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洛芬中对甲苯磺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

庞红霞;李春花;孙立亚;郭丽萍

关键词:布洛芬, 对甲苯磺酸乙酯, 基因毒性, 食品药品管理局, 高效液相色谱, 杂质限度, 原料药, 食品药品监督, 检测, 甲基, 流行性感冒, 解热镇痛药, 中度疼痛, 致癌作用, 质谱, 甾体抗炎, 运输过程, 遗传毒性, 药品生产, 药品企业
摘要:基因毒性杂质是指能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DNA,产生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的物质。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局(EMA)以及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都要求对原料药及其制剂在生产和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或有可能产生基因毒性杂质进行严格的讨论和分析,根据20060628EMEA/CHMP/QWP/251344/2006基因毒性杂质限度指南,基因毒性杂质限度不能超过每人1.5μg。就大多数药品,可以根据患者每天预计的使用剂量,来计算出药品中所允许的基因毒性物质的含量。布洛芬(2-甲基-4-(2-甲基丙基)苯乙酸)是非甾体抗炎与解热镇痛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神经痛等,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布洛芬原料药在合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具有基因遗传毒性的杂质对甲基苯磺酸乙酯,文献研究未见有关布洛芬中对甲苯磺酸乙酯检测方法的报道,并且对甲苯磺酸乙酯的检测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1]、气相色谱-质谱(GC-MS)[2]法,但大多数药品企业无法满足检测条件。本文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法对布洛芬中对甲苯磺酸乙酯进行限度检查,方法简便灵敏,可适用于大多数药品生产及检查机构。
山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丹红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缺氧性病理改变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以胸骨后剧烈压榨样疼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和濒死感,如不及时解除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临床研究证实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如何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延缓疾病进展一直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随着国家对祖国医学的扶持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了中医药,开始探索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多见的有丹参注射液、麝香保心丸、丹红注射液和稳心颗粒等[2]。我院为研究丹红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安全性,选取了90例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取得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小丽;李晓增;谷艳侠;杨玉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13年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问题,现今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发病率和患者数量呈急剧上升态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已达3.66亿,较2010年的2.85亿增加近30%。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逐年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现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1]。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口服降糖药是治疗的首选药物。本研究分析我院2013年度门诊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马李夏子;钱小亮;胡冬梅;白娟;陆杨;文爱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降部胃黏膜异位一例

    患者男,45岁,主因反复发作上腹疼痛1个月于2013年12月30日我院就诊。患者反酸、烧心,上腹部疼痛,于饭后明显,无明显恶心呕吐、饮食减少,二便正常。查体:血压120/80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可,主要阳性体征为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余无特殊。辅助检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明显异常。2014年1月2日我院胃镜示胃底黏膜可见一大小约0.4 cm×0.4 cm溃疡,表面覆血痂,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胃窦黏膜可见片状红斑,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见散在糜烂,十二指肠球部可见点状充血,十二指肠降部可见一大小约0.8 cm×0.8 cm扁平息肉样隆起,表面光滑,色淡红,活检1块。病理示:十二指肠降部胃黏膜异位。胃窦病理为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胃镜示:胃溃疡(A1期),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降部胃黏膜异位,建议于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2014年7月16日电话随访,患者诉本院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康复新液等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患者未于三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现已停药,偶有烧灼,无其他特殊不适。

    作者:王万卷;柳海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PDCA模式在提高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的运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医疗干预行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侵入性治疗以及激素、抗生素、免疫抵制剂等药物的大量、不规范运用,导致院内感染率居高不下,有报道显示,每年全球由院内感染所致的病死率已经超过20%[1]。而在我国,院内感染控制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较低。有学者调查指出[2],我国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在4.6%~11.5%,而在总体院内获得性感染事件中,新生儿占到59.5%,由此可见,提高新生儿病房的院内感染控制质量刻不容缓。我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病房的院内感染控制质量,将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模式运用于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丹;王希柱;张茹;沈丹薇;孟宪静;李敏;冯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药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在临床中比较少见,其是具有特异性的人类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到多个人体系统,对视觉功能的损害也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多次复发患者,可能引起视力骤然下降甚至于暴盲。当前,西医临床治疗用药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或者各类免疫抑制剂为主,这些药物的使用虽然对炎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但在控制疾病复发方面,效果并不理想[1],并且西药本身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患者很难接受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我院采取中医辩证论治结合西药治疗的方案,对17例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比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君卿;陶雯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PDCA循环管理对提升儿科病房优质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具体是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调控管理,有助于持续改进工作质量[1]。在儿科护理中,引入 PD-CA循环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护患和谐关系的重要策略,对创建优质护理示范和提高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儿科病房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 PDCA循环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菊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舒适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依从性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近年来,采用剖宫产手术方式进行分娩的产妇越来越多,但由于活动及饮食受限等原因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加之术后刀口疼痛等因素会导致产妇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2]。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整体的、个性化和有效的护理模式在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护理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妇的泌乳量增加,提高母乳喂养率[3,4]。我院对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并对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魏小清;刘金风;余慧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实施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型术疗效观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常见呼吸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导致间歇性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4%[1],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长期慢性缺氧,且反复发作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并有潜在的致死危险[2]。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效果有限[3]。本研究实施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颖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唐山地区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类型、HBV 感染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及 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毛细管电泳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技术对239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 HBV基因分型的检测,并对于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型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唐山地区乙型肝炎患者的239例样本中未检出基因型5例(2.1%)。已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234例样本中共检出B、C、D 3种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30例12.8%,C基因型203例86.8%,D基因型1例0.4%,C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C基因型感染者与 B基因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 e抗原(HBeAg)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中抗-HBe阳性率显著低于B基因型(χ2=13.093,P<0.01)。C基因型在肝硬化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B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严重程度与 C基因型相关度较高。

    作者:张宝;李世龙;宁树成;李小林;杨海峰;葛保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布洛芬中对甲苯磺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

    基因毒性杂质是指能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DNA,产生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的物质。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局(EMA)以及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都要求对原料药及其制剂在生产和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或有可能产生基因毒性杂质进行严格的讨论和分析,根据20060628EMEA/CHMP/QWP/251344/2006基因毒性杂质限度指南,基因毒性杂质限度不能超过每人1.5μg。就大多数药品,可以根据患者每天预计的使用剂量,来计算出药品中所允许的基因毒性物质的含量。布洛芬(2-甲基-4-(2-甲基丙基)苯乙酸)是非甾体抗炎与解热镇痛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神经痛等,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布洛芬原料药在合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具有基因遗传毒性的杂质对甲基苯磺酸乙酯,文献研究未见有关布洛芬中对甲苯磺酸乙酯检测方法的报道,并且对甲苯磺酸乙酯的检测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1]、气相色谱-质谱(GC-MS)[2]法,但大多数药品企业无法满足检测条件。本文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法对布洛芬中对甲苯磺酸乙酯进行限度检查,方法简便灵敏,可适用于大多数药品生产及检查机构。

    作者:庞红霞;李春花;孙立亚;郭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死亡三大原因之一,发病率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是世界性的健康问题,由于该病患者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脑缺血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调查研究显示,87%的卒中是由脑缺血引起的[1]。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早期的关键措施是血管再通,即再灌注治疗。当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he original activator recombinant tissue fibrinolytic enzyme,rt-PA)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血管再通治疗的代表药物,已经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该药使用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使用该药后可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仅有少部分患者可以接受 rt-PA 溶栓治疗[2]。脑缺血后颅内神经细胞经历了多种多样的生化反应,称为缺血瀑布(is-chemic cascades)。神经保护治疗是脑卒中早期的又一重要治疗途径,是通过影响缺血瀑布的生化过程,从而阻断神经细胞的死亡[3]。以下从不同的方面讲述神经保护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索鸿江;崔志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B型超声用于诊断胎盘粘连的临床价值初步探讨

    胎盘粘连是指绒毛直接附着于子宫肌层,在生产时表现为胎盘不能自行娩出,且需要借助手术剥离才将胎盘组织从母体中取出[1]。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发生胎盘粘连的原因主要是多次流产刮宫、人工流产后在较短时间内妊娠等[2,3]。其危害是会引起产后出血、胎盘组织残留造成的后遗症等[4]。因此预防以及分娩时采取及时的清宫手术对于防止产后出血过多、减少后遗症以及保护孕妇的生命健康尤为重要。如果在分娩前可诊断出孕妇发生胎盘粘连或具有胎盘粘连的可能,妇产科医生可以做好清宫的硬件和软件准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分娩出血量。

    作者:尤丹晔;梁喜;陶静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八聚体结合蛋白与锌指转录因子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八聚体结合蛋白4(Oct4)、锌指转录因子(Slug)蛋白在胃腺癌、癌前病变及黏膜慢性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研究两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 )法分别检测 Oct4、Slug蛋白在70例胃腺癌、50例癌前病变及40例黏膜慢性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Oct4在胃腺癌、癌前病变及黏膜慢性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22%、8%,3组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0.77,P<0.01);Slug蛋白在胃腺癌、癌前病变及黏膜慢性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6%、10%,3组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9,P <0.01)。胃腺癌组织中 Oct4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组织学分化、浸润深度无关(P >0.05);胃腺癌组织中 Slug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组织学分化、浸润深度无关(P>0.05)。癌组织 Oct4表达与 Slug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4,P<0.01)。结论检测 Oct4、Slug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利于预测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的状态。

    作者:王全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胫骨中下1/3骨折常常愈合不良,导致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是创伤骨科的研究热点之一。自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交锁髓内钉技术[1]以来,髓内钉成为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及骨不连的良好选择。胫骨中下1/3由于部位特殊,钢板内固定常常失败,因此多采用髓内钉治疗。但目前学界对是否需要对交锁钉进行动力化处理争议较大。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术后予静力化和动力化处理,比较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国伟;陈飞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调查显示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大约为4.3/10万~8/10万,平均发病年龄为(63±16)岁,男∶女约为1∶1.6[1-3]。而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体数量的不断增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逐年增高的趋势[4]。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做了很多相应的研究,但是其具体致病机制仍然尚未明确,笔者将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以及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刘培慧;刘佳妹;孙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are-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子宫颈癌起源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1]。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结合 Care-HPV 检测筛查宫颈癌与单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筛查宫颈癌,了解在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中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结合Care-HPV检测的重要性。

    作者:郝明鱼;周二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情况的判断及对恶性肿瘤收缩期高流速峰值和阻力指数指标的诊断分析

    由于甲状腺位于人体浅表部位,是人体内分泌器官中大的一个,一旦出现病变即明显显示出来[1]。甲状腺肿瘤没有其他恶性肿瘤一般严重,只是患者会因为气管被瘤体压迫导致呼吸困难以及吞咽食物引起疼痛[2,3]。但仍有一部分甲状腺恶性肿瘤会持续恶化,需要通过手术尽早治疗和预后处理。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利于甲状腺癌的治疗。鉴于此,本文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思佳;潘茜;蒋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医学院校数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医学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是医学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大学数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医学技术人才具有必备的数学素质,使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具有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知道数学很有用,学了数学后却又用不上、不会用、不知道如何用,久而久之,甚至有学生迷茫地问,医学生学数学有什么意义[1]。

    作者:单连峰;李明;马建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本刊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山西医药杂志

山西医药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