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新
在那干部要到干校参加劳动的年代,我本应是要去干校参加劳动的,因两个孩子小,承蒙关照,没有让我去农村,而是留在单位挖防空洞,“备战备荒”.整整半年时间,有白班,也有晚班.晚班要干到深夜一两点钟.活干完了总要吃点夜餐,说是夜餐,实际就是一碗面条.如果舍得花五分钱,便可在上面撒上一丁点儿榨菜肉丝,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
作者:郭远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做不同的菜,对放油的时机和油温的要求也不一样.油多热的时候该放菜呢?据华南农业大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营养学教授龙日荣介绍,常见的情况有三种,即“热锅热油”、“热锅冷油”和“冷锅冷油”.热锅热油“热锅热油”是多数人炒菜时的习惯,即先把食用油放入炒锅,然后加热,油会随着炒锅的温度升高.“热锅热油”分为“热油锅”和“旺油锅”两种.
作者:李振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新年来临,老妈准备去买个新挂历,老爸却表示反对,他觉得市场卖的挂历干篇一律,而且少了一种味道,一种特别的年味和一种特别的寓意.思来想去,自诩为摄影达人的老爸要发挥摄影专长,制作属于我们全家的个性挂历,人人都是主角,个个都是“大明星”.他首先从网上下载专门的挂历制作软件,月份和日期都可以准确无误地做出来.不同的是,在自制的挂历上会有一些特殊的“节日”,比如老爸的生日、老妈的生日、我的结婚纪念日等等,都是属于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节日”,也是老爸常说的“有意义的日子”.
作者:冯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美食家落齿谭延闿在日记里写自己一口气吃了三碗削面,赞之“味胜于技,汤胜于面”.虽只区区八个字,读来却有醍醐灌顶之感.谭延闿素有“民国第一美食家”之誉,其对湘菜的创新与推动,影响巨大,绵延至今.谭延闿喜欢吃面,喜欢吃鱼翅,一是口味使然,二也有身体原因.翻看谭延闿日记,会发现里面关于牙痛的记录不绝于目,或日“余以齿痛,囫囵吞食”,或日“十时睡,齿痛仍剧”.
作者:安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终于,母亲决定来一趟重庆.但行程比较曲折,要先送十岁的孙女——我弟弟的女儿到巴东某座深山的外婆家,然后转道来渝.她没去过巴东,也没来过重庆.67岁之前,她去的远的远方,就是150公里之外的汉口.除非不得已,她从不乘车,从不出门,她对车厢的机油味儿有一种近乎迷信的畏惧和排斥.坐汽车时,她总选择开窗的前排位子,让洞开的风呼呼地刮着脸.即使这样,她也是坐一次,吐一次.我见过那一幕.犹如一个惊恐的孩子:脸煞白,身子紧绷绷地蜷曲,一只手死死地攥着前面的金属把手.在她的胃部,翻滚的雷声在澎湃.
作者:米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在一个堡子里有这么两个书生,一个姓杨,一个姓李.到京城赶考,都没考上,落第而归.这哥俩一想:回家后跟大伙儿一说,两人一对白吃饱,谁也没考上,那脸往哪搁啊?两人就决定先不回家,在路上找个旅店住下了.住下之后,睡觉时点灯一看,两个人脱的衣服没地方挂,旅店的墙上哈也没有,没有钉子,衣服没地方挂呀.这两人就嘟囔:“这店真不方便,连个橛子也没有,睡觉时这衣服往哪挂啊?”
作者:谭振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婆婆有意为难那时候,城乡之间的鸿沟极深,娶农村媳妇,城里人颇有顾虑.有一个乡下媳妇,和她老公是自由恋爱,感情很不错,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未来的婆婆却不同意.这个媳妇并不去问个明白,却让老公出面去做他妈妈的工作.小伙子和老娘过上了招儿,说你看××模样周正,脾气又温和,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老太太说,这些都不能当饭吃嘛,她那个农村户口总是个大问题.
作者:萨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女儿有一年忽然心血来潮,向我们报告说,她决定开始马拉松长跑训练.她时不时说一说她的长跑情况,比如订阅了几种马拉松训练的杂志,制订了长短期训练计划,买了马拉松长跑训练鞋、计时表、心脏血压呼吸等测量器,甚至为长跑买了边跑边听的电子录音机等.她是电视台新闻主播,有一次在跟体育记者闲聊时提到自己的长跑训练,于是她这一活动就成为当地一条小新闻,报纸也刊出她长跑的照片.她被逼上梁山,再无退路,无论愿意不愿意,只得继续跑下去.
作者:沈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在博览群书时,特别留意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更加注意日常起居养生细节,享寿86岁而终.《老老恒言》是他的养生笔记,为75岁后所作.他在自序中说: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不用为他们养老了.我今年已经75岁了,才忽然发现自己也已经老了,应该是指望别人给我养老的时候了,然而我的孙子年龄还小,还没有能力为我养老.况且他还不知道我已经老了.我自己知道自己老了,所以自己要为自己养老.
作者:耿引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匆匆一见成永别1993年,婆婆和丈夫病了十多年后相继去世,丈夫的妹妹感激我对他们的细心照顾,一定要邀请我去美国散心.1994年,我从上海飞往美国亚特兰大.空姐送给每位乘客一个飞鹰小挂件的礼物.看到那个小飞鹰,我的眼泪就出来了.他当年在笕桥中央航校上学,制服上佩戴的就是飞鹰标志.
作者:茅君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羊杂汤在屋里吃,是吃不出滋味的.好是在冬天,寒风凛冽,街边小摊,要一碗羊杂汤.碗要海碗,足够大,一副长得十分贪婪的样子,然后,才配得上吃羊杂汤的人的心.汤要煮到沸腾的,一瓢舀出来,泼到碗里羊杂上,还要冒泡泡.辣椒要多放,红红的,漂一层,再冷的风,碰到这辣椒,都要跪地求饶才行.未了,朝老板娘喊一嗓子:再上点香菜!
作者:马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一边是五颜六色、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边是通体金黄、扇形的银杏树叶,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东西,在苏州姑苏区运河社区杨光明的手中,被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杨光明出生于1935年,今年80岁,他谈吐清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退休前,杨光明在人民饭店宣传处工作,平时经常和书画打交道.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但是那时没条件,一直没能接受专业教育.退休后,杨光明进入老年大学,正式学习书画.
作者:李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和美食遍天下的中国人只吃熟肉不同,西方人吃牛肉时生熟都吃,除了罐焖牛肉或者炖煮过的全熟牛肉外,西方人吃牛肉时对生熟层次分得非常之细,从全熟牛排到全生牛排,大致分七个层次.即便同一块生牛排,根据客人的要求也都可以做成各种层次,每个层次生熟度口感皆不相同.大体上,牛排从全熟到全生做法依次如下.
作者:车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有些男人平时不肯学烧菜,怕失身份,殊不知古时多少文人雅士都乐于此道.号称“才高八斗”的曹植亲手制作名菜“七宝驼蹄羹”;诗仙李白还留下“烹羊宰牛且为乐”的诗篇;宋代文学家苏轼烧的红烧肉被后人誉为“东坡肉”,至今闻名天下;爱国诗人陆游会熬菜粥、烹海鲜,还是做葱油拌面的老祖宗.
作者:林苛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星期天,我去看望父母,二老很高兴.母亲忙着取茶杯,父亲忙着沏茶.我陪他们边喝茶边聊天.母亲忽然站起身,说冰箱里有葡萄,我也跟着过去.打开冰箱,不但有葡萄,一个多月前我们拿来的点心也在里边放着.父亲说:“你们以后来别带多少东西,我不喜欢吃零食,就你妈一个人吃.”我心里明白,母亲不是因喜欢而吃,而是因为她一向勤俭节约,不愿意糟蹋粮食.
作者:李凤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从前有一个男人,他在所有方面都获得了成功: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一手远近闻名的好手艺.但他仍然感到不开心.“我想认识真理.”他对妻子说.“那你就应该去找她.”妻子回答.于是,男人将房子及其他所有的财产都转到妻子的名下,然后,一边乞讨一边寻找真理.为了找到她,男人上高山,下峡谷,走小村,进大城,穿越森林,沿着无边的海岸线行走,进入过昏暗恐怖的荒野和充满鲜花的郁郁葱葱的大草原.他寻找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
作者:简·约伦;陈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老爸的听力越来越差,有时面对面说话,都必须“重播”,还要加大“音量”.起先,老爸觉着不碍事,就一直没配助听器.后来,老爸对我们说话也扯着喉咙,有时我们正看电视,老爸一咋呼,都吓一跳.我们越来越不习惯,在爱人的催促下,我给老爸买了台助听器.老爸虽说不让买,可真买来,他老人家还是非常高兴,拿着助听器和母亲鼓捣了半天,终于戴上了.我一说话,老爸吓得往后一躲:“乖乖,效果这么好!”老爸有了助听器,整个人变得精神多了,也爱出门了.原本老爸爱下象棋,整天和棋友老袁杀得不可开交,可自从老爸听力下降,老袁居然把老爸“开除”了,觅了新欢.前段时间,老袁听说老爸戴上助听器,又主动跟老爸联系,说要继续对战.老爸谈起这件事,总搞笑地说:“我和老袁‘复婚’了!”
作者:土楼人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两个小偷碰头清朝末年的一个冬天,新年即将来临,大街上鞭炮声此起彼伏.醉仙酒楼内,一个瘦子和一个胖子走了个对面,相互扛了一下膀子,瘦子的手插进了胖子的口袋,胖子的手也插进了瘦子的口袋,两人相视一笑,同时伸出食指、中指做了个掏包的动作,表示都是同行,大水冲了龙王庙.胖子悄声问道:“还没开张?”瘦子咧着嘴点了点头.胖子说:“大冷的天,咱哥儿俩喝一壶!”瘦子一拍口袋,摇摇头:“没钱啊!”胖子拉着瘦子的手,把他按在靠窗户的一张桌子上:“我也没开张呢!干咱们这一行的饿肚子太丢人了,弄壶洒钱还不是小菜一碟!”
作者:杨启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所谓好菜,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关键看两点:一要适口,二要搭配得当.具体怎么搭配呢?第一是菜的种类搭配,即要注意凉菜、热菜、汤、面点、主食的合理比例和上菜时机,例如先凉后热,先菜后汤,后是主食甜点.第二是菜肴风格定位的搭配.菜品的搭配如中药配伍一样,也讲究君、臣、佐、使.高档的菜称为“头菜”,燕窝鱼翅打头的称“燕翅席”,以下依次还有“燕鲍席”“燕菜席”“鲍翅席”“参翅席”“鸭翅席”.称为“席”的,低也要海参打头,为“海参席”.燕、翅、鲍、参、龙虾等,也叫“大件”.
作者:赵一山;罗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82岁的周兆早身体硬朗,声音洪亮,谈话对答时反应之快不输后生仔.本来梦想做飞行员,结果做了几十年的航模教练.1954年,在空军担任机械师的周兆早复员回到广州,成为广东体委系统第一个航模教练.1958年,凭着当时有限的资料,周兆早自费制成了无线电收发设备和模型飞机,并在第一届省运会获得这个项目的冠军.1987年,周教练退休了,没有了教学和竞赛的压力,他完全进入“玩”的境界.
作者:卢迎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