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英奇
厨师征婚一厨师在征婚启事上这样写道:本人富有情调!感情淡了我加点盐,感情苦了我加点糖,感情麻木了我加辣椒,要求女方色、香、味俱全!不必放心上学生向校长反映学校食堂的饭菜特别难吃,完全不对他们的口味.校长听后很重视,把食堂的大厨找来,批评加警告:“如果不马上改进,你就走人吧.”大厨辩解道:“校长,您还不知道吧,他们天天在食堂里抱怨您讲的课不好,这些孩子的话,您不必放在心上.”
作者:湖涂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有人说,衰老是从视力开始的.远的东西模糊了,近的东西看不清了,老了.有人说,衰老是从记忆力开始的.眼前的事情,转身就忘,老了.也有人说,衰老是从骨头开始的.背越来越驼了,腿越来越没有力气了,老了.还有人说,衰老是从牙开始的.以前,吃什么东西都香,再硬的骨头都敢啃,现在,吃什么都没胃口了,牙缝越来越大了,吃饭的时间没饭后剔牙的时间长,可怕的是,一颗老板牙,掉了,另一颗门牙,又松动了.老掉了牙,这是真的老了.
作者:孙道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吸虫病击败曹操历史中的曹操确实在赤壁之战中被烧了舰队,但这不是让他决心撤退的真正原因.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一到赤壁就开始生病.面对疾病造成的严重减员,曹操只能撤兵.史书中并没有说明曹魏大军罹患的是哪种疾病,但在另外一本医学经典《伤寒论》里,张仲景详细介绍了当时南阳一带发生的疫情,而曹操行军时恰好经过那里.根据张仲景的描述,后人考证曹军患上的很有可能是南方常见的血吸虫病.
作者:周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上海刮来新风气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从大上海来新疆的知青们纷纷谈起了恋爱.有恋爱就要结婚,有结婚就要有家,有家就要有家具.家庭条件好一些的知青回沪探亲,运回来用草袋草绳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崭新家具——大衣柜、五斗橱、床头柜、席梦思床、八仙桌、折叠椅——都是上海流行的款式.大上海流行的家具摆进了塔里木一场普通的土屋里,立刻蓬荜生辉,让团场人看傻了眼:嚯,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啧,瞧瞧人家上海人,过的是神仙日子!
作者:王祖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猴子吃成“三高”峨眉山上生活着一千二百多只藏猕猴,游客太喜欢它们,争相喂以各种高热量的零食.于是乎,这些猴子体态日渐臃肿,甚至成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景区不得不为猴子制订出一整套“减肥计划”,努力让它们集体“瘦身”.许多人看了这则新闻后,总结说:这些猴子垃圾食品吃多了.营养学家却不这么看.
作者:小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羊杂汤在屋里吃,是吃不出滋味的.好是在冬天,寒风凛冽,街边小摊,要一碗羊杂汤.碗要海碗,足够大,一副长得十分贪婪的样子,然后,才配得上吃羊杂汤的人的心.汤要煮到沸腾的,一瓢舀出来,泼到碗里羊杂上,还要冒泡泡.辣椒要多放,红红的,漂一层,再冷的风,碰到这辣椒,都要跪地求饶才行.未了,朝老板娘喊一嗓子:再上点香菜!
作者:马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在那干部要到干校参加劳动的年代,我本应是要去干校参加劳动的,因两个孩子小,承蒙关照,没有让我去农村,而是留在单位挖防空洞,“备战备荒”.整整半年时间,有白班,也有晚班.晚班要干到深夜一两点钟.活干完了总要吃点夜餐,说是夜餐,实际就是一碗面条.如果舍得花五分钱,便可在上面撒上一丁点儿榨菜肉丝,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
作者:郭远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母亲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她的外公从前爱偷东西,有一天,他到别人的菜园里偷菜,不料被人看见了.被谁看见了呢?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人看见了却不制止,反而转身便跑.外公以为他去告官,连忙赶上去.不料菜园主人却进了自己的家门,还把门关上了.外公在门外想了好久,终还是上前敲起了门.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我现在没法做人了.”“别开玩笑了.”那人笑道,“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那菜为哈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篮子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作者:王宏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一边是五颜六色、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边是通体金黄、扇形的银杏树叶,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东西,在苏州姑苏区运河社区杨光明的手中,被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杨光明出生于1935年,今年80岁,他谈吐清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退休前,杨光明在人民饭店宣传处工作,平时经常和书画打交道.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但是那时没条件,一直没能接受专业教育.退休后,杨光明进入老年大学,正式学习书画.
作者:李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82岁的周兆早身体硬朗,声音洪亮,谈话对答时反应之快不输后生仔.本来梦想做飞行员,结果做了几十年的航模教练.1954年,在空军担任机械师的周兆早复员回到广州,成为广东体委系统第一个航模教练.1958年,凭着当时有限的资料,周兆早自费制成了无线电收发设备和模型飞机,并在第一届省运会获得这个项目的冠军.1987年,周教练退休了,没有了教学和竞赛的压力,他完全进入“玩”的境界.
作者:卢迎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冬天里吃梨子,那是一种冰冷中的甜蜜.在兰州有软儿梨,在东北有冻梨,但无论叫什么,在南方都见不到.我同事子乔,家在吉林省白山地区的临江.站在家门口,隔了一条窄窄的鸭绿江,就能望见对面的朝鲜.白山是吉林寒冷之地.一提到冻梨,子乔的话就特别多.小时候,冬天他常吃冻梨.也不用自家冻,有人开着“半截子车”(东北方言,就是那种带拖斗的小解放),载着满满一车黑黑的冻梨,上门来卖.
作者:周华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休息好才是硬道理南部非洲的黑人干什么事都是优哉游哉,对他们来说,没有值得着急的事情.2007年3月21日,奎鲁市举行津巴布韦国家庆祝穆加贝总统83岁寿辰庆典,学生、市民等上万人9点进入会场,使团收到的通知是10点到达会场,11点庆典开始,下午1点完毕,然后招待使节们用饭.从首都到达奎鲁市要三个小时,我8点就往那边赶,但是寿星穆加贝自己1 2点才到,原定下午1点结束的庆典,拖到下午4点才完毕.我也不吃午饭了,马上驱车往首都赶,到达使馆时已是晚上8点.
作者:袁南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坚强的女人,她不仅独自养育了我、我的两个姐妹和一个兄弟,而且作为保安经理,直至年近六十还在抓商场窃贼,从不畏惧.母亲六十多岁的时候,一次她伸着手臂移动一个滑轮箱子时感到很痛楚.两年后,她的颈部肌肉开始痉挛.医生诊断为肌张力障碍,一种因脑和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遗传疾病.虽然无法治愈,但是我们确信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得到控制.
作者:高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很多炒过牛肉的人都知道,牛肉很容易就炒老了,在此分享几个嫩炒牛肉的妙招.裹淀粉.取适量干淀粉(玉米淀粉、土豆淀粉等),与水以1∶2的比例调成湿淀粉水.将湿淀粉水拌到切好的牛肉里,用手抓匀,然后静置30分钟,使淀粉浆均匀地包裹在牛肉表层后,就可以下锅爆炒了.爆炒过程中,拌入的淀粉糊化,会在牛肉表面形成一层膜,从而锁住牛肉中的水分,这样能保证炒出来的牛肉鲜嫩、松软适口.
作者:丁应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住院前,医生说为了放疗,必须把头发剪短.剪头发那天,我特意叫了一个做视频的哥们儿来帮我拍纪录片,讲的是我入院前把长发剪短,化疗后头发渐渐掉光,之后又生长回归的过程.拍摄可能要历时三年或者更长,主题是“新生”.这个想法太酷了,我顿时觉得化疗都高大上了起来.可是,打完化疗针等着头发掉光光的我被医生告知:你打的是铂类药,不掉头发.这样啊,真叫人不开心啊,这样我的化疗就一点儿都不酷了.
作者:谈笑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年初,对门儿的老霍把房子卖了,买主叫阿珍和大虎,一对中年夫妇.阿珍的性格大大咧咧的,遇事特喜欢炫耀.我老婆对阿珍的吹乎劲颇不适应,明着斗嘴显得不好,暗里转着弯跟她攀比.那天下班后,我正在客厅里看电视,大门敞开着,留着纱门,好让屋子里热气散出去.老婆在厨房里热火朝天炒着菜.
作者:刘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肉食多放椒烧肉时宜多放花椒,牛肉、羊肉、狗肉更应多放.花椒有助暖作用,还能祛毒.鱼类多放姜鱼腥气大,性寒.生姜既可缓和鱼的寒性,又可解腥味.做时多放姜,可以帮助消化.贝类多放葱大葱不仅能缓解贝类如螺、蚌、蟹等的寒性,而且还能抗过敏.禽肉多放蒜蒜能提味,烹调鸡、鸭、鹅肉时宜多放,使肉更香、更好吃,也不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拉肚子.
作者:秦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这些日子,就在我家隔壁,一栋老房子要拆掉重建,令我有机会观察德国的拆迁过程.首先,人少.从头到尾,我只见到两个工人,一个在大吊车上忙来忙去,一个在地上配合着.这台大吊车,有点像变魔术的玩具.当然十分巨大.它有三四个不同的头:有钳子一样用来挑拣的,有用来粉碎的,有用来打钻的,有用来起吊货物的.不同时候,底下的那位工人负责装上不同的头.二人珠联璧合,上下配合分拣不同的材料:钢筋、砖头、木材、各种螺丝零件、塑料制品、玻璃、植物等全部被分成堆,再由大吊车分别装入卡车之中,然后地上的那个工人再驾着巨大的货车把它们送到不同的回收处去.
作者:陈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中国老年学学会发布了第七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十大寿星平均年龄119.7岁,来自7个省份、6个民族.其中,岁数大的是新疆维吾尔族女寿星——128岁的阿丽米罕·色依提.2014年十大寿星中出现了一些新面孔,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有一颗平常心.维吾尔族老妈妈爱睡美容觉家住新疆塔什米力克乡的迪拉热姆军·苏力坦现年125岁,是十大寿星中的第二高寿者.据迪拉热姆罕的女儿沙阿代介绍,老妈妈大的养生习惯就是爱睡美容觉,“晚上10点半前睡觉,第二天早上8点起床,而且每天中午还要睡会儿午觉”.或许是休息得好,迪拉热姆罕至今肤色白里透红,是女儿眼中的“漂亮妈妈”.
作者:杨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广东人吃鱼讲究生猛,其实,别的地方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但要保持新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的确得绞尽脑汁或耗尽人力.其方法之雅俗,实相去千万里.在四川郑关地区的短河道里,产有一种捕捞季节短、无鳞味美、数量甚少且出水即死的退秋鱼.民国初年,离此二三十公里的自流井,住着一个大盐商,名叫王星垣,他特嗜此鱼.为了吃到新鲜的,每要求设在郑关分号的掌柜备妥锅灶,清晨一网住鱼,立即下锅烹调.烧好后,随即装入挑面担子的铁锅内,以微火保温.然后由盐工轮流挑着,直奔自流井.途中除急走外,还得小跑,像接力赛一样分段完成.盐工因送鱼,个个积劳成疾,甚至有人在路上口吐鲜血而死.
作者:朱振藩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