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仙翠;张月倩
选择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4年7月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60例,观察围气腹期和气腹前后血压、心率、血氧的变化.
作者:刘学良;薛亚丽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不足37周出生的婴儿,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2 500 g的婴儿.新国内外资料显示,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不仅围产期死亡率及并发症高,而且生后常有体格智能发育落后,成为儿童医疗保健的难题.早产导致的高额花费与其预后对比,也是多年来医学伦理学争论的重点,为救治危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特有的多系统、多器官合并症,我院新生儿科在临床及康复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使其预后有了明显改善.
作者:赵军红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抑制异常增生的瘢痕,是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康宁克痛-A,尿糖皮质激素药物,近年来,确认它对预防瘢痕增生有较好的效果.将康宁克痛加入局麻药内,术中局部浸润注射,在局麻的同时,不增加手术步骤,能早期用药,以达到预防瘢痕增生的目的,共治疗26例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杨英才 刊期: 2005年第20期
颅脑外伤患者合并颈椎骨折虽然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一旦延误诊断,可发生或进一步加重颈髓损伤,产生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等严重后果,死亡率极高[1].而隐匿型骨折一般X线片因多种原因显示欠佳,此时CT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摄片不足.收集我院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2 a间经CT诊断为颈椎骨折而X线未显示或显示不佳的病例10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开信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术后感染的部分原因与患者在手术室内接受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被细菌污染或使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有关.尽可能降低作为医院内感染重要组成部分的术后感染,做好院内感染重点科室之一的手术室感染管理极为重要[1],而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手术室中与术后感染有关的各种环节,然后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本文作者总结多年来手术室感染管理的经验,结合本院实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手术室中与术后感染有关的主要环节.
作者:闵改华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层析法(C-C快速法)和糖原试验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用三种方法分别对102例送检标本进行平行检测.结果:以PCR法作参比,免疫层析法敏感性为86.7%,转异性为97.7%;糖原试验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6.6%.结论:PCR法有较高灵敏度,免疫层析法有一定灵敏度和专一性,基层医院可以采用.
作者:常海萍;薛玲莉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怎样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内护教学的发展.
作者:黄黎;李菲 刊期: 2005年第20期
近些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不但要作出正确的临床评估和治疗评估,还要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措施.
作者:郭瑞珍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动脉灌注溶栓治疗时应做到:第一,密切观察患肢温度,肢端皮肤颜色变化.第二,灌注时观察一般情况的变化.第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赵丙翠;杜美艳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对颅内脂肪瘤的认识.材料:6例病人脂肪瘤通过CT与MR检查,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肿瘤位于胼胝体,1例位于右侧裂,另1例位于纵裂.结果:脂肪瘤在MRT1加权,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所有病例CT扫描均为低密度.结论:CT值为负值,脂肪瘤通常伴有先天性发育异常.CT与MR诊断十分可靠.
作者:李新明;韩燕 刊期: 2005年第20期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用于预防、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因此用药必须安全、有效、经济、科学合理.用药不合理不但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严重的能致残、致畸,甚至引起死亡.怎样才算合理用药,无绝对统一的方案,必须在严密的科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处理.
作者:张环英;李翔 刊期: 2005年第20期
1 临床资料及方法患者女性,42岁,右下肢浅表静脉曲张20余年,5 a前反复出现牙龈出血,伴有腹胀不适,当时曾检查B超发现脾大,一直未予治疗,近0.5 a来右下肢浅表静脉曲张加重,今来院就诊.查体:腹部略饱满,右侧腹壁可见少量浅表静脉曲张,肝肋下未及,剑下4 cm,脾大,移动性浊音(-).右小腿内侧可见大量曲张静脉团,胫前可见溃疡后色素沉着,左小腿后内侧也可见少量曲张静脉,双下肢无水肿.行肝、胆、胰、脾彩超检查,使用仪器为PHLIPS-SD800,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多切面扫查.
作者:郭佳慧;梁海艺;马淑萍 刊期: 2005年第20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集贸市场日趋繁荣并在我县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食品摊贩行业以其投入少、赚钱快的特点备受企业下岗职工等一部分人的青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农副产品交换的需要而进入集贸市场经营.集贸市场多设在居民聚集区,食品制售设施简单,种类齐全,价格相对便宜,供应时间可早可晚等等,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是不容乐观和忽视的是食品卫生问题.
作者:吴有英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由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是我国目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利用超高倍显微镜系统与传统的培养法对226例临床患者进行支原体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柳华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术后心脏起搏器系统感染保守治疗的复发感染率较高,保守疗法仅适用于感染较轻的患者.对于严重感染的起搏器系统,其治疗应在彻底清创并利用原起搏器继续工作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待感染被控制,创口痊愈后,于同侧远离感染灶的部位或对侧重新埋置起搏器,其疗效较准.
作者:曾维理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讨论泪道探通注油联合甲硝唑冲洗治疗慢性泪囊炎、泪道阻塞的疗效及优点.方法:用普通9号针头(自制:针头磨顿且有一定的弧度)接盛有红霉素眼膏(加热熔化)的皮试管或2 ml注射器,按泪道探通法探通泪道(勿成假道),然后边注油边退针,速度要慢,使油膏充满整个泪道.1周后用甲硝唑冲洗.结果:治疗238例246眼,一次性探通注油冲洗治愈占85%,2次探通冲洗治愈占10%,4次探通注油冲洗治愈占5%.体会:(1)慢性泪囊炎冲洗无脓液时且鼻腔无感染病灶时方按此法进行.(2)红霉素眼膏系油剂注入泪道既可抗菌消炎,又可有效的防止再粘连而控制复发.(3)甲硝唑是抗厌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特效药,局部用药可直接杀死细菌,且毒性小,无副作用.(4)此法操作容易,器械简单,病人痛苦小,花钱少易接受.
作者:杨文侠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本文根据我院的情况,讨论了医疗设备全程管理中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具体介绍了效益分析的方法、内容,医疗设备的折旧方法以及效益分析对医疗设备全程管理的意义.
作者:彭万军 刊期: 2005年第20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2岁,因胫腓骨骨折急诊拟行内固定术.以往体健,术前禁食7 h,禁欲5 h,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 g.入手术室后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选L2~3间隙1.5%氯普鲁卡因(晋城海思药业有限公司)3 ml局部麻醉后,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 cm,硬膜外注入3%氯普鲁卡因3 ml试验量,改平卧观察5 min,无不良反应及全脊麻征象,向导管内注入氯普鲁卡因8 ml,鼻导管吸氧3 L/min,患者自诉胸部皮肤瘙痒,查看患者上下胸部出现大面积红晕,伴少量丘疹,考虑药疹,给予地塞米松10 mg,患者自诉无其他不适.生命体征平稳.测麻醉平面T6,10 min后皮疹减退,开始手术,30 min后皮疹完全消退,35 min追加2%利多卡因6 ml,手术时间2 h 50 min,术中输乳酸林格氏液2 000 ml,均无不良反应.术后随访良好,做普鲁卡因试敏(+).
作者:谢亚明;于振宇 刊期: 2005年第20期
高压氧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慢性缺氧以及因缺氧所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儿科高压氧主要用于各种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性瘫痪、一氧化碳中毒、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但对早产低体重儿原则上不进行高压氧治疗[1],如因病情需要,必须遵照中华高压氧医学分会所制定的31种对婴幼儿治疗适应证[2]进行选择.患儿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不同程度的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家长也焦虑不安,影响高压氧治疗的顺利进行.我科于2004年9月开始,对进行高压氧治疗的80例患儿,针对其负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菊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130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m-AST活性.结果:肝病患者m-AST变化与ALT、AST变化呈正相关,且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升高13.3倍,其次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升高10.9倍和9.9倍,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阻塞性黄疸、肝癌组m-AST轻度升高,升高倍数分别为1.3~3.2.不同肝病患者经住院治疗2周后(第3周)随着肝功能的恢复,急性肝炎m-AST明显下降,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慢性活动性肝炎虽有下降,但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迁延性肝炎变化不明显.肝硬化代偿期,m-AST变化不明显,失代偿期,m-AST持续不降,且有升高.阻塞性黄疸和肝癌治疗前后m-AST基本无变化.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m-AST活性,可作为诊断急慢性肝炎,评价疗效,判断肝病预后的一项新的生化指标.
作者:阴斌霞;赵丽华;柴丽华;岳天海;何谦;樊晓燕;王幼利 刊期: 200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