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虹飞;陈琛
1968年,我从安徽蚌埠一中高中毕业后到宿县农村插队落户.我所在的生产队里养了两匹马、一匹骡子.每天出工下地干活,赶马人套上马、甩响鞭,马车跑动后,他往车辕的左边一跑,轻松一跳,潇洒地坐上去,大鞭一炸,马蹄嗒嗒响起.我们几个知青眼馋呀,似乎天下美好的工作就是赶马车了.我死磨烂缠,终于蒙队长“开恩”,让我学赶马车.一个多月下来,我和马混熟了,知道马奔跑后不能立即给它饮水;下辕后得让它在地上打滚儿,抖抖鬃;出车前要备齐草料,草要切碎,料要炒熟……不久,村里拉个粪堆,运个粮柴,我也可以“顶岗”“单干”了.
作者:张立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终于,母亲决定来一趟重庆.但行程比较曲折,要先送十岁的孙女——我弟弟的女儿到巴东某座深山的外婆家,然后转道来渝.她没去过巴东,也没来过重庆.67岁之前,她去的远的远方,就是150公里之外的汉口.除非不得已,她从不乘车,从不出门,她对车厢的机油味儿有一种近乎迷信的畏惧和排斥.坐汽车时,她总选择开窗的前排位子,让洞开的风呼呼地刮着脸.即使这样,她也是坐一次,吐一次.我见过那一幕.犹如一个惊恐的孩子:脸煞白,身子紧绷绷地蜷曲,一只手死死地攥着前面的金属把手.在她的胃部,翻滚的雷声在澎湃.
作者:米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二婶病逝后,二叔在韩国成了独居老人.我准备带二叔回国内小住,他却执意不肯.二叔对我说:“政府会安排‘独居老人生活指导员’免费为我们服务.”我决定在韩国陪他住上一段时间.处理完二婶后事的第五天上午,二叔便接到“独居老人生活指导员”的电话.电话里,一名自称全淑贤的中年女性告诉二叔,以后将成为他的生活指导员.
作者:陈斐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一个梨花烂漫的午后,我穿行在古老的平江路上.正是早春时节,路旁的老宅前,有三三两两的苏州老人,坐在藤椅上聊着天,晒着太阳,岁月静好.温暖的春风拂过翠绿的小溪,岸边,有一群孩子支开画架,正拿着绚烂的水彩画笔将春天描绘.突然,我在画画的人群中发现一位老者,他戴了顶鸭舌帽坐在孩子们中间,也支着画架,正对着河对面的老宅,一笔一画认真地画着.
作者:陆小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有人说,衰老是从视力开始的.远的东西模糊了,近的东西看不清了,老了.有人说,衰老是从记忆力开始的.眼前的事情,转身就忘,老了.也有人说,衰老是从骨头开始的.背越来越驼了,腿越来越没有力气了,老了.还有人说,衰老是从牙开始的.以前,吃什么东西都香,再硬的骨头都敢啃,现在,吃什么都没胃口了,牙缝越来越大了,吃饭的时间没饭后剔牙的时间长,可怕的是,一颗老板牙,掉了,另一颗门牙,又松动了.老掉了牙,这是真的老了.
作者:孙道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年来,一种新现象应运而生:老年人在节日期间“逆向迁徙”,到子女家过年.我作为过年“逆迁徙”的首批受益者,感触颇深.从2007年开始,我们老两口就有了过年“逆迁徙”的亲身经历,感觉很爽.那一年,小孙女即将出生,儿媳妇回家过年很不方便.我们避开春运高峰,提前买了火车票,前去两千多公里外的南方过年.此后几年,每到春节,我们就过上了候鸟般的生活.团聚之际,利用春节假期,一家人外出旅游.刚开始时,我们参加当地旅游团.后来高速公路免费,儿子干脆与驴友们一起,每次自驾游四五天,几乎玩遍了附近所有的风景名胜.
作者:瞿光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邻居小李家搞装修,布置父母的卧室时,小李向我求助,如何做到既美观又舒适,我把装修经验和盘托出.老人喜欢典雅、洁净、安宁、稳重的颜色;另一方面,由于老人体弱、心律减缓、视力减弱,一般宜采用浅色,如浅米黄、浅灰、浅蓝等,忌用红、橙、黄.红色会引起心律加速,血压升高.我家的装饰材料颜色就是以浅蓝和浅米黄为主.浅蓝给人以安宁感,能减缓心律,消除紧张.浅米黄给人温馨的感觉,有利于休息.
作者:曾丽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所谓好菜,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关键看两点:一要适口,二要搭配得当.具体怎么搭配呢?第一是菜的种类搭配,即要注意凉菜、热菜、汤、面点、主食的合理比例和上菜时机,例如先凉后热,先菜后汤,后是主食甜点.第二是菜肴风格定位的搭配.菜品的搭配如中药配伍一样,也讲究君、臣、佐、使.高档的菜称为“头菜”,燕窝鱼翅打头的称“燕翅席”,以下依次还有“燕鲍席”“燕菜席”“鲍翅席”“参翅席”“鸭翅席”.称为“席”的,低也要海参打头,为“海参席”.燕、翅、鲍、参、龙虾等,也叫“大件”.
作者:赵一山;罗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瓷都景德镇,在老窑博览区那砖木搭建的古老坯房里,80岁的老艺人王炎生坐在“辘轳车”前,用一根搅车棍拨动着“辘轳车”,轮盘立时旋转起来,一块泥料在他的手中,瞬间就变成了一只大碗,那么圆,那么大,那么薄,轻盈地托在他的掌上.他像魔术师一样神奇的手,看得人们惊叹不已.其实,王炎生拿手的绝活儿是拉多节葫芦瓶.在景德镇,能拉出这绝活儿的人,不过两三个,他是拉得好的.他是拉坯行当中唯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手艺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作者:肖秋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据说,无论南北,但凡厨师要考级拿证,鱼香肉丝是必须要做的一道菜.初闻此说,甚为不解,后经一位从厨多年、对川菜颇有研究的厨师指点,方才明白其中道理.他说,肉丝者,任你技艺高超也终归是肉丝,鱼之味道本来就与肉之味道各不相干.而鱼,若清蒸水煮,也无非清淡,并无浓郁醇厚之味.
作者:三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身高1.7米,2014年5月初,单位给老年人体检时,体重高达86.7公斤,已属肥胖行列,血压90~140毫米汞柱,还有中度脂肪肝.看到结果,我有点害怕,我才66岁呀,这样下去可怎么行.我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先从节食开始.饭菜再好,也绝不多吃.每顿饭前先喝半碗汤,填填胃然后再吃,略觉饱时就赶紧放筷,谁劝也不再多吃一口.
作者:张作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由于对环境的大力保护,近年来,日本的各种野生动物,比如狗熊、浣熊、兔子、野猪、猴子等等数量不断增加,而且逐渐习惯了和人类和平相处的生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偏偏日本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野生动物一旦多了,就难免和人狭路相逢.有些不怕人的野生动物如今经常在城市近郊出没,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于是日本各地,近年来屡屡出现标题有“熊害”“猪害”字眼的文章,不是伤人就是把某个小孩堵在家里一天出不来,令人担忧.
作者:萨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962年,我刚上初中一年级.那年初冬,同学们都穿上了换季衣服,我仍然一身单衣,冻得受不了.于是我请假回家,要做换季衣服.当时,一身棉衣,连布料加上棉花,二十来块钱足够.可是在那个挣工分的年代,这二十来块钱得找生产队.生产队长说队里没钱,等打完场、卖了粮食再说.没办法,只能苦苦地等,一等就是二十多天.等来等去,13岁的我萌发了搞点副业挣钱的想法.
作者:岱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俄罗斯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俄罗斯谚语有云: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如果想要健康,那么就要锻炼;运动越多,活得越久.在俄罗斯的公园中,早晚都能看到一身运动装的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或跑步,或打排球,强壮筋骨.俄罗斯属于高纬度地区,冬天漫长,冰雪多,所以冰雪项目很发达,基本上每个大公园一到冬季,就开始浇冰场,滑冰者如云.有些大公园还会开辟滑雪道.
作者:张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小院里的小菜地房子越换越大,楼层越住越高,装修越搞越豪华.口舌之福,更没得说,冬天都能吃上西瓜和葡萄.可人们渐渐发现,开心自在的,是小区那些一楼住户.他们有小院儿,院里有地,地里可以种菜,并且是种真正的有机蔬菜.父亲的菜地横一条、竖一条,横竖拐角处,还长着一棵果树.我仔细看过,那两条菜地加起来,多不过一个车位大.每年一过清明,塞北冰消地解,小院儿里头年白露前后种下的葱苗先钻出来,几天蹿高半尺有余.父亲就开始翻地,开始坐着马扎用铁铲子敲打羊粪砖,给地里施底肥.
作者:高雁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美食家落齿谭延闿在日记里写自己一口气吃了三碗削面,赞之“味胜于技,汤胜于面”.虽只区区八个字,读来却有醍醐灌顶之感.谭延闿素有“民国第一美食家”之誉,其对湘菜的创新与推动,影响巨大,绵延至今.谭延闿喜欢吃面,喜欢吃鱼翅,一是口味使然,二也有身体原因.翻看谭延闿日记,会发现里面关于牙痛的记录不绝于目,或日“余以齿痛,囫囵吞食”,或日“十时睡,齿痛仍剧”.
作者:安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保住老本留点后路沈老太中年时丈夫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将一儿两女拉扯到成家立业.她身体尚可,平时一个人住在一个一居室里.二十多年过去了,孙辈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尤其是孙子,就等着买房结婚了.儿子愁得没法,就到老娘这儿来倾诉.她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将自己的住房给孙子,让他将此房卖了当首付,贷款买一套大房,她自己则搬进儿子家住.
作者:鹅毛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住的小区,大约是上个世纪40年代建的,至今有70年历史了.清一色的两层红砖小楼,经过了70年的风雨,依然没有显得多旧.近,小区管理委员会在做一件工程——给有些剥落的砖缝抹上水泥,房子看上去焕然一新.纽约的很多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曼哈顿下城唐人街街头,可以见到很多屋子外墙上挂着铁楼梯——那是纽约市旧楼的防火逃生梯.
作者:罗慰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千代子今年58岁,自己独居.儿子和儿媳在东京就职,工作繁忙,她代为养育几个月大的小孙女玉子.在中国,隔代养育比比皆是,而隔代养育对孩子的教育弊端也屡见不鲜.可是,目睹了千代子带孙女的过程,我算是开了眼界,对隔代教育也有了崭新的认识.我经常看到千代子用婴儿背袋背着孩子到处行走,一边走,一边给孩子讲解她看到的景物和设施.甚至看到垃圾箱,看到环卫工人,千代子都会告诉孩子,并让孩子去看.小玉子在她身后,努力抬着头,瞪着好奇的眼睛,四下张望.走到哪里,千代子就说到哪里,嘴里总是念念有词,不停地和玉子进行交流.
作者:淡然涵凝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