作用.

    作者:张建;陈素芸;傅宏亮;马超;王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胶质瘤放射性损伤99Tcm-MIBI高摄取一例

    患者男,42岁,因“左侧额叶胶质瘤术后3年伴头晕加重、口角抽搐1个月”就诊.患者3年前因“左侧额叶占位”行脑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脑少突胶质细胞瘤Ⅱ级,遂行常规放射治疗1个疗程(2 Gy/次,每周5次,共6周,总剂量60 Gy).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7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6/83 mmHg(1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15分,双瞳孔等大且圆,光反射灵敏.头顶秃发,左侧额部手术瘢痕愈合好,颈项软,心肺听诊阴性,四肢活动可,四肢肌力V级,双侧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均(-).

    作者:赵艳军;唐平;华茜;倪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六小时肝胆显像联合血清ALP/γ-GT比值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

    目的 探讨99Tcm-EHIDA 6 h肝胆显像联合血清ALP/γ-GT比值对先天性胆道闭锁(B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因持续性黄疸2周以上、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首次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87例患儿资料,其中男111例,女76例,平均日龄58.9 d;根据临床病理诊断分为BA组(11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组(69例).分别检测入院时血清ALP、γ-GT含量并计算ALP/γ-GT比值,并在经熊脱氧胆酸等药物预治疗7~10d后行6h99Tcm-EHIDA肝胆动态显像.比较2组间γ-GT和ALP含量、ALP/γ-GT比值,绘制各自ROC曲线,确定诊断BA的阈值.比较6h肝胆显像、γ-GT含量、ALP/γ-GT比值及6h肝胆显像与ALP/γ-GT比值联用对BA的诊断效能.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2组间ALP/γ-GT比值、γ-GT和ALP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94、7.233和2.635,均P<0.05),ALP/γ-GT比值和γ-GT含量诊断BA的效能较高(ROC AUC分别为0.811和0.763),ALP诊断效能较低(ROC AUC为0.632).6h肝胆动态显像诊断BA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91.53%(108/118)、73.91%(51/69)、85.03% (159/187)、85.71% (108/126)和83.61%(51/61),γ-GT的相应参数分别为70.34%(83/118)、79.71%(55/69)、73.80% (138/187)、85.57% (83/97)和61.11%(55/90),ALP/γ-GT比值的相应参数分别为77.97%(92/118)、88.41%(61/69)、81.82% (153/187)、92.00% (92/100)、70.11%(61/87).6h肝胆显像的各项效能指标均优于或相当于γ-GT及ALP/γ-GT比值,但特异性显著低于ALP/γ-GT比值(x2=4.739,P<0.05).6h肝胆显像与ALP/γ-GT比值联用后,诊断BA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显著提高(x2=12.637、9.491和9.679,均P<0.05),分别达95.65% (66/69)、94.65% (177/187)和97.27%(107/11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与单独6h肝胆显像相当(x2 =0.052和0.117,均P>0.05).结论 6h肝胆动态显像联合ALP/γ-GT比值可显著提高对BA的诊断效能,且更为简便、安全、省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汪荣群;潘丽娟;关晏星;陈强;万盛华;黄金狮;欧阳军;杨晓青;张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诊断儿童肺吸入的价值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对儿童肺吸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间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2 d~14岁)疑为吸入性肺炎的患儿资料.患儿均行胃食管反流显像和(或)唾液显像,采用x2检验比较2种显像对儿童肺吸入的检出率.结果 62例患儿中,共诊断肺吸入14例,其中放射性核素胃食管反流显像诊断1例,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诊断13例.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对肺吸入的检出率为26.0% (13/50),明显高于胃食管反流显像的3.1%(1/32;x2=7.211,P<0.05).13例放射性核素肺吸入阳性的患儿中,8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有5例均可见对比剂进入气道.结论 放射性核素唾液显像对儿童肺吸入的检出率高于放射性核素胃食管反流显像,且与传统的上消化道造影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作者:蔡亮;陈跃;黄占文;张莉;万强;董文斌;卞则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骶骨衰竭性骨折全身骨显像误诊为骨转移一例

    患者男,76岁,因“确诊前列腺癌2年,腰骶部疼痛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因排尿不畅,查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浓度为19.49(正常参考值<4.0) μg/L;前列腺增强MR示:左侧外周带异常信号伴局部包膜及邻近神经血管束受累,考虑为前列腺癌(T3期).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4+4).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予以雄激素全阻断治疗与根治性放疗(前列腺区7 600 cGy,盆腔4 600 cGy).放疗结束后患者每3个月复查PSA,随访期间PSA均<0.003 μg/L;1年前复查全身骨显像亦未见异常.患者于2个月前开始出现腰骶部及左髋疼痛,表现为胀痛,起立时明显,不能久坐;否认外伤史.

    作者:付占立;龙蓉;刘萌;范岩;张旭初;张建华;王荣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裂变99Mo供给情况调查分析

    99Mo作为99Mo-99Tcm发生器的主要生产原料,其供给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99Tcm的市场供应.全球现有裂变99Mo辐照装置及加工设施为数不多,且多已老化,诸如即将退出供应链、靶件转换、停堆检修等问题不断出现.笔者主要就目前全球裂变99Mo的供给情况、存在问题及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和运营商给出的应对方案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邹巍;尹红玉;刘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两种131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给药途径所致肝癌患者近期不良反应的对比

    目的 通过对比131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2种给药途径所致患者近期不良反应的差异,探讨131I-美妥昔单抗经外周静脉给药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131I-美妥昔单抗治疗的54例肝癌患者(男45例,女9例,年龄33~ 80岁)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给药途径将患者分为静脉组(经外周静脉给药)和动脉组(经肝动脉给药),例数分别为33和21.分别对治疗前1周、治疗后4周和12周2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及进展情况.患者均在治疗后10d行γ显像,观察其体内药物分布.采用x2检验或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静脉组与动脉组年龄、性别、TNM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1,x2:0.561、4.769,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静脉组患者治疗后4周出现一定程度的血液毒性和肝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较治疗前WBC减少和总胆红素水平升高(x2=7.041和10.297,均P<0.05),12周后均恢复到基线水平;动脉组患者治疗后肝肾功能均未明显受损,WBC和PLT较治疗前减少(x2=8.949和8.778,均P<0.05),12周后基本恢复.2组中治疗前ALT正常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33%(1/30)和5/19(x2=5.718,P<0.05);其余肝肾功能、血常规指标正常的患者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术前指标异常的患者不良反应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2.500,均P>0.05).2组患者在药物体内分布、甲状腺功能损伤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外周静脉途径行131I-美妥昔单抗治疗安全性良好,并没有明显加重不良反应.

    作者:刘建井;戴东;马小英;李小凤;徐文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加快小儿核医学的发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同时指出“加强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此外,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也将使未来对儿童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顺势而为,策划了本期小儿核医学重点号.

    作者:王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型双功能螯合剂DOTA及其衍生物在金属核素标记中的应用进展

    DOTA及其衍生物是应用为广泛的新型双功能螯合剂之一.DOTA及其衍生物不仅具有成熟的合成工艺路线,还具有良好的配位和螯合能力,DOTA-多肽分子探针作为MRI对比剂、核素靶向显像剂和放射性药物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笔者对DOTA双功能螯合剂的种类、DOTA-多肽标记前体的合成和DOTA-多肽金属配合物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飞;蒋孟军;朱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SPECT/CT肺灌注显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价值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SPECT/CT肺灌注显像(SPECT/CT-LPI)在评价NSCLC患者肺功能中的价值,并分析与SPECT肺灌注缺损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3月间治疗前行肺功能测试(PFT)、胸部CT和SPECT/CT-LPI的48例NSCLC患者(男43例,女5例;平均61.06岁)资料.据SPECT/CT-LPI图像将肺灌注缺损分为4级.0级,无灌注缺损或肺灌注缺损不明显;1级,肿瘤及其周围局部区域肺灌注缺损;2级,达1叶肺灌注缺损;3级,超过1叶肺灌注缺损.收集分析患者相关临床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 48例NSCLC患者肺灌注缺损发生率为91.67%(44/48),其中1级肺灌注缺损18例、2级15例、3级11例;PFT异常发生率33.33% (16/48),SPECT/CT-LPI组与PF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844,P<0.01).中央型与周围型2组间及肺门淋巴结有无转移2组间≥2级肺灌注缺损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392和10.801,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中央型赋值1,周围型赋值2)、肿瘤大小(大径≤3.0 cm赋值1,>3.0 cm且≤5.0 cm赋值2,>5.0 cm赋值3)及肺门淋巴结情况(有转移赋值1,无转移赋值0)对SPECT肺灌注缺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Wald=8.176、5.352和10.100,均P<0.05).结论 与PFT相比,SPECT/CT-LPI图像能更好地显示NSCLC患者区域肺组织功能;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及肺门淋巴结情况有助于预测肺灌注缺损分级;对于中央型、原发灶较大及有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建议行SPECT-LPI了解患者肺功能状况.

    作者:孙洪福;王中堂;周涛;李宝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灶131I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131I对PTC术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117例PTC术后明确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男45例,女72例;平均年龄(45.17±15.50)岁]的临床资料.淋巴结转移灶由手术病理、影像学或临床随访确诊.分析年龄、性别、手术方式、TNM分期、131I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灶摄131I及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131I治疗效果分为CR、PR和NC.采用两样本t检验及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117例患者中,53例(45.3%)淋巴结转移灶不摄131I;64例(54.7%)淋巴结转移灶摄131I,其中50例经131I治疗后,19例(38.0%) CR,22例(44.0%) PR,9例(18.0%) NC;14例再行颈部淋巴结清扫,9例术后为CR,4例经后续131I治疗为CR.单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不摄131I影响因素有:年龄(t=3.459)、血清Tg水平(x2=6.698)和转移灶18F-FDG摄取(x2=26.928;均P<0.05).摄131I转移灶131I疗效的影响因素有淋巴结清扫方式(x2=6.487)、肿瘤为单侧或双侧(x2=5.187)、淋巴结转移灶大小(x2=8.099;均P<0.05).结论 近半数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转移灶因失去摄131I能力致131I治疗无效;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有淋巴结清扫方式、肿瘤发生在单侧还是双侧和淋巴结转移灶大小.

    作者:董芸;冯方;马超;傅宏亮;王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