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亚;谢红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高龄(≥75岁)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前合并症发生率高(9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6%,围手术期死亡率1.6%.结论术前评估患者心功能,并结合原发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手术的时间及难易程度选择手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作者:马海涛;倪斌;秦涌;何靖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们对我院近十年收住的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认为地塞米松早期应用对吸入性损伤患者的转归是有利的.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明元;陆剑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在体外研究干扰素2b(INFα-2b)对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以及糖基转移酶(ppGalNAc-T2)基因表达的作用,以求阐明干扰素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理.方法组织块法培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传代后分成3组:①空白对照组:只加生理盐水处理;②低浓度组:用100 u/mlINFα-2b处理;③高浓度组:用10 000 u/ml INFα-2b处理.RT-PCR检测TGF-β1、MMP-1、PDGF-BB和ppGalNAc-T2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经100 u/ml及10 000 u/ml INFα-2b处理后,RT-PCR检测TGF-β1、PDGF-BB及ppGalNAc-T2mRNA表达降低,MMP-1mRNA表达升高,呈显著差异,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干扰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如TGF-β1、PDGF-BB.
作者:陆兴安;许明;沈国良;林伟;赵小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结石症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在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同时一期切除胆囊结石15例,治愈14例,围手术期死亡l例,另2例患者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于3、6个月后二期行胆囊切除术,无一例死亡.提示胆石症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同时进行不会明显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可减少二次手术机会,但增加了术中大出血的危险性.故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肝硬化程度,肝门部血管扩张的程度,胆囊炎症的程度等进行选择.预防出血的关键是术前纠正凝血机制,术中减少不必要的探查,必要时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术后加强保肝及防治并发症.
作者:陆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采用Seldinger改良法经股动脉穿刺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患者1~4个疗程后手术.根据腹水情况及肿块大小,按完全有效(CR)、部分有效(PR)、稳定(S)、恶化(P)标准进行比较.探讨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髂内动脉介入治疗的40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2例获得再次手术的机会,再次手术时术中见大部分瘤体明显缩小,粘连程度明显好转,腹水有不同程度消退.完全有效6例,部分有效26例,稳定6例,无效(恶化)2例.提示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妇科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朱挺;张胜男;蒋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3例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3例肾错构瘤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肾部分切除19例,单纯肿瘤切除34例,共切除瘤体57个,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失血300 ml,术中无并发症,51例平均随访56.5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结论肾错构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地控制出血和保护肾脏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金虎;侯建全;浦金贤;严春寅;温端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216例60岁以上的老年妇科患者,并以同期中年妇女(40~59岁)200例为对照,分析对照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探讨老年妇科患者的围手术期经验,提高老年妇女手术治疗水平.结果:老年妇女术前69.9%合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和中年妇女组无明显差异.提示:只要充分术前准备积极控制并发症,选择适当术式及麻醉方式,术中、术后严格监护,大多数老年患者能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杨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点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根据有无并发狼疮性肾炎分为Ⅰ组、Ⅱ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CD8T细胞及NK细胞的表达显著增加,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下降,尤其在并发狼疮性肾炎组更为显著.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NK细胞的表达异常在SLE尤其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石永兵;沈华英;施晓松;宋锴;金东华;姜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人流术中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观察,以评价其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需行人流术女性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三组:芬太尼组,瑞芬太尼2 ng组,瑞芬太尼3 ng组,每组15例,观察麻醉和手术中异丙酚用量、术后恢复时间、体动、呼吸抑制和术后腹痛情况等.结果术中异丙酚的总用量芬太尼组>瑞芬太尼2 ng组>瑞芬太尼3 ng组,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术后恢复时间以瑞芬太尼2 ng组快,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3 ng恢复较慢;术后的呼吸抑制在瑞芬太尼的两组中所有患者均有发生,明显高于芬太尼组;三组体动发生情况相似,无显著差异;术后腹痛的发生情况,芬太尼组多,瑞芬太尼两组相仿.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人流术中有一定的优点,但需注意术中的呼吸管理,从综合效应看效应部位浓度2 ng/ml优于3 ng/ml.
作者:杨建亚;谢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13例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分析,探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恶性淋巴瘤8例,血管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肉瘤1例.均行脾脏切除,合并临床脏器切除4例.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生存3月~9年.提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并辅以放疗化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恒建;顾殿华;何领;王静松;周金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4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其中药物保守治疗3例,解剖外血管重建4例,腔内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6例,单纯开放性手术35例.结果除2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外,其余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生存质量.平均随访时间2.8年(3月~5年).随访期间移植血管通畅率为73%.结论患者的全身状况、血管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依据.血管重建术仍然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较好方法.
作者:钱爱民;李晓强;段鹏飞;朱礼炜;桑宏飞;戎建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55例肾穿刺患者临床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国产Menghini负压吸引穿刺针和美国产Tru-Core自动穿刺枪,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 肾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结果临床分型:455 例肾穿刺患者,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9例(37.14%),肾病综合征146例(32.09%),系统性红斑狼疮54例(11.87%),急进性肾炎6例(1.31%),血尿待查7例(1.53%),糖尿病12例(2.63%),过敏性紫癜8例(1.76%),慢性肾功能不全22例(4.83%),急性肾衰31例(6.81%).病理结果:IgA肾病(IgAN) 205例(45.05%),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 53例(11.65%),膜性肾病(MN) 15例(3.3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9例(1.98%),膜增生性肾炎(MPGN)17例(3.73%),狼疮性肾炎(LN)58例(12.74%),紫癜性肾炎(HSPN)8例(1.76%),糖尿病肾病(DN)14例(3.07%),微小病变(MCD) 16例(3.52%),硬化性肾炎20例(4.39%),急性肾小管坏死25例(5.49%),新月体肾炎6例(1.31%),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0.44%),原发性淀粉样变性3例(0.66%),ANCA相关性血管炎4例(0.88%).结论经皮肾穿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肾脏疾病诊断方法.
作者:李声宏;夏飞;陈珊珊;谢燕;卢国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YP1A1 MspI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以乳腺癌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效应指标,根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OR进行合并,并进行偏倚评估.结果共查到符合要求的国外文献10篇,病例和对照数分别为3708、5471例.经过异质性检验,10项结果存在异质性(q=17.7898,P=0.037),通过随机效应模型估计,以CYP1A1 MspI野生纯合子为参比组,携带有杂合子或突变纯合子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合并OR为0.95 (95%CI:0.82~1.11).结论 CYP1A1 Msp I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无关.
作者:徐小乐;靳雅丽;沈月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将57例拟行人流术的早孕孕妇随机分为:异丙酚+芬太尼(PF组,n=28)和异丙酚+氯胺酮组(PK组,n=29).观察:注射异丙酚量患者是否诉疼痛;异丙酚用量;术中患者有无肢动出现及患者的苏醒状况等项目.比较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或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门诊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和患者恢复状况.结果:异丙酚用量和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注射异丙酚时患者诉疼痛者PF组明显高于PK组患者;术出现肢动情况PF组明显高于PK组.提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门诊人流术麻醉,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患者的恢复也都迅速、安全,不过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可能更理想.
作者:江漩;马彩艳;杨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脑性瘫痪是严重影响儿童运动、发育的一种综合征,通过对252例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护理中有意识的动作训练,并与肢体的功能锻炼相结合,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势,反复刺激后形成新的突触和神经环路,使损伤功能得以代偿.结果显示:本组病例患儿的运动及智力发育均有很大提高,有效率达93%.
作者:倪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从天然苦瓜果实中提取降糖物质,用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降糖物质中含有能和胰岛素抗体结合的胰岛素样物质,每克样品中含胰岛素样物质82.1 μIU;经过木瓜蛋白酶的水解工艺,每克样品中含胰岛素样物质上升至261.9 μIU.这可能是水解作用解除了空间位阻,将胰岛素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之故.
作者:宁萍;许玉杰;张友九;范我;朱本兴;胡明江;徐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估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严重度及风险预测指标.方法对125例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变量为消化道出血.将一系列参数行单因素分析后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GCS评分,瞳孔不等,平均动脉压,血糖,脑室出血,血肿大小,占位效应,脑积水,凝血酶时间 ,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独立的风险预测指标包括GCS评分低(P<0.001),血肿≥30 ml(P=0.017), 累及脑室出血(P=0.018), 开颅血肿清除术(P=0.043).结论 GCS评分低,血肿大,脑室出血及手术创伤是增加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强;王之敏;杨伊林;王穗暖;夏锡伟;宣井岗;彭亚;邵耐远;王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48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创伤后脑梗塞的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外伤性脑梗塞机制复杂,并发症多,常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极差,病死率高.提示须重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沈鸟松;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125例的临床资料.探讨ICP的诊断和治疗.结果:ICP的发生率较高为2.73%,ICP的临床分型对临床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掌握ICP患者的剖宫产指征和决定ICP患者的分娩时机十分重要;胎儿监护对于ICP患者尤为重要.
作者:陈昕;钱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胃癌细胞系中端粒酶RNA干涉后是否改变其他基因的表达.方法根据RNA干涉原理,针对端粒酶基因序列设计了抑制端粒酶表达的核苷酸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中;并以脂质体转入到胃癌细胞系的MGC80-3和BGC-823细胞中,以空质粒为对照,48 h后收集细胞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通过荧光差异显示法检测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胃癌细胞BGC-823细胞和MGC80-3细胞中一些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荧光差异显示法能比较系统地检测与端粒酶活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与端粒酶之间的表达调控方式及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作者:张尤历;严丽荣;王文兵;魏金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