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祥敏;何美捷;王建明
目的 观察脑心通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分泌量的影响.方法 以培养HUVEC作为靶细胞,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加入Ox-LDL(50 mg/L)制备细胞损伤模型,并以不同浓度脑心通含药血清预先进行干预,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免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NO及ET-1的含量.结果 Ox-LDL作用HUVEC 24h后,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降低,而ET-1的含量明显升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预先加入脑心通含药血清或阿托伐他汀药液组NO含量明显升高,且在加入步长脑心通含药血清组,这种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P<0.05).结论 步长脑心通能够通过促进内皮细胞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轻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刘胜强;王东琦;雷新军;崔长琮;李红兵;刘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寻提高治疗肾虚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佳方法 .方法 采用单盲法,将60例肾虚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天灸膏合前炎清组(A组)、前炎清组(B组).A组穴位贴敷天灸膏并内服前炎清中药;B组只内服前炎清中药.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前列腺液检查指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情况及治疗疗程.结果 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及疗效评价,A组(14.8±5.5,96.67%)和B组(13.2±4.0,93.33%)均满意(P>0.05),但A组疗程(37.4±22.5)较B组(83.8±26.3)明显缩短(P<0.001).结论 穴位贴敷配合内服中药治疗肾虚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疗程肯定,疗程缩短.
作者:李天禹;喻坚柏;左亚杰;何清湖;谭新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对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 通过查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具有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对样本要求较低的特点;使用较多的方法 主要有RAPD、ISSR、ITS标记以及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同时,DNA分子标记技术也存在着使用局限、对实验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度高、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以及无法用于成药、复方、提取液鉴定等弱点.结论 DNA分子遗传标记作为中药材鉴定的方法 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作者:李力;徐永莉;张月云;赵成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微粉碎是否会提高茯苓多糖的溶出度.方法 以硫酸-苯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采用浆法测定溶出度,用威布尔模型进行拟合,对溶出参数T_(50)(药物溶出50%所需时间)、T_d(药物溶出63.2%所需时间)、m(溶出曲线斜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粒径茯苓药粉的茯苓多糖溶出度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粉与常规细粉的溶出度参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性(P<0.01).结论 超微粉碎可提高茯苓药材的茯苓多糖溶出量和溶出速度.
作者:桂卉;梁少瑜;雷志钧;蔡光先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负载肿瘤抗原DC诱导的CTLs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以负载肿瘤细胞抗原的DCs体外诱导CTLs,用ELISA法检测IFN-γ和IL-12的表达水平,用LDH法检测CTL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负载肿瘤抗原DC组IFN-γ和IL-12的浓度高于未致敏DC组、抗原组及单核细胞对照组(P<0.05),且负载抗原DC组所刺激的CTLs的杀伤作用也强于未致敏DC组、抗原组及单个核细胞组(P<0.01)及对照的HT-29组(P<0.01).结论 采用乳腺癌细胞冻融抗原体外致敏DC,诱导产生肿瘤抗原特异性CTLs具有显著的抑瘤效应,实验证明致敏DC治疗乳腺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有望成为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疗法.
作者:黄宏思;黄卫彤;秦静英;黄衍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作用构效关系,为该类倍半萜结构修饰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呋喃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橐吾酮(ligularone,9)进行结构修饰,采用MTT法对从橐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以及橐吾酮结构修饰物进行体外抑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活性评价.结果 以橐吾酮为原料通过光敏氧化得内酯倍半萜(10),鉴定为6-oxo-8β-methoxyeremophilenolide,通过还原和乙酰化反应获得了2个呋喃倍半萜修饰产物,分别为epiligularol(11),epiligularolacetate(12).活性评价实验结果 表明所有内酯艾里莫芬烷倍半萜对HL-60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6的IC_(50)<10μg/ml,化合物7,8,10的IC_(50)在10~20μg/ml之间,具有C_9和C_(10)位不饱和结构的内酯倍半萜(1~6)活性较强;所有呋喃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没有抑制活性,而橐吾酮通过光敏氧化转化为内酯倍半萜后有抑制活性.结论 首次研究了橐吾酮的光敏氧化反应,橐吾酮的呋喃环光敏氧化后可转化为内酯环;首次探讨了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作用构效关系.该类倍半萜的12(8)内酯环可能是抗白血病(HL-60)的关键活性基团,具有C_9和C_(10)位不饱和结构的内酯倍半萜活性较强.
作者:刘建群;张锐;朱根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铁甲草醇提取物抑制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用高、中、低剂量(12.6,4.2,1.4 g/kg)的铁甲草醇提液进行干预治疗,并与秋水仙碱进行对照,检测大鼠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CⅢ)、 肝组织羟脯胺酸(Hyp)含量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果 铁甲草高、中、低剂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铁甲草高剂量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铁甲草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Hyp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5).铁甲草各剂量组大鼠血清HA 、LN、 PCⅢ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甲草高、中、低剂量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铁甲草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细胞和抑制胶原纤维合成有关.
作者:张纪达;温成平;范永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鹿药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既有很高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文章从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资源分布状况、化学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总结其研究概况,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鹿药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赵淑杰;杨利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重楼是一味传统民族药,其基源为重楼属多种植物的根茎,该属植物全世界共有26种,我国分布有20种.以横断山脉南段为核心的川、滇两省是重楼属植物在欧亚大陆的地理分布中心,也是重楼药材的传统产区.本课题对该地区重楼属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濒危状态开展了实地调查,并依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重楼药材的质控标准对该地区50份不同产地的重楼药材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 可为重楼药材质量的系统评价和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尹鸿翔;张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对药用植物战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对其药理活性做初步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战骨中的黄酮类成分并对药理活性进行研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采用抗氧化模型对分离出来的单体进行体外活性筛选.结果 从战骨的醋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了2个黄酮类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1)、洋芹素(2);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了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vicenin2)(3).化合物3为首次从战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在抗脂质过氧化的药理模型中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该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这也是首次对该植物的单体成分进行药理活性研究.
作者:黄琼;陈丽芬;林翠梧;黎贵卿;韦藤幼;韦万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古钩藤醇提液的镇痛抗炎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镇痛实验,观察古钩藤醇提液的镇痛作用,观察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二甲苯至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 古钩藤醇提液具明显的镇痛作用,大剂量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由二甲苯所致的炎症反应,可减轻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结论 古钩藤醇提液有明显的镇痛和一定的抗炎作用.
作者:张兴燊;文丽艳;秦红玲;陈红岚;雷宗焕;李丽;周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大豆苷元(DD)对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 采用Iso lmg/(kg·d),背部皮下注射,连续10 d,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造模第2天开始给大鼠皮下注射不同浓度的大豆苷元或NS及溶剂,连续14d,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称重,麻醉后断头取血,取心脏称重后计算全心重量指数及左心重量参数;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型NOS(eNOS)、诱导型NOS(iNOS)活性及NO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so模型组血清NO含量下降,eNOS活性明显下降,iNOS活性显著升高;与I_(SO)模型组相比,大豆苷元治疗组血清NO含量和eNOS活性显著升高,iNOS活性下降.结论 大豆苷元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肥厚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提高NO含量和e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有关.
作者:钟星明;于江云;王静;占敏艳;熊丽娇;陈喜贵;余星梅;曾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健脾活血中药对胃溃疡大鼠H~+,K~+-ATP酶及壁细胞胃泌素受体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测定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同时分别检测各组大鼠H~+,K~+-ATP酶活性及胃液总酸度.结果 健脾活血组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低于正常大鼠(P<0.05),胃液总酸度及H~+, K~+-ATP酶活性升高(P<0.05);奥美拉唑组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胃液总酸度及H~+, 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中西药组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胃液总酸度及H~+, K~+-ATP酶活性与正常大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健脾活血中药平缓地抑制胃壁细胞的H~+, K~+-ATP酶活性,降低胃酸的分泌;同时,不影响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防止停药后反跳性过多泌酸.
作者:梅武轩;曾常春;余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蒲公英多糖的超滤分离和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孔径的超滤膜分离蒲公英多糖,用Fenton反应体系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结果 超滤分离得到蒲公英多糖3个组分,测定了组分DP1和DP2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两组分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强,且DP1高于DP2;两组分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效果不明显,DP1略高于DP2.结论 超滤膜能较好地分离蒲公英多糖,其中DP2组分多糖含量较高,占53.71%.DP1和DP2组分均能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且DP2高于DP1,当浓度达到5mg/ml时,DP2的清除率达到61.21%.
作者:杨晓杰;陈静;程加春;李学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苔色颜色数据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由临床医生选取苔色样本的数据,从262例数字舌图中获得薄白苔数据326个,白苔数据362个,厚白苔数据161个,厚浅黄苔数据24个,灰黄黑苔数据42个,黑苔数据8个.在CIELAB颜色空间以及由CIELAB空间转化的LCH颜色空间中,使用Matlab软件对各类苔色色度值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 3种不同厚薄的白色舌苔在CIELAB和LCH空间中,均呈现较为规整的分布特征,且与淡红舌比较,色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6种舌苔的L~*a~*b~*C~*H~*值之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L值在区分各种舌苔中尤为重要;在CIELCH颜色空间中6种舌苔的区分效果佳.结论 由CIELAB颜色空间转化而来的LCH颜色空间,在描述苔色方面更加直观;介于薄厚之间的舌苔描述应该单独提出,才能弥补仅以厚薄两种类型进行舌苔厚度描述的粗略性;由于苔色呈现颜色渐变的连续过程,为了准确定量不同交叉的苔色,将颜色数据的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与中医的临床观察相结合进行舌诊研究,有助于推进舌诊客观化的研究步伐.
作者:陈松鹤;梁嵘;王召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霉茶总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以蛇葡萄素为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给药后大鼠血清中蛇葡萄素的浓度.结果 大鼠灌胃0.5 h后血清中即可检测出蛇葡萄素,霉茶总黄酮在大鼠体内呈一室模型分布,且药物在高、中、低剂量时的药物浓度变化比较一致.结论 HPLC法适用于测定大鼠体内霉茶总黄酮血药浓度,总黄酮在大鼠体内吸收很快,浓度对药物的体内代谢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王桂红;刘丹;吴杰;邴飞虹;张国斌;郑国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灵杞黄斑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为控制其产品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肉苁蓉、枸杞子、灵芝、当归、川芎和丹参等主要药味进行定性鉴别研究.结果 灵杞黄斑颗粒中肉苁蓉、枸杞子、灵芝、当归、川芎和丹参的薄层色谱上具有鉴别特征,色谱斑点清晰,Rf值适中,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 鉴别方法 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灵杞黄斑颗粒的定性质量控制.
作者:姚慧娟;胡道德;顾磊;金剑;刘皋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家兔胆结石形成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6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大黄灵仙胶囊大剂量组、大黄灵仙胶囊小剂量组.采用皮下注射CCl_4方法 进行慢性肝损伤造模,各组同时进行不同处理.后观察各组胆囊成石率,肝脏功能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改变、超微结构改变,胆汁成分改变.结果 ①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胆石形成阳性检出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大黄灵仙胶囊大剂量组、大黄灵仙胶囊小剂量组胆石阳性检出率较肝硬化组有显著降低(P<0.01或P<0.05).②各模型组中肝脏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治疗组肝脏病理改变、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模型组比较均有改善,大剂量组尤为明显.③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组血清AST,ALT,γ-GT,非结合胆红素均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5或P<0.01);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组较肝硬化组明显降低(P<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后胆结石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CCl_4所致肝脏损伤的作用有关,同时与大黄灵仙胶囊在多层次、多途径调节参与结石形成各因素关系密切.
作者:唐乾利;俞渊;黄名威;关中正;高善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制备蚂蟥冻干粉针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筛选赋形剂的种类和用量,得出佳处方和制备工艺;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蚂蟥多肽(whitmanin)的含量,并以此作为主要指标考察制剂质量.另通过长期实验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使用5%甘露醇作为赋形剂效果较好;含量测定中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RSD = 1.8%);其室温留样12个月稳定性良好.结论 所制蚂蟥冻干粉针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
作者:钟山;杨得坡;崔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作者:周达君;闵晓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