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因治疗原理及发展

蒋滢

关键词:基因治疗, 替换疗法, 珠蛋白, 治疗原理, 治疗方法, 生殖细胞, 基因转移, 基因替换, 基因法, 缺陷, 临床, 理想, 功能, 除法
摘要:1 基因治疗原理1.1 基因治疗类型一般包括替换疗法及添加基因法两种类型[1].1.1.1 替换疗法是理想的基因治疗类型,即将有缺陷的基因除法,换上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这种治疗方法称替换疗法.如异常β-珠蛋白的基因用正常β-珠蛋白的基因替换,由于必须在生殖细胞基因转移,难度大,尚未进入临床.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酮康唑洗剂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酮康唑是第三代咪唑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皮肤渗透性好,经济价廉等优点.我们研制了酮康唑洗剂,临床应用于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治疗疗效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朱雪龙;陆正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16蛋白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p16蛋白,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16和CD44V6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8/46,21.05%)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中表达率(27/46,58.70%).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71.74%,33/46),癌旁组织中未见CD44V6表达.两者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癌大小无相关性,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16与分化程度有显著差异,而CD446则与之无关.在TNM分期中,CD44V6在Ⅲ、Ⅳ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中,而p16在Ⅰ期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Ⅱ、Ⅲ、Ⅳ期中的表达率.p16与CD44V6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但有淋巴结转移组(27例)中,p16阳性表达率3.70%明显低于CD44V6阳性表达率88.89%,且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p16蛋白、CD44V6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CD44V6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p16蛋白、CD44V6可为临床诊断胃癌、判断预后、指导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俊华;吕光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mRNA)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AFPmRNA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意义,并评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预测转移倾向、预后和复发以及治疗.方法建立并改进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检测外周静脉血肝癌细胞.结果 nested RT-PCR在1ml血中含有≥5个肝癌细胞时即可检测到AFPmRNA.22例原发性肝癌中18例血液标本检测到AFPmRNA,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AFPmRNA.AFPmRNA的检出率与肝癌分期(TNM)、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联系(P<0.01).结论 nested RT-PCR是一个稳定而又敏感的检测方法,AFPmRNA可作为定性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血液学指标,也可作为肝癌细胞转移的标志,并可判断肝癌临床分期、转移倾向、预后和复发.

    作者:蔡兵;鲁严;严承铨;吴鸣宇;唐建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肝性胸水的临床X线分析

    肝硬化过程中伴有胸腔积液称为肝性胸水.1992~1997年我院收治98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中X线胸片示胸水者108例.分析报告于下:

    作者:李敏;沈苏军;朱泉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81例病因分析

    为了提高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本文分析我院1994-1998年急诊入院24h内由于病情恶化死亡的81例主要死因和构成比,并提出提高诊治水平和抢救对策.

    作者:徐智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Wilms瘤p16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p16基因表达产物p16在Wilms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常规进行染色.结果 52例Wilms瘤中,p16表达阳性在预后好的病理分型和预后差的病理分型分别为37.2%、0%,两组差异显著(P<0.05).p16阳性表达在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1%、60%、40%、6.67%.4期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p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有关,p16蛋白失活是Wilms发生发展中的晚期事件.

    作者:杨立业;王惠忠;高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基因治疗原理及发展

    1 基因治疗原理1.1 基因治疗类型一般包括替换疗法及添加基因法两种类型[1].1.1.1 替换疗法是理想的基因治疗类型,即将有缺陷的基因除法,换上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这种治疗方法称替换疗法.如异常β-珠蛋白的基因用正常β-珠蛋白的基因替换,由于必须在生殖细胞基因转移,难度大,尚未进入临床.

    作者:蒋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单次和连续硬膜外阻滞并用法的临床体会

    硬膜外阻滞麻醉常用.近年来作者对经腹盆腔等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一点穿刺法,即单次和连续硬膜外阻滞并用法,阻滞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阑尾类癌5例报告

    阑尾类癌是起源于阑尾粘膜上皮下嗜银细胞的一种肿瘤,又称嗜银细胞瘤,是阑尾肿瘤中常见的一种,也是消化道类癌好发的部位[1].1987~1999年我们收治5例,报告如下.

    作者:金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抑癌基因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7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18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28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的抑癌基因p53的表达.结果 p53表达阳性率:子宫内膜癌为48.65%;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为10%,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P<0.01);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均为阴性.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学分级G1级p53阳性表达率为13.33%,显著低于G2级66.67%(P<0.01);而G2级又低于G3级p53阳性表达率(80%)(P<0.05).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中一期p53阳性表达率为32%,显著低于二期以上的83.33%(P<0.01).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组p53阳性表达率为9.1%,低于癌侵润肌层组的50%(P<0.05).p53表达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阳性的患者(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作用,与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相关,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的选择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刘剀;刘植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电化学传感器卡片测定血清电解质的应用观察

    应用电化学传感器卡片与本科室自动分析仪对血清电解质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作者:邱骏;杨炳华;吴昀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氯芬酸钠擦剂的稳定性试验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钠的含量并用经典恒温加速法预测双氯芬酸钠擦剂的稳定性.结果HPLC方法的回收率为99.24%,RSD为1.05%,双氯芬酸钠擦剂在室温下有效期为1.74年.认为双氯芬酸钠擦剂的稳定性良好.

    作者:周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细胞因子与寄生虫感染

    1 有关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是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以外的另一类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已知有100多种,功能多样.

    作者:陆惠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肝硬化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1994~1999年我科选择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1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用奥曲肽治疗,另一组用垂体后叶素联用酚妥拉明(简称联合用药组)治疗作为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复方氨基酸对低体重儿血清和脑脊液中Glu、Asp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复方氨基酸对低出生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影响.方法采用丹酰氯-聚酰胺薄层层析法测定20例全能营养液(TNA)治疗低体重儿和20例非TNA治疗(对照组)低体重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水平.结果治疗后TNA组血清中Glu、Asp皆显著提高(P<0.01),而脑脊液中Glu、Asp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中两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TNA组脑脊液中Glu、Asp之间呈正相关(r=0.79,P<0.001);血清中Glu、Asp分别与脑脊液中Glu、Asp均无相关性(分别是r=0.328,P>0.05;r=0.334,P>0.05).结论静脉使用复方氨基酸于低体重儿对其脑脊液中Glu、Asp水平无影响.

    作者:俞生林;张瑞宣;肖志辉;冯星;丁晓春;朱雪萍;詹晓斌;蒋滢;黄美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IL-11及可溶性gp130在自体外周血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IL-11及sgp130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和ELISA检测方法分别对造血动员患者的血清IL-11及sgp130含量进行动态观测,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及细胞计数观察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对整个动员过程中的上述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在动员过程中,患者外周血CD34+造血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血清中IL-11水平呈平行性升高,而血清中sgp130的含量在动员过程中呈下降趋势.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造血过程中,血清IL-11和sgp130的含量与患者CD34+细胞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监控造血动员过程的重要参数.

    作者:李彩霞;吴德沛;朱一蓓;季玉红;殷昌硕;王月丹;张学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60Coγ射线对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发育期神经细胞在辐照后损伤效应及其机理.方法以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原代培养神经细胞,通过3H-TdR掺入及MTT比色试验等观察辐照对神经细胞增殖、存活能力的影响.结果 0.25Gyγ射线即可引起神经细胞增殖及生存活性的抑制,并在一定剂量内具有剂量依赖关系(0.25~2.0Gy);且抑制效应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结论低剂量γ射线对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伴有时间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建军;汪涛;王洪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微型多血管炎一例报告

    微型多血管炎(MPA)是指累及小血管的寡免疫复合物坏死性血管炎,常累及肾脏、肺和皮肤.累及肾脏时临床常表现为急进性肾炎,P-ANCA/MPO-ANCA常为阳性.我院收治一例,报道如下.

    作者:沈蕾;张志群;李声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类IL-3受体α亚单位与小鼠AIC2B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探索人类IL-3受体(IL-3R)α亚单位与小鼠内源性AIC2B蛋白在诱导细胞增殖信号表达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PCR扩增技术,构建了IL-3Rα亚单位胞浆域缺失突变子34、22和CD,然后将野生型和突变型IL-3Rα亚单位cDNA分别转染到含小鼠IL-3R基因表达的BaF3细胞,并检测了阳性转染子的增殖信号传导和酪氨酸磷酸化.结果表达野生型hIL-3Rα/βc的BaF3阳性对照克隆在生理浓度hIL-3诱导后即可出现细胞增殖和胞浆信号蛋白βc、Jak2及Shc磷酸化;而含野生型IL-3Rα亚单位和AIC2B的BaF3细胞可出现高浓度hIL-3刺激的细胞增殖反应,但无信号传导分子的活化;共表达突变型IL-3Rα与AIC2B的BaF3细胞及未转染的BaF3细胞则对各种浓度的hIL-3刺激均无反应.结论尽管hIL-3Rβc亚单位在hIL-3诱导的信号传导过程中担负关键作用,但小鼠内源性AIC2B也可与hIL-3Rα重建功能性hIL-3R,这种功能的表达需要hIL-3Rα完整受体分子的存在.

    作者:张日;朱子玲;常伟荣;John F.DiPersio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快、消除半衰期短,清醒快的全麻药,除用于静脉诱导外,也适用于静脉维持.本人探讨该药在颅脑手术中的运用.

    作者:朱菊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