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鲍逸民
目的 从胎盘组织中分离获得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PMSCs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P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联合应用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地塞米松体系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吲哚美辛、地塞米松体系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继而采用碱性磷酸酶检测和Von kossa染色对其进行成骨分化鉴定,采用油红O染色对其进行脂肪分化鉴定.结果 从人胎盘中成功分离获得了PMSCs,形态呈纤维状,细胞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P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06和CD166,不表达CD34、CD45、HLA-DR:人PMSCs经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Von kossa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人PMSCs经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有明显的脂滴出现.结论 建立了有效分离、培养人PMSCs的实验体系,并能使其在体外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明PMSCs可作为新型来源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
作者:翁震;王泳;袁雅红;李毅平;罗先富;张学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影响,以期动态评估HBO的临床疗效.方法 发病在24 h内入院的7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HBO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前者于病程第7天同时给予HBO治疗,每日1次,连续20 d.在病程第7天和第28天时,分别用T2WI图像和表观扩散系数(ADC)观测脑水肿的范围及程度.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8天时行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定功能障碍的程度、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1)病程第28天,HBO组的绝对水肿体积、相对水肿体积和ADC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病程第28天,脑水肿仍有一定程度的存在;(3)第28天时NIHSS和MBI评定,HBO组两种量表评分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O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减轻脑水肿的程度和缩小脑水肿的范围,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谢兵;胡晓云;方向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严重Ⅱ型呼吸衰竭(均符合有创通气指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IP-PV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等指标,基础疾病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神志改变采用Glasaow昏迷评分(GCS评分).结果 NIPPV 2 h,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明显改善;NIPPV 24 h上述指标进一步改善(P<0.01),APACHEⅡ评分下降,GCS评分升高,以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有效率86.7%,失败率13.3%.结论 NI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效果较好.
作者:陈龙;朱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讨主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具备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3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即刻起搏阈值、固定次数、曝光时间均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电极置入即刻电极阻抗及感知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时,两组各起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钱剑峰;刘庆军;刘峰;茹铁周;潘文;毛家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功能深吸气量(IC)的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分别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后肺功能检测,以Borg指数进行呼吸困难的分级.结果 吸入沙丁胺醇后,IC增加超过15%的占67.9%,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超过15%的占17.9%.运动后FEV1的下降程度均不及IC下降明显,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后,Borg指数的变化与IC的变化成显著负相关(P<0.01).吸入沙丁胺醇后.6MWT和Borg呼吸困难评分均有显著改善,IC的增加(△IC)与△6MWT及△Borg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对COPD患者,评价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时,IC比FEV1更敏感,并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
作者:林盪;张兰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胃癌合并大出血一旦诊断明确,应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积极尽早争取手术切除病灶,以免失去有利的手术时机.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胃癌合并大出血患者15例,经急诊手术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荣林;李恒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Coekett综合征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血栓形成组22例,无血栓形成组16例,其中12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PTA),26例行PTA+支架植入术.结果 38例均获得技术成功,血栓形成组有1例形成后腹膜血肿.34例得到随访,1例术后4周血栓复发,经再次手术取栓后肿胀消退.5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Cockett综合征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作者:徐清华;黄或和;吴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24例胫骨骨折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经8~12个月随访,术中出现骨折端劈裂5例(4.03%),胫骨结节劈裂骨折1例(0.81%),大隐静脉损伤8例(6.45%);术后出现膝部切口处皮肤坏死1例(0.81%),膝部疼痛7例(5.65%),远端锁钉松动退出9例(7.25%),骨折延期愈合6例(4.84%)(其中成角畸形1例),伤口感染2例 (1.61%),远端锁钉断裂3例(2.42%).结论 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时,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力;蔡小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循环呼吸的管理与治疗.方法 回顾117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的监护治疗,就术后循环的监测、呼吸的管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及并发症的及时正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结果 117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经过密切观察、正确及时的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监护困难,必须密切观察、反复检查、正确及时地处理,才能减少潜在的危险,改善心脏病术后的转归.
作者:徐永根;徐洪军;苏春妹;陆明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Ⅰ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5例急性嵌顿性混合痔行Ⅰ期PPH手术治疗(I期组),并与21例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经保守治疗后行Ⅱ期PPH术(Ⅱ期组)作对照,分析Ⅰ期PPH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Ⅰ期组与Ⅱ期组相比,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Ⅰ期组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Ⅰ期PPH手术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安全有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后Ⅱ期PPH手术.
作者:于泓;唐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靠且简便实用的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在延髓锥体切断左侧锥体束,制作大鼠皮质脊髓柬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模型的运动功能,运用Luxolfast blue(LFB)染色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法和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皮质脊髓束损伤组大鼠术后右侧前后肢瘫痪,运动功能受限,Rivlin试验显示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区未见LFB阳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在延髓锥体交叉平面,仅见一束BDA或PKCγ阳性纤维束经右侧锥体交叉至脊髓后索,在左侧脊髓后索深层,紧邻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骶段,而在损伤平面以下,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经左侧锥体交叉至右侧,在整个脊髓后索的右侧半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结论 选择在延髓切断一侧锥体束,建立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方法 简便实用,结果 稳定可靠,是研究皮质脊髓束的可塑性和神经轴突再生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吕广明;刘苏;栗卓;吴辉群;韩笑;季达峰;秦建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氨作业环境及接触人员的调查,了解低浓度氨对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147名氨作业岗位工人及137名办公室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分析,对作业环境进行氨浓度检测,分析低浓度氨对工人健康的影响.结果 氨作业岗位人员肺功能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咽痛、咳嗽、头晕等症状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尿中尿素增加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作业人员长期接触低浓度氨对健康的影响令人担忧,提示应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加强通风及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作者:姚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哮喘患儿常见的过敏原分布.方法 检测来自苏州地区的哮喘患儿共688例.采用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SPT),共测定16种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和食物).221例哮喘息儿同时用Unicap系统测定血清中SIgE:phadiotop(吸入过敏原筛选)、fxSE(食物过敏原筛选)和d1(屋尘螨).结果 Unicap方法 结果 显示,哮喘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的总阳性率为90.4%,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为24.4%.SPT结果 显示,吸入组阳性率分别为:屋尘螨76.9%,粉尘螨7414%,艾蒿30.9%,狗皮屑25.3%,以屋尘螨高.食物组中以牛奶阳性率高(8.4%),其次为鸡蛋白(5.6%).结论 苏州地区哮喘患儿90%左右为过敏性哮喘.过敏原主要为尘螨.食物过敏在哮喘儿童中所占比例不高,以牛奶过敏多.SPT结果 可靠,方法 简单,经济.
作者:郝创利;张建华;盛锦云;阐玉英;侯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为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临床效果确切,远期效果良好.但在根管治疗术中、术后有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疼痛反应,甚至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根尖炎症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配合.本研究通过对289例患者的分析,探讨发生疼痛的原因.
作者:高建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中P16基因表达异常态势,为寻找MDS患者分子诊断标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检测44例初诊和18例治疗后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与15例非MDS贫血患者相比较.磁珠分选8例初诊MDS患者CD34+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检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中P16表达水平.结果 在单个核细胞中,初诊MDS组与治疗后MDS组P16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DS贫血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纯度为96.7%,在CD34+细胞中,初诊MDS组P16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MDS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S患者P16表达异常可发生在CD34+细胞,也可发生在分化后较成熟的单个核细胞.P16基因可作为MDS鉴别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其在MDS患者细胞凋亡中可能发挥作用.
作者:沈宏杰;陈子兴;王元元;祁小飞;岑建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自2002年起我院应用腹腔镜对89例要求保留子宫肌瘤患者行切除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我院采用改良B-Lynch缝线术治疗21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保全了子宫,挽救了孕产妇的生命.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幽门螺杆菌(Hp)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增殖及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2·)的生成和低剂量O2·对GES-1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3H-TdR掺入法测定cpm值及MTY比色法分析检测总活细胞数来估计GES-1细胞DNA合成及细胞生成,衡量GES-1细胞增殖情况.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GES-1细胞、Hp产生O2·水平.检测不同浓度Hp生长曲线及O2·生成情况.结果 IL-1β以剂量依赖性增加GES-1细胞DNA合成及细胞数量.IL-1β增加GES-1细胞产生O2·.GES-1细胞能够自身产生O2·.Hp生长情况与接种的菌量有关,Hp能够自身产生大量O2·,其耐受的O2·浓度明显高于胃黏膜细胞.结论 IL-1β在调节GES-1细胞增殖中有重要作用.IL-1β涉及Hp感染胃黏膜细胞的高增殖反应和胃癌的致癌过程.IL-1β促O2·生成的作用可能在胃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岭;陈卫昌;江家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r(MSCT)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MSCT的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对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Sanders分型.结果 Ⅰ型5例,Ⅱ型15例,Ⅲ型17例,Ⅳ型8例.Sanders分型为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保守或手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结论 MSCT能较好地显示跟骨关节内骨折情况,正确提供临床分型依据,对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云峰;徐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dpv)抗病毒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5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ADV-dpv 10 mg,每日1次,共4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在抗病毒治疗前,与低病毒载量患者相比,高病毒载量患者存在着更为明显的T细胞亚群的失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行,T细胞亚群失衡呈进行性改善,除CD3+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V-dpv治疗后HBV-DNA转阴组与未转阴组患者初始T细胞亚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状态密切相关,经ADV-dpv抗病毒治疗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状态呈逐渐改善趋势.
作者:董莉;李军;韩亚萍;刘源;宋培新;郭小芙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