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缺点的贡糖

焦桐

关键词:金门, 贡糖, 高粱酒, 忧郁症, 芭蕾舞, 情书, 恋爱, 喝酒, 部队
摘要:部队刚移防金门时,她每天都会写一封情书给我.如此半年,忽然就音讯全无.我心知肚明,她已经有了新的男朋友.我觉得快要罹患忧郁症了,每天早晨醒来都失去起床的力量,不知如何鼓起勇气去过新的一天.很难想象,如果金门没有高粱酒和贡糖怎么过日子?我几乎夜夜喝高粱酒,喝酒时含泪想念着恋爱三年的芭蕾舞女伶;也常常吃贡糖,那糖似乎能瞬间帮助人暂忘痛苦.我在金门居住了18个月,这辈子的贡糖配给,恐怕早就消耗光了.
特别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叶利钦晚年乐陶陶

    叶利钦这位曾纵横俄罗斯政坛的风云人物,在退休之后并未消沉,而是开始了另一种精彩生活.读书写作搞设计叶利钦是搞建筑出身的,他在辞职的第二天就操起了自己的旧业——建筑设计.他准备为莫斯科设计一个新的电视塔,以替换原有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普京和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都很支持他,这更坚定了他做好首都电视塔重新设计工作的信心.

    作者:林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国式抗癌显生机

    中国式抗癌并不是简单的西医加中医,而是要把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中华文明的精髓除了中医之外,还包括老子的辩证思维、孔子的儒家思想、孙子兵法的取胜之道,比如“以正合,以奇胜”,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道理都能应用在中国式抗癌之路上.西方医学一直强调消灭癌症,我们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也很注重手术、放化疗,想方设法杀死癌症.

    作者:汤钊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健跑达人

    陈建新64岁,看上去还像是四五十岁.“跑步15年来,我大的收获是血压恢复了正常,长期坚持跑步不仅锻炼了意志和耐力,更让我跑出了健康和快乐.”陈建新说.来津三年了,他每天坚持跑步一小时,并带动小区里二十多个居民参加跑步.陈建新的老家在新疆昌吉市农村,退休前,他是昌吉市一家企业的部门经理.“以前我身体很弱,工作忙,平时也不注意锻炼,血压老不正常,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儿,同事们都说我是‘药罐子’.”

    作者:黄建高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呆救父

    这天,一呆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心口痛,但没查出病因……一呆直奔医院,想起自己这几年没尽到孝道,早已泪流满面.于是让父亲做了全身检查.结论是父亲得了急性心肌梗死.父亲自认过不了这个门槛了,如即将诀别一般,怔怔地看着儿子,再看看小孙子,然后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主治医师把一呆叫到门外,说:“你父亲这次手术的风险比较大,能不能挺过去,主要靠你父亲的配合,但现在你父亲心态很不好,这需要你们做亲人的多多鼓励他.”

    作者:欧一呆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南怀瑾饮食微薄清淡

    南怀瑾在饮食上力求“微薄清淡”.首先是“微薄”.南怀瑾的饭量很小,讲究“过午不食”,中午经常只吃少许花生米.晚餐则是一碗稀饭,常吃的是小米红薯稀饭.秋天时,便喝薏米小米稀饭.有人曾问道:“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吃?”南怀瑾回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满满的,胃里稍稍空了一点,就觉得饿了.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量要少.”

    作者:杨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凉菜考验真功夫

    越是不起眼的东西越考验真功夫.其实像佛跳墙这类“高级杂烩”的东西,讲究的是一个备材料的实力,如果我手头的货齐,照本宣科也差不到哪里去.反而是像凉菜这样一些“雕虫小技”的东西足以考验出厨师的功夫.粤菜不怎么讲究凉菜,而川菜和淮扬菜里凉菜要配专门的师傅.川菜中凉菜成功的地方就是发明了红油这一概念,泡菜上淋一点红油就不觉得太斋,水煮的白肉拌进一匙红油便回味绵长.

    作者:闫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真晒黑与假晒黑

    很多女性发现,自己的皮肤在晒黑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白皙状态,同伴在晒黑后,肤色却可以慢慢地变白.这是为什么呢?皮肤在经过日光照射后,皮肤内的黑色素会根据肤质和晒后皮肤的保养方式,形成不同的状态.这些不同的形态会影响皮肤的颜色,形成真晒黑或假晒黑.若是皮肤在晒伤变黑之后,过了几天又慢慢地变白了,就是所谓的假晒黑.

    作者:周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烦恼是一根小刺

    一个朋友突然觉得自己患上了绝症,因为他用手指按身上每一个部位都觉得疼痛,一夜之间,他几乎要崩溃了.第二天,他绝望地来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可是身体都很正常.一个医生无意中捏住了他的手指,他立马就说,完了完了,连指头都疼得厉害.医生仔细一看,原来他的食指上有一根木刺.

    作者:葛取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笔37年的健康投资

    那是1977年夏天,我为了解决以往一到冬天就爱犯急性支气管炎的苦恼,请教了一位老中医.他给我开了中药,还提了几条做慢功的建议.别的我都忘了,只有两条一直铭记在心,且从此照办不辍:一是常年吃核桃仁,二是每天快步行走半小时以上.这样,我从1977年开始,就选择了散步健身这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晚饭后用四十分钟左右时间外出快步行走.

    作者:胡筠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母亲的空巢综合征

    女儿爱丽丝给我打电话说,她要在柬埔寨多待一个月.她原本应该明天回家的.坦诚地说,我体会到所有父母放手儿女后的感受:她能独立了,离家很远都有安全感,很不错.但是今天,我很想她.那是一种异常煎熬的感受.其他母亲也描述过类似痛彻心扉的体会:当她们提到孩子离家后的那种空虚、病痛般的感觉时,手会不由得摸向心口.

    作者:Celia Dodd;冯国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变老是变得更好

    过去人们对脑细胞的死亡和老年的健忘症、痴呆症有许多可怕的误传,说人的大脑从25岁以后每天要死亡10万个脑细胞,思维的衰退和健忘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精确的计算,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结论:“人到二十几岁以后,每天损失的脑细胞大约只有一百个,按这一速度,只能在五六十年以后,也就是说在活到七八十岁以后,才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作者:蒋子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妈旅游有瘾

    显摆旅游经历自从我妈从台湾旅游回来后,观念大变,一会儿嫌乌鲁木齐太吵,一会儿嫌红墩乡太脏,整天一副“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下去”的模样.抱怨完毕,换了衣服,她立刻投入清理牛圈、打扫鸡粪的劳动中,毫不含糊.之后,足足有半年的时间,无论和谁聊天,她老人家总能在第三句或第四句话上成功地把话题引向台湾.在台湾,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感到忧心忡忡.她说:“太危险了,也不修个护栏.你不知道那浪有多大,水往后退的时候,跑不及的人肯定得给卷走.会游泳?那么深,咋游?”

    作者:李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医生都是修理工

    我的老同学是外科医生,他说医生都是修理工.老同学说,外科医生没什么了不起.得了阑尾炎,只不过是把阑尾剪下来,把留下的那个窟窿缝缝补补就行了;肠子长瘤子了,把那一段肠子裁下来,把两头的肠子缝到一块就行了.其实外科医生跟裁缝是一样的.一个人的腿保不住了,骨科医生就要用锯子把他的腿锯掉;因为外伤,病人骨折了,医生就要在骨折的地方放上钢板,用改锥拧上螺丝钉固定;得了骨结核,医生就要用凿子一点一点地把死骨去掉.其实骨科医生跟木工是一样的.

    作者:张志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青椒炒肉天生一对

    青椒为何要炒肉?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青椒当然可以炒别的东西,比如炒猪肝、炒黄鳝,炒板凳也没人管你.但我认为青椒天生是应该炒肉的,二者是天然一对,是明媒正娶,是结发夫妻,是道南正脉.青椒诚然可以独善其身,干煸油淋,各尽其妙.猪肉的做法也丰富多彩,蒸煮炖烩,无不可为.但单就炒肉而言,佳拍档莫过于青椒.宝剑赠烈士,红粉配佳人.

    作者:南官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难觅当年小馄饨

    读大学时,周边全是农田,近的一个乡下小店,也要穿过铁路走上一站多的路程.学校食堂晚饭开得早,下午4点半吃晚饭,到8点多钟晚自习结束,大家早已经饥肠辘辘.唯一的盼望是校门口的馄饨担子.这馄饨担子只有寒冬的夜晚才出现,只卖小馄饨,一头一个简易的竹木架子,放着碗盏和各种调料,一头一只柴炉,永远“噗噗”地沸腾着,冒着热气.摊主用一支竹篦爿,从一盆肉酱中刮一点,往另一只手中的小馄饨皮上飞快地一抹,手指灵巧地一捏,一只小馄饨就包好了.手法纯熟的,一分钟可以包上四五十只小馄饨.

    作者:食家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筷子刀功与养生

    中国菜系用筷子进餐,至少已经有3000年了.《周礼》与《礼记》所记的“秩”和“箸”都是筷子,前者木制,后者竹制.据《韩非子》所记,殷纣时已有“象箸”,即象牙筷子.再以前,五六千年前曾用叉子.考古上曾出土过骨制餐叉,数量很多,有两齿的、三齿的.筷子出现后,叉子被淘汰了.筷子的发明,有个先决条件:刀功已很精细.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分解得很细小,可以用筷子夹起来送入口中.

    作者:聂凤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珍惜不完美

    偶尔看到一段视频,是国外一个普通人的葬礼.追思会上,逝者的妻子上台讲话.她的神情显得肃穆、疲惫.她说:“今天我不打算在这里赞美我的丈夫,我也不打算说他任何的优点,因为这些大家都已经说了很多,也听了很多.”我不能确定这是哪个国家,但我想,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地方的人恐怕都一样,都会说说逝者的好处和优点,说说那些让人们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往事.可是,这位妻子看来有别的话要说.

    作者:孙道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岁月反戈一击

    我看过不少成功者的故事,但令我震撼的是澳大利亚百岁老人鲁思·弗里思的故事.鲁思·弗里思在儿时就怀有一个体育梦想——当世界冠军,但是到实现这个梦想,她竟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速度的缓慢和时间的漫长可谓罕见.鲁思·弗里思的梦想产生后,她每天都早早起床跑步,课余时间如果不做家务,就一定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离开学校后,她像其他普通女性那样开始忙着结婚,相夫教子.

    作者:孙君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把老太太盘舒服

    老太太不舒服是医学界大的难题,她们的主诉可以从头到脚,她们可对所有的药物过敏,她们可跟随药品说明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她们的症状严重程度大都和查体不一致,医院开的药物对她们都没有效果,她们一般都喜欢隔壁邻居推荐的药.故强烈建议成立单独科室——老太太不舒服科.我的母亲、婆婆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让我揪心的就是带她们去看病.

    作者:李海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服药顺口溜

    一位药剂师总结了一套用药顺口溜:空腹记住一和二、每八小时吃一次、餐中和饭一起吃、漏服一次不要补、缓控释片剂不能嚼碎、服药千万别干吞、吃完药后要歇歇、喷雾用完应漱口、中药超七天重煮.空腹记住一和二.一和二分别代表吃药的两个时间点,即空腹服药是指饭前一小时和饭后两小时吃药,并不是不吃饭.每八小时吃一次.一日三次指的是每隔八小时服药一次,跟一天三顿饭没什么关系.

    作者:韦川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特别健康杂志

特别健康杂志

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