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萍;都立澜;林建平;张春月
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是在中医内科学课课堂教学中,不定期地到教学医院的病房和门诊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初步体验作为医生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也是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早接触临床实践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的学习质量,与学生心理与技能、带教教师态度与教授水平,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扎实做好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工作,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初步实现角色转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等各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任传云;王新月;肖永华;储真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实施中医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外向型人才,而培养中医药外向型人才、实施中医药人才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论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作者:胡丽萍;都立澜;林建平;张春月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应用自我评价为主的教学模式对护生操作技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校2008级、2009级本科班238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每班按学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自我评价为主的教学模式,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护生的操作技能成绩、综合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作为评价依据.结果 实验组护生操作技能水平,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自我评价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使护生与教师明确“学”与“教”的目标,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护理操作技能水平及学习效率.
作者:王艳波;陶维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方剂学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们正在探索的一个方向.从研究针推、骨伤专业方剂学教学目的,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思路,探索针对针推、骨伤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赵黎;章健;南淑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以本校第四批师承制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为例,从实施情况、存在问题、改革建议3个方面初步总结师承制专业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与主要特点,提出提高该类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应建议,为不断完善师承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作者:史亚飞;朱磊;潘华峰;任金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问卷调查了解“双师型”护理临床师资对于临床教学的看法和教学培训需求,以探索“双师型”护理临床师资的有效培训模式.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我校附属教学医院85名“双师型”护理临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临床教学价值判断和护理临床教学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内容的看法.结果 被调查者认为护理临床教学有助于提升个人临床护理知识得分高,为4.31分,而认为临床教学有助于获得更多经济报酬得分低,为2.67分.71.4%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事护理临床教学工作需具备护理本科学历,95.2%被调查者认为从事护理临床教学要接受相关教学能力培训.每月或每季度1次的教学培训为40.5%的被调查者接受.而51.2%的被调查者认可护理部在职培训为佳培训模式.98.8%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师资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实际教学方法与技巧;90.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情景模拟适用于临床教学培训.结论 建立“双师型”护理临床师资的准入标准和培训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参与护理临床教学,以利于强化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针对“双师型”护理临床师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能力培训,培训应侧重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并符合临床教学实际.
作者:廖晓琴;何文忠;龚勤慧;魏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探索出了针灸推拿技能培养5年不断线、临床见习“早入手,早锻炼”、实践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社团提高培养和针刺竞赛大众化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阎丽娟;郭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院校中学生选修第二外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以我校为例,每年9月在开设第二外语1级课程时,2个可容纳100多人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显示了大学生对第二外语学习的热情.但是如何处理好教学时数少与学生起点低、高期待的矛盾,却是第二外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作者:陈苏;陈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介绍了卓越教学法的指导原则及教学模式,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卓越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发生转换式学习,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郭晓琴;郭晓静;韩芳;张培莉;刘晓英;刘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超声诊断学是四大影像诊断学中应用广泛的,因廉价、方便、无创等优势,其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已成为各专业医学生必须熟悉的一门学科.西医学生相关知识较为丰富,学习超声诊断学相对轻松[1],而中医学生普遍存在着医学基础薄弱、理化知识缺乏、西医课时较少等问题[2],这些问题造成了超声诊断学临床教学中的难点,极大地影响了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戴九龙;申啸笑;沈嫱;宋光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李经纬是当代著名医史学家,长期致力于医史学研究及医史文献学科建设,促进了医史文献学科的大发展.为更好传承其医史学术,探究了其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西医学习对疾病史研究的影响;外科工作经历启动专科史研究;亲历中医疗效,立志挖掘中国医学之辉煌;拜师陈邦贤,启发全面医学史研究.
作者:岗卫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在国外,学校归属感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并将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国内对此的研究刚刚展开.以北京某中医高校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其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没有男女、是否独生子女、城乡差异,一年级高于其他年级.心理健康水平女生、独生子女、城镇学生较高,低年级总体优于高年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归属感越强,抑郁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作者:杜渐;杨秋莉;杜丽红;杨邻;张杰;孔军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医古文课程一向是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的一门先期的必修课,一般于留学生本科二年级时开设.由于作为教学对象的留学生与本国大学生相比有着其明显的独特性,因此其教学内容、特点和方法亦均当有别于本国学生,现特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简单论述如下.
作者:姚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检验和反馈临床医学生培养和教育成效的职业素质评价,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并将其视为培养合格临床医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内涵、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研究,对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作者:谭曦;田润平;傅骞;林芳冰;张靖;谷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中的一门独立特色学科,为中医专业学生的考试课.在教学中,根据中医妇科临床实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可发扬和保持中医妇科学的中医特色,又能启迪和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以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兼通的专业人才.为了优化组合中医妇科学的课程体系,笔者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继而构建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
作者:吴兆利;董宝强;李春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揣穴是针灸推拿取穴的重要一环,但目前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导致了揣穴技能教学的欠缺.在针灸推拿专业开设针灸推拿临床解剖选修课,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在肌肉骨骼系统及周围神经血管触摸及腧穴体表定位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穴位下相应的重要可触及解剖结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薛卫国;于天源;林彩霞;张忠;郭玉庆;刘佳利;陈幼楠;田阳春;赵百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推拿是我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康复推拿理念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产生.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提出了康复推拿课程建设的构想.康复推拿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能顺应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背景的现实需求,并且能推动推拿学的学科国际化发展步伐.康复推拿课程主要内容模块包括康复推拿评定、康复推拿手法、康复推拿功法.
作者:王晓东;严隽陶;吕立江;王鹏;徐泉珍;梁冬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解释培养目标的概念,说明培养目标在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及制定培养目标的原则.对我国医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反思,指出其中存在目标过高和重医轻文2个主要倾向,并讨论本科医学教育是培养医生,还是培养医学毕业生;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性质问题.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本科医学生的目标定位、制订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的4个关系、转变教育思想及制订配套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机制.
作者:乔旺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专业性、临床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往往单调枯燥、抽象、平面化.简单地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笔者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好评.现就多媒体教学在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作者:王正;刘安平;王峰;张建华;周正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对四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和中医学五年制普通班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教学方法、导师、第二课堂以及课前计划、课堂气氛、主动解决专业难题的程度、课后复习、考前状态、班集体获奖情况、个人奖惩情况、科研立项情况、论文发表15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教改实验班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与培养,有利于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佟晓辉;周敏;刘伟;郭振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