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娟;陈忠
为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将8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45)和肠外营养(PN组,n=41)两组,分别监测术前、术后5、10 d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计数(TLC),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血清Alb、PA、TF和TLC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没有差异,EN组较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EN和PN均能给予术后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EN安全有效、价廉效佳.
作者:陈磊;郭万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双基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在风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以喉癌上皮细胞和猴肝细胞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11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CTD)和43例其他风湿病患者的血清ANA.结果CTD中ANA的阳性率为84.1%,显著高于非CTD风湿病组的2.3%(P<0.01).ANA阳性者可呈现不同的荧光模式.结论ANA是区别CTD与非CTD风湿病的重要指标,不同的荧光模式有不同的意义.
作者:郭雨凡;陈志伟;顾美华;邓迎苏;武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异氟醚麻醉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cAMP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cAMP在其麻醉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分层随机设计均分成5组,每组8只,吸入1.5%异氟醚,分别在未吸入异氟醚时(对照组)、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诱导期组)、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麻醉期组)、翻正反射恢复即刻(恢复期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1 h(清醒期组)断头取脑.放射免疫法测定大脑皮层、海马和脑干的cAMP含量.结果在皮层,与对照组相比,cAMP含量在诱导期组即升高(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升高(P<0.01),恢复期组迅速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在海马,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AMP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在脑干,与对照组比,仅麻醉期组cAMP含量升高(P<0.05),而其他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异氟醚升高大脑皮层及脑干cAMP含量(而对海马却无影响),提示cAMP在异氟醚的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冯昌栋;戴体俊;杨建平;詹英;张慧娟;曾因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31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条件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随访6~24个月,按Bournt疗效评价标准,总优良率77.5%(24/31),其中Ⅰ型骨折16例,Ⅱ型骨折6例,Ⅲ型骨折2例.认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和骨折类型确定,是Pilon骨折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作者:郑志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将45例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内镜下注射5%鱼肝油酸钠和静滴思他宁.结果12、24、48 h止血率内镜下治疗组分别为21例(87.5%)、22例(91.7%)、23例(95.8%);思他宁治疗组分别为14例(66.7%)、19例(90.5%),20例(95.2%).提示内镜下注射和思他宁静滴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总有效率相似,但内镜下止血迅速、价廉,可以减少输血量和休克的发生率.
作者:张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年)的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80例胫骨骨折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评定疗效,分析其远期效果.结果450例正常愈合,延期愈合28例,骨不连2例,优良率达99.5%.表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有损伤小、疗效好、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能;金小平;李建强;蒋富贵;朱晓东;张晓剑;钱学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3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2~48个月进行CEA测定、18F-FDG PET显像及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CEA>3.4μg/L的29例中,18F-FDG PET检查25例有复发及转移病灶;CEA<3.4μg/L的9例中,有3例检出病灶,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38例中,18F-FDG PET显像检查阳性28例,阴性10例;CT或MRI检查阳性18例,阴性20例,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8F-FDG PET有3例假阳性.表明18F-FDG PET显像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CEA>3.4 μg/L时意义更大.
作者:许敏;范强;秦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与评价主动吸引引流技术(ASD)在肠瘘(IF)治疗中的特殊应用与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IF4种治疗模式(MTIF-Ⅰ、Ⅱ、Ⅲ、Ⅳ)中,各种形式ASD的应用效果.结果由微型持续吸引系统(MSSD)提供的ASD包括开放式持续吸引(OSSD)、封闭式持续吸引(CSSD)及灌洗式持续吸引(ISSD).IF局部行OSSD数周后形成管状瘘(TTF),经非手术方法治愈(MTIF-Ⅰ)4例,非手术治疗无效行确定性手术治愈(MTIF-Ⅱ)6例,均无并发引流所致的腹腔残存感染;经行急诊IF确定性手术(MTIF-Ⅲ)4例中的肠道重建部的肠腔内、外分别行CSSD及SSD,各例均未再发生IF;远侧结肠瘘6例在瘘局部行多周ISSD及失功性横结肠造瘘(MTIF-Ⅳ),各例均未并发与ISSD相关的并发症.结论ASD的OSSD、CSSD及ISSD等应用于治疗IF,对治愈患者起到重要作用.在MSSD的控制系统中介入压力传感器,使各种形式的ASD均能进行有效、安全的吸引引流.
作者:朱黎庆;王钦尧;张敏;朱士驹;黄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后在C臂机X线监视下以克氏针经内外髁皮肤交叉固定.结果36例中有3例因复位欠佳改用切开复位,2例行2次复位.术后摄片见达解剖复位者19例,轻度桡偏者10例,轻度旋转者4例.平均随访18个月(12~36个月),按李稔生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0例,良2例,中1例,无差,其中2例轻度肘内翻.提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不稳定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朱振洪;王晓东;张希峰;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根据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方法的变迁,将68例患者以每4年为一个时期分3组进行治疗结果的比较:(1)1993年至1996年间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18例;(2)1997年至2000年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23例;(3)2001年至2004年间采用个体化治疗27例.结果病死率3组分别为44.4%(8/18)、26.1%(6/23)、11.8%(4/27).随着治疗方法的变迁,病死率明显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提示SAP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病变早期尽早采取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并适时选择手术适应证,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华农标;高源;蒋继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1996年至2003年对184例颌面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均在骨折切开复位后用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避免了面部皮肤手术疤痕和颌内固定需再次手术取出的麻烦,咬(牙合)关系恢复好,而且恢复了骨折前的解剖关系,疗效满意.现将其术前、术后的观察介绍如下.
作者:吴艳;朱琴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快速右心室起搏猪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头猪进行快速右心室起搏,起搏前及起搏3周关闭起搏器后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收缩末期内径(LVDs)、等容舒张时间(IVRT)、等容收缩时间(IVCT)、射血时间(ET),计算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室做功指数(Tei指数).结果猪快速右心室起搏后其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改变,且接近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快速右室起搏致心力衰竭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模型.
作者:周炳元;杨俊华;惠杰;杨向军;孟自力;沈振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采用X线监视金属导丝引导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NET)行肠内营养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胃瘘等严重并发症18例.结果:X线监视金属导丝引导下置入NET的成功率77.8%(14/18),置管操作时间5~15 min,平均10 min.营养管维持时间5~71 d,平均25 d.18例全部保守治愈,效果满意.说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患者痛苦小耐受好,无置管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李小兵;郑世营;周福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自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使用常州GW-Ⅰ型管道吻合器或美国强生公司产的SDH型圆形吻合器对食管中段癌216例行胸腹二切口胸膜顶机械吻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建华;邹良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分析28例卵巢妊娠的发生因素、诊断及治疗.其中12例置宫内节育器(IUD),4例有盆腔炎史,18例有停经史,2例有阴道流血史.28例均以急腹症就诊,全部行手术治疗.认为卵巢妊娠的病因不清,可能与IUD有关.卵巢妊娠术前易误诊,后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贝水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23例肝脏小病灶患者做了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与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3例造影显示病灶34个,选择其中28个典型病灶为重点观察对象.结果超声造影定性的准确率为91%,高于常规超声的55%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70%.提示二代造影剂Sono Vue可连续观测病灶内血流灌注情况,等同于增强CT和增强MRI的检查原理和判断标准,是超声诊断肝内病灶的一种革命性的新型手段.
作者:高勇;黄海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将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餐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加黛力新早、中各1片口服,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2%(P<0.01).表明多潘立酮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作者:马玉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对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BALB/cAnude裸小鼠,LS174T人大肠癌细胞株,脾脏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裸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并给予血管生成抑制剂2-ME及放射治疗,观察肝转移生长抑制及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脾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成功率达100%;种植后4周2-ME联合放射治疗组肝转移灶平均重量53.6±4.7 mg,而对照组为173.9±11.6 mg;微血管密度分别为8.4±1.7和41.2±6.3.结论2-ME联合放射治疗对肝转移灶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微血管的形成是其有效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金留根;周士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采用ETMPVG28电子胃镜、OLYMPUS XQ20(XQ40)纤维胃镜及其取异物配件治疗上消化道异物77例.结果:异物位于食管53例,(其中7例存在食管基础疾病),胃23例,十二指肠1例.异物种类主要为鱼骨、硬币、骨、假牙等.2例胃内假牙内镜治疗失败,后经消化道自然排出;1例食管异物内镜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内镜治疗均获成功.认为上消化道异物为常见内镜急诊,内镜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均能成功,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吴兵;沙莎;沈耀明;金雪琴;吴晓芳;孙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分析阻塞性黄疸术后并发肝内胆汁淤积7例的原因及治疗.7例经糖皮质激素、熊去氧胆酸、思美泰及人工肝治疗后痊愈.认为阻塞性黄疸术后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的原因可为胆汁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等,其中胆汁细菌感染可能起主要作用.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作者:陆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