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强;李德春;谢峰;高泉根;吴国良
运用放射免疫法测40例病史超过2年的CHF患者(心衰组)和同期住院25例非CHF的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心衰组治疗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心衰组T3趋于正常.CHF患者有继发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其血清T3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病情变化的指标.
作者:罗文浩;丁宇栋;鲍逸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运用消炎坐浴洗剂治疗38例肛瘘术后患者,另设30例PP粉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探讨消炎坐浴洗剂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结果:消炎坐浴洗剂组伤口愈合时间较PP粉组缩短约4 d;术后伤口疼痛、渗液等症状减轻,消炎坐浴洗剂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显示消炎坐浴洗剂对缩短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严冠敏;殷雪群;吴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将8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支持性心理治疗.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治疗2周后的焦虑抑郁状态分别进行评定.探讨SLE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的特点及支持性心理治疗对SLE住院期间消除抑郁焦虑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约84%有抑郁,约53%有焦虑.治疗后两组SDS、SA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后对照组抑郁焦虑评分下降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组焦虑抑郁改善非常显著(P<0.01).提示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助于SLE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
作者:吴秀红;周静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结石症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在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同时一期切除胆囊结石15例,治愈14例,围手术期死亡l例,另2例患者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于3、6个月后二期行胆囊切除术,无一例死亡.提示胆石症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同时进行不会明显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可减少二次手术机会,但增加了术中大出血的危险性.故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肝硬化程度,肝门部血管扩张的程度,胆囊炎症的程度等进行选择.预防出血的关键是术前纠正凝血机制,术中减少不必要的探查,必要时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术后加强保肝及防治并发症.
作者:陆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根据CRP水平分为正常组(CRP<5mg/L)和升高组(CRP>5mg/L),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红蛋白、营养状况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34例中21例(占61.8%)CRP升高,13例(38.2%)正常,CRP增高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低于正常,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血CRP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7.7(P<0.01),-7.71(P<0.05).提示微炎症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较为常见,C反应蛋白可作为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可以用来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间接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沙正容;沈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55例肾穿刺患者临床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国产Menghini负压吸引穿刺针和美国产Tru-Core自动穿刺枪,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 肾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结果临床分型:455 例肾穿刺患者,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9例(37.14%),肾病综合征146例(32.09%),系统性红斑狼疮54例(11.87%),急进性肾炎6例(1.31%),血尿待查7例(1.53%),糖尿病12例(2.63%),过敏性紫癜8例(1.76%),慢性肾功能不全22例(4.83%),急性肾衰31例(6.81%).病理结果:IgA肾病(IgAN) 205例(45.05%),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 53例(11.65%),膜性肾病(MN) 15例(3.3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9例(1.98%),膜增生性肾炎(MPGN)17例(3.73%),狼疮性肾炎(LN)58例(12.74%),紫癜性肾炎(HSPN)8例(1.76%),糖尿病肾病(DN)14例(3.07%),微小病变(MCD) 16例(3.52%),硬化性肾炎20例(4.39%),急性肾小管坏死25例(5.49%),新月体肾炎6例(1.31%),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0.44%),原发性淀粉样变性3例(0.66%),ANCA相关性血管炎4例(0.88%).结论经皮肾穿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肾脏疾病诊断方法.
作者:李声宏;夏飞;陈珊珊;谢燕;卢国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选择120例无颈椎病的志愿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后以1 mm层厚重建,测量钩突大小,研究颈椎钩突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C3~C7椎体钩突大小的左右侧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别和年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钩突的大小.提示螺旋CT可以精确测量钩突的大小,为颈椎病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朱建兵;龚建平;沈钧康;钱铭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肺癌细胞性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用X、Y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与17例男性肺癌标本的间期细胞进行杂交检测.结果男性患者中,X染色体的获得占10例(58.82%),Y染色体的丢失占9例(52.94%),Y染色体的获得占2例.结论 FISH技术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改变,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在肺癌中的发生率很高,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谢菁;王庆才;陶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后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线栓闭塞后不同时相MCA供血区皮质及对侧皮质IL-1β基因的表达,同时用ELISA法测定相同时相IL-1β蛋白的含量.结果缺血侧IL-1βmRAN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缺血1 h即有明显表达(0.34±0.05),此后表达逐渐增强,缺血24 h达高峰,密度比值为1.23±0.15.对应时相IL-1β值(pg/g),缺血3 h明显提高(384.1±57.7),缺血48 h达高峰(802.3±61.7),缺血5 d仍在高水平(753.9±46.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mRNA表达一过性增高,IL-1β蛋白量平行延后增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IL-1β参与脑缺血损害不仅仅局限于急性期.
作者:王文华;卞杰勇;王中;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采用Seldinger改良法经股动脉穿刺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患者1~4个疗程后手术.根据腹水情况及肿块大小,按完全有效(CR)、部分有效(PR)、稳定(S)、恶化(P)标准进行比较.探讨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髂内动脉介入治疗的40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2例获得再次手术的机会,再次手术时术中见大部分瘤体明显缩小,粘连程度明显好转,腹水有不同程度消退.完全有效6例,部分有效26例,稳定6例,无效(恶化)2例.提示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妇科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朱挺;张胜男;蒋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20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及双侧睾丸切除术,术后应用氟他胺和抑那通大限度地阻断雄激素治疗.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和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方法.结果:术后随访平均为2.6年,20例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RU)及大尿流率(MFR)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血清PSA值的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8例骨转移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提示TVP联合雄性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安全有效,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理想术式,值得广泛开展.
作者:孙贤;汪益民;严春寅;蔡宗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5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情况随访.患者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9),对其中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52例患者应用FACT-B(4.0)中文版生活质量评价及进行术后外观美容效果评价,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评价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的疗效、美学效果与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提示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疗效相当,但前者有较好的美学效果,并且有QOL.
作者:顾筱旻;吴洁;钱秀珍;胡豫;胡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胃癌细胞系中端粒酶RNA干涉后是否改变其他基因的表达.方法根据RNA干涉原理,针对端粒酶基因序列设计了抑制端粒酶表达的核苷酸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中;并以脂质体转入到胃癌细胞系的MGC80-3和BGC-823细胞中,以空质粒为对照,48 h后收集细胞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通过荧光差异显示法检测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胃癌细胞BGC-823细胞和MGC80-3细胞中一些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荧光差异显示法能比较系统地检测与端粒酶活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与端粒酶之间的表达调控方式及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作者:张尤历;严丽荣;王文兵;魏金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溴沟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17例嗅沟脑膜瘤手术病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嗅沟脑膜瘤大多以精神症状、视觉障碍和癫痫为首发症状,16例行SimpsonⅡ级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预后良好,无复发.结论重视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溴沟膜瘤的出现,及早诊断,显微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作者:李向东;王中;张世明;朱凤清;周岱;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在体外研究干扰素2b(INFα-2b)对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以及糖基转移酶(ppGalNAc-T2)基因表达的作用,以求阐明干扰素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理.方法组织块法培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传代后分成3组:①空白对照组:只加生理盐水处理;②低浓度组:用100 u/mlINFα-2b处理;③高浓度组:用10 000 u/ml INFα-2b处理.RT-PCR检测TGF-β1、MMP-1、PDGF-BB和ppGalNAc-T2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经100 u/ml及10 000 u/ml INFα-2b处理后,RT-PCR检测TGF-β1、PDGF-BB及ppGalNAc-T2mRNA表达降低,MMP-1mRNA表达升高,呈显著差异,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干扰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如TGF-β1、PDGF-BB.
作者:陆兴安;许明;沈国良;林伟;赵小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80例疑为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探讨纤维结肠镜在急性低位肠梗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0例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均得予顺利检查,明确诊断.提示纤维结肠镜应用于急性低位肠梗阻,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及性质,为术前准备手术探查创造条件.
作者:王思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2例大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行择期手术,6例因急性肠梗阻行手术.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吻合口瘘1例、骶前积脓1例、死亡1例.无酮症酸中毒病例.提示只要围手术期合理控制血糖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合并糖尿病的大肠癌患者可以得到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钱永祥;刘兆伟;蒋挺;王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将控制性降压麻醉应用于鼻内窥镜手术,观察并比较降压组与非降压组术中血液动力学改变、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探讨硝酸甘油复合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麻醉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但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控制性降压麻醉用于鼻内窥镜手术有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的优点.
作者:陈为国;史传岗;王进;单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27例难治性慢性窦道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难治性慢性窦道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后8~25 d均临床痊愈,治愈率100%.提示:术前控制感染,术中彻底切除窦道壁纤维瘢痕组织、线结等异物及坏死组织,术后通畅引流是治疗难治性慢性窦道的关键.
作者:庞利群;钱海鑫;房平承;陈方;金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心肺联合移植是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心肺联合移植术远比单纯心脏移植或肺移植复杂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围术期的监护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1].我们于2004年12月24日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术,现将其围术期的监护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胡雁秋;沈振亚;朱雅萍;余云生;叶文学;卜丽芬;焦鹏;黄浩岳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