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昕;王莹;侯雯跻;刘宇;王旭青;孙康;张建新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常规开胸手术组(30例)及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组(23例),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胸、腹腔镜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比常规开胸手术组延长,但术中失血量、术后镇痛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均较常规手术组减少.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ICU监护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国军;周健;龚泽刚;谈志刚;谈永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全麻开胸手术炎症反应及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择期普通开胸手术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50例.乌司他丁组在麻醉后静脉泵注乌司他丁2×104U·kg-1,对照组则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泵注.术前、术后4h及24h取静脉血2 mL,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S100β蛋白的质量浓度.结果: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在术后血浆TNF-α、IL-6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乌司他丁组升高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和术后24h,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S100β蛋白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h,乌司他丁组S100β蛋白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抑制老年开胸患者术后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降低血浆S100β蛋白上升的水平,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作者:邵东华;杭黎华;吕德生;袁菊芳;吴进;张大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测定硫酸镁抑制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半数有效量(ED50).方法:选择30例ASA Ⅰ或ASAⅡ级择期全麻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用序贯法测定硫酸镁抑制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ED50.结果:硫酸镁抑制瑞芬太尼致痛觉过敏的ED50为16.1 mg/kg(95%可信区间14.0~17.7 mg/kg),ED95为20.3 mg/kg(95%可信区间18.3~31.2 mg/kg).结论:硫酸镁抑制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半数有效量为16.1 mg/kg.
作者:孙文晋;马正良;杭黎华;陈正;吴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时机给予曲马多预防胃癌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寒战的可行性.方法:静吸复合全麻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于切皮前5 min(A组)、手术结束前30 min(B组)静注曲马多3 mg/kg及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苏醒期躁动和寒战的发生,记录术后24h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结果:A、B两组患者较对照组苏醒期躁动和寒战的发生均显著减少,疼痛程度明显降低(P<0.01),三组患者苏醒时间、苏醒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选择切皮前5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曲马多3 mg/kg均可有效预防胃癌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寒战的发生.
作者:马仁忠;张庆;张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梗阻性黄疸+雷帕霉素处理组和梗阻性黄疸组(对照组),每组18只.分别于术后第1、3、5天处死大鼠,每个时间段6只.显色基质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TNF-α蛋白表达;光镜下观察不同时间段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雷帕霉素处理组内毒素含量、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肝内小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相同时间段比较,梗阻性黄疸组较雷帕霉素处理组的病理改变更为明显.结论:雷帕霉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进一步下调细胞因子的诱生及病理生理效应,从而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及进程.
作者:胥广才;张佳凤;王健;张培建;蒋永军;骆小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小鼠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s)分离培养方法,并观察分离培养结果.方法:在原有大鼠胰腺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基础上,将胰腺组织块碎片进行分离培养并传代,从而得到纯化的星状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结合免疫荧光以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小鼠胰腺星状细胞,通过细胞计数及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生长及活力.结果:组织块法所得小鼠原代胰腺星状细胞油红染色阳性;第3天起细胞快速生长并逐渐活化,传代后的细胞基本活化.活化的PSCs免疫荧光染色显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阳性.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活化的PSCs均表达α-SMA、结蛋白,完全活化后结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通过组织块法可成功分离出小鼠胰腺星状细胞,其细胞产率、活力和纯度均可满足体外研究需要.
作者:范昕;王莹;侯雯跻;刘宇;王旭青;孙康;张建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PHI组41例,对照组13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浆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PHI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PHI组D-二聚体的平均质量浓度为(6.49±3.45) mg/L,对照组为(4.16±3.15) 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I组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OR=1.135,95% CI0.940~1.299,P=0.03和OR=1.005,95% CI0.740~1.159,P=0.02).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质量浓度的佳临界值为4.15 mg/L,此时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70%;当D-二聚体质量浓度大于4.15 mg/L时,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将高达73.5%.结论: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可作为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
作者:王笃前;于守永;钱纪银;徐勇;林爱明;刘佳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及睡眠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82例患者经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单纯鼾症对照组;计算各组觉醒时间、非快动眼睡眠、快动眼睡眠各期所占比例并比较其百分比;比较各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BMI、总微觉醒次数(microarousal,MI)的差别;对各组AHI与BMI、S3+S4期睡眠百分比、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各组AHI与其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的AHI与BMI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各0SAHS组觉醒时间、S1+S2期睡眠、MI均高于单纯鼾症对照组(P<0.05);各0SAHS组S3+S4期睡眠均低于单纯鼾症对照组(P<0.05);各组的AHI与S3+S4期睡眠百分比、M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478;r =0.785).结论:AHI与BMI呈正相关,肥胖是OSAHS发生的重要病因;OSAHS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其严重程度与OSAHS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杨华;奚峰;丁永杰;周志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优化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取新生0~1d的C57BL/6乳鼠大脑皮质,胰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方法,分离皮质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并差速贴壁处理,待细胞接种24h轻柔换液,以后每隔2~3d换液,且每次换液前手动振荡洗涤2次,传代3次后,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经过原代及传代培养,获得形态典型、纯度在95%以上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优化后的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方法,稳定有效,操作简便易行,并可获得高纯度的星形胶质细胞.
作者:刘晓梅;赵聃;庞蓉蓉;单锴;李妍;王迎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优劣.方法:收集40例保守治疗和36例手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治疗方法与有关临床评价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组在住院天数、ICU监护时间、胸痛缓解情况、呼吸支持时间、出院时胸膜腔状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在骨折移位纠正率、胸腔闭式引流率及胸液总量方面均高于保守治疗组,但在胸腔穿刺率方面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在纠正骨折移位方面优于非手术组,但手术组较非手术组在缩短胸痛时间方面疗效不明显.
作者:余守强;孙宝林;全勇辉;严征远;魏春生;杨小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腔激发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17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螨虫变应原对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进行鼻腔激发试验,收集鼻腔灌洗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17A水平.结果:在未激发的情况下,两组鼻腔灌洗液IL-17A水平均较低,未见明显差异.激发15 min,1h,6h后变应性鼻炎组鼻腔灌洗液IL-17A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激发24h后变应性鼻炎组IL-17A水平下降,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激发可诱导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高表达细胞因子IL-17A,提示IL-17A可能是鼻腔局部炎症的发病介质之一.
作者:黄秋生;陆汉强;田数越;戎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腮腺前嚼肌径路进行下颌骨髁突摘除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17侧)髁突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腮腺嚼肌筋膜,向前分离皮瓣至腮腺前缘,沿嚼肌纹理方向钝性分离,切开下颌骨骨膜,显露下颌骨髁突,在直视下分离摘除髁突,观察术后患者的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此手术径路显露充分,视野较好,手术方便快捷,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咬合功能恢复良好,部分病例面神经轻瘫,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经腮腺前嚼肌径路是髁突摘除术的较好方法.
作者:蒋继党;李兴平;王琦;高继宾;仇晨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寒战的效果.方法:将90例择期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同时高剂量组泵入右美托咪定1 μg/kg,低剂量组泵人右美托咪定0.5μg/kg,对照组泵入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泵注时间均为10 min.观察术后寒战的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78,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间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患者的术后寒战反应.
作者:吴春峰;袁友萍;王向兵;王晓亮;斯妍娜;鲍红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RT-CGMS)对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血糖控制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伴应激性血糖升高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颅脑外伤患者1 17例,采用随机分层方法分为RT-CGMS组59例和普通血糖仪指尖血糖监测组(GM组)58例,两组均佩戴RT-CGMS 72 h(GM组盲法),比较两组血糖变异、低血糖发生率、ICU入住时间以及30 d死亡率差异.结果:RT-CGMS组血糖变异、低血糖发生率、ICU入住时间及死亡率明显低于GM组(P均<0.05).结论:RT-CGMS较指尖血糖监测指导胰岛素治疗更有助于平稳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通过优化血糖控制,减少ICU人住时间,降低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吕韶燕;吉木森;孔宪如;蔡燕;金兆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山莨菪碱联合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近2年住院的9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山莨菪碱,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等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腹泻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山莨菪碱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缩短病程,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确切,安全、方便、价廉,可作为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常规用药.
作者:姚炳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血糖的检测结果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38例,按临床表现分为普通组(80例)和重症组(58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咽拭子P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在发病24 ~48 h内检测血清NSE质量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糖值(微量血糖).结果:发病24~48 h内,重症组NSE水平及微量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V71阳性组NSE水平及微量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NSE水平、血糖水平明显升高,EV71阳性者尤其明显,NSE和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重,早期NSE水平与微量血糖一样可作为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指标.
作者:黄云;黄路圣;王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调查盐城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情况,为本地区儿童ARI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ARI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1 582份,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IVA)、流感病毒B(IVB)、副流感病毒1-3 (PIV 1-3)以及腺病毒7种病毒.结果:1 582例标本中有426例检出病毒(26.9%),其中RSV检出率高,为289例(18.3%),其次是腺病毒,为46例(2.9%);病毒的总检出率在年龄及季节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以6个月~1岁年龄组检出率高,冬春季发病率较高.结论:RSV及腺病毒是盐城地区ARI住院患儿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其检出率与年龄及季节分布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居会祥;周中卫;朱蓉;唐芹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CD3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30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肝组织中ET-1、MMP-2、CD31的表达.结果:ET-1蛋白、MMP-2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T-1、MMP-2、MVD的表达差异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但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ET-1、MMP-2阴性组的MVD值较阳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T-1、MMP-2的高表达及MVD的增加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和恶性发展有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宋曙;胥传海;王振江;邵伟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CD4+IL-17+细胞的百分比和Foxp3、白介素-17(IL-17)、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取23例哮喘缓解期患者、2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阴选CD4+T细胞,采用Foxp3、IL-17胞内染色的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以及CD4+IL-17+细胞的百分比,应用RT-PCR检测Foxp3、IL-17、RORγt mRNA水平.结果:免疫磁珠阴选CD4+T细胞纯度达90%以上.急性发作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细胞百分比以及Foxp3 mRNA水平较对照组和缓解组明显降低(P<0.01),而缓解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CD4+IL-17+细胞比例以及IL-17、ROR-γt mRNA表达较对照组和缓解组明显增高(P<0.01),而缓解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reg/Th17失衡可能和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荣磊;马国尔;卞秀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移植转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宿主脑缺血区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pcDNA 3.1-BDNF转染到大鼠MSCs中,并检测其表达情况.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PB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转基因MSCs移植组,每组均8只.将PBS悬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MSCs悬液、BrdU标记的转基因MSCs悬液分别移植到PB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转基因MSCs移植组大鼠的纹状体缺血区半暗带,对照组不移植.移植后1~30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并相互比较.移植后30 d,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区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w,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脑缺血区移植转基因MSCs 24 h后,检测到BDNF的表达.移植后1d各组NSS评分无显著差异,移植后7、14、21、30 d均显示转基因MSCs移植组低于其他组.移植后30 d,转基因MSCs组BDNF阳性细胞数较MSCs组明显增多;NSE、GFAP阳性细胞数较其他组显著增多.结论:大鼠脑缺血区移植转基因MSCs后表达基因产物,同时其表达的NSE、GFAP蛋白增加,对宿主的神经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转染BDNF基因的MSCs移植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可行途径.
作者:贺兰兰;张尊胜;刘永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