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良性前列腺增生并急性尿潴留后逼尿肌功能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任宝明;何士军;马龙;张争春

关键词:尿动力学, 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颈梗阻, 逼尿肌, 急性尿潴留
摘要:目的:评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急性尿潴留(AUR)后的逼尿肌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46例BPH并AUR患者行膀胱压力-容积和压力-流率测定,分析留置尿管时间、逼尿肌收缩力、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DI)、DI幅度、梗阻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6例患者中,发生DI者27例(58.7%),DI幅度(103±42)cm H2O;有随意性逼尿肌收缩者39例(84.8%),明确诊断为膀胱出口梗阻者34例(73.9%);逼尿肌收缩力与留置尿管时间无相关性(γ=0.026,P>0.05),与IPSS、DI、DI幅度、梗阻程度有相关性(γ分别为0.407、0.368、0.503、0.456,P均<0.05);DI与梗阻程度无相关性(γ=-0.242,P>0.05),DI幅度与梗阻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γ=0.454,P<0.05).结论:BPH并AuR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前无需长时间留置导尿管;有DI者的逼尿肌收缩力强于无DI者;膀胱出口梗阻越严重,DI幅度越大.逼尿肌收缩力越强,预后越好.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手外科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但是在临床中实施起来却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就医不单纯只是靠护理和治疗.健康教育在对整个人的身心健康、护理、治疗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要把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其目的和效果.

    作者:朱雪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179例幼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幼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方法:调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采集血液标本进行HBsAg及HvsAb项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3%,HBsAg阳性率为1.7%,HBsAb阳性率为74.3%.结论:乙肝疫苗接种率高,HBsAg阳性率低,部分幼儿尚需进一步强化免疫.

    作者:叶章发;雷志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多排CT腰椎间盘的扫描方法

    目的:探讨多排CT腰椎问盘的佳扫描方法.方法:十六排螺旋CT采用非螺旋椎间隙平扫和容积扫描间隙重建的方法;测量L5/S1椎间盘与水平面的夹角分析.结果:螺旋容积扫描间隙重建法,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病变情况;夹角测量发现大于25.角的约为28%.结论:容积扫描间隙重建法更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作者:李大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肺癌伴胸膜转移超声诊断1例

    患者,男,79岁,肺癌术后2.5 a,右侧胸痛伴气短20 d,加重一天来我院求治.体征:体温36.5℃,呼吸84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呼吸音减弱.X线及CT检查:肺癌术后胸膜转移,右侧胸腔积液.超声行双胸腔扫查:患者取坐位,两手置于头顶部,于右肩胛线第九肋间,入皮1.8 cm可见大量液性暗区,深度9.8 cm,于胸腔右侧壁胸膜处可见大小为3.3 cm× 2.3 cm低回声实质性块影,形态不规则.超声提示:右胸腔大量积液;右侧胸膜处低回声,考虑为胸膜淋巴结转移.

    作者:高继红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与按压方式的关系

    目的:通过观察80例门诊病例静脉采血后无菌干棉签单独按压皮肤针孔与双棉签并排同时按压皮肤针孔和静脉针孔后的不同效果.方法: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分为规范组(无菌干棉签单独按压皮肤针孔)和改进组(双棉签并排同时按压皮肤针孔和静脉针孔)共80例,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得出不同按压方法对采血后形成皮下淤血确有影响.结果:双棉签并排同时按压皮肤针孔和静脉针孔可有效减少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的形成.结论:静脉采血后无茵干棉签单独按压方式不当是形成皮下淤血的技术原因之一.

    作者:苏锋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70岁以上高龄患者围术期麻醉剖析

    目的:分析总结高龄患者的临床麻醉资料160例,探讨高龄患者的麻醉特点,提高麻醉成功率.方法:选择AASAⅡ级~Ⅲ级高龄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以低位硬膜外麻醉、气管内插管全麻两种麻醉方法,从高龄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探讨高龄患者的围术期麻醉处理的基本原则及特点.结果:手术结束,全部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术后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1例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及评估,根据生理、病理特点.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严密监测,及时处理,维护心、肺功能的相对稳定,就会提高高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

    作者:赵汝昌;岳庆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尿分析仪检测尿中白细胞与镜检结果的差异分析

    目的:比较尿分析仪检测尿中白细胞与镜检结果的符合率.方法:用尿分析仪与显维镜分别检测尿中白细胞数.结果:尿分析仪检测尿中白细胞与镜检结果符合卒为69%.结论:尿常规检测白细胞时仪器分析加镜检是必要的.

    作者:刘生平;龚智仁;刘兴敏;邓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g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认为缺血型合并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患者,视网膜激光光凝和非光凝治疗对视力和黄斑水肿消退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将65例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65眼,根据患者对激光治疗的依从性分为激光光凝治疗组和非光凝治疗组,激光光凝治疗组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非光凝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视力、黄斑水肿改善方面的差异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情况.结果:激光光凝治疗组与非光凝治疗组在视力恢复、黄斑水肿消退及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眼的激光光凝治疗较非光凝治疗更有助于促进视力恢复和黄斑水肿的消退,可以明显的降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

    作者:潘秀红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经腹胃底贲门癌根治术后的护理

    胃底贲门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根治的主要方法,传统的手术治疗以开胸为主,开胸手术具有手术风险大,刨伤大,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大,术后护理难度大,要求高,恢复时间长等特点.

    作者:申彦红;张利;贾炜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降钙素与性激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降钙素与性激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2006年到我院门诊确诊为骨质疏松痘的患者100例,分为3组:性激素组口服安宫黄体酮2 mg(或甲基睾丸酮片5 mg),每天一次;降钙素组:肌注降钙素(密盖息)2 ml,2 d一次;性激素与降钙素合用组口服安宫黄体酮2 mg(或甲基睾丸酮片5 mg)每天一次+降钙素(密盖息)2 ml,肌注,2 d一次,疗程均为30 d,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3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是56.7%、66.7%、92.5%痊愈者随访复发率分别为7.9%,5.8%,2.0%0联合用药组与性激素组和降钙素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性激素与降钙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安全、服用方便,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孔冰冰;黄元龙;谢惠科;孟家晓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及疗效、安全性.方法:107例非ST段抬高型AC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氯吡格雷组(n=52).对照组(55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52例)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每次75mg,每日一次,疗程21d.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断荆,ACEI.21 d后比较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皮疹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ACS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率,且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车红岩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药物流产失败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探讨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提高药物流产技术服务水平,改善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方法:抽取2034例药物流产病历,对其中项目进行逐一整理,计算机及X2检验.结果:2034例药物流产中失败165例,失败率为8.11%.结论:药物流产失败率随年龄增大、有剖宫产史、孕产次数增加、子宫位置后倾后屈、行经天数增多、停经天数增多而失败率增高.应重视药物流产中的临床观察,适时选择清宫术,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作者:黄爱琴;余红梅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硫酸镁联合西咪替丁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西咪替丁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和对照组,三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基础治疗,如:利巴韦林10mg/(kg.d)~15mg/(kg.d)及吸氧、止咳、镇静等.治疗A组应用25%硫酸镁注射液每次0.2 ml/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30 ml~50 ml静脉点滴,1次/d~2次/d,疗程5 d~7 d;治疗B组,在治疗A组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注射液10 mg/(kg.d)~15 mg/(kg.d),用生理盐水30ml~50ml稀释后静滴,1次,d,疗程5 d~7 d.观察三组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对照评价.结果:喘憋消失、哮鸣音消失、湿哆音消失及平均住院日,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愈率比较,三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硫酸镁联合西咪替丁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能加快症状缓解,缩短病程及提高治愈率,且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陆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微创血肿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穿刺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及21 d后微创组ESS评分及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理想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袁旭光;皮小蓉;陈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产后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体会

    产后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加强对孕产妇产前、产时、产后的监测,及早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积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及时抢救处理,方能有效地减少或制止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产妇死亡.

    作者:王远侠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132例144颗患牙根管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根管治疗失败132例144颗患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为根管欠充填、遗漏根管、根尖渗漏和根管超充填.结论:在根管治疗中,根管预备不彻底,对根管系统的复杂性缺乏充分认识,造成根管欠充填,是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白丽;池爱群;张晓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LC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00年至2006年间23例临床资料.结果:23例较难控制的胆囊动脉出血,其中21例术中成功止血,2例中转开腹.结论:胆囊动脉变异和解剖Calot三角方法不当是造成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主要原因;清晰解剖,正确处理Calot三角解剖结构,可预防胆囊动脉损伤出血;术者与助手配合得当,大部分胆囊动脉出血可于LC中成功止血.

    作者:宋炎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发作期,护理质量对病人的康复特别重要,本文根据50多例对患者的护理体会.系统总结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的要点.

    作者:王秀珍;杨云湘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宫腔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治疗重度宫腔粘连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重度宫腔粘连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的作用.方法:将重度宫腔粘连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对照组上环,倍美力及黄体酮胶丸行人工周期,抗生素预防感染;实验组则术后宫腔放置球囊导尿管,充水3 ml~5 ml,隔日补充1 ml~2 ml,充水量也以病人勉强能耐受为宜,球囊充水总量6ml~8ml,导尿管持续开放1周后拔除.并予宫腔隔日推注己烯雌酚及透明质酸钠,其余上环、人工周期处理与对照组相同.结果:实验组术后3个月复查宫腔镜,宫腔形态正常率及月经量恢复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5,P<0.05),且其治愈率及远期受孕率也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5).结论:对于重度宫腔粘连的治疗.粘连分离术后加用冲水球囊导尿管一周后上环较单纯使用节育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爱清;万亚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浅静脉穿刺的方法探讨

    浅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它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的高低及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能达到快速、准确、无痛且一针见血,是我们护理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内容,现将近年来如何提高浅静脉穿刺的方法作一阐述.

    作者:惠绛霞;王翠凤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