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碧
目的 研究断血流皂苷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建立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断血流皂苷A浓度的方法.色谱条件:预处理柱(PC):大连装Kromasil C18(20 mm×4 mm,5 μm);预处理流动相:甲醇-水;预处理流动相流速:1.0 ml·min-1;分析柱(AC):Lichrospher 100 RP-18e(250 mm×4 mm,5 μm);分析流动相:甲醇-0.01 mol·ml-1磷酸盐缓冲液(磷酸调pH =3.0)(60∶40);分析流动相流速:0.6 ml·min-1;分析柱柱温:45℃;检测波长:250 nm.健康大鼠禁食24 h后,尾静脉注射断血流皂苷A溶液,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3P8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大鼠在尾静脉注射断血流皂苷A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Vt(0.31±0.05)L·kg-1,CL(1.13±0.32)ml·min-1,Ke(0.90±0.18)h-1,t1/2(0.76±0.11)h,曲线下面积AUC(24.98±4.82)( μg·h) ·ml-1.结论 断血流皂苷A在大鼠体内呈一室开放模型,进入体内迅速分布,代谢消除也较快.
作者:陈娇婷;张道英;王跃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优选沙苑子黄酮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碱水、碱醇和乙醇提取,考察提取溶媒对沙苑子总黄酮提取的影响;采用石油醚脱脂后乙醇提取和直接乙醇提取,比较脱脂对沙苑子总黄酮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乙醇提取工艺.结果 以乙醇为溶媒,提取所得总黄酮含量高;脱脂对提取有较大影响,脱脂后乙醇提取所得沙苑子总黄酮含量较高;乙醇提取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为1∶16,提取时间为1.5 h,沙苑子粒度为40目.结论 优选出的提取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可行性等特点.
作者:刘银芳;吴文倩;刘春宇;顾振纶;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离鉴定菱角皮中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成分.方法 采用MTT法对菱角皮提取物抗肝癌HepG2细胞活性成分进行活性追踪,采用液-液萃取提取活性部位,采用反相C18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排阻层析分离活性成分,用核磁和质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菱角皮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主要成分,经质谱和核磁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为1, 2, 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和1, 2, 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2).MTT法分析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在400 μg/ml测试浓度下对肝癌HepG2细胞分别有44.2%和30.4%抑制率.结论 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菱角皮中分离得到,这两个化合物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活性也为首次报道.
作者:周光雄;吴志敏;杨政红;任先达;黄美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测定知母提取物中甾体皂苷含量比色方法. 方法用茴香醛硫酸溶液做显色体系,测定波长430nm,确定了佳实验条件.结果 标准曲线在25~150μ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 8,平均回收率98.2%(RSD=3.18%).结论 该方法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可用于知母提取物甾体皂苷类物质纯度检查.
作者:陈行愉;韩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从腧穴发展的角度分析腧穴的穴性与主治的关系,探讨穴性与药性的异同、穴性与针法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穴性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穴性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作者:王富春;周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珠子参西北主产区的陕西和西南产区的贵州所产的珠子参药材进行生药鉴定研究,为该药材及其同属药用植物的鉴别及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对珠子参药材进行鉴定研究.其中显微鉴别分别对根茎的节和节间横切面、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 对两个不同产区珠子参的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相应的组织、粉末的显微彩色图谱.结论 不同产区珠子参药材的性状及显微特征有一定差异.
作者:王薇;李峰;宋小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硒化壳聚糖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这种影响与PML-RARα融合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硒化壳聚糖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O/EB荧光染色法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凋亡作用,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细胞PML-RARα融合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硒化壳聚糖可对体外培养的NB4细胞产生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50 mg/L 至 100 mg/L硒化壳聚糖作用NB4细胞24 h可诱导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经硒化壳聚糖处理24 h后,NB4细胞内PML-RARα融合蛋白含量明显减少.结论 硒化壳聚糖可通过下调PML-RARα融合蛋白含量对NB4细胞产生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邓守恒;曹凤军;蔡晓军;许涛;邓守平;陈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脑通复方制剂对拟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脑组织神经型尼古丁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nAChR)的影响,分析脑通复方制剂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Pulsinelli's four-vessel occlusion, 4-VO)法复制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脑通复方制剂治疗后观察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blot法测定脑组织神经型尼古丁受体蛋白水平.结果 脑通复方制剂可缩短实验大鼠逃避潜伏期,增加跨越平台次数,上调海马组织神经型尼古丁受体的表达.结论 脑通复方制剂可通过上调nAChR表达,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肖雁;王晓亮;邓婕;闫秀明;黄勇;况时祥;官志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敦煌前列宝治疗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消痔灵注射法复制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不加处理的空白对照组.造模各组以高、中、低剂量敦煌前列宝煎剂、前列泰胶囊混悬液和蒸馏水进行干预,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改变,以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白细胞介素2和8(IL-2、IL-8)的含量.结果 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动物前列腺组织形态及结构明显受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IL-2、IL-8高表达(P﹤0.01).治疗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动物前列腺腺体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减轻;局部前列腺组织细胞因子IL-2、IL-8表达显著减轻(P﹤0.05).结论 敦煌前列宝可明显改善实验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炎症状态及病理损伤,降低局部相关细胞因子IL-2、IL-8的表达.
作者:陈宏;朱向东;吴丽丽;程畅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红树植物红海榄中多糖的提取及其组成进行研究.方法 红海榄叶经热水浸提、Sevage法脱蛋白等方法得到多糖;经完全酸水解,糖腈乙酸酯衍生化,并用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 红海榄多糖由赤藓糖、D-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它们的摩尔比为5∶1∶17.结论 红海榄多糖为杂多糖.
作者:覃亮;鲁湘鄂;刘艳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作者:陈宁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比较广西产圆茎何首乌与方茎何首乌的形态、显微特征.方法 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方法对广西产何首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 两种何首乌植物形态与显微结构有较大的区别:圆茎何首乌小枝表面圆滑;块根横断面棱脊处可见较大的云锦状花纹,多为一轮.方茎何首乌小枝呈四方形,具纵棱,棱上具密集小乳突体;块根皮部散在多数云锦状花纹,多形成数轮或杂乱,中央木部较大,呈一木心;嫩茎表皮有高度隆起且表面平滑的大形细胞向外突出形成乳突;表皮4个棱脊处有2~3列纤维.结论 根、茎形态及横切面组织特征对圆茎何首乌与方茎何首乌具有鉴别意义.
作者:黄权芳;朱华;周燕华;伍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甜茶苷纯品的抗疲劳及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方法 对小鼠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粗品和甜茶苷纯品,采用小鼠负重游泳实验,测定小鼠游泳耗竭时间,以及血中乳酸和尿素氮含量;对正常小鼠免疫后测定其溶血素抗体生成和免疫器官重量,采用碳粒廓清法测定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 粗品和甜茶苷在大、小剂量下可明显延长小鼠游泳耗竭时间,减少血中乳酸和尿素氮含量;增加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重量,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提高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结论 粗品和甜茶苷具有抗疲劳、免疫增强作用.
作者:谢莹;陈全斌;罗达伟;钟正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毒热平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株Ana-1 表达IRAK4(IL-1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 4, IRAK4)的影响.方法 用100 TCID50流感病毒亚甲型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株Ana-1后换用10 μg/ml浓度含药维持液继续培养,于12 h弃细胞上清液并收集细胞,提取细胞RNA和核蛋白,进行实时定量PCR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分别测定毒热平注射液对病毒感染前后巨噬细胞IRAK4 mRNA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毒热平注射液可下调病毒感染巨噬细胞IRAK4 mRNA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毒热平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下调依赖MyD88的信号传导通路中IRAK4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艳丽;李秀萍;王宁萍;李澎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微波-超声辅助提取桔皮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及参数进行优化.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 采用L9(34)正交设计,以桔皮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探讨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 佳提取工艺参数为: 提取温度80 ℃、提取时间60 min、乙醇浓度φ=60 %、料液比1∶40.结论 采用微波-超声辅助协同提取桔皮中总黄酮工艺简单可行,是提取桔皮中总黄酮的有效工艺之一.用于提取桔皮中的总黄酮,结果满意,回收率为98.6 %~102.3 %, RSD为1.6 %.
作者:张丽珍;周之荣;王群;章淑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降香中柚皮素和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来源的11批降香药材中的柚皮素和异甘草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以甲醇-0.2%磷酸水(60∶4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72nm(柚皮素)和290 nm(异甘草素).结果 柚皮素在0.948~4.74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异甘草素在1.432~10.02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降香中的柚皮素含量在2.585~5.429 mg/g之间;异甘草素含量在7.526~28.329 mg/g之间.结论 不同来源的降香药材中的柚皮素和异甘草素含量差异较大.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用于降香的质量控制.
作者:孙丽丽;王蕾;郭丽冰;沈志滨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川木香煨制前后对抗炎、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观察川木香煨制前后对抗炎作用的影响;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川木香煨制前后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 川木香生品与煨制品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模型均具显著抑制作用,并可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通透性增加.对热板法所致疼痛,生品高剂量首次给药后60 min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对醋酸所致疼痛,生品与煨制品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生品较强.结论 川木香生品与煨制品均有较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瞿燕;胡慧玲;傅超美;贾东艳;刘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内膜细胞雌激素生成水平的影响.方法 首先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模型,分离培养EMs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随后将分离培养的细胞与混合培养细胞的雌激素分泌水平进行比较,明确EMs内膜高水平雌激素的组织来源,再次混合培养EMs的异位内膜细胞,加入终浓度为50 μg/ml的姜黄素,进行药物干预.分为非EMs内膜细胞组、EMs内膜细胞组、姜黄素组及来曲唑组,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雌二醇(E2)水平.结果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表明,EMs内膜细胞组雌二醇分泌水平高,为(16.82±1.04) pg/ml,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EMs内膜细胞分泌雌二醇的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姜黄素50 μg/ml组和0.1 μg/ml来曲唑组较未给药的EMs内膜细胞组分泌雌二醇的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EMs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呈高表达,并且间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均有较强的分泌能力,与非EMs内膜细胞相比,差异显著.姜黄素可抑制EMs体外雌激素分泌的能力,并呈时间依赖性.
作者:余峥;王文娟;张昌军;彭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汇集与针灸临床实践高度相关的高质量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围绕针灸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重要问题,全面检索当前可获得的临床研究,按照循证医学五级标准从高到低选用能够回答对应临床问题的证据,采用RevMan5.0.20统计结局指标.结果 有72篇文章符合纳排标准的临床研究.①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本身是否有效,A级证据表明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效,尤其在止痛方面效果明显.②针灸与常规抗炎药相比是否有治疗优势,如美洛昔康,B级证据表明针刺可能优于美洛昔康或与美洛昔康相当,但副作用少,安全性高.③针灸与推拿疗法相比是否有治疗优势,C级证据表明针刺疗效优于推拿疗法.④不同刺法灸法之间是否存在疗效差异,应该如何选择?如1篇B级证据表明毫针配合火针优于单纯毫针.⑤针灸结合西药是否能增效减毒?1项C级证据表明针灸结合西药优于单用西药,如毫针(齐刺)和温针灸配合利多卡因等局部封闭.结论 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有效性是肯定的;针灸和西药相比很可能等效,今后可设计严格的等效性或非劣性试验来验证;针药并用的效果也有一定优势,尚需要高质量试验的证实.
作者:张议元;杜元灏;熊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白玉兰花和紫玉兰花头香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静态顶空法收集白玉兰花和紫玉兰花的头香,并用GC-MS法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从白玉兰花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90%,从紫玉兰花中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7.62%,两者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类化合物.两者共有的化合物有16种,共有的主要萜类化合物有β-侧柏烯、β-蒎烯、β-月桂烯、桉油精、α-蒎烯、β-香叶烯等.在白玉兰花中主要成分依次是β-侧柏烯(21.90%)、β-蒎烯(12.78%)、β-月桂烯(11.89%)、桉油精(10.84%)、α-蒎烯(8.99%)、β-香叶烯(8.76%).在紫玉兰花中主要成分依次是β-侧柏烯(16.06%)、β-香叶烯(13.24%)、十五烷(12.95%)、桉油精(10.18%)、α-崖柏烯(5.87%).结论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白玉兰花和紫玉兰花奠定基础.
作者:孙印石;王建华;程秀珍;毕建杰;刘政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