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英华;白音;王文全;阎玉凝
目的 综述近年来生物黄酮类化合物在心血管、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系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二十余篇,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与综合.结果 植物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其中对心血管、消化系统异常的抑制作用尤其明显,实用价值较高.结论 黄酮化合物作为新药开发的资源值得重视.
作者:杨兴海;孔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有针对性对CT增强扫描的患者运用心理暗示、行为矫正、示范脱敏等心理技术,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增强信心,以消除顾虑,达到减轻反应、配合检查的目的.方法 ①术前采取劝导、说明、启发、鼓励等交流方式,针对不同心理状况的患者进行沟通,营造一个平静舒适的环境,使病人心理状态处于佳水平;②术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穿刺技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帮助患者与扫描医生密切配合,使之获得佳的扫描图像;③术后告知病人检查后注意事项,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通过对126例患者实施全程心理干预,均能配合医生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检查.结论 CT增强扫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惧怕心理,影响CT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检查.
作者:李丽亚;胡玉华;王燕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综述了近年来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即从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进行综合保护.
作者:张雪梅;李祖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于胸痹心痛多从寒凝、气滞、淤血、痰浊来论治.后世之人也多效仿,多有轻辨证而依赖经验之嫌,虽然历代名家所论都大多正确,但也有不效之时.文章从阴虚来对胸痹心痛进行探讨,以明其机理与论治.
作者:陈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美花石斛进行分析,为美花石斛种质资源的准确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美花石斛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根据其扩增产物分子量大小进行编码计算.结果 从117种随机引物筛选出8种有效引物,S2108的PCR扩增产物中的特异性位点能够鉴别出广西玉林居群和贵州安居群.结论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鉴别美花石斛种质资源是可行的,在严格控制各项条件下能够保证鉴别美花石斛种质资源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作者:包英华;白音;王文全;阎玉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通过查阅近年来大量文献,文章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DM)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如何借鉴西药TDM开展中药TDM进行了探讨,以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各类中药为突破口,总结归纳了中药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无创伤性样品(如尿液、唾液等)的应用.
作者:冯宇飞;刘佩莉;李秋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牵引疗法是非手术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临床上采用倒悬推拿疗法,至今已发展成一种治疗多种疾病的较为完善的牵引方法.
作者:周晓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山茱萸水提液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骨质疏松模型小鼠(SAM-P/6)抗疲劳能力,骨钙、骨磷含量,甲状旁腺素含量,骨密度等指标.结果 山莱萸水提液治疗组在各项指标中相对空白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山茱萸水提液治疗组确实能明显改善SAM-P/6小鼠的骨质疏松状况.
作者:崔维利;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消水散治疗结核性胸水的机制.方法 运用灌胃给药途径观察其对小鼠在促进结核性胸水的消退、抗慢性增生性炎症中的作用及其对小鼠胸腺、脾脏的重量和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该制剂具有良好的加速结核性胸水的消退及一定的抗慢性炎症作用,并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结论 消水散对结核性胸水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能加速消水、抗炎及增强免疫功能.
作者:郭新美;王树荣;荣学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复方人参乳膏剂.方法 采用微波协助萃取中草药中皂苷有效成分;应用回流法-蒸馏法提取当归有效成分.利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中草药中皂苷有效成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采用常温留样观察法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中草药提取工艺方便、快速、制备工艺简单,制剂稳定性好.皂苷线性范围为:0~250 μg·L-1,r=0.999 1,平均回收率为98.29%,RSD为1.72%.结论 制剂制备方法可行,质量稳定可控,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晓波;张信平;金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酒肝胶囊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酒肝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硫普罗宁口服.观察两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B超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症状、体征总计分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清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肝功能指标(ALT,AST,γ-GT)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谷丙转氨酶(ALT)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酒肝胶囊有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影像学指标的作用.
作者:祁培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筋骨痛消丸中丹参酮ⅡA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用二氯甲烷-甲醇(4∶1)提取样品,ODS-C18色谱柱,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70 nm,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 分离度1.8,RSD=1.59%,平均回收率104.6%.结论 该法分离度、精密度及稳定性好,可作为筋骨消痛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冯坤;陈保龙;谢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心脑络通胶囊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主药,双波长锯齿扫描法对君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鉴别方法可行,黄芪甲苷平均回收率97.85%,RSD为3.15%.结论 可以为该制剂质量标准提供完整检测方法.
作者:程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探讨了普通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东华理工学院的实际情况,谈了一些从事该方面工作的体会.
作者:李媛;梁华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银黄颗粒制剂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及测定不同厂家银黄颗粒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RP-HPLC法检测银黄颗粒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色谱条件:Kromasil 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0.4%磷酸水溶液(含0.6%三乙胺,5∶15∶8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27 nm,柱温为室温.结果 绿原酸在6.23×10-3~100.50×10-3 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30%,RSD=2.35%(n=6).结论 所建立的色谱方法可以简便、准确测定银黄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重现性较好.各厂家生产的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含量差别较大,有必要建立绿原酸的定量控制方法.
作者:王彩芳;黄龙;程茜;代桂丽;张振中;赵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为五加科植物.《中国药典》1977年版已作为独立的药物收载,规定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其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及根茎或茎[1].鉴于有关刺五加地上部分的生药学研究鲜见报道,而且研究表明,刺五加的叶和果实也具有药理活性[2~4],因此,本文以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省刺五加为研究对象,对其茎、叶和果实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总结其生药学特征,完善刺五加的生药学资料.
作者:刘建华;吕宁;李敬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吉林省延边地区产东当归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东当归中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超临界CO2萃取物为黄棕色油状物,得率为0.9%,用GC-MS联用技术从中鉴定出亚油酸乙酯、5,5-二甲基-双环(6,3,0)-1,7-十一烯-3-酮等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65.66%;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从中鉴定出十八酸乙酯等11种成分,占总含量的85.1%.结论 首次从东当归挥发油当中分离鉴定出5,5-二甲基-双环(6,3,0)-1,7-十一二烯-3-酮等10种化学成分,超临界CO2萃取与传统方法提取的东当归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显著不同.
作者:孙仁文;朴惠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清开灵对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96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以清开灵与病毒唑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清开灵治疗病毒感染或合并轻度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雯;李京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猪蹄甲胶囊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猪蹄2份,干地黄、赤芍及牡丹皮各1份,打粉制成胶囊,口服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17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 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地升高.结论 该方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小.
作者:瞿佐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概述了利用薄层层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质谱联用、多级质谱等方法检测体内乌头类生物碱毒物的方法,旨在为临床诊断和鉴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张帆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