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旭华;包琳;李红姝
目的 用中成药逍遥丸合归脾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120例,观察其疗效.方法 口服逍遥丸和归脾丸,各10粒/次,3次/d,服用0.5~1.5个月.结果 总有效率达95.0%,且副作用极小.结论 中成药逍遥丸合归脾丸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服用方便,副作用小,能够长期服用.可进一步研究,作为中青年脑力劳动者、工作紧张者的保健及预防药品推广应用.
作者:张银萍;孙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针对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哲学内涵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以五行哲学的基本内涵作为评价五行本源的研究出发点,分析了历史上各种传统五行起源说在根本上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指出过去有关五行本源说可能存在很大误区.
作者:谭春雨;方力行;陶御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云南白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8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用云南白药涂于患处进行治疗,以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计分,作为评价指标,观察短期和长期疗效.结果 用云南白药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治愈时间为4.32 d,1年内总复发率为75%.结论 云南白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明显,使用方便,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晓航;巴景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降脂减肥片(何首乌,三七,葛根等)的质量标准.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对何首乌、三七、葛根进行了定性鉴别;用高相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何首乌中的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结果 TLC色谱中均能明显地检定出何首乌、三七、葛根药材;该品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0.38~3.80 μg,平均回收率为99.91%,RSD为1.5%.结论 所建立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降脂减肥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郑先华;陈桦;于伟;关业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临床常用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肝制备酶试液,对8种中药材的水和乙醚提取液活性初步筛选,再对初筛抑酶活性较强的益智仁、丹参和钩藤乙醚提取液经薄层层析(TLC)后作抑酶试验.结果 8种中药的水和乙醚提取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其中以益智仁、丹参和钩藤抑酶活性较强,其乙醚提取部位显示出多种抑酶活性成分.结论 实验结果与动物实验一致,该实验采用小鼠肝制备酶试液筛选治疗老年性痴呆中药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及成分,方法简便、可行.
作者:金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介绍了张洪教授治疗急症的经验.具体介绍了治疗急腹症、血证、中风、高热的临床辨治并附验案举证.
作者:孙元莹;郭茂松;王暴魁;姜德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大兴安岭地区图强林业局境内的8种沙参进行药材性状、显微和化学鉴别研究,为扩大新品种和开发沙参新药源提供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及聚类分析法比较.结果 对其生药性状、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实验进行观察描述,在显微特征方面建立了检索表.结论 此研究结果可为鉴别8种沙参药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沙参药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陈金铭;王振月;辛颖;王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系统回顾了近40年来苦瓜化学成分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国内外苦瓜中三萜、甾体及多肽等具显著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苦瓜含有三萜、甾体类、生物碱、蛋白、有机酸及糖类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病毒及抗生育等多种药理活性.
作者:邓向军;徐斌;董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从鬼针草中提取鬼针草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L9(34)正交设计,以鬼针草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乙醇用量、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提取的影响.结果 佳提取工艺为12倍量80%乙醇提取2次,1 h/次.结论 该工艺经实验重现性好,对进一步的工艺开发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钟明媚;陈飞虎;袁丽萍;程文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冰醋酸涂剂的稳定性及贮存期,并探索进行剂型改革.方法 通过各贮存温度下含量的测定,研究原剂型的贮存期;并用经验加速实验法、经典加速实验法,研究新剂型的稳定性和贮存期.结果 原剂型在冷藏条件下有效期只有20 d.将冰醋酸与75%乙醇分两A、B两部分包装,可极大地延长其贮存期.新剂型在温度40℃、相对湿度75%条件下放置3个月,含量为98.37%,经典加速实验测得25℃时的贮存期为6年.结论 原剂型不适合批量生产;新剂型有效期暂定为2年.
作者:王小莉;谢景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加热炮制是常用的传统中药炮制法之一.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的毒性和临床疗效.以下就加热炮制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作一探讨.
作者:曹月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老年人肺部感染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老年人肺部感染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实检查、X线胸片和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显示老年人肺部感染以典型呼吸道症状为临床表现占66.7%,以原有基础病临床症状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或缺如者占33.3%.结论 老年人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呈多样化表现.
作者:王绪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白芷对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败血症性休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给药组.给药组分别按300,100 mg/kg腹腔注射白芷提取物,阳性对照组按30mg/kg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in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脂多糖(36 mg/kg)和D-氨基半乳糖(800 mg/kg)的混合溶液,比较各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同时每d观察小鼠的死亡率至第3天.结果 100 mg/kg剂量给药组存活率达到50%,300 mg/kg剂量给药组存活率达到70%,两个剂量给药组降低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败血症性休克小鼠血清AST和ALT含量的升高(P<0.01),同时显著降低TNF-α含量(P<0.001).结论 白芷提取物是通过减少TNF-α的分泌,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终降低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败血症性休克小鼠死亡率.
作者:姜英子;吕惠子;全哲山;朴虎日;崔炯谟;李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探讨消糖合剂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患者服用消糖合剂与二甲双胍片;对照组用二甲双胍片.治疗两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7.5%.两组治疗后血糖、症状的变化均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消糖合剂对2型糖尿病有明显疗效.
作者:李莹;贾斌;李志伟;邵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直以来,作为医学公共基础课的化学课程由于过分强调了化学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医学生在学习中普遍认为化学难学、学而无用.如何既贯彻临床医疗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又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使临床医疗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为今后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打下扎实基础,笔者以化学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罗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丹酚酸B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自由基反应模型观察丹酚酸B对DPPH自由基的淬灭效应.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研究温度和pH值对丹酚酸B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设定的反应体系下,丹酚酸B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相同浓度下其清除能力高于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抗坏血酸(AsA).热处理后,丹酚酸B含量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有不同程度下降.pH=3时丹酚酸B含量相对稳定,其清除能力较其它环境显著增加.结论 丹酚酸B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温度对其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有较大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丹酚酸B的稳定性和清除能力的增强.
作者:柳艳;李磊;赵鸿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为充分利用大蒜植物资源,探讨大蒜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从大蒜中提取黄酮类物质,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 测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C=3.833%,回收率为101.9%,其纯度和产率均较高.结论 该方法采用全物理过程,无任何污染,是提取大蒜黄酮类物质的有效途径.
作者:黄锁义;刘娇;罗建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笔者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用治疗脱发46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小21岁,大53岁;病程长3年,短1个月;脂溢性脱发26例,斑秃20例.1.2诊断标准脂溢性脱发;油脂分泌旺,头发油腻,或头皮屑较多,头发干燥,头发弥漫性缓慢脱落,伴有头皮瘙痒,头发稀疏.斑秃:突然或短期内头发片状脱落,严重者头发全部脱落(全秃),脱发区皮色正常,皮肤未见萎缩及瘢痕,局部无炎症反应.
作者:黄美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大黄和生首乌70%乙醇提取物中鞣质含量对小鼠在体小肠推进的影响.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法测定浸膏中鞣质含量,小鼠小肠炭末推进法测定大黄及生首乌醇提物去除鞣质前后小肠的推进率.结果 大黄和生首乌醇提物对小鼠小肠炭末的推进无明显影响,但去除鞣质后则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鞣质的存在明显抑制了小鼠小肠炭末的推进率,且其含量与抑制的强度呈正相关.
作者:钟华玉;张勉;戴岳;张朝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2年根据全国高教系统教学实验改革的需要,针对我校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和医药结合七年制学生的专业所需而开设了一门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综合实验新课程,简称专业二实验.此门课程开设至今,在教研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也为了使这门课程更好地发展.现将一些经验体会总结如下,并对将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展望.
作者:谭梦晖;沈旭华;沈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