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珍;白靓;狄建军;张树军;张春兰;于丽丽
“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现代医学研究多用它从宏观上解释疾病的发病、预后和转归.现代难治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难点也是寻找其防治途径的关键点.中医“阴阳平衡”理论与现代难治性疾病各种复杂的机制学说在宏观上是一致的.
作者:丁莉;潘怡宏;游秋云;王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薛己在外科疾病诊治中非常重视运用脉诊,如将其用于判断病邪深浅、病性虚实;用于推断疾病部位、成脓与否;用于推断疾病预后;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等.另外,在妇女外科疾病、小儿外科疾病脉诊方面,薛氏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蔚晓慧;刘桂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益智仁镇静催眠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利用自主活动仪、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和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观察高、低剂量益智仁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和不同极性部位(80、240mg/kg)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入睡率、入睡潜伏期与持续睡眠时间的影响.结果 益智仁醇提取物正丁醇层高、低剂量,醇提取物高剂量,水提取物高剂量均能显著抑制小鼠自主活动次数(P<0.05);益智仁醇提取物氯仿层高剂量,正丁醇层高剂量,醇提取物高、低剂量,水提取物高剂量均能显著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时间(P<0.01);益智仁醇提取物正丁醇层高剂量组和水提取物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均可显著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入睡率(P<0.01);益智仁醇提取物氯仿层高剂量,正丁醇层高、低剂量,醇提取物高、低剂量、水提取物高剂量可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阈上剂量的小鼠睡眠维持时间(P<0.05或P<0.01).结论 益智仁醇提取物氯仿层、正丁醇层和水提取物是益智仁的镇静催眠活性部位.
作者:刘冰;于宏伟;李梅;赵旭;毕开顺;贾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通过对《张山雷医案》中辨治咳嗽的医案加以分析,归纳为:证属邪实,祛邪为治,其中痰热壅肺治以清肺化痰,痰湿困脾治以健脾化湿;证属虚实夹杂,治兼标本,其中阳虚水泛治以温阳化饮,阴虚阳亢治以滋阴涵阳,肝肾阴虚治以平肝纳气,阴血亏虚治以温下摄纳.
作者:付婷婷;秦玉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藏药复方对高原气虚血瘀证动物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前期研究建立高原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基础上,用藏药复方与心脑欣作对照,观察对模型动物气虚血瘀表征、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变形能力、耳廓微循环及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藏药复方可改善模型动物的气虚血瘀表征,提高模型动物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加6-Keto-PGF1α含量,抑制TXB2的升高和TXB2/6-Keto-PGF1α比值失衡.结论 藏药复方可改善高原气虚血瘀证模型动物微循环障碍.
作者:李军茹;陈卫国;贾守宁;马春花;李生洪;杨江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柴胡茶剂中皂苷成分的溶出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胡茶剂中皂苷a、b2、b1的溶出行为.色谱条件为:Wond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3∶47);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210 nm.结果 柴胡皂苷b2和a的溶出量差别不大,但是远高于柴胡皂苷b1的溶出量.柴胡皂苷a、b1、b2温浸4次后的总溶出率分别为48.8%、52.0%、52.5%.结论 为柴胡相关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作者:李军;陈丽娜;姜华;张延萍;张倩;李砺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以滑养窍、以滑去着通闭理论指导下,汉代用半夏治七窍、毛窍、心窍等诸窍不利;治结滞不通之失眠、结胸、胸痹、痞病等.以滑养窍理论淡化后,半夏用多去涎,药性由辛平涎滑变为温燥,功用则抽象为去痰散结.
作者:步瑞兰;向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辨证服用中药对三阴乳腺癌病患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自2010年2月到2013年11月,于该科选取术后被确诊为三阴乳腺癌病患98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术后辨证服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施以单纯的西药治疗.观察组病患服用中药的时间至少达一年;对照组病患按照美国西医指导标准对三阴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无病生存者占比88.00% (44/50),总生存率为98.00% (4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32/48),83.33%(4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三阴乳腺癌病患通过辨证口服中药能有效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减少复发转移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陈琛;刘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传统穴+神阙穴三伏贴敷防治小儿哮喘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从而探讨三伏贴敷防治小儿哮喘的作用机理.方法 24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Ⅰ号方药饼贴敷在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穴,Ⅱ号方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于初伏开始,每10日贴敷1次,贴满三伏为1个疗程,对照组:胸背穴位贴敷同治疗组,神阙穴未贴敷.结果 血浆皮质醇含量比较,两组治疗后数据变化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提高血浆皮质醇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cAMP/cGMP含量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数据变化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升高血cAMP/cGMP比值方面优于对照组;血液中α-GMP-140变化比较,两组间治疗后数据变化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降低血α-GMP-140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传统穴+神阙穴三伏贴敷通过提高血浆皮质醇含量、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α-GMP-140含量而起到防治小儿哮喘的目的;在传统用药穴位贴敷基础上加用运脾燥湿的药物贴予神阙穴可进一步提高防治小儿哮喘的疗效.
作者:王晓燕;武琪琳;刘玲;朱珊;张乐;陈丽芸;张艳梅;李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抑制Hcy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与MAPK/ERK途径的关系.方法 内皮细胞用Hcy(2 mmol/L)作用时间为24h诱导损伤,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5%、10%,20%),SB203580,PD98059,24 h后,采用AnnexinV-FITC和PI双染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3、Caspase-9,MAPK、ERK的蛋白质水平.结果 Hcy组HUVEC凋亡明显(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aspase-3,Caspase-9,MAPK,ERK 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检测3个剂量的BYHW显著抑制Hcy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不同剂量的补阳还五汤显著降低内皮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MAPK,ERK蛋白表达.结论 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抑制Hcy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调控内皮细胞中的MAPK/ERK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
作者:游宇;佟阳;涂秀英;严雪梅;刘玉晖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痛风康Ⅱ号颗粒对尿酸钠结晶(MSU)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TLR2、TLR4、MyD88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痛风康Ⅱ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疗程5d.用药第3天,除正常组外所有大鼠均采用尿酸钠溶液关节腔注射法造模.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TLR2、TLR4、MyD88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可见极少的TLR2、TLR4和MyD88表达,而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TLR2、TLR4和MyD88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痛风康Ⅱ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滑膜组织TLR2、TLR4和MyD88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0.01),痛风康Ⅱ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TLR2表达呈递减趋势;痛风康Ⅱ号颗粒高、中剂量MyD88表达有较低剂量组进一步降低的趋势.结论 痛风康Ⅱ号颗粒可明显下调MSU致炎症关节滑膜组织的TLR2、TLR4、MyD88的表达,对TLRs/MyD88通路的干预,可能是痛风康Ⅱ号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荣华;蔡骏逸;欧志穗;聂慧;刘友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阜康阿魏生长期根际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取不同生长年限阜康阿魏的根际土壤,测定其所含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 在阜康阿魏各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中以细菌占主要优势,其次是放线菌,真菌少;随着阜康阿魏生长年限的增加,三种微生物数量变化基本一致,生长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变化不显著,5年生以上根际微生物激增,达到多,开花期微生物数量开始下降;与对照相比,根际效应显著.结论 阜康阿魏根际微生物数量与其生长年限、生长阶段有关联.
作者:朱军;孙丽;樊从照;李晓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不同炮制法对熟地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影响差异,为阐述炮制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法建立炆制熟地黄、炖制熟地黄及蒸制熟地黄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与样品聚类方法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熟地黄HPLC图谱共有峰特征明显,但建昌帮炆熟地黄与炖制地黄、蒸制地黄的HPLC图谱有明显差异;样品聚类将炖制与蒸制地黄分为一类,而建昌帮炆熟地黄为另一类.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熟地黄中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可能与炮制方法及辅料不同有关.
作者:王小平;胡志方;王进;郭慧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透毒复方青蒿鳖甲汤对急性残留白血病(AML-CR)患者CD34+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诱导过程中对TNF-α含量及DC成熟的影响.方法 采取AML-CR患者骨髓,体外扩增从中分离的CD34+细胞,以高、中、低剂量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诱导为DC,收集第0、6、9天上清并观察DC形态,ELISA法测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抗原表达.结果 含药血清均能促进DC的成熟,降低TNFα含量,与正常兔血清组、细胞因子组有显著差异(P<0.05),使DC较高表达CD83、CD86、CD1a、HLA-DR.结论 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可促进AML-CR患者来源的CD34+细胞诱导成为成熟DC,并降低TNF-α含量.
作者:陈竹;黄礼明;唐志宇;姚宇红;马武开;肖洋;毕爽;谢昱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53例患者的四诊结果,探讨艾滋病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四诊检查,记录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艾滋病常出现的症状为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自汗、盗汗、心悸烦、畏冷、腰痠痛、足软、耳鸣、口干等,脉象以弱、沉、弦、涩、细多见,舌象则以舌淡、齿痕多见,苔以白苔和垢苔,或苔少多见;患者虚证多于实证,阳气虚多于阴血虚;关联脏腑虚证主要为脾肾心,实证为胆;证型分布阳气虚弱,淤浊内停者多,其次为脾气虚衰者,胆腑郁火者少.结论 艾滋病的邪气应该是深伏于少阳,内涉与中精之腑,伏气与正气争则现少阳证.邪气久伏,伤精耗气,渐致三阴虚寒.艾滋病无症状期临床分型主要有脾肾阳虚、脾气虚衰、阴血不足、气阴两虚、胆淤化火、阳虚浊停及湿停浊滞等几种,各有其相应的主证和辨证要点;艾滋病从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上均不同于“温病”“温疫”“虚劳”“疫病”“伏气温病”“癥瘕”“阴阳易”等,而应该有它自己的规律.
作者:王景泉;郭彩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山楂叶提取物类脂质体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和L9(34)正交试验法,以滴丸的外观质量(硬度、圆整度、拖尾及黏连)、溶散时限、重量差异的变异系数为指标,对冷凝剂、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滴距、熔融温度进行考察.结果 滴丸的佳制备工艺为佳基质PEG4000,药(山楂叶提取物类脂质体)-基质(质量比)(1∶5),熔融温度为80℃,滴距为5 cm,冷凝剂为二甲基硅油与液体石蜡2∶1的混合物.结论 山楂叶提取物类脂质体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才秀丽;周昕琪;孙敬蒙;张炜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回药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刺四关穴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172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口服回药化痰通络合剂及针刺四关穴治疗.观察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回药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刺四关穴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候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血肿吸收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回药化痰通络合剂配合针刺四关穴可以较好地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改善中医证候;该疗效安全性较好,无不良反应.
作者:吴文军;陈佳;赵芳;宋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G细胞异常凋亡对肾阳虚模型大鼠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肾阳虚证模型大鼠的基础上,采用TUNEL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粘膜组织的细胞凋亡、GAS分泌G细胞及其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并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参附汤组作为治疗组.结果 模型组大鼠胃窦粘膜组织细胞的AI显著升高;胃窦粘膜组织G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下降;胃窦粘膜组织G细胞表达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百分率显著升高.参附汤组大鼠的各病理指标均明显好转.结论 胃窦粘膜组织及G细胞的过度凋亡是肾阳虚影响消化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参附汤可改善此病理改变.
作者:吕银娟;张智华;熊斌;吴建红;周安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三黄泻心汤(简称泻心汤)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两侧颈总动脉夹闭结合低血压方法制备I/R损伤大鼠模型,于I/R 6h及48h分别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48h后牺牲大鼠,测定大鼠脑组织中NO含量,TNOs、iNOs活力,及iNOs mRNA表达.结果 泻心汤(8.74 g·kg-1·d-1)能显著改善I/R损伤48h时大鼠的行为,明显减少I/R大鼠脑内NO含量,降低TNOs、iNOs活力,抑制iNOs mRNA的表达.结论 泻心汤可通过抑制I/R大鼠脑内iNOs mRNA表达,降低TNOs、iNOs活力,进而发挥对I/R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张祎;陈文;刘宇;王平;曾勇;孟宪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概述了生态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影响,并阐述了植物生态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系统生物学方法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应加强多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系统研究;系统整合多种组学技术,深入研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规律及关键调控位点,从而为系统阐释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成因和药材品质形成机制、代谢产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以及建立药材优质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侯娅;马阳;邹立思;刘训红;巢建国;谷巍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