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浩;丁宇栋;鲍逸民
目的观察磁性远红外寝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每晚(6~8 h)均使用磁性远红外寝具,连续2个月.对照组用普通寝具.两组均于实验前后取全血,测定血脂、血糖及抗氧化指标等.结果实验组实验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前;实验前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含量及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实验后MDA含量较实验前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1);实验前后血清中NO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以上各项指标较实验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磁性远红外寝具对高脂血症患者具有降血脂作用及抗氧化作用.
作者:张慧灵;计晶晶;梁彩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运用放射免疫法测40例病史超过2年的CHF患者(心衰组)和同期住院25例非CHF的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心衰组治疗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心衰组T3趋于正常.CHF患者有继发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其血清T3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病情变化的指标.
作者:罗文浩;丁宇栋;鲍逸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钟相关基因.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比较不同时点基因的差异显示,筛选出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钟相关基因,并进一步用RNA干涉技术确定其为钟下游基因.结果获得10条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其中3种与已知基因过氧化氢酶、髓鞘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乙酰化酶同源,4种与已知EST同源,另有3种为未知EST,它们均属Clock基因的下游基因.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至少存在3种以上钟相关基因,其表达水平接受作为昼夜节律振荡器重要组分的Clock基因的调控.
作者:杜玉珍;王国卿;焦旸;丁建松;童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15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VEGF、CEA含量.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以及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的临床意义.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疾病及正常对照者(P<0.01),恶性肿瘤伴转移患者血清VEGF含量与无转移患者相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联合检测患者血清VEGF和CEA,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较单独检测血清CEA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血清VEGF测定有助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联合检测血清VEGF和CEA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郑黎;陈卫昌;严苏;彭群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蓝斑(LC)H1受体是否参与调制中枢外源性组胺(HA)对颈动脉窦反射(CBR)的重调定.方法孤离麻醉SD大鼠的双侧颈动脉窦区,将不同窦内压(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求得ISP-MAP关系曲线及其特征参数,观察脑室注射(icv)HA以及预先在LC微量注射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氯苯吡胺(CHL)对CBR的影响.结果 icv HA (100 ng) 导致ISP-MAP关系曲线明显上移(P<0.05),反射参数中阈压、饱和压和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增大(P<0.05),MAP反射变动范围及反射大增益减小(P<0.05);预先向LC内微量注射CHL(0.5 μg/μl),可明显减弱HA的上述效应;单独向LC内注射相同剂量的CHL对CBR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脑室给HA使CBR产生快速重调定,反射敏感性下降;LC的H1受体作用参与icv HA对CBR的抑制性重调定,下丘脑-LC的HA能通路可能是中枢HA调节CBR的下行通路之一.
作者:王国卿;孙万平;邹容;李金华;周希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疗药物5-FU诱导结直肠癌细胞株colo320凋亡,以无机离子锂抑制GSK-3β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细胞总GSK-3β,同时分离细胞核与细胞浆蛋白,分析细胞核/浆GSK-3β水平.结果对照组细胞GSK-3β主要位于胞浆中,凋亡组细胞总的GSK-3β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发生了细胞浆到细胞核的迁移.其选择性活性抑制剂LiCl可抑制5-FU诱导的细胞凋亡,但不能抑制GSK-3β浆/核迁移.结论 GSK-3β以细胞浆/核迁移方式参与并促进了5-FU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GSK-3β的生物学特性,在肿瘤研究中,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的机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王文红;焦志军;缪竞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3例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3例肾错构瘤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肾部分切除19例,单纯肿瘤切除34例,共切除瘤体57个,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失血300 ml,术中无并发症,51例平均随访56.5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结论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地控制出血和保护肾脏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金虎;侯建全;浦金贤;严春寅;温端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将中-重度宫颈糜烂的165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75例行LEEP切除(包括CO2 激光治疗效果不佳者),另一组90例行CO2 激光治疗.LEEP切除宫颈及颈管组织各2~4 mm,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评价LEEP和CO2 激光对中一重度宫颈糜烂治疗效果.结果:LEEP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术后12周末一次治愈率96%,效果明显高于CO2激光组(71.1%).提示:LEEP适用于重度宫颈糜治疗,尤其对合并宫颈肥大及CO2激光治疗疗效不佳者,且手术简单、安全、易行,同时可提供全部病理标本,能明确诊断,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诊断率.
作者:蒋国华;郭彩霞;何国蓓;芮小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水平在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正常人和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浆、尿ET-1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其血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的值,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结果各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尿ET-1、β2-MG均较正常人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β2-MG与Scr呈显著正相关(P<0.01),β2-MG与尿ET-1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尿ET-1均与Scr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ET-1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780,P<0.01),尿ET-1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888,P<0.01),且尿ET-1与Ccr相关性较血ET-1与Ccr相关性更强.结论尿ET-1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费梅;熊佩华;陈爱平;张玲;府剑英;徐峰坡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训练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疗效影响.方法对首次来院就诊前320例患儿在家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来院就诊后62例患儿仍坚持在家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来院就诊前未进行家庭康复的总有效率为22%,来院就诊前自行家庭康复的总有效率为48.5%,与来院就诊后仍坚持在家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80.6%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掌握正确规范训练方法的家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而又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顾琴;王浙东;李岩;汤继宏;金建华;胡斯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与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HAMD抑郁量表和Webster功能评分,对56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抑郁及功能障碍评定.结果 56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29例伴发抑郁,占51.8%,抑郁与帕金森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结论抑郁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有较高发生率,其与帕金森病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袁霞;董万利;方琪;孔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肺癌细胞性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用X、Y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与17例男性肺癌标本的间期细胞进行杂交检测.结果男性患者中,X染色体的获得占10例(58.82%),Y染色体的丢失占9例(52.94%),Y染色体的获得占2例.结论 FISH技术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改变,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在肺癌中的发生率很高,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谢菁;王庆才;陶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丹参醇提取物对内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丹参醇提取物分别作用于培养的内皮细胞,收集上清液检测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脂质过氧化物(LPO)、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结果丹参醇提取物对内皮细胞T-AOC、NO和SOD含量变化有上调作用;而对丙二醛(MDA)的变化则有下调作用(P<0.05).结论丹参醇提取物对培养内皮细胞有提高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为丹参的临床应用积累了实验数据.
作者:杨亚安;唐丽华;蒋小岗;吴开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相应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采用HE染色TUNEL法检测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情况.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形态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0~6 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改善,24 h症状又有加重,提示再灌注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神经细胞出现坏死或凋亡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TUNEL标记缺血1 h后再灌注48 h之内,皮层区细胞凋亡指数(AI)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结论线栓法成功制备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用于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损害及脑保护的研究.缺血性神经原死亡经历凋亡和坏死两种途径,中度、重度缺血以坏死为主,轻度缺血以凋亡为主.
作者:张正春;孔岩;郑世营;薛寿儒;刘春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or M2-PK)的含量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定量检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肿瘤型M2-PK含量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型M2-PK增高,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胃癌肿瘤切除患者手术后肿瘤型M2-PK的含量低于术前(P<0.05).而肿瘤未切除患者手术前后的差别不明显.肿瘤≥5 cm者肿瘤型M2-PK明显高于<5 cm者(P<0.05);TNMⅢ,Ⅳ期者明显高于Ⅰ,Ⅱ期者(P<0.01);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胃壁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对肿瘤型M2-PK水平的影响无明显差别.结论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型M2-PK水平明显升高,且初步反应肿瘤大小和病期.肿瘤的存在与否,对肿瘤型M2-PK的水平有明显影响.肿瘤型M2-PK有可能用于监测胃癌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董晓强;李德春;谢峰;高泉根;吴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L-1α体外诱导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30 μM维甲酸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进行神经细胞特征性染色鉴定;用含25 ng/ml IL-1α的培养基作用于诱导后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神经递质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MAP-2以及GFAP染色结果阳性,IL-1α作用后突触素染色阳性.结论 IL-1α具有促进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能力,骨髓来源神经细胞具有产生突触联系的功能.
作者:汪智卿;黄坚;凌伟华;丁礼;金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术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CSI)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冠心病105例住院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CAG,并对其中46例行CSI.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7.1%;术后1例出现桡动脉闭塞,2例穿刺部位出现小的血肿,90例术后2~20个月均无功能异常.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CAG和CSI是安全可行的,既可以作为经股动脉途径的补充,也可以为首选途径.
作者:徐卫亭;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张强;余荣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根据CRP水平分为正常组(CRP<5mg/L)和升高组(CRP>5mg/L),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红蛋白、营养状况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34例中21例(占61.8%)CRP升高,13例(38.2%)正常,CRP增高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低于正常,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血CRP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7.7(P<0.01),-7.71(P<0.05).提示微炎症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较为常见,C反应蛋白可作为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可以用来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间接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沙正容;沈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34例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视力进行比较.观察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视力提高者占67%,无变化者占24%.提示玻璃体切除术为眼外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于复杂性眼外伤,应早期、积极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以挽救视功能.
作者:钟蕾;陈新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80例疑为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探讨纤维结肠镜在急性低位肠梗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0例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均得予顺利检查,明确诊断.提示纤维结肠镜应用于急性低位肠梗阻,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及性质,为术前准备手术探查创造条件.
作者:王思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