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统计研究

翁巧秧

关键词: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高危因素
摘要:目的: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统计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 5年12月-2016年1 2月实施治疗的100例川崎病患儿,基于患儿是否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分成两组,分别50例,临床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结果:两组患儿的热程、年龄、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等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包括有婴儿、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发热的时间过长等,因此必须要提高重视.
特别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探究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滋病实施心理护理及同伴教育对其抗病毒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意义.方法:以2016年4月21日至2017年1月14日我院54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平均、完全随机为基本原则.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同伴教育.观察两组服药依从性、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数据更具优势,分别为(2.25±0.13)、(376,15±5.05),P值小于0.05;观察组总依从概率96.30%,相比对照组而言更高,P值小于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应用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效果确切.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分析并探究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选择78例实施治疗,共设定2组,对照组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各39例.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均更为理想(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得到理想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洪权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如何有效控制抗菌药物合理的应用

    目的:研究和分析有效控制抗菌药物合理的应用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93例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方法治疗患者,观察组采用按抗菌药物使用方法的规定治疗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9%,明显低于时照组的28.26%,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抗菌药物使用方法的规定来治疗患者,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是有效控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措施之一.

    作者:万方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究分析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作用,积累临床护理中的工作经验.方法:选择80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护理试验,使用综合平衡序贯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41)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3 9)采用优质护理,观察制指标为两组患者的焦虑值评分、护理中的依从性以及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采取优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状态与焦虑指数缓解情况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使患者的依从性大大提升,进而取得有效的护理功效,值得在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进行推广.

    作者:史慧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护理认知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护理认知干预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影响.方法:对本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6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一设为实验组,两组各有艾滋病患者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而实验组艾滋病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理认知.比较两组艾滋病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艾滋病患者的SDS、SAS评分情况相差无几,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艾滋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后服药依从性较高,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认知干预对改善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相关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初诊的58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妊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鼻咽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口腔黏膜炎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证治疗计划顺利完成.

    作者:程美玲;黄艳;龙小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102例心源性脑梗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方式和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乙组的治疗效果高于甲组.结论:对心源性脑梗塞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其放果明显,能改善患者脑组织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莉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神经症病人的生物反馈治疗的护理分析

    目的:神经症病人的生物反馈的治疗、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神经症病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和对神经症病人的护理.结论: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提高病人的康复率,对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皮红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评定

    目的:硬膜外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木中发挥的麻醉效果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84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根据麻醉手段的不同分别设置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联合组总麻醉优良率为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 (P<0.05);手术中,联合组心率、血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通过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

    作者:刘广辉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西药调剂工作的质量管理方法分析

    西药调剂工作涉及到内容比较多,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掌握质量管理方式,按照要求实施.但是具体工作阶段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部分问题,导致后续管理受到影响.本次研究中以西药调剂工作现状作为基础,对具体管理方式进行分析.

    作者:庞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浅论医院管理中加强药剂科药事管理的措施

    药剂科药事管理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用药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医药卫生改革和现代科技不断发展,正确认识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医院药刑科药事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述了药剂科药事管理的特征及其主要内容,对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加强药剂科药事管理的主要作用及其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

    作者:赵玉秀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脊柱损害错位的症候特点

    脊柱损害错位有以下九大症候特征或规律:1.常发于不自觉,即很难问出外伤史.此情况的出现率:颈椎约70%以上,中上段胸椎约90%以上,下段胸椎60%以上,腰椎约30%以上.2.患者主要的自我感觉不在受伤的部位(即错位的脊椎节段),而在受累神经(多见为脊神经前支,次为前后支,单独后支受刺激者少)的末梢感受器分布的区域产生疼痛等症,或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以及相同节段交感神经干分布的脏器出现功能或器质性病变,有的主要表现为神经干(多见为坐骨神经痛,尤其是坐骨神经相关的一些疾病,常见假性膝关节炎,患者于腰部并无多大不良感觉),有的又表现在与受累神经中枢相对应的外周之局部或全身、脏器、器官及几乎各系统出现异常或病症.此情况的出现率:腰椎及下段胸椎约40%,颈椎约70%,中上胸椎则高达90%以上.

    作者:健康文化中心;百川健康资讯;黄开斌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探究内科护理如何实现以患者为主的理念

    随着我国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的逐步深入.医院“以患者为主”的护理理念深入到广大护理人员的心中,成为他们开展医护工作的基本准则和依据、与此同时内科护理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救治时,实现规范化地护理,建立健全安全的护理制度,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切实掌握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活习惯,加强与患者之问的沟通和交流,严格遵守医院制定、发布和实施的护理规范,以求获得佳的护理秩序和大的效果.

    作者:魏淑琼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性分析

    目的:观察与分析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阿替普酶动脉、静脉注射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4例患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患者本人的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7例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酶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7例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酶静脉溶栓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结论:对于治疗患性缺血性脑卒中运用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均能有效减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种治疗方式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罗中巧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缺血缺氧性心血管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心导管治疗技术,使用后可获得使局部血管疏通、扩张等目的,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具有痛苦小、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特点,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药物保守治疗.本文将探头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为提高冠心病临床治疗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唐秀革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甲状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100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主要护理措施;方法:充分完善术前心理和身体准备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可以避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甲状腺危象的发生.指导患者术前准确服药的方法,严格遵照医嘱服用硫脲类药物及碘剂等药物,不可擅自停服,帮助患者认识服药的重要意义及注意事项,让其理解药物治疗保证手术顺利及安全的重要环节,积极配合护士测基础代谢率.手术后护士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切口渗血量,发音情况,以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00例术后护理效果显示,均无并发症产生.结论;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晓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带教中PBL教学法的应用

    目的:分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带教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8名康复专业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教学方式和PBL教学方式,教学结束后,总结教学效果.结果: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理论分数和实践分数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试验组的理论分数和实践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护生采用PBL教学方式,其优势明显,能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带教效果突出,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玲;刘维贤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探讨体位护理干预对枕位异常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干预对枕位异常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医院进行分娩的90例枕位异常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产妇45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的自由体拉,观察组产妇实施体位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分析比较两组产妇总产程、产后2h出血量、疼痛程度评分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总产程、产后2h出血量、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8.66±1.91)h、(258.22±76.74) ml, (1.24±0.46)分相比于对照组的(12.79±2.23)h、(311.25±104.56)ml、(3.45±1.05)分,观察组产妇明显更好,观察组新生儿胎儿窘迫、窒息、Apgar评分不超过7分发生率分别为6.67%、2.22%、6.67%相比于对照组的17.78%、20%、20%,观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护理干预对枕住异常分娩结局的影响极大,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的疼痛感,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减少产后2h的出血量,提高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萍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谈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精细化管理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设备也更加先进,更需要做好维护和管理工作.本文将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作者:申发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支原体感染在小儿肺炎中是特别常见的一种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有很多,比如呼吸道感染,与此同时,肺炎病原体也很有可能导致肺部外部的一些身体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就目前而言,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还是进行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检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在治疗的过程中,首要选择的抗生素仍然是大环内酯类.同样,这也是常用的药物.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小儿来说.就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才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唐红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特别健康杂志

特别健康杂志

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