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9例斜视手术眼心反射的临床观察

姚静艳;姚菊英;李龙标;柴玉英

关键词:斜视手术, 眼心反射
摘要:目的 观察眼肌手术中牵拉眼外肌引起的眼心反射.方法 观察49例斜视手术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表现,对比全麻与局麻、不同眼外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发生眼心反射的区别.结果 全麻与局麻的眼心反射阳性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眼外肌眼心反射阳性率不同,以内直肌、下斜肌为敏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本组病例以11~20岁阳性率较高.结论 49例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阳性率为64.29%,多为一过性,停止手术可消失,一般勿需处理.建议眼科手术应在心电监测下完成,以防眼心反射致心脏骤停的意外发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转录因子Foxp3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观察26例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Foxp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1.29±9.47),与治疗恢复期(53.07±17.45)及正常对照组(39.48±12.6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恢复期患者Foxp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恢复期外周血Foxp3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ITP患者Foxp3表达水平下降,激素的有效治疗能提高患者机体内Foxp3表达水平.

    作者:凌云;曹祥山;余自强;罗光华;白霞;苏健;戴兰;阮长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硬化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无创测量上臂-脚踝间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WV,BAPWV)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一种自动无创的测量系统测量BAPWV作为反映大动脉硬化的参数.对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BAPWV测定,并取空腹静脉血测定尿酸值.结果 年龄、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尿酸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年龄r=0.631,P<0.01;脉压(PP)r=0.564,P<0.01;平均动脉压(MAP)r=0.493,P<0.01;尿酸(UA)r=0.328,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导致大动脉硬化,动脉弹性下降,年龄、脉压、平均动脉压和血尿酸与大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陈芳;洪小苏;陈建昌;高岚;江建良;焦阳;邵春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时体表心电图改变与罪犯血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STⅡ/Ⅲ比值<1预测右冠状动脉(RCA)为罪犯血管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3%.(2)STⅡ/Ⅲ比值=1预测罪犯血管为左回旋支(LCX)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90%.(3)I导联ST段位于等电位线预测病变血管为LCX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76%.(4)I导联ST段压低预测RCA病变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93%.(5)STⅡ/Ⅲ=1并V6导联ST抬高预测LCX病变的敏感性为40%,特异性为100%.(6)STⅡ/Ⅲ<1并V6导联ST段下降预测RCA病变的敏感性为29%,特异性为100%.结论 STⅡ/m≥1,I导联ST段位于等电位线及V6导联ST段抬高有助于预测LCX病变;而STⅡ/Ⅲ<1,I导联ST段压低及V6导联ST断压低有助于预测RCA病变.

    作者:刘新叶;李勋;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刘志华;惠杰;杨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的改进和提高以及人工关节置换理念的更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作者:徐奎;钟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6例

    目的 总结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RIH)的初步经验,评估其实用价值.方法 总结采用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26例,其中斜疝20例,直疝4例,股疝1例,复合疝1例.合并胆囊结石2例的临床经验.结果 TAPP法完成手术12例,TEP法完成手术14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LC)2例,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2~5 d出院,平均7~10 d恢复正常活动,随访2~8个月无复发.并发阴囊气肿2例,腹股沟区血清肿4例,经穿刺后治愈或自愈.结论 腹腔镜疝修补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以及可以同时诊治双侧疝和腹内其他病变的优点.

    作者:张卫东;吴浩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消脱止-M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消脱止-M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连续服用消脱止-M 90 d,3片欣,3次/d,并常规穿弹力袜.对照组术后不服用消脱止-M,但常规穿弹力袜.观察术前、术后10 d、20 d、40d、60 d的临床症状(包括患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和溃疡等).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后20 d、40 d、60 d的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消脱止-M可作为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术后有效的消肿药物.

    作者:钱爱民;李晓强;段鹏飞;朱礼炜;戎建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解剖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34例.根据AO原则分型:B型19例(56%),C型15例(44%).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2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按Hdfet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5.3%.并发症:骨折不愈合1例,内翻畸形1例,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活动3例.结论 掌握适应症,采用解剖型钢板可紧密贴和胫骨下段骨骼形态,使胫骨远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理想手段之一.

    作者:张振东;徐又佳;周晓中;王向利;董启榕;郑祖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发病后48 h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动脉瘤破裂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点滴,每日两次,共14 d.测定动脉瘤患者术后第1、3、7、10、14天的血清和术后第3、7、10、14天的脑脊液中SOD、MDA和NO含量.TCD测量动脉瘤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液流速评价脑血管痉挛(CV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第3天起血清和脑脊液SOD和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3~10天,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对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印佳;王中;孙小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率震荡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并与传统指标--心率变异(HRV)进行比较,分析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33名急性心肌梗死后窦性心律的患者入选,平均随访6个月.心率震荡的值用两个参数表示TO(震荡起始)、TS(震荡斜率).TO、TS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计算获得.同时利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SDNN进行测量.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结果 心肌梗死后死亡组(5例)TS明显减弱(P<0.05),T0明显升高,与幸存组(28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S与SDNN之间存在相关性(r=0.447,P=0.009).结论 HRT参数TO和TS值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菊;洪小苏;焦阳;韩婷婷;郭爱红;陈建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49例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右侧房室旁道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操作要点,试图总结实用有效的常规消融方法.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同时进行,利用RFCA技术阻断右侧房室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149例,其中显性旁道97例,隐匿性52例.结果 149例患者中经射频消融治疗首次消融成功140例(93.9%),终成功145例(97.3%).其中1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Ⅲ°AVB),1例出现一过性Ⅱ°Ⅰ型AVB,2例出现-过性Ⅰ°AVB,其余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2个月~9年,5例(3.4%)复发,经再次RFCA均消融成功.结论 准确的旁道定位及消融导管与靶组织的稳定接触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洪恩;蒋廷波;刘志华;杨向军;宋建平;惠杰;李勋;杨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颈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1例和20例正常志愿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和DTI扫描.DTI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取6个方向,b值取400 s·mm-2.使用感兴趣区技术测量:正常人4个不同水平(C2/3、C3/4、C4/5和C5/6)颈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CD)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病例组病灶和正常颈髓节段的ACD和FA值.结果 (1)正常颈髓在ADC图上信号均匀呈中等信号;在FA图上为高信号,在彩色张量图上为蓝色.颈髓4个不同节段的FA值有明显差别(F=159.24,P<0.001),以C2/3水平脊髓的FA值高(0.85±0.03);但ADC没有明显差别(F=2.191,P>0.05).(2)病例组:T2WI发现颈髓内异常信号9例,另外12例未见异常.而在彩色张量图上有16例信号异常,表现为正常蓝色颈髓中斑片状绿色异常信号影;病灶和正常区域颈髓间的ADC(t=-2.883,P=0.009)和FA(t=2.615,P=0.017)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人正常颈髓FA值约在C2/3水平高,越往尾侧FA值越低,而颈髓4个节段ADC值则没有明显差别;DTI彩色张量图可以发现常规MRI所不能显示的异常改变;使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取6个方向,b值取400 s·mm-2,DTI的图像质量令人满意.

    作者:宋亭;梁碧玲;胡春洪;沈君;麦伟文;黄穗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asp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Maspi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82例浸润性乳腺癌、16例导管内癌、20例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Maspin在正常乳腺组织、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导管内癌及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率分别为100%、90%、75%、45.1%,呈逐级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并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0.05).结论 Maspin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丁耘峰;冯一中;平金良;王晓红;李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08例,按不同的病因分为四类:单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狭窄伴结石嵌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分析不同病因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与手术时机的关系.结果 单纯胆囊结石50例:非手术治疗为2l例(42%),早期手术1例(2%),延期手术28例(56%).胆总管结石46例:早期手术22例(47%),延期手术24例(53%).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结石嵌顿10例:早期手术8例(占8%),延期手术2例(占2%).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例:保守治疗1例(占50%),延期手术1例(占50%).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如不合并胆道完全梗阻,早期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侯健;姚成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NF-κB和Caspase-9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NF-rB和Caspase-9在胰腺癌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为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及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NF-rd3和Caspase-9在53例胰腺癌、10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NF-κB在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79.20%,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1).(2)Caspase-9在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52.83%,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9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3)NF-κB和Caspase-9在胰腺癌组织中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NF-κB在胰腺癌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其检测可对胰腺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Caspase-9作为影响细胞凋亡过程因子,在胰腺癌的发展进程中也起一定作用;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黄山;冯一中;任苏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有喘息表现和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3例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和14例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与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比值喘息组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3).结论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的免疫功能紊乱,提示两者存在相类似的发病机制.

    作者:蒋菲;季伟;严永东;张学兰;陈正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血浆浓度分析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 40例拟行全麻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ASAⅠ~Ⅲ级,依年龄分为两组:Ⅰ组60~69岁,Ⅱ组70~79岁.试验采用Dixon改良序贯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靶浓度梯度为0.5ug/ml,第一例患者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为2.5μg/ml,下一例患者的靶浓度依据上一例患者的反应而增减;第二步靶浓度梯度减小为0.2μg/ml.通过计算各组第二步阳性、阴性反应交替中点的均值来获得EC50,并计算出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两组意识消失分别为11例患者,所有意识消失患者MAP在T2比t1时的值显著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HR在T2较T1时值有所减慢,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的EC50及其95%CI分别为2.2(2.06~2.34)μg/ml和1.8(1.71~1.89)μ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79岁年龄段的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EC50随着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

    作者:赵丽艳;谢红;王琛;李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胰腺癌中P21WAF1、MDM-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21WAF1、MD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1WAF1、MDM-2在10例正常胰腺组织、53例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P21WAE1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MDM-2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53例胰腺癌组织中P21WAF1、MDM-2的表达随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P21WAF1的表达明显低于没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P21WAF1、MDM-2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P21WAF1、MDM-2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P21WAF1、MDM-2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该肿瘤预后判断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振华;冯一中;李峰;柴玉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微波和电离辐射对小鼠联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微波对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微波+电离辐射组(第1组),电离辐射+微波组(第2组),单独电离辐射组(第3组).将第1组暴露于频率为900 MHz,能量密度为150 μW/cm2的微波辐射,每天1 h,连续12 d,第13天给予3组60Co-γ射线一次性外照射10 Gy,照射10 mln之后,再给予第2组频率为900 MHz,能量密度为150μW/cm2的微波辐射,每天1 h,直至动物死亡.观察不同时期微波辐射对电离辐射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体重、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单独电离辐射组小鼠电离辐射后比电离辐射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P<0.01).与单独电离辐射组相比,微波+电离辐射组小鼠在电离辐射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P<0.05),存活率提高(P<0.01),但体重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电离辐射组相比,电离辐射+微波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也升高(P<0.05),但对体重、存活率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先或者之后给予微波照射对电离辐射所致小鼠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孟谦谦;周智钿;童建;曹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脊液鼻漏的CT检查技术(附6例分析)

    目的 寻找脑脊液鼻漏的CT检查技术.方法 6例患者行CT常规轴扫,2例加扫冠状位和脑池造影,并由两名高年资神经放射学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传统横断位扫描发现瘘孔有4例,2例加扫的冠状位和脑池造影均可发现瘘孔位置.结论 冠状位扫描及脑池造影是明确脑脊液鼻漏瘘孔位置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江涛;龚建平;朱建兵;刘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清白蛋白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血清白蛋白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2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轻症163例,重症6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法分别检测22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HD]L-C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结果 急性重症胰腺炎组HDL-C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轻型胰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联合检测HDL-C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其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敏感性较单独检测HDL-C及血清白蛋白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HDL-C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检测有助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诊断.

    作者:张德庆;陈卫昌;李锐;聂锦山;翟菊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