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爱民;李晓强;段鹏飞;朱礼炜;戎建杰
目的 分析右侧房室旁道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操作要点,试图总结实用有效的常规消融方法.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同时进行,利用RFCA技术阻断右侧房室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149例,其中显性旁道97例,隐匿性52例.结果 149例患者中经射频消融治疗首次消融成功140例(93.9%),终成功145例(97.3%).其中1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Ⅲ°AVB),1例出现一过性Ⅱ°Ⅰ型AVB,2例出现-过性Ⅰ°AVB,其余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2个月~9年,5例(3.4%)复发,经再次RFCA均消融成功.结论 准确的旁道定位及消融导管与靶组织的稳定接触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洪恩;蒋廷波;刘志华;杨向军;宋建平;惠杰;李勋;杨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16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吻合口瘘发生于术后3~4 d者2例,术后6~8 d者12例,术后9~11 d者2例.有14例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感染不重,经保守治疗后愈合.有2例全身中毒症状和急性腹膜炎体征者,行回肠造口术.结论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与术前肠道准备,术前个人营养状况,术中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吻合口张力有关;术前良好的肠道准备,术后营养支持和保持骶前引流通畅至关重要.发生了吻合口瘘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大多能自愈.注意术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一些技术细节,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杨月明;张再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对胰腺癌裸鼠皮下瘤模型的两种建立方式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瘤块皮下移植法和直接皮下细胞注射法建立裸鼠胰腺癌皮下瘤模型,观察二者的接种阳性率、肿块生长速度、肿块可观察时间、肿块可供实验用时间、瘤体大小(以长径为标准)、肿瘤转移、浸润等情况.结果 二者接种阳性率分别是100%、80%,可观察到肿瘤时间及可供实验(长径≥0.4 cm)时间分别是8 d、16 d及29 d、41 d;生长速度前者快于后者;瘤体4周长径分别是平均约(0.42±0.06)cm、(0.28±0.06)cm;6周分别是平均约(0.75±0.07)cm、(0.52±0.27)cm;均无转移瘤发生,皮肤浸润不明显.结论 两种方法中前者生长速度前者快于后者,形成瘤体大小较一致,有利于后续实验.
作者:王凤力;李德春;张子祥;谢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NT-PC)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2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满意,髌骨爪无断裂及脱落.结论 髌骨骨折应用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江波;沈忆新;伏治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08例,按不同的病因分为四类:单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狭窄伴结石嵌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分析不同病因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与手术时机的关系.结果 单纯胆囊结石50例:非手术治疗为2l例(42%),早期手术1例(2%),延期手术28例(56%).胆总管结石46例:早期手术22例(47%),延期手术24例(53%).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结石嵌顿10例:早期手术8例(占8%),延期手术2例(占2%).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例:保守治疗1例(占50%),延期手术1例(占50%).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如不合并胆道完全梗阻,早期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侯健;姚成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从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富集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在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的方法,试图证实外周血是获得血管内皮祖细胞理想来源之一.方法 密度梯度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采用专用的EGM-2-MV完全培养基对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过程,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荧光化学法分别鉴定培养细胞的内皮细胞表面标记和生物学功能.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专用培养基体外诱导后,4 d左右可见多数细胞贴壁生长,9 d后可见位于中间的细胞聚集成团,4周后呈铺路石样内皮细胞形态.培养12 d细胞能表达的内皮细胞表面抗原,包括Ⅷ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钙粘素(VE-cadherin)等;并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UEA-1),能内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具备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 兔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EPCs,经过特定的体外诱导培养可以收集和扩增.
作者:吕海涛;杨向军;程铖;李红霞;韩莲花;周亚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34例.根据AO原则分型:B型19例(56%),C型15例(44%).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2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按Hdfet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5.3%.并发症:骨折不愈合1例,内翻畸形1例,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活动3例.结论 掌握适应症,采用解剖型钢板可紧密贴和胫骨下段骨骼形态,使胫骨远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理想手段之一.
作者:张振东;徐又佳;周晓中;王向利;董启榕;郑祖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黏着斑激酶(FAK)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FA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FAK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低分化癌组织较高分化、中分化组织中FAK的表达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较无转移的表达高.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有远处转移的组织较无转移的表达高.结论 FAK可能是一种转化相关酶,又是一种演变相关酶.FAK的表达量可作为肿瘤发生、生长过程中一种较有价值的病理指标.
作者:吴小红;张建新;王旭青;王崇高;毛正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诊断和治疗急性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病例32例,对其诊断与治疗经验作以总结.结果 32例均获得明确诊断,24例治愈,6例好转,2例减轻.随访21例至今,失访11例,1例复发,未发现股骨头骨骺无菌性坏死者.结论 该病诊断明确,治疗方法简单、宜行,疗效优良.
作者:尹航;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C型利钠肽(CNP)浓度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CNP浓度,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IYHA)制定的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分析CNP浓度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结果 心衰组CN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但不同心功能组CNP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CNP水平不随NYHA分级升高而升高.结论 血清CNP浓度在CHF患者中明显升高,但与心衰程度元关,不能作为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
作者:袁鼎山;景宏美;李爱林;黄一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发病后48 h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动脉瘤破裂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点滴,每日两次,共14 d.测定动脉瘤患者术后第1、3、7、10、14天的血清和术后第3、7、10、14天的脑脊液中SOD、MDA和NO含量.TCD测量动脉瘤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液流速评价脑血管痉挛(CV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第3天起血清和脑脊液SOD和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3~10天,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对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继发脑缺血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印佳;王中;孙小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相关解剖学因素.方法 成人上肢尸体标本8侧,解剖观察屈曲-旋前肌群、尺侧副韧带后束、尺侧副韧带前束和桡骨小头解剖特点;另用12侧上肢标本,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按不同顺序切断有关的结构,通过特制的生物力学装置,测量两种不同情况下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结果 逐级切断各组内侧结构,其外翻角度增加无显著意义(P>0.05).同时切除桡骨小头,外翻角度达到大,外翻角度增加有显著意义(P<0.05).在止点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达到大.桡骨小头切除的同时切断内侧结构尤其是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肘关节外翻稳定结构主要由桡骨小头和尺侧副韧带来维持,肘关节内侧前臂肌起协同作用.
作者:孙焕建;徐达强;夏春林;朱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25例接受改良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4.0%.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相比行改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快,手术对胃动力影响小(P<0.05),患者住院时间短(P<0.01),并且有较好的术后生活质.结论 改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是较合理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相比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正荣;邢春根;龚巍;王浩炜;危少华;王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FLT3基因长度突变(FLT3-LM)及FLT3受体在初诊AML患者中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5例初诊AML患者FLT3-LM,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分析其中68例FLT3的表达水平.结果 初诊AML患者中FLT3-LM阳性率为15.8%;FLT3-LM+存在于AML-M1(3/18),M2(4/24),M3(2/17),M5(5/25),M6(1/4)亚型中(P>0.05);22例ALL和10例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FLT3-LM阳性;FLT3-LM在正常染色体核型组和伴t(15;17)核型异常患者中突变率分别为23.0%(10/52例)和16.7%(2/12例),较其他核型组突变率4.3%(1/23例)高,但无统计学差异;FLT3-LM组与非突变组在年龄,性别,诱导缓解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FLT3-LM阳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高,骨髓原始细胞高(P<0.05).AML患者FLT3表达水平为(11.48%±14.87%),高于10例正常对照组水平(1.10%±0.31%)(P<0.05);FLT3表达水平在12例FLT3-LM+组为(5.86%±6.85%),低于56例非突变组(14.14%±16.25%)(P<0.05);临床资料显示,诱导治疗后缓解组的FLT3表达水平为(5.52%±2.67%),低于非缓解组FLT3表达水平(25.53%±22.60%)(P<0.05).结论 FLT3长度突变是AML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类突变;突变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原始细胞;FLT3受体在AML患者单个核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FLT3受体高表达与低诱导缓解率有关.FLT3突变与FLT3受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白血病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
作者:杨莉;吴小津;吴德沛;梁建英;常伟荣;朱子玲;冯宇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有喘息表现和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3例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和14例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与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比值喘息组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3).结论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的免疫功能紊乱,提示两者存在相类似的发病机制.
作者:蒋菲;季伟;严永东;张学兰;陈正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并与传统指标--心率变异(HRV)进行比较,分析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33名急性心肌梗死后窦性心律的患者入选,平均随访6个月.心率震荡的值用两个参数表示TO(震荡起始)、TS(震荡斜率).TO、TS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计算获得.同时利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SDNN进行测量.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结果 心肌梗死后死亡组(5例)TS明显减弱(P<0.05),T0明显升高,与幸存组(28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S与SDNN之间存在相关性(r=0.447,P=0.009).结论 HRT参数TO和TS值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菊;洪小苏;焦阳;韩婷婷;郭爱红;陈建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持续灌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观察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79例,其中24例行综合治疗加腹腔持续灌洗,55例行综合治疗比较两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患者死亡人数、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肺部感染,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低血钾、高血糖,两者比较差别元显著意义(P>0.05).结论 腹腔持续灌洗,可有效地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马银萍;陶桂珍;龚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冲击治疗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丽萍;张琴芳;徐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膈疝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 对11例先天性膈疝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围手术期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进行胸腹联合X线拍片和诊断,无一误诊.11例患儿9例经过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因为术后并发症(新生儿硬肿症)自动出院,1例患儿术后死亡.结论 对患有先天性膈疝的新生儿和婴幼儿必须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
作者:冉旭东;徐洪军;徐永根;朱锦祥;瘳健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报告Castleman病(CD)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9例患者其中胸部5例均行X线及CT检查,颈部2例行CT检查,后腹膜2例中1例行CT检查,另1例行MRI检查.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2例,7例透明血管型CD在动态增强CT或MRI上均表现为肿块均匀显著强化,并与主动脉同步,密度或信号亦接近主动脉.2例浆细胞型CD均呈中度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纵隔多组淋巴结受累.结论 透明血管型CD增强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有帮助.而浆细胞型CD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很困难.
作者:王东;胡春洪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