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李晶菁;沈雁波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衰竭, 脓毒症,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摘要:目的:评估脓毒症时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治严重脓毒症79例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7天采用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评分(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nd failure, GIDF)系统评估胃肠功能;同时用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析GIDF评分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比较病死组与存活组GIDF和SOFA的差异。结果:GIDF评分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45,P<0.05),90天病死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的GIDF和SOFA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结论:胃肠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脓毒症死亡者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更严重。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26例分析

    目的:探讨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26例患者,针对患者手术耐受性、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一次性手术成功26例,手术时间55~105分钟,平均76分钟。切除前列腺组织28~74g,平均41.2g,术中出血100~350mL,平均110mL。术后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2~3天,5~7天拔除尿管,住院时间7~10天,平均8.5天。术后随访1~48个月排尿均通畅,出现暂时性尿失禁6例,经指导作提肛运动后于术后1~3个月可自行控制排尿。尿道外口狭窄4例予狭窄部扩开,指导以体温表自行扩张治愈。前列腺症状评分平均(10.5±2.8)分,平均大尿流率(18.8±3.5)mL/s,剩余尿量(20.8±10.2)mL。结论:应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效果满意。

    作者:张宇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在营养学和食品卫生方面所呈现出的诸多新问题和挑战,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理论知识和作者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一些可以促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和实践途径。

    作者:万春华;赵建亚;陆颖;徐广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泰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泰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相关行为变化,及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趋势,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2010-2011年连续开展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综合监测,在监测期内以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结果:2年间共监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836例,检出HIV感染4例,感染率分别为0.7%和0.2%;梅毒感染54例感染率分别为6.1%和6.8%;丙肝感染1例。近3个月与女性性工作者发生性行为比例分别为69.3%和54.6%,和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比例分别为18.7%和21.9%。24.3%和17.9%的就诊者近一年有性病史,0.5%和0.2%与男性发生过肛交。就诊者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70.6%和73.6%。艾滋病干预覆盖率分别为20.0%和18.4%。近1年参加过HIV检测比例分别为7.5%和6.1%。结论:泰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流行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干预覆盖面和提高HIV检测率的同时,加强艾滋病和梅毒综合防治工作。

    作者:张翔;于明润;潘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胃镜检查42例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胃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胃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胃镜检查42例,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30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1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2例,合并胃癌3例。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胃镜检查可以明确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判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止血效果,同时不增加胃镜检查和手术风险。

    作者:蔡圣强;王建江;凌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氯吡格雷75mg/d,1天1次共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8mL,每日静滴1次。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统计治疗前后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显效观察组27例(84.4%),对照组12例(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观察组30例(93.7%),对照组20例(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组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等作用促进脑梗死的恢复。

    作者:蒋美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诊治及预防。方法: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弹力袜,抬高患肢并制动,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每日1次。阿司匹林50mg口服,每日3次。用药期间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经抗凝治疗后9例患者患肢肿胀逐渐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肺栓塞,未发生继发性出血。结论:高龄、肥胖、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止血药物、手术时间延长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羽;陈曾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8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3%NaCl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毛细支气管炎163例患儿分为观察组(高渗盐水雾化)84例和对照组79例,观察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雾化吸入高渗盐水3mL,每日2次,疗程5~7天;对照组不应用高渗盐水。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根据患儿病程,进一步将患儿分为≤3d组和>3d组,比较各组内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咳嗽缓解时间(3.8±1.3)d VS.(5.1±1.5)d,气喘缓解时间(3.5±1.4)d VS(4.3±1.3)d,肺部罗音消失时间(5.8±2.1)d VS(6.6±2.3)d,平均住院日(8.1±2.0)d VS(9.3±2.4)d,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且均P<0.05。≤3d组内,加用高渗盐水的观察组患儿咳嗽缓解时间、气喘缓解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d组内,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无差异(P>0.05),而咳嗽和气喘缓解时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尤其是在病程早期应用,能有效改善咳嗽和喘息症状,促进肺部啰音消失,进而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晓东;周月朋;谢同炳;王伟;钱钻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普拉克索治疗早期帕金森疾病的效果综合评价

    目的:对普拉克索在早期帕金森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方法:将早期帕金森病60例患者,按服不同的药物分为美多巴治疗组(30例)和普拉克索治疗组(30例),在0年、0.5年、1、2年内比较2组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2组采用统一评定相关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在0.5年、1年、2年观察窗内,美多巴组的UPDRSII评分、UPDRSⅢ评分、H-Y分期和普拉克索组的UPDRSⅢ评分,较基线相比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普拉克索组从1年开始,UPDRSII评分和H-Y分期较基线相比获得明显改善(P<0.05)。在第1年和第2年时,美多巴组的H-Y分期和UPDRSⅢ评分明显低于普拉克索组(P<0.05)。在观察终点时,美多巴组症状波动发生率较普拉克索组明显增加,非运动症状发生率美多巴组明显高于普拉克索组(P<0.05)。在0.5年、1年、2年观察窗内普拉克索组的UPDRSI评分、HAMD-24、HAMA-14、PDSS、FSS、SCOPA-AUT均明显改善(P<0.05),而美多巴组无改善。观察终点普拉克索组嗜睡、视幻觉、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均高于美多巴组(P<0.05)。结论:在早期帕金森疾病中普拉克索和美多巴都能改善运动症状。虽然普拉克索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不如美多巴,但可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且对部分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作者:顾晓苏;沈丽华;曹林;周永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68例分析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翼点为额颞瓣入路,磨钻磨平蝶骨嵴,弧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用尖刀挑开外侧裂顶部蛛网膜开放侧裂池放出脑脊液。沿额叶、颞叶间隙显露岛叶皮质,于无血管区用脑针刺入1cm达血肿腔,将岛叶切开1cm清除血肿。镜下电凝无出血后应用人工脑膜减张并严密缝合硬脑膜。结果:血肿清除64例(94.12%),再出血4例(6.25%)。生存62例,按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I级11例,II级12例,III级20例,IV~V级19例。死亡6例。结论:此术式对脑组织的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彻底、再出血率低、可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术式。

    作者:许中华;王健;唐炎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胃肠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估脓毒症时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治严重脓毒症79例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7天采用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评分(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nd failure, GIDF)系统评估胃肠功能;同时用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析GIDF评分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比较病死组与存活组GIDF和SOFA的差异。结果:GIDF评分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45,P<0.05),90天病死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的GIDF和SOFA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结论:胃肠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脓毒症死亡者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更严重。

    作者:李晶菁;沈雁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1检测对晚期进展期胃癌31例疗效预判价值

    目的:探讨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1(MDR1)检测对晚期进展期胃癌疗效的预判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DR 1在31例晚期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将患者分为MDR1高表达组16例及低表达组15例,两组均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结果:低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8例(53.3%),临床获益13例(86.7%),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化疗有效3例(18.8%)及临床获益7例(43.8%),且低表达组生存期11.3个月长于高表达组7.5个月(P均<0.05)。结论:多药耐药基因1高表达晚期进展期胃癌患者疗效差,生存期更短。

    作者:缪小建;鲍柏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头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34例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头针运动疗法,与体针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在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更优方法。方法:将急性脑梗死后肢体瘫痪68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运动疗法组和体针康复组,每组34例。头针运动疗法组针刺顶中带、顶颞前斜带上1/5、中2/5(对侧),并嘱患者用意识支配患侧肢体运动;体针康复组针刺肩髃、肩贞、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积分(FMA)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症状评分(FMA)和神经功能缺损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改善幅度头针运动疗法组优于体针康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运动疗法可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受损神经及肢体功能恢复,疗效优于体针康复治疗。

    作者:于东强;张晓英;贺东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经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经单侧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行一侧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对所有病例在术前1天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进行评分,包括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行影像学检查。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19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是7.11±1.39,2.65±0.77和1.12±0.51(P<0.01),ODI评分分别是42.03±8.35,21.31±6.35和12.29±3.71(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8例,良10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放射学检查显示无内固定失效,椎间高度无丢失,21例均骨性融合。结论:经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曹涌;姚羽;张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护理与量化训练探讨

    目的:探讨量化指标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50例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进行评估,确定量化指标的内容,然后责任护士进行康复指导。结果:进行量化指标锻炼的患者康复依从性好,积极配合锻炼,提高了护患信任度,减少了并发症,肢体功能恢复快。结论:量化指标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中应用,提高了患者康复锻炼方法的正确率,提高了康复训练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作者:郭永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的探讨

    医院后勤服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通过对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的探讨,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顺应整个社会大环境。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医院要紧紧围绕“一切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改进,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改革发展做出努力。

    作者:曹钰;王晨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素联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肝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64例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肝素和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有效率68.75%,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χ2=11.49,P<0.05)。(2)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检测,应用肝素治疗后患儿IgE、CD4+、CD4+/CD8+下降,CD+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gE、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可有效缓解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如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镊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35例

    目的:探讨镊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5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髌骨爪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9周,除粉碎性骨折外,早期即可活动,膝关节功能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优2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3%。无术后感染、排斥反应、骨块移位、髌骨爪断裂、松脱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镊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韬;吴武;汤东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腹股沟疝患者80例,其中传统组35例患者采用传统修补术;无张力组45例患者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恢复正常生活时间,观察术后患者疼痛情况;术后随访3年,记录第1、2、3年间复发病例,对比两组患者总复发率。结果:无张力组术后疼痛总有效率为97.8%,传统组仅为80.0%;无张力组平均手术时间(50.3±3.1)min、平均住院时间(5.2±0.4)d、平均恢复正常生活时间(11.3±3.2)d,以上时间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传统组总复发病例6例(17.1%),无张力组总复发病例3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在腹股沟疝手术中推广。

    作者:杨智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中对院内死亡的评估

    目的:评估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NICU)内对急性昏迷患者1月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在发病72h内记录昏迷患者60例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意识评分(FOUR),随访1月记录院内死亡率,使用Logistic回归,判断各量表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分值与院内死亡负相关。结论: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与昏迷患者院内死亡相关。

    作者:胡旻婧;张元媛;柯开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青年结直肠息肉2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青年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特点及结肠息肉-腺瘤-腺癌的演变情况。方法:以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中青年患者137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年龄、性别组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病情况。结果:(1)1372例患者中256例(18.7%)检出结直肠息肉,其中男659例中检出142例(21.5%),女713例中检出114例(16.0%),男性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2)以10年区分年龄段,男女性大肠息肉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女性41~50岁年龄段息肉检出35例(15.3%),显著高于前一年龄段31~40岁息肉检出8例(6.3%)(P<0.05)。(3)男女性50岁以上息肉检出65例(39.4%)和64例(26.4%),均显著高于50岁以前息肉检出率。(4)男女性息肉均以左半结肠及直肠为主,腺瘤性息肉男105例(73.9%)、女77例(67.5%),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性息肉男80例(56.3%),女61例(53.5%),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男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性息肉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41岁以上息肉检出率明显升高;男女性息肉在结直肠发生部位、病理及数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陶纲;谈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