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压变异是人类血压的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血压变异和血压水平一样,决定着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害及总体预后。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会引起心、脑和肾等器官的缺血性病变。早已证实,高血压是促进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危险因子。而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者的重视,因此早期干预并恰当调节血压变异性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金珊珊;廖超;谷文龙;韩力;杜宇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多认为,该综合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的,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少数重症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目前对该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临床报道较少。笔者在跟随韩景献教授临床实践中,曾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此病1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苓;于建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该症的发生对产妇的产后恢复有一定影响。近年来临床医疗实践对产后尿潴留的病因及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针灸治疗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综述近年来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发展前景,为中医药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女,27岁。主因左侧乳房内上部发现肿块,于2013年5月19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发现乳房胀痛,在当地医院做乳腺超声检查,提示左侧乳腺增生。后患者自我调整情志,未经系统治疗,症状消失。近两个月患者烦躁易怒,忧思寡欢,出现双侧乳房胀痛,左侧较右侧疼痛明显,经前、情绪不良时疼痛加重,自我调整情绪后未见明显减轻。刻诊:患者神清,善郁易怒,自诉口苦,双侧乳房胀痛,左侧较右侧痛甚,经前、情绪不佳时疼痛加重,行经后疼痛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查体:双侧乳房基本对称,两乳头在同一水平上,乳房外表皮色正常,左侧乳头下陷,嘱患者两臂高举过头,乳头内陷无明显改变,乳头无分泌物;双侧乳房触压有胀痛,且左侧乳房内上可触及一片状肿块,形状规则,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不硬,无粘连;双侧腋窝,锁骨上、下窝未触及淋巴结肿大。查乳腺超声示:1.双侧乳腺增生声像。2.左侧乳腺囊性增生并乳腺小结节。3.双侧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中医诊断:乳癖,气滞痰凝证。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症。患者不愿口服药物,遂要求进行针灸治疗。主穴取双侧乳根、人迎和膻中。配穴取双侧足三里、内关、太冲、阴陵泉和丰隆。
作者:赵婷婷;潘永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石学敏院士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从临床到基础反复实验研究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近年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的实验研究从细胞、亚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对近10年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实验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以期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作者:刘春霞;李薇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急性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劳累、睡眠不足或情绪激动,致正虚邪侵,机体失衡,而发颈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活动受限。笔者跟师以速刺扶突为主配合电磁波普治疗器(TDP)治疗此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丽;孙玲;傅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痤疮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及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取穴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异维 A 酸口服治疗。治疗8周后进行两组患者疗效评价,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和γ型干扰素(INF-γ)的含量,并观察结果。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21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6%(48/50);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2%(41/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IL-2、IL-4、IL-10和 INF-γ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4、13.48、25.12、14.31,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痤疮患者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作者:刘淑梅;师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73岁。主因腰痛1月余,于2014年10月22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曾就诊于骨科医院,查腰椎 CT 示 L2~3、L3~4、L4~5椎间盘突出,曾予以药物(具体不详)外敷治疗,但无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本院针灸科。刻诊:患者神清,精神可,自觉腰部僵硬,活动受限,不可前屈或后仰,扭头亦加重疼痛,余无不适。舌红,苔白,脉弦。查 Psoas 征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中医诊断为腰痛,痹证;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原则为通经活络、化瘀止痛。针刺取穴:双侧肾俞、委中、昆仑穴,阿是穴。操作方法:令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后,取毫针针刺穴位1.0寸,取双侧肾俞、阿是穴、委中、昆仑,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1次/d。治疗过程:治疗3 d 后,患者反映疼痛仅轻度好转。经重新审证,本患者腰痛为《素问·刺腰痛篇》中少阳腰痛,在原有治疗基础上采用圆利针针刺阳陵泉及腰俞,以得气为度。患者针刺后即反映疼痛明显减轻,后又复诊2次后疼痛消失。
作者:姜涛;李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后卒中风险可通过适当治疗得到缓解,尽管ABCD2评分(年龄/Age、血压/Blood pressure、临床症状/Clinical features、持续时间/duration of TIA-D1和是否存在糖尿病/presence of diabetes-D2)弥散加权图像和大动脉狭窄可早期预测卒中复发,但是其他神经影像学参数如脑微出血对 TIA 后早期卒中复发的预测作用仍不清楚。近期 Lee 教授在 JAMA Neurol 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脑微出血可能是卒中复发的一项新预测指标。
作者:米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年有关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研究认为 CMBs 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相关。此外, CMBs 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然而,尚不明确 CMBs 与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因这部分患者常需服用抗凝药物治疗,CMBs 对这部分患者意义更为重大。
作者:幸福的味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文1]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作者:节选《金匮要略方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女,53岁。主因间断性头晕、头疼1月余,2013年2月22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近2年来血压维持在145/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身高160 cm,体质量65 kg,体质指数25.4 kg/m2,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d,无高血压相关临床并发症,无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刻诊:患者眩晕,头痛,急躁易怒,胸闷气短,心悸,健忘,耳鸣,口干,便秘,舌淡苔薄黄,脉细。中医诊断:眩晕,阴虚阳亢证。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病(1级)。治疗原则:滋阴潜阳,活血散风。针刺取穴:双侧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和太冲。操作方法:合谷、太冲,直刺0.5~1.0寸,捻转泻法1 min;人迎、曲池和足三里,直刺0.5~1.0寸,捻转补法1 min。留针30 min,1次/d。起针5 min 后平卧位测量血压,针刺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针刺30次后,眩晕、头痛、耳鸣和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血压维持在135/85 mmHg。针刺60次后,停药,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治疗1和2个月后复诊,患者未服药,血压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李晶;高莹;王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以视物不清、眼花、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主要归为风、火、痰、虚、瘀。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1]。笔者以风池穴为主穴,配以其他调神穴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选择典型病案3则供临证参考。
作者:黄灵慧;孟智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一,对生产劳动和生活影响较大,故应积极进行防治。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类整理,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穴位埋线治疗临床各种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提升其临床研究水平。
作者:朱艳萍;魏清琳;李玲;郑仕中;马玉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大会筹备委员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文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作者:节选《金匮要略方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通调腑气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3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通调腑气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治疗。治疗7次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检验方法使用 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治疗组治愈9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6.7%(13/15);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46.7%(7/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 P<0.05)。结论通调腑气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作者:张红梅;杨白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