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裴晓华

关键词:乳腺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 机体抗病能力, 中医药学家,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中医外科, 两种理论, 扶正固本, 方法过程, 副作用, 应用, 医家, 祛邪, 历史
摘要: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有悠久历史,公元4世纪的东晋,中医外科医家就对其投入关注.尔后,历代中医药学家在乳腺癌研究方面竞相逐鹿,方兴未艾.中医在扶正固本、祛邪、调动机体抗病能力、减轻其他治疗的副作用方面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应用,中西医两种理论的交织,在寻找乳腺癌治疗方法过程中,中医药有可能成为新的重点.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何首乌脑保护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本文就近10年何首乌及其提取物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β-D-葡萄糖苷)对脑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它们的主要作用如下:(1)钙通道拮抗剂的作用;(2)抗氧化剂的作用;(3)拟胆碱药和胆碱脂酶抑制剂的作用;(4)调节细胞凋亡;(5)延缓衰老.何首乌的脑保护作用机理是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因此,何首乌在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血管性痴呆等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巍;王丹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活血化瘀中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常用活血化瘀中药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黄芪及复方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备CAM模型,分别应用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黄芪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的含药血清,观察CAM血管生成的情况,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阳性对照组.结果所选药物及bFGF皆有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中,丹参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复方在血管生成及血管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药bFGF的作用相当;中药复方的作用优于丹参之外的其他单味中药.结论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具有较好的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本实验从一个侧面阐明了活血化瘀中药及方剂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也体现了中药复方应用的科学依据.

    作者:高冬;宋军;胡娟;林久茂;郑良朴;蔡晶;杜建;陈可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外洗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50例

    2002-2004年间,我们采用中西药口服配合中药外洗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根据<实用儿科学>中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患儿100例,均为皮疹伴有关节肿痛,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6~9岁,平均7.6岁;病程≤1个月者47例,>1个月者3例;合并肾脏改变13例,腹痛7例.对照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6~9岁,平均7.2岁;病程≤1个月者48例,>1个月者2例;合并肾脏改变3例,腹痛12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史学;王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乳腺癌的普查与乳腺X线摄影

    国际抗癌联盟(UICC)曾指出:除戒烟外,成功地开展大规模的乳腺癌普查,比近30年癌症研究中所提出的任何其他方法对公众的健康更具潜在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积极开展乳腺癌的普查,是一利大于弊的预防措施.

    作者:张保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血瘀证对T淋巴细胞Ag-NORs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瘀证对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老年血瘀证患者(血瘀证组),检测T淋巴细胞Ag-NORs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36例健康人(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血瘀证组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IS%)为5.857±0.396,对照组为6.111±0.54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瘀证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值RVP、ESR、K1、K2与静脉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呈负相关(r分别=-0.273、-0.335、-0.301、-0.276;P<0.01或P<0.05);聚集指数与静脉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呈正相关(r=0.389,P<0.05).结论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降低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能是老年血瘀证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谢纪文;艾长征;唐庆;潘腊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1013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酒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1013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酒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 013例心肌梗死或(和)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多元逐步回归和分组比较的方法研究患者饮酒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瘀血证积分随饮酒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证明饮酒能防止瘀血证;长期、大量饮酒湿热证积分增高.结论饮酒导致湿热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应限制酒精的摄入量.

    作者:魏陵博;戎冬梅;丁书文;焦华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进展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直接抑制某些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或者利用电镜、免疫组化、印迹法及原位杂交方法直接测量增殖VSMC中生长因子的mRNA或其受体的表达,观察中药及复方对生长因子诱导的VSMC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广;张敏州;江巍;李松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评魏迺杰先生的《实用英文中医辞典》--论魏氏直译法

    本文以魏迺杰编写的<实用英文中医辞典>为依据,对他倡导的一个汉字对一英文词的逐字直译法进行评论,对他认为用此法仿造中医英文名词能忠实呈现中医原貌的观点提出疑问.魏迺杰的直译法是首先规定中医名词中常用单个汉字的英文对应词,然后在翻译时遇到这些汉字用规定的英文对应词置换,从而产生仿造的中医英文名词.通过这种直译法仿造出的中医英文词汇令人十分费解,其中有很多歪曲了中医的原义.这种逐字直译法的错误根源是混淆了中文的字与词的概念,误认为字就是意义的单位,双音词和多音词的意义不过是两个或多个字义的相加.另一个原则性错误是忽略了单音词的多义性,硬性规定中文单字的英文对应词,并据此仿造出中医英文词汇.本文通过<实用英文中医辞典>中的许多实例说明这种译法所造成的种种谬误.

    作者:谢竹藩;刘干中;吕维柏;方廷钰;张庆荣;王台;王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健脾养胃方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41例

    幽门螺旋杆菌(HP)的胃内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中华儿科杂志2001;39(8):473-476],我们采用中药健脾养胃法配合西药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电子胃镜下的胃黏膜修复情况及HP根除等指标,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报道于下.

    作者:汤建桥;彭兆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人参皂甙Rg1诱导骨髓干细胞游走分化促进家兔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内皮细胞再生的研究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能否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进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方法将家兔从髂骨处抽取骨髓液用赤色荧光色素DiI进行标记后输回家兔体内,然后将其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g1治疗组,测定两组家兔缺血1周和2周末的左室功能及2周末的心肌梗死面积.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心肌缺血部位来自骨髓细胞的DiI阳性细胞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CD31阳性细胞率.另外还测定了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心肌间质的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水平.结果治疗组CD31染色阳性细胞中同时呈现DiI阳性的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心肌间质G-CSF的浓度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好转,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结论人参皂甙Rg1通过刺激心肌局部组织分泌G-CSF而诱导骨髓细胞游走至心肌组织进而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内皮细胞的再生直接对缺血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再生及血流供应的维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宁元;吕传江;陈学海;凑口信也;藤原久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化疗后自汗盗汗96例

    我们采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自汗和盗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03年9月-2005年5月住院及门诊接受化疗后自汗盗汗患者138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96例,男68例,女28例;年龄22~81岁;病程1个月~6.5年.其中肺癌35例,大肠癌12例,肝癌9例,食道癌10例,淋巴瘤9例,乳腺癌9例,其他恶性肿瘤12例;对照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1~78岁;病程1个月~5年.

    作者:袁志平;邹才华;杜小波;姜愚;罗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肺炎清直肠浓缩液配合西药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36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肺炎清直肠浓缩液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西药加肺炎清直肠浓缩液治疗组(治疗组,36例)及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6例),观察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IgA、IgG、IgE、CD3、CD4)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36例中治愈28例(77.8%),显效4例(11.1%),有效2例(5.5%),无效2例(5.6%),总有效率94.4%;对照组36例中治愈20例(55.6%),显效7例(19.4%),有效6例(16.7%),无效3例(8.3%),总有效率91.7%.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能提高血IgA、IgG、CD3、CD4、CD4/CD8,降低血Ig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清直肠浓缩液具有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作用,且未见不良反应,其机理之一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杨琳;尹杉杉;程淑玲;孙一帆;袁凯;刘素文;冯汉鸽;刘昌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川芎嗪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所致新生儿脑缺氧损伤的疗效分析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对围生儿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2003年1月-2004年10月我院收治中重度ICP母亲所产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与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及脑型肌酸激酶(B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BB)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静;蒋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滋肾消抗方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观察

    免疫性不孕系因抗原抗体反应干扰破坏内分泌、排卵、受精、着床等各个环节而引起的不孕,已被证实的常见抗体有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等,现代医学多采用免疫抑制疗法、隔绝疗法、宫腔内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等治疗方法,但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多.我们自拟滋肾消抗方治疗免疫性不孕8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健;徐两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降逆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降逆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疗效.方法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降逆和胃汤,每天1剂;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疗效、胃镜下RE分级和积分评价.结果应用降逆和胃汤和奥美拉唑治疗RE,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痊愈率37.8%(17例),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痊愈率为36.7%(11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胃镜下,治疗后两组0级均明显增多,Ⅲ级均为0;治疗组治愈率为48.9%(22例),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治愈率为46.7%(14例),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组内胃镜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结果显示,降逆和胃汤在改善RE患者的烧心、反酸和胸痛等临床症状、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以及促进胃镜下食管炎的愈合等方面的疗效与奥美拉唑的疗效相近,但停药12周后复发情况比较却明显低于奥美拉唑(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降逆和胃汤治疗RE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钟毅;周红;钟灵;赵自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解郁丸合并多虑平治疗抑郁症45例

    我院自2003年开始应用解郁丸合并多虑平治疗抑郁症共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祝强;邢双红;祝英禄;孙梦月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有悠久历史,公元4世纪的东晋,中医外科医家就对其投入关注.尔后,历代中医药学家在乳腺癌研究方面竞相逐鹿,方兴未艾.中医在扶正固本、祛邪、调动机体抗病能力、减轻其他治疗的副作用方面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应用,中西医两种理论的交织,在寻找乳腺癌治疗方法过程中,中医药有可能成为新的重点.

    作者:裴晓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127例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m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结肠传输减弱,肠内容物通过缓慢而致的便秘,据统计此型便秘约占便秘的16%~40%,其病因不清,症状顽固,治疗困难.目前多用药物对症治疗,并有依赖性.笔者于2002~2005年对254例STC或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其中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12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亭;李东冰;李权;吴丹明;纪太军;张丽;周海祥;谭敬范;王占军;葛强;李华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大剂量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和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剂量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为树突状细胞(DC)及对DC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儿分为黄芪组与对照组,黄芪组20例,对照组24例.黄芪组于常规化疗同时应用大剂量黄芪(90g/d)1个月,对照组仅常规化疗.提取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入白细胞介素-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培养7~8天,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C的表型鉴定,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DC的抗原呈递能力.结果黄芪组与对照组从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生成的DC形态学差异无显著性;黄芪组DC的细胞数量平均为4.4×106/2.5×106MNC,对照组DC的数量平均为2.6×106/2.5×106MN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黄芪组DC可较强地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大剂量黄芪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生成DC的数量并增强DC的抗原呈递功能.

    作者:董静;顾华丽;马承泰;张芙蓉;陈志红;张源潮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西药与基因治疗家兔退变颈椎间盘对软骨终板钙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了解家兔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探讨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及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软骨终板钙化有无抑制作用.方法选用35只4月龄新西兰兔,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药物治疗组(浅层、全层)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和葡立胶囊(剂量按体重折算),灌胃2次/日,连用1个月,基因治疗组则将带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入C2-3、C3-4、C4-5椎间盘中(每个椎间盘用量为20μ1).1个月后用耳缘静脉气栓法处死各组动物,切取C4 5椎间盘(包括上、下部分椎体),在形态学上评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测定各组动物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明显增厚,有统计学差异,而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软骨终板钙化是颈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二者呈高度正相关.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及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福成;赵晓勇;王海涛;苏江宁;孙喜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