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玲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郭建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对决明子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方法 对样品进行提取、皂化、甲酯化处理,再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1.13%.结论 该结果有助于对决明子的深入研究,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作者:张加雄;万丽;胡轶娟;寿清耀;杨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细菌内毒素检查是静脉、鞘内给药药物以及放射性药物等质量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前,细菌内毒素检查用家兔热原法进行,自从1980年<美国药典>第20版收载了细菌内毒素实验以来,<英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中国药典>等相继收载了该方法.1995年<美国药典>第23版已收载了471种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而<中国药典>1995年版也收载了12种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1],2000版更收载有47种药品利用此方法进行热原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已逐渐代替家兔热原检查法,显示出其在检查热原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作一综述.
作者:林郁;焦志铁;沈素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玉米须多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氧嘧啶快速造模法,研究玉米须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及糖代谢的影响,同时研究玉米须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 玉米须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有明显的降糖作用,能够促进肝糖元合成,同时对正常小鼠有一定降糖作用.结论 玉米须多糖对治疗糖尿病小鼠有明显作用.
作者:刘娟;韩晓强;姜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补骨脂药材中总呋喃香豆素的含量.方法 补骨脂药材粉末经索氏提取2 h,过聚酰胺柱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为245 nm对补骨脂药材中的总呋喃香豆素进行测定.结果 采用该方法可准确测定补骨脂药材中总呋喃香豆素的含量,补骨脂素在1.008~10.08μl/ml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7%,精密度RSD为0.11%,重复性RSD为2.8%,稳定性RSD为0.75%(4 h内).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补骨脂药材中总呋喃香豆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寿清耀;杨荣平;王宾豪;钟国跃;涂永勤;胡轶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74例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传统的综合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在抗心力衰竭,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林建荣;阮彦向;梁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结肠传输功能.方法 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28例,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结肠传输功能.结果 第1次治疗后,有效率92.8%;第2次治疗后,有效率100%.结肠传输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显著,结肠传输实验证明有确切疗效.
作者:王玉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优选山楂叶醇提佳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考察醇的浓度、提取时间、加醇量及提取次数四因素对山楂叶中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 山楂叶的佳醇提取工艺条件为:醇浓度50%,提取时间3 h,加醇量10倍,提取次数2次.结论 提取工艺可行.
作者:邹凤玉;于晶;邱宇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和作用机理,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作者:文窑先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加味易黄汤治疗排卵期出血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30例,口服加味易黄汤,1剂/d;对照组30例,口服裸花紫珠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结论 加味易黄汤治疗排卵期出血优于中成药,值得推广.
作者:刘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β-细辛醚药代动力学的参数设置及生物样品制备条件筛选.方法 在石菖薄挥发油β-细辛醚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对给药剂量、血样采集时间点、生物样品的贮存稳定性、蛋白沉淀剂的种类及剂量、样品提取和制备方法,以及流动相、波长、柱温等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 蛋白沉淀的种类及剂量、样品提取和制备方法对方法回收率及灵敏度影响较大;流动相、色谱柱、波长与流速等对分离度及保留时间影响较大.柱温以及样品温度影响较小.结论 HPLC法建立β-细辛醚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学可靠、准确、回收率高.
作者:柯雪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杞椇饮醇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56度白酒12 ml/kg灌胃,1次/d,连续30 d,制备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杞椇饮醇提取物75,150,300 mg/kg组,益肝灵70 mg/kg组和模型组,连续给药20 d.末次给药后24 h,去眼球取血,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杞椇饮醇提取物150,300 mg/kg组小鼠血清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二醛(MDA)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P<0.05~0.01).结论 杞椇饮醇提取物对慢性酒精性肝功能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田文亮;高少卿;孟祥丽;杜欣;郭娜娜;佟继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生白饮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化疗加生白饮治疗,对照组为化疗加鲨肝醇、维生素B4、利血生治疗,两组均用药4周后对外周血进行血常规和免疫指标观察.结果 治疗组三系细胞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小而回升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后两组的IgG含量均有所升高,治疗组IgA,IgM治疗后升高明显,且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IgA,IgM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生白饮能升高白细胞,是一种较理想的能增强抗肿瘤疗效、缓解骨髓抑制的治疗药物.
作者:姜锦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人参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仲景方中用人参调整治脾胃的配伍规律:重要和常用的配伍有8对,作用点各有不同,药量比例须予重视;并述及仲景方中人参的配伍规律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作者:叶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及相关材料,结合用药实践,以临床表现、疗效为依据,认为消渴病(糖尿病)虽以肺胃肾而分上中下三消,实皆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有关,综观古今治消渴之方,用治脾之药过半数以上,故治消渴病当以治脾为重.
作者:李肇翚;曲丽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三种麦冬药材中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麦冬大类成分的提取纯化选择适宜的原药材.方法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对总皂苷、总多糖、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总皂苷、总多糖含量:川麦冬须根>浙麦冬>川麦冬;总黄酮含量:浙麦冬>川麦冬须根>川麦冬.结论 提取麦冬总皂苷可选用川麦冬须根作为原料药;提取麦冬总多糖、总黄酮可选用浙麦冬作为原料药.
作者:吴笑如;徐德生;冯怡;谢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藏药翁布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藏药翁布Myricaria germanica (L.) Desv.水提物和醇提物分别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研究.结果 藏药翁布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大肠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70%和50%,对其他8种菌的低抑菌浓度均在5%以下,有显著的抑菌作用.结论 翁布水提物的抑菌效果好于醇提物.
作者:鲍敏;曾阳;米琴;陈振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感清颗粒剂中黄芩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日本岛津公司shim-pack CLC-ODS柱(6.0 mm×1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在280 nm波长处检测.结果 黄芩苷在9.70 ~97.0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2%,RSD=2.01% (n=5).结论 该方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感清颗粒剂中黄芩苷的含量.
作者:张新军;梁瑞雪;贾元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从物质基础出发,对其组合效应、量比关系、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与应用、含药血清及镇痛有效部位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该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为研制目标更加特异、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的新型药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顾英;冯怡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百草妇炎清栓由苦参、百部、蛇床子、仙鹤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祛瘀收敛的功效.用于霉菌性、细菌性、滴虫性阴道炎和宫颈糜烂等症.为了控制药品质量,对百草妇炎清栓中的主要成分(苦参、百部、蛇床子)进行了薄层鉴别及苦参碱含量测定.
作者:余家奇;石尚友;刘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