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老金是我在门诊接诊的病人.初次见他,我根本没有想到他是一个病人.一个五十多岁、衣着讲究的中年男人拿着PET-CT结果让我看.“这是你父亲的片子吗?估计是左肺癌,病变的范围挺广的,要入院治疗.”我一边看片子一边对他说.“病人是我本人.”他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我知道自己是什么病.”我惊讶地看看他,一般来门诊咨询的都是患者的家属.
作者:罗素霞;刘端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人一上五十岁,就会明白许多事情.不到明白的年龄,就不会明白.孔老夫子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只有经历过,你才能知道的呀!五十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像二十岁时那样美好,也不像三十岁时那样悲观,亦不像四十岁时那么复杂.五十岁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既不美好,也不悲观;既不简单,也不复杂,如是而已.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几千年的人类都是这样走的呀!那么让它继续走好了.你可以成为参与者,你也可以成为旁观者,但是你没有必要成为评判者.
作者:高建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读大学时,周边全是农田,近的一个乡下小店,也要穿过铁路走上一站多的路程.学校食堂晚饭开得早,下午4点半吃晚饭,到8点多钟晚自习结束,大家早已经饥肠辘辘.唯一的盼望是校门口的馄饨担子.这馄饨担子只有寒冬的夜晚才出现,只卖小馄饨,一头一个简易的竹木架子,放着碗盏和各种调料,一头一只柴炉,永远“噗噗”地沸腾着,冒着热气.摊主用一支竹篦爿,从一盆肉酱中刮一点,往另一只手中的小馄饨皮上飞快地一抹,手指灵巧地一捏,一只小馄饨就包好了.手法纯熟的,一分钟可以包上四五十只小馄饨.
作者:食家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比起中国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英国老年人信奉“夕阳无限好,享受要趁早”.66岁的劳瑞太太和我住在同一个街区.劳瑞的丈夫两年前因患肺癌去世,女儿嫁到了苏格兰,儿子则被外派到北京工作,她已经有三年时间没有见到儿孙了.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只剩下她和一只短毛猫.按照我的想法,劳瑞的晚年生活有点可怜.
作者:关志鹏;安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越是不起眼的东西越考验真功夫.其实像佛跳墙这类“高级杂烩”的东西,讲究的是一个备材料的实力,如果我手头的货齐,照本宣科也差不到哪里去.反而是像凉菜这样一些“雕虫小技”的东西足以考验出厨师的功夫.粤菜不怎么讲究凉菜,而川菜和淮扬菜里凉菜要配专门的师傅.川菜中凉菜成功的地方就是发明了红油这一概念,泡菜上淋一点红油就不觉得太斋,水煮的白肉拌进一匙红油便回味绵长.
作者:闫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加拿大闻名世界的冰酒,被赋予非常高贵的名字——“液体黄金”.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在酿造冰酒,只有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冰酒产量和质量堪称世界之.加拿大的冰酒有何独特之处?1963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名叫乔·威尔的葡萄酒商开始接触酿造冰酒.为了让酿制出的葡萄酒口感能达到理想效果,乔·威尔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他严格要求葡萄园的工作人员按照自己的标准工序去工作.
作者:张珠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用“奇人、奇事、奇招”来概括毛泽东的养生习惯,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按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跟医生的关系长期以来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保健医生们经常会听到他说这样的话:“要是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我就没得活了.”他就是这样,原则上配合医生,又时不时同医生搞搞小“摩擦”.摩擦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套既吸纳了医生的部分意见,又有他自己个性特色的“毛氏养生术”.
作者:顾英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那是1977年夏天,我为了解决以往一到冬天就爱犯急性支气管炎的苦恼,请教了一位老中医.他给我开了中药,还提了几条做慢功的建议.别的我都忘了,只有两条一直铭记在心,且从此照办不辍:一是常年吃核桃仁,二是每天快步行走半小时以上.这样,我从1977年开始,就选择了散步健身这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晚饭后用四十分钟左右时间外出快步行走.
作者:胡筠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几乎每天18时至21时,乌鲁木齐市红山游泳馆和友好百盛商场楼上的餐厅内总会出现这样一对身影: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挽着双鬓略白的老太太,两人背着双肩背包小心翼翼地穿梭在两地之间.这是一对已相伴五十年的金婚老人.“听话,下去,你是棒的.”79岁的老先生胡信才将76岁的老伴张淑珍哄到浅水区扶梯处,两人一个在岸上,一个脚踩在距水面近的扶梯上,面对面地站着.
作者:张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一书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岁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开之大以为然.”林语堂将许次纾的话“翻译”成了白话文:“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
作者:华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的老同学是外科医生,他说医生都是修理工.老同学说,外科医生没什么了不起.得了阑尾炎,只不过是把阑尾剪下来,把留下的那个窟窿缝缝补补就行了;肠子长瘤子了,把那一段肠子裁下来,把两头的肠子缝到一块就行了.其实外科医生跟裁缝是一样的.一个人的腿保不住了,骨科医生就要用锯子把他的腿锯掉;因为外伤,病人骨折了,医生就要在骨折的地方放上钢板,用改锥拧上螺丝钉固定;得了骨结核,医生就要用凿子一点一点地把死骨去掉.其实骨科医生跟木工是一样的.
作者:张志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一位药剂师总结了一套用药顺口溜:空腹记住一和二、每八小时吃一次、餐中和饭一起吃、漏服一次不要补、缓控释片剂不能嚼碎、服药千万别干吞、吃完药后要歇歇、喷雾用完应漱口、中药超七天重煮.空腹记住一和二.一和二分别代表吃药的两个时间点,即空腹服药是指饭前一小时和饭后两小时吃药,并不是不吃饭.每八小时吃一次.一日三次指的是每隔八小时服药一次,跟一天三顿饭没什么关系.
作者:韦川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人变老,真是一个新鲜的经验呀!”这是近常让我惊叹的事.曾有人针对女性做过访查,一生中惬意的年岁竟然是五十二岁左右.成家的,儿女多已独立自主;未婚的,也已摆脱两性的角力,身心闲适下来.回首半百人生,有未尽之处的,可重整旗鼓,去完成梦想;再不济,也可和同年龄层的姊妹到处溜达,重温年轻时闺密情,同性情谊是更入佳境了.
作者:朱天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那是一个全民渴望肥肉的时代.那年,我们大队人马(约有两千多师生)到北京南郊的大兴的一片荒地上开荒种地,一天三顿见不到一星半点儿荤腥.这天夜里,我感到十分饥荒,心里干焦干焦的,翻来覆去难以成眠,月光像一张闪光的大饼挂在天上.对面的床上,我好的朋友小一轻轻问我:“曹文轩,你在想什么?”我歪过脑袋:“我在想肥肉!”他在从窗外流进来的月光下小声地咯咯咯地笑起来.我问他:“你在想什么?”他说:“我不告诉你!”我小声地说:“你一定也是在想肥肉!”他说:“滚蛋!”
作者:曹文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男人治国,女人烹小鲜,那是古话,现在男女平等,女人可以治大国,而且治得很不错,女总统就不少;男人烹小鲜也很出色,顶级大厨男人尤多.男人走进厨房,心态不尽相同,可谓是条条道路通厨房,不管路上有什么崎岖和风景.一类是,有些男人在家没身份、没地位,被河东狮吓进去的;二类是,因老婆厨艺拙劣,不堪忍受,只有自己操刀,逼进去的;三类是,经不起老婆孩子的甜言蜜语,骗进去的;四类是,怕烟熏火燎折损爱妻娇嫩的肌肤,自己权衡利弊进去的;五类是,我不进厨房谁进厨房,奉献进去的,如此等等.
作者:赖广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61年前,高中毕业的刘惠清风华正茂,成为四川遂宁市高升街小学的一名老师.在同一城市教书的冉永辉妻子去世,拖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一次工作接洽中,刘惠清认识了冉永辉,既当爹又当妈的冉永辉给刘惠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了解,刘惠清爱上了大她八岁的冉永辉.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却爱上一个已经有三个孩子的单身父亲,自然受到双方家长的极力反对.但重重的压力并没有阻挡两个年轻人炽热的爱情,不久,两人结为夫妻.
作者:李鸿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部队刚移防金门时,她每天都会写一封情书给我.如此半年,忽然就音讯全无.我心知肚明,她已经有了新的男朋友.我觉得快要罹患忧郁症了,每天早晨醒来都失去起床的力量,不知如何鼓起勇气去过新的一天.很难想象,如果金门没有高粱酒和贡糖怎么过日子?我几乎夜夜喝高粱酒,喝酒时含泪想念着恋爱三年的芭蕾舞女伶;也常常吃贡糖,那糖似乎能瞬间帮助人暂忘痛苦.我在金门居住了18个月,这辈子的贡糖配给,恐怕早就消耗光了.
作者:焦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胖瘦魅力刚结婚时,太太长得精瘦,生完孩子之后才丰腴起来.一次,我试着对太太说:“你是不是该减肥了?”太太听后调皮地说:“我这不是为你着想嘛!”我心里纳闷儿:这怎么算为我着想?太太说:“我这是想让你领略一下瘦女人和胖女人的不同魅力.”博览群书一次,我对太太说:“女人犹如一本书,区别在于有的如经典,读上千遍不厌倦;有的如通俗小说,只能闲着没事随便翻翻.”
作者:吴书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西餐不讲究食得及时,即不懂得鲜.西方人一个大冰箱,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里说的是大概,别较真儿.中餐就不一样,讲究“得其时”.比如关中人给你下一碗捞面,面不是干捞,要带一点儿汤,搅拌起来有一种黏黏的感觉,这叫“然”面,这就要随捞随吃,不能等,再等就坨了,不好吃.所以,在北方,饭桌上常听人劝您:“趁热吃!”关中人说“闻热吃”,一个意思.四川水煮肉片,不趁热吃的话,就赶紧倒了吧.
作者:许石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火车上偶遇同学,喜出望外.同学从事长寿研究,五年前就在各地开班授课,听者云集.问他近又出了多少新成果,同学竟摇摇头,长长地叹息:“唉,对于长寿,以前我谈起来,古今中外,头头是道,有理论,有数据,有案例,如今却越研究越糊涂,有两年没敢出论文、办讲座了.没有哪一条所谓的长寿秘诀具有真正的普遍意义.”“你不是强调饮食要均衡吗?”
作者:董玉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