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卫东;陈锁成;王胜;许文荣;许晓蒙;孙靖
目的:从桑叶中分离纯化获得均一多糖PMP12,并研究其组成及初步结构.方法:桑叶经热水提取乙醇分级沉淀,脱蛋白、脱色,经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得到一个均一多糖组分PMP12,采用气相(GC)、高效液相(HPLC)、红外(IR)、核磁(NMR)、Smith 降解和糖醛酸还原等方法分析其组成和初步结构.结果:PMP12由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半乳糖(Gal)和葡萄糖醛酸(GluA)组成,其摩尔比为Rha:Ara:Gal:GluA=1:1.56:1.57:1.08;PMP12主链主要是以β-1→3糖苷键连接的鼠李糖,侧链主要是以β-1→2糖苷键及β-1→4糖苷键连接的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结论:测定分析了桑叶多糖PMP12的组成和初步结构,为桑叶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赵明;常钰;王佩香;张磊;欧阳臻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靶向ATP6L的RNA干扰抑制质子泵的功能,检测MCF-7/ADR乳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情况.方法:采用有效ATP6L干扰片段及干扰对照分别转染MCF-7/ADR细胞,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BCECF与细胞分泌上清孵育后在不同激发光激发后发射的荧光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用明胶酶谱方法检测细胞分泌上清中的MMP-2活性;用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 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在MCF-7/ADR细胞中,下调ATP6L基因的表达可以使细胞的泌H+能力减弱;细胞中MMP-2表达水平无变化;细胞分泌上清中的MMP-2活性减弱;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下降.结论:靶向ATP6L的RNA干扰可抑制质子泵的功能,从而抑制MCF-7/ADR乳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
作者:游海燕;金洁;唐宁;邓云;舒惠群;沈秋瑾;覃文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心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65 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DM组,10 mg/kg AA(DM+AA1)组和40 mg/kg AA(DM+AA2)组.灌胃给药8周后心脏彩超检测心脏功能,检测心肌组织及其线粒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ATP酶(ATPase)含量或活力,检测心肌线粒体膜电位(Δψm),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不同浓度AA预处理线粒体,检测其对羟自由基(*OH)引起线粒体损伤的影响.结果:DM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分数显著升高,心肌出现肌浆凝集、间质水肿等病理情况;DM组大鼠心脏组织SOD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心肌线粒体Δψm、ATPase、SOD、CAT活性显著下降.AA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以上指标的变化.此外,AA还能阻止Fe2++VitC诱导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结论:AA对DM大鼠心脏损伤的改善作用可能与保护线粒体、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调节心脏氧化还原平衡有关.
作者:方春钱;高静;周军;陈艳;王丽;吴晨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im-1基因在胃腺癌细胞株、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培养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BGC-823,AGS),采用RT-PCR和实时PCR的方法检测Bm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另外同时收集Bim-1基因阳性胃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以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各20例,用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采用巢式PCR和实时PCR的方法检测其Bmi-1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胃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以及胃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单个核细胞中Bim-1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BGC-823,AGS)中Bim-1均高表达;胃癌组织中Bim-1表达(8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0%)(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im-1基因的阳性率为60%,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Bim-1的蛋白水平存在差异,而在外周血中未见明显差异.结论:Bim-1基因在胃腺癌细胞株以及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im-1的阳性率高于健康体检者,通过检测Bim-1基因可为胃癌的临床诊断及其靶向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祁卫东;陈锁成;王胜;许文荣;许晓蒙;孙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9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8例乳腺腺病患者的BRCA1、BRCA2基因进行检测,并从病理科资料中提取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结果,分析BRCA1、BRCA2基因水平和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ER、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BRCA 1、BRCA 2基因在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50.5%(48/95)、52.6%(50/95),癌旁组织阳性率66.3%(63/95)、72.6%(69/95),乳腺腺病组织阳性率89.3%(25/28)、92.9%(26/28).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腺腺病组织比较,BRCA1、BRCA 2基因的阳性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CA1、BRCA 2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8,-0.223,P<0.05),与ER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289,P<0.05),与HER-2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2,-0.498,P<0.05),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上皮中BRCA1和BRCA2基因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检测此两种基因的表达可协助筛查出乳腺癌高危患者及早期发现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亦可作为评价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潜在指标.
作者:肖秀娣;虞浩;弓晋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入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218例,入院后即刻抽取静脉血查血常规,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的大小由小到大将其分为A、B两组,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32.5±21.7)ng/ml和(56.8±39.4)ng/ml,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17.43%和39.45%,P<0.01)、心力衰竭(22.94%和51.38%,P<0.01)及猝死发生率(2.75%和11.01%,P<0.05)B组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LR与AMI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可靠预测指标.
作者:陆奕;付强;刘奕;盛洋;魏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氯膦酸二钠脂质体(liposomal clodronate)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薄膜法制备氯膦酸二钠脂质体.采用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SAP模型.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空白脂质体组(P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组(T组).P组和T组大鼠制作SAP模型.制模2 h和6 h后取肠系膜上静脉血液,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淀粉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观察各组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及胰腺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胰腺Caspase-3的表达.结果:P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酚水平较C组明显升高(P<0.01),T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低于P组.P组较C组2、6 h血清IL-6、TNF-α明显升高(P<0.01),T组较P组大鼠的2、6 h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T组大鼠的胰腺病理变化较P组明显减轻,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 (P<0.01).胰腺Caspase-3阳性表达增多. 结论:氯膦酸二钠脂质体可选择性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对SAP大鼠胰腺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勇;党胜春;沙鑫;蔡华忠;陈敏;姜德立;张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henolic alkaloids from Menispermum dauricum,PAMD)诱导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细胞系K562/MDR1凋亡及逆转耐药性的作用.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K562/S及K562/MDR1细胞对不同浓度PAMD的敏感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膜联蛋白V (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双参数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变化,分析在PAMD的作用下,两种细胞对伊马替尼(IM,STI571)敏感性的变化.结果:PAMD可诱导两种细胞凋亡,其低剂量72 h时对K562/S和K562/MDR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0.92±1.03)%和(8.12±0.98)%,并可提高伊马替尼对K562/MDR1的凋亡率.PAMD可显著逆转K562/MDR1细胞对伊马替尼的耐药性,其逆转倍数为2.22.结论:PAMD对K562/S和K562/MDR1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同时具有逆转白血病细胞株K562/MDR1多药耐药性、回归靶位的作用.
作者:何志一;刘相辉;刚宏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HGPRT)重组抗原(reSjc HGPRT)与ISA206或弗氏佐剂联合免疫对小鼠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作用. 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reSjc HGPRT加ISA206佐剂免疫组、reSjc HGPRT加弗氏佐剂组、ISA206佐剂对照组、弗氏佐剂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20 μg重组抗原和ISA206或弗氏佐剂乳化后小鼠项背部多点皮下注射,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佐剂对照组小鼠仅注射ISA206或弗氏佐剂和生理盐水,感染对照组不注射任何重组抗原或生理盐水.于末次免疫后3周,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3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6周后剖杀小鼠,门脉灌注收集成虫,计数成虫数、雌雄合抱数和小鼠肝组织虫卵数.在免疫前、攻击感染前和小鼠剖杀前分别采血并分离血清,用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 结果:重组抗原加ISA206佐剂或弗氏佐剂免疫组均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应答,与感染对照组和弗氏佐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小鼠产生的减虫率、减雌雄合抱率和肝组织减卵率分别为53.7%、59.3%、44.9%和43.3%、44.1%、33.0%,与感染对照组和2种佐剂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jc HGPRT与ISA206或弗氏佐剂联合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
作者:胡媛;沈玉娟;曹建平;徐馀信;卢潍媛;周何军;张璟;李小红;权红;刘述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急性心肌梗死区心肌样细胞再生后nesp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利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和贴壁培养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相关抗原、DAPI标记MSCs备用;SD大鼠开胸手术结扎心脏冠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在实验组梗死区注射MSCs,对照组注射DMEM;术后3周取梗死区心肌,利用免疫细胞学化学方法鉴定肌节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质印迹鉴定nesprin蛋白在MSCs移植后的表达.结果:MSCs移植到梗死缺血区3周后可以用DAPI示踪、并有心肌细胞特异蛋白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鉴定在MSCs移植前后有nesprin蛋白的表达,移植后出现nesprin蛋白表达量的增加.结论:MSCs在梗死心肌内移植具有分化再生的能力,nesprin蛋白在MSCs移植后出现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在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样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杨文钢;薛松;汪铮;连锋;徐根兴;刘沙;黄日太;朱洪生;张谷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钴胺对坐骨神经损害后背根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甲钴胺组,预处理14d后制作坐骨神经损害动物模型,分别在模型制备后12 h、24 h、48 h、72 h、5 d、7 d各组提取L1-5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计算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数.结果:甲钴胺组于模型制备后12 h Bcl2即有明显表达,24~48 h达高峰,持续至7 d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钴胺组Bax表达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降低,7 d时表达水平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与其上调Bcl-2蛋白、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苏建华;林伟;张俊华;唐金荣;肖杭;包德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修复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各个时间段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单一生长因子对骨不连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别于取材前35天、28天、21天、14天、7天、3天和1天建造股骨骨不连模型,同一天处死大鼠取材,RT-PCR技术检测各个样本的BMP-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过程的不同时间,BMP-2基因表达在中心区和外周区存在差异,中心区BMP-2基因表达滞后,表达的增幅及峰值低于边缘区.结论:大鼠股骨骨不连中心区在修复早期BMP-2基因的低表达及表达时间滞后可能是其骨不连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阳;钱栋;马鹏;刘小平;崔学文;徐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OEC)对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嗅鞘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经纯化传代,细胞融合后利用划伤法得到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将嗅鞘细胞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24 h后,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以及其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的变化.结果: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与嗅鞘细胞共培养后,MTT实验表明其增殖能力增强;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结果表明共培养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GFAP和CSPG降低.结论:嗅鞘细胞作用于活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以后,能够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分裂增殖,同时能够减少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化,降低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作者:刘志元;刘锦波;张志坚;龚爱华;张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克隆苦瓜蛋白MAP30基因,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初步研究MAP30蛋白对BGC-823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PCR技术从苦瓜基因组中扩增出MAP30基因片段,将其TA克隆和双酶切鉴定,再进行测序分析,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MAP30,转化到表达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用 NTA-Ni2+ 树脂分离纯化所表达的 MAP30 融合蛋白,并经 SDS-PAGE 电泳鉴定;纯化的蛋白作用于 BGC-823 细胞后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成功扩增出MAP30基因为861 bp, 与基因库中公布的DQ643967同源性为100%,与DQ643968和S79450的同源性为99%;成功构建 pET-28a-MAP30原核表达重组质粒;通过NTA-Ni2+树脂分离纯化目的蛋白,获得原核表达的大小约为30 000的MAP30融合蛋白,与预测一致;蛋白作用细胞后,细胞形态有明显变化.结论:成功构建pET-28a-MAP30表达载体并获得原核表达的MAP30融合蛋白;重组MAP30蛋白能引起BGC-823细胞明显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黄河;邵世和;韩晓红;田树伟;韩军;黄世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脂质体纳米粒(Liposparticle)是一定浓度的脂质囊泡和米粒分散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具有脂质外壳和纳料粒核心的新型组装体(图1),近来,在生物科技和药物、抗源、基因传递系统领域引起人们极大兴趣[1].
作者:吉顺莉;李博;李贞;王成润;金一;戈延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s-2, CORM-2)干预对脓毒症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18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LP模型组和CORM-2干预组.制作标准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模型,用CORM-2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小鼠肺脏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分别于CLP术后6 h,12 h,24 h收集血浆、取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炎症因子的表达;检测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中性粒细胞的聚集程度;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LP模型组主要表现为肺组织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壁增厚,间质水肿,白细胞浸润,MPO活性明显增强;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CLP模型组比较,CORM-2干预组肺间质水肿程度减轻,白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以上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CDRM-2可显著抑制脓毒症机体炎症细胞因子和ICAM-1、SP-A的表达,降低MPO活性,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对脓毒症小鼠肺部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萍;邹向前;石庚生;孙炳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血型(ABO)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表达血型抗原结合黏附素(blood group antigen binding adhesion,babA2)和胃黏膜上皮表达Lewisb (Leb)情况,及两者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测定56例(25例胃炎,31例消化性溃疡)Hp阳性消化性溃疡及消化不良的患者血型,并进行内镜检查,取2块胃黏膜,一块进行Hp培养,采用PCR检测Hp babA2表达情况;另一块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化测定胃黏膜上皮表达Leb情况.分别比较不同血型babA2、Leb表达情况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组O型血所占比例高于胃炎组及正常人群(P均<0.0125),O型血患者胃黏膜Leb评分显著高于非O型血(P<0.005),消化性溃疡组Leb评分高于胃炎组(P<0.05).Hp培养成功30例,有28例babA2阳性(7例消化性溃疡,21例胃炎),babA2阳性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组O型血比例高于非O型血(P<0.0125),消化性溃疡组与胃炎组O型血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型血可能是通过高表达Leb及Hp的babA2增加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邓淑娟;李兴华;方德宁;曾钗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G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PKG Ⅱ)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迁移活动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携带PKG Ⅱ基因的腺病毒结构Ad-PKG Ⅱ感染胃癌BGC-823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检测感染病毒后PKG Ⅱ的表达.用特异性PKG Ⅱ激活剂8-pCPT-cGMP作用感染病毒的细胞,通过Boyden 槽迁移率、刮除迁移分析法分析PKG Ⅱ高表达和活性增高对Ras同源性蛋白A(Ras homolog A, RhoA)激动剂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诱导的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胃癌细胞株BGC-823 在感染Ad-PKG Ⅱ后高表达PKG Ⅱ,经cGMP类似物8-pCPT-cGMP 激活后,使RhoA活化诱导的细胞迁移活动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G Ⅱ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的迁移.
作者:任峰;高倩;陶燕;桑建荣;杨小明;范少华;陈永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反应性关节炎(Re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ReA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 、IgA及IgM含量.结果:Re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IgG水平升高(P<0.05);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ReA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ReA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联红;戚传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合成MRP1启动子片段,克隆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中;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的报告基因载体与内参质粒β-半乳糖苷酶(β-gal)瞬时共同转染人胃癌BGC-823细胞,检测VEGF作用后MRP1启动子活性的改变;继之,采用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转染的细胞,再检测VEGF对MRP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表明成功地构建了重组PGL3-Basic-MRP1载体;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表明重组PGL3-Basic-MRP1在BGC-823细胞中具有启动子活性(144±3.0),与空载体PGL3-Basic(60±4.910)相比,转录活性增高2.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MRP1启动子区的转录活性,与无VEGF作用组(171±6.083)相比,大活性(924±19.975)增高5.4倍(P<0.05);LY294002能够显著抑制VEGF对MRP1启动子区的转录激活,当LY294002浓度为50 μmol/ml时,MRP1启动子活性(392±25.541)与无LY294002作用组(1 001±11.533)相比下降2.5倍(P<0.05).结论:VEGF对MRP1启动子活性具有上调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李娟;许文林;弓晋灵;杨靖;吴晓君;陈巧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