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鸣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片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血管性痴呆的影响.方法复制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电迷宫和水迷宫法来观察复方丹参片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模型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学习反应时间延长,记忆潜伏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增加;复方丹参片可使模型小鼠学习反应时间缩短,记忆潜伏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减少.结论复方丹参片可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血管性痴呆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林钢;方泰惠;袁冬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DN患者共80例,包括早期DN组36例,临床DN肾功能正常组24例,临床DN肾功能衰竭组20例,三组病人又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各治疗组患者则加用百令胶囊(发酵虫草菌粉)2 g口服,3次/d,共12周.治疗期间行血糖、血压、BUN、血肌酐、尿蛋白测定.结果与各同期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排泄量明显降低(P<0.05),临床DN肾功能衰竭组的血肌酐也显著下降(P<0.05).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5),其中早期DN组和临床DN肾功能正常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又高于临床DN肾功能衰竭组(P<0.05).结论百令胶囊具有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且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和临床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正常者效果较好,对于肾功能衰竭病人也有一定疗效.
作者:窦敬芳;翁孝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肠炎为一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亚健康人群中尤其多见,直接威胁着人体健康.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健脾益肠方法治疗慢性肠炎,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腾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胃炎(主要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亦有密切关系.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极少数可发展为胃癌.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胀满、痞闷或疼痛伴嗳气、恶心、吐酸、乏力等,因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时隐时现,且无特异性,故确定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疗效评估不仅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更应重视和追求疾病本质的改善.
作者:吴军;崔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合理用药是指运用医药学综合知识指导用药,在充分了解疾病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中成药的种类繁多,新剂型也不断涌现,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携带方便、奏效快的特点,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青睐.本文从中成药的辨证论治,用药配伍、合并用药等方面,浅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作者:魏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对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66种野生药用攀援植物进行了资源调查与分析,研究了药用、攀援植物的入药部位和绿化应用方式,并对开发利用药用、攀援植物提出了方法和途径.
作者:孙万慧;张艳玲;尹健;周巍;熊建伟;王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采用针灸加之主动运动治疗肩周炎98例,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鲁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决明子降血脂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对决明子进行分部位提取,制得决明子提取物.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对各提取物进行降血脂药效学研究,确定决明子降血脂有效部位.结果决明子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论正丁醇提取物为决明子降血脂有效部位.
作者:张加雄;万丽;胡轶娟;屈巧玲;师健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若能在DN早期阶段给予有效的药物干预,可望逆转或延迟DN的发展.笔者自2001-04~2005-04采用川芎嗪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DN患者3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苏玉新;徐延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院率先采用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自2005-06~2005-09对4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了过敏原检测及脱敏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其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分析方法所使用的仪器,培养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从事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作者:汤道权;印晓星;赵卫;王健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筛选分离丹酚酸B的佳大孔树脂.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得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对10种不同型号的树脂分别进行吸附与解吸性能考察.结果大孔树脂的吸附与解吸性能有较大差异,HPD450,D101,X-5,HPD800,D4020,HPD700对丹酚酸B均有较强的吸附与可洗脱性,D101为佳吸附树脂.结论大孔树脂分离丹酚酸B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叶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 RF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应用脊柱融合螺纹骨笼治疗脊柱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 RF椎弓根螺钉系统和脊柱融合螺纹骨笼治疗脊柱滑脱症32例,观察其复位效果和临床症状的缓解状况,并与37例应用 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后路植骨融合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32例患者,有26例完全复位,6例部分复位,全部病例随访6~30个月,疗效满意,完全复位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率均显著高于 Steffee钢板固定后路植骨融合术的病例 .结论 RF系统和骨笼联合应用治疗脊柱滑脱症,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融合,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并且椎间植骨融合可能是进一步减少远期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作者:万荣林;胡洪生;廖中东;江冬生;万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此病多因湿邪为患而缠绵难愈.笔者用经方辨证治疗带下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增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冠颗粒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方法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Alltima,5 μm,4.6 mm×250 mm);流动相:甲醇-水(32:68),检测波长320 nm.结果二苯乙烯苷进样量在0.165~1.65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6%(n=6); 精密度RSD=0.95%(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朱良辉;汪军;周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托特罗定对膀胱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耐受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126例膀胱痉挛频繁发作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托特罗定2mg,对照组用度冷丁75 mg肌注,时间为2 d.结果:治疗组64例,显效58例(显效率90.6%).对照组62例,显效60例(显效率96.8%),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21.8%.结论: 托特罗定是治疗膀胱痉挛的有效、安全药物.
作者:关勋;马德祥;王桂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八宝丹胶囊与苦黄注射液治疗急、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服用八宝丹胶囊0.6 g,3次/d;对照组服用苦黄注射液30 ml,3次/d;疗程4~6周.每周检查肝、肾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不良反应少.结论八宝丹胶囊有良好的退黄、降酶作用,不良反应少,与苦黄注射液类似,可作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线药物.
作者:崔学军;刘世任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泮立苏(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49 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上消化道出血88例分两组:治疗组(n=49)接受泮立苏(40 mg, Bid)治疗;对照组(n=39)接受信法丁(法莫替丁)(40 mg,Bid)治疗,各治疗 7 d.结果治疗组显效 32 例(65.31%),有效 15 例,总有效 95.92%,无效两例均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照组显效 20 例(51.28%),有效 8 例,总有效率 71.79%,无效 11 例.结论泮立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高,效果稳定,疗程短,副作用轻微,优于信法丁,是一种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理想药物.
作者:张嘉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盐酸槐定碱对 DNA拓扑异构酶I和酶II(TOPO I、II)活性的影响.方法 DNA超螺旋解旋法检测盐酸槐定碱注射液对拓扑异构酶I及酶II介导的 PBR322 DNA解旋反应的影响.结果盐酸槐定碱注射液能明显抑制 TOPO I介导的 DNA 解旋及断裂,在终浓度为6 250 μg/ml 和3 215 μg/ml 时对拓扑异构酶I均有抑制作用,且剂量--效应关系密切,但对拓扑异构酶II介导的 DNA 解旋反应无影响.结论结果提示盐酸槐定碱注射液的直接作用靶点是 DNA拓扑异构酶I,该药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作者:纪远中;刘桂敏;胡人杰;李德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新法环跳取穴的准确定位.方法病人俯卧,两腿自然分开,术者立于患者患侧,针刺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3/5与外2/5的交点处,直刺2至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结果用新法取穴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10.7%;体形偏胖者23例,全部传导至足,占100%;正常体形者149例,有14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96.0%.2种取穴方法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新法环跳取穴针感传导至足优于传统环跳取穴法.
作者:杨凤琼;陈良金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