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临床研究

周强;王之敏;杨伊林;王穗暖;夏锡伟;宣井岗;彭亚;邵耐远;王玉兰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 脑内出血, 应激性溃疡
摘要:目的评估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严重度及风险预测指标.方法对125例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变量为消化道出血.将一系列参数行单因素分析后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GCS评分,瞳孔不等,平均动脉压,血糖,脑室出血,血肿大小,占位效应,脑积水,凝血酶时间 ,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独立的风险预测指标包括GCS评分低(P<0.001),血肿≥30 ml(P=0.017), 累及脑室出血(P=0.018), 开颅血肿清除术(P=0.043).结论 GCS评分低,血肿大,脑室出血及手术创伤是增加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疗药物5-FU诱导结直肠癌细胞株colo320凋亡,以无机离子锂抑制GSK-3β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细胞总GSK-3β,同时分离细胞核与细胞浆蛋白,分析细胞核/浆GSK-3β水平.结果对照组细胞GSK-3β主要位于胞浆中,凋亡组细胞总的GSK-3β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发生了细胞浆到细胞核的迁移.其选择性活性抑制剂LiCl可抑制5-FU诱导的细胞凋亡,但不能抑制GSK-3β浆/核迁移.结论 GSK-3β以细胞浆/核迁移方式参与并促进了5-FU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GSK-3β的生物学特性,在肿瘤研究中,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的机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王文红;焦志军;缪竞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磁性远红外寝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磁性远红外寝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每晚(6~8 h)均使用磁性远红外寝具,连续2个月.对照组用普通寝具.两组均于实验前后取全血,测定血脂、血糖及抗氧化指标等.结果实验组实验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前;实验前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含量及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实验后MDA含量较实验前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1);实验前后血清中NO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以上各项指标较实验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磁性远红外寝具对高脂血症患者具有降血脂作用及抗氧化作用.

    作者:张慧灵;计晶晶;梁彩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苦瓜中植物胰岛素的放射免疫分析研究

    从天然苦瓜果实中提取降糖物质,用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降糖物质中含有能和胰岛素抗体结合的胰岛素样物质,每克样品中含胰岛素样物质82.1 μIU;经过木瓜蛋白酶的水解工艺,每克样品中含胰岛素样物质上升至261.9 μIU.这可能是水解作用解除了空间位阻,将胰岛素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之故.

    作者:宁萍;许玉杰;张友九;范我;朱本兴;胡明江;徐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及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

    对5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情况随访.患者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9),对其中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52例患者应用FACT-B(4.0)中文版生活质量评价及进行术后外观美容效果评价,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评价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的疗效、美学效果与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提示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疗效相当,但前者有较好的美学效果,并且有QOL.

    作者:顾筱旻;吴洁;钱秀珍;胡豫;胡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提高药品中大肠菌群检出率的初步探讨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方法及GB/T4789.3-2003<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查法>对不同培养时间、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的不同胆盐浓度、小倒管距试管底部的位置、是否需在EMB平板上划线接种等因素进行检验比较.探讨提高药品中大肠菌群检出率的方法.结果:延长乳糖胆盐发酵管的培养时间至48 h、提高小倒管距试管底部的位置、对产酸未产气的乳糖胆盐发酵管也应在EMB平板上划线接种分离大肠菌群、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的胆盐浓度应减少一半可提高大肠菌群检出率.提示药品中的大肠菌群与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所处环境不同,应满足药品中受损伤大肠菌群修复生长的条件以提高检出率.

    作者:赵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舒肝宁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按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计算舒肝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通过干扰试验确定其大无干扰浓度.建立舒肝宁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结果:舒肝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为15 EU·mg-1,大无干扰稀释倍数为60倍.提示可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家兔热原法来控制舒肝宁注射液的质量.

    作者:钱惠芬;陶仲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消炎坐浴洗剂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临床观察

    运用消炎坐浴洗剂治疗38例肛瘘术后患者,另设30例PP粉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探讨消炎坐浴洗剂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结果:消炎坐浴洗剂组伤口愈合时间较PP粉组缩短约4 d;术后伤口疼痛、渗液等症状减轻,消炎坐浴洗剂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显示消炎坐浴洗剂对缩短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严冠敏;殷雪群;吴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后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线栓闭塞后不同时相MCA供血区皮质及对侧皮质IL-1β基因的表达,同时用ELISA法测定相同时相IL-1β蛋白的含量.结果缺血侧IL-1βmRAN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缺血1 h即有明显表达(0.34±0.05),此后表达逐渐增强,缺血24 h达高峰,密度比值为1.23±0.15.对应时相IL-1β值(pg/g),缺血3 h明显提高(384.1±57.7),缺血48 h达高峰(802.3±61.7),缺血5 d仍在高水平(753.9±46.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mRNA表达一过性增高,IL-1β蛋白量平行延后增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IL-1β参与脑缺血损害不仅仅局限于急性期.

    作者:王文华;卞杰勇;王中;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癌多支血供的DSA诊断及其意义

    通过对84例肺癌142次介入化疗分析不同部位肺癌的血供特点,对造影显示有供血的血管行选择性插管化疗.探讨肺癌多支血供的论断及对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84例肺癌左支气管动脉44支、右75支,35例疑有多支血供的病例中,13例有肋间动脉参与供血,4例锁骨下动脉参与供血,另有6例有2支支气管动脉供血;单纯肋间动脉或单纯锁骨下动脉供血者各1例.提示对肺癌的介入化疗应结合其具体部位及生长方式,考虑到多重血供的可能,以提高介入化疗的疗效.

    作者:范觉昕;朱晓黎;王宏;许建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肠梗阻56例手术治疗分析

    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小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探讨降低小肠坏死率和患者死亡率的方法.结果:治愈54例(96.4%),死亡2例(3.6%).并发症发生10例(17.9%),其中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腹腔脓肿、胸腔积液各2例,无肠瘘发生.提示重视病史的采集、详细进行体格检查、警惕绞窄性肠梗阻、快速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降低小肠坏死率和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黄铁熬;毛忠琦;张再明;顾同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错构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探讨(附53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3例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3例肾错构瘤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肾部分切除19例,单纯肿瘤切除34例,共切除瘤体57个,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失血300 ml,术中无并发症,51例平均随访56.5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结论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地控制出血和保护肾脏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金虎;侯建全;浦金贤;严春寅;温端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硝酸甘油复合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麻醉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将控制性降压麻醉应用于鼻内窥镜手术,观察并比较降压组与非降压组术中血液动力学改变、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探讨硝酸甘油复合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麻醉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但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控制性降压麻醉用于鼻内窥镜手术有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的优点.

    作者:陈为国;史传岗;王进;单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8例原发性肺癌、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内皮抑素含量.结果血清内皮抑素含量在原发性肺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间的差异具显著性(P<0.01).肺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P<0.05 ),Ⅲ+Ⅳ期肺癌血清内皮抑素高于Ⅰ+Ⅱ期(P<0.01),有远处转移者高于未转移者(P<0.05),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解剖学分类、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彭群新;凌春华;季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其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

    对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根据CRP水平分为正常组(CRP<5mg/L)和升高组(CRP>5mg/L),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红蛋白、营养状况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34例中21例(占61.8%)CRP升高,13例(38.2%)正常,CRP增高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低于正常,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血CRP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7.7(P<0.01),-7.71(P<0.05).提示微炎症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较为常见,C反应蛋白可作为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可以用来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间接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沙正容;沈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癌合并糖尿病32例围手术期治疗分析

    对32例大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行择期手术,6例因急性肠梗阻行手术.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吻合口瘘1例、骶前积脓1例、死亡1例.无酮症酸中毒病例.提示只要围手术期合理控制血糖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合并糖尿病的大肠癌患者可以得到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钱永祥;刘兆伟;蒋挺;王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TRAM 乳房再造的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下腹部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M)进行乳房再造的术式.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5年1月,对10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同时应用TRAM进行乳房再造.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再造乳房形态良好.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行TRAM乳房再造安全可行,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两方面的要求.

    作者:彭宏伟;史平淮;汪鸿;吴醒;王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妇科老年妇女围手术期处理

    回顾性分析216例60岁以上的老年妇科患者,并以同期中年妇女(40~59岁)200例为对照,分析对照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探讨老年妇科患者的围手术期经验,提高老年妇女手术治疗水平.结果:老年妇女术前69.9%合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和中年妇女组无明显差异.提示:只要充分术前准备积极控制并发症,选择适当术式及麻醉方式,术中、术后严格监护,大多数老年患者能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杨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微柱凝胶法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改良方法

    为解决微柱凝胶法血小板抗体检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改良措施,解决血小板自凝的问题.结果显示改良后的方法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获得较好的改善,可操作性得到了提高.

    作者:周晓华;王明元;吴建香;姚利;方振羊;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25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125例的临床资料.探讨ICP的诊断和治疗.结果:ICP的发生率较高为2.73%,ICP的临床分型对临床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掌握ICP患者的剖宫产指征和决定ICP患者的分娩时机十分重要;胎儿监护对于ICP患者尤为重要.

    作者:陈昕;钱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MP-2和TIMP-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的侵袭发展、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1例脑胶质瘤标本进行了MMP-2、TIMP-2表达情况的检测.结果 MMP-2在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表达率分别为43.7%和75.9%,TIMP-2在这两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8.1%和6.9%,胶质瘤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之间两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2与TIMP-2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MMP-2及TIMP-2对胶质瘤恶性程度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明;周岱;周幽心;傅军;黄煜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