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萍;许玉杰;张友九;范我;朱本兴;胡明江;徐光明
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小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探讨降低小肠坏死率和患者死亡率的方法.结果:治愈54例(96.4%),死亡2例(3.6%).并发症发生10例(17.9%),其中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腹腔脓肿、胸腔积液各2例,无肠瘘发生.提示重视病史的采集、详细进行体格检查、警惕绞窄性肠梗阻、快速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降低小肠坏死率和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黄铁熬;毛忠琦;张再明;顾同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解决微柱凝胶法血小板抗体检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改良措施,解决血小板自凝的问题.结果显示改良后的方法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获得较好的改善,可操作性得到了提高.
作者:周晓华;王明元;吴建香;姚利;方振羊;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人流术中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观察,以评价其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需行人流术女性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三组:芬太尼组,瑞芬太尼2 ng组,瑞芬太尼3 ng组,每组15例,观察麻醉和手术中异丙酚用量、术后恢复时间、体动、呼吸抑制和术后腹痛情况等.结果术中异丙酚的总用量芬太尼组>瑞芬太尼2 ng组>瑞芬太尼3 ng组,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术后恢复时间以瑞芬太尼2 ng组快,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3 ng恢复较慢;术后的呼吸抑制在瑞芬太尼的两组中所有患者均有发生,明显高于芬太尼组;三组体动发生情况相似,无显著差异;术后腹痛的发生情况,芬太尼组多,瑞芬太尼两组相仿.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人流术中有一定的优点,但需注意术中的呼吸管理,从综合效应看效应部位浓度2 ng/ml优于3 ng/ml.
作者:杨建亚;谢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216例60岁以上的老年妇科患者,并以同期中年妇女(40~59岁)200例为对照,分析对照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探讨老年妇科患者的围手术期经验,提高老年妇女手术治疗水平.结果:老年妇女术前69.9%合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和中年妇女组无明显差异.提示:只要充分术前准备积极控制并发症,选择适当术式及麻醉方式,术中、术后严格监护,大多数老年患者能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杨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老年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治疗.结果:痊愈22例,好转27例,死亡13例,病死率20.97%.提示仔细了解受伤情况,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细致体检,精心选择辅助诊断手段,加强监护和动态观察,可减少误诊漏诊.创伤治疗、支持治疗和原有疾病治疗并重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霍跃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我院产科门诊手术室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300例,我们采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进行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李红;赵建华;方志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反义寡核苷酸对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胶原Ⅲ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48 h后,用RT-PCR、ELISA法观察CTGF和胶原Ⅲ的表达.结果 TGF-β1能够诱导NRK52E细胞表达CTGF并进而促进胶原Ⅲ的分泌,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可以大部分取消TGF-β1的作用,而对照组的寡核苷酸没有此作用.结论 CTGF反义寡核苷酸能够特异地抑制CTGF的表达,进而阻止细胞外基质的生成,这可能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沙文刚;樊均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通过对84例肺癌142次介入化疗分析不同部位肺癌的血供特点,对造影显示有供血的血管行选择性插管化疗.探讨肺癌多支血供的论断及对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84例肺癌左支气管动脉44支、右75支,35例疑有多支血供的病例中,13例有肋间动脉参与供血,4例锁骨下动脉参与供血,另有6例有2支支气管动脉供血;单纯肋间动脉或单纯锁骨下动脉供血者各1例.提示对肺癌的介入化疗应结合其具体部位及生长方式,考虑到多重血供的可能,以提高介入化疗的疗效.
作者:范觉昕;朱晓黎;王宏;许建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4例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视力进行比较.观察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视力提高者占67%,无变化者占24%.提示玻璃体切除术为眼外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于复杂性眼外伤,应早期、积极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以挽救视功能.
作者:钟蕾;陈新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or M2-PK)的含量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定量检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肿瘤型M2-PK含量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型M2-PK增高,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胃癌肿瘤切除患者手术后肿瘤型M2-PK的含量低于术前(P<0.05).而肿瘤未切除患者手术前后的差别不明显.肿瘤≥5 cm者肿瘤型M2-PK明显高于<5 cm者(P<0.05);TNMⅢ,Ⅳ期者明显高于Ⅰ,Ⅱ期者(P<0.01);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胃壁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对肿瘤型M2-PK水平的影响无明显差别.结论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型M2-PK水平明显升高,且初步反应肿瘤大小和病期.肿瘤的存在与否,对肿瘤型M2-PK的水平有明显影响.肿瘤型M2-PK有可能用于监测胃癌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董晓强;李德春;谢峰;高泉根;吴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瘤性肠梗阻术前及MSCT后处理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SCT对本研究中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100%,对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41/41),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7.6%(40/41).STS-MIP后处理技术可以显示29例(29/41,70.7%)肿瘤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MSCT是术前无创性诊断肿瘤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对引起梗阻的肿瘤的定位、定性准确性高,对肿瘤的供血血管能较好显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光强;龚建平;李勇;纪建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方法及GB/T4789.3-2003<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查法>对不同培养时间、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的不同胆盐浓度、小倒管距试管底部的位置、是否需在EMB平板上划线接种等因素进行检验比较.探讨提高药品中大肠菌群检出率的方法.结果:延长乳糖胆盐发酵管的培养时间至48 h、提高小倒管距试管底部的位置、对产酸未产气的乳糖胆盐发酵管也应在EMB平板上划线接种分离大肠菌群、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的胆盐浓度应减少一半可提高大肠菌群检出率.提示药品中的大肠菌群与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所处环境不同,应满足药品中受损伤大肠菌群修复生长的条件以提高检出率.
作者:赵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根据CRP水平分为正常组(CRP<5mg/L)和升高组(CRP>5mg/L),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红蛋白、营养状况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34例中21例(占61.8%)CRP升高,13例(38.2%)正常,CRP增高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低于正常,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血CRP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7.7(P<0.01),-7.71(P<0.05).提示微炎症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较为常见,C反应蛋白可作为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可以用来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间接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沙正容;沈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8例原发性肺癌、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内皮抑素含量.结果血清内皮抑素含量在原发性肺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间的差异具显著性(P<0.01).肺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P<0.05 ),Ⅲ+Ⅳ期肺癌血清内皮抑素高于Ⅰ+Ⅱ期(P<0.01),有远处转移者高于未转移者(P<0.05),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解剖学分类、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彭群新;凌春华;季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钟相关基因.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比较不同时点基因的差异显示,筛选出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钟相关基因,并进一步用RNA干涉技术确定其为钟下游基因.结果获得10条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其中3种与已知基因过氧化氢酶、髓鞘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乙酰化酶同源,4种与已知EST同源,另有3种为未知EST,它们均属Clock基因的下游基因.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至少存在3种以上钟相关基因,其表达水平接受作为昼夜节律振荡器重要组分的Clock基因的调控.
作者:杜玉珍;王国卿;焦旸;丁建松;童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将57例拟行人流术的早孕孕妇随机分为:异丙酚+芬太尼(PF组,n=28)和异丙酚+氯胺酮组(PK组,n=29).观察:注射异丙酚量患者是否诉疼痛;异丙酚用量;术中患者有无肢动出现及患者的苏醒状况等项目.比较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或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门诊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和患者恢复状况.结果:异丙酚用量和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注射异丙酚时患者诉疼痛者PF组明显高于PK组患者;术出现肢动情况PF组明显高于PK组.提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门诊人流术麻醉,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患者的恢复也都迅速、安全,不过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可能更理想.
作者:江漩;马彩艳;杨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肺癌细胞性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用X、Y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与17例男性肺癌标本的间期细胞进行杂交检测.结果男性患者中,X染色体的获得占10例(58.82%),Y染色体的丢失占9例(52.94%),Y染色体的获得占2例.结论 FISH技术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改变,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在肺癌中的发生率很高,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谢菁;王庆才;陶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估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严重度及风险预测指标.方法对125例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变量为消化道出血.将一系列参数行单因素分析后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GCS评分,瞳孔不等,平均动脉压,血糖,脑室出血,血肿大小,占位效应,脑积水,凝血酶时间 ,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独立的风险预测指标包括GCS评分低(P<0.001),血肿≥30 ml(P=0.017), 累及脑室出血(P=0.018), 开颅血肿清除术(P=0.043).结论 GCS评分低,血肿大,脑室出血及手术创伤是增加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强;王之敏;杨伊林;王穗暖;夏锡伟;宣井岗;彭亚;邵耐远;王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将2001年至2003年出院患者18 253例中发生真菌感染88例/123次进行临床分析、比较.分析医院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2001年至2003年真菌感染占医院感染比例分别为10.35%,22.9%,13.2%.发生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多,占36.58%,上呼吸道(包括口腔)其次,占21.11%.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越多、时间越长,发生真菌感染率越高.提示继发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一定比例,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频繁更换抗感染药物是造成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萍;周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兔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诱导中性粒细胞(PMNL)的作用.方法分非抗IL-8抗体组和抗IL-8抗体组,采用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抗IL-8抗体使用前后再灌注脊髓组织中IL-8的表达及PMNL浸润情况.结果再灌注12 h,脊髓组织中IL-8呈强阳性表达并可见大量PMNL浸润,使用抗IL-8抗体后,组织中IL-8被清除,PMNL浸润明显减少.结论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中,IL-8可强烈地趋化诱导PMNL在组织中的浸润,其在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洪涛;杨惠林;刘继明;曲静;张学光;唐天驷;杨同其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