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酚酸B清除DPPH有机自由基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柳艳;李磊;赵鸿雁

关键词:丹酚酸B, 1, 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 清除, 抗氧化
摘要:目的 探讨丹酚酸B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自由基反应模型观察丹酚酸B对DPPH自由基的淬灭效应.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研究温度和pH值对丹酚酸B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设定的反应体系下,丹酚酸B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相同浓度下其清除能力高于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抗坏血酸(AsA).热处理后,丹酚酸B含量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有不同程度下降.pH=3时丹酚酸B含量相对稳定,其清除能力较其它环境显著增加.结论 丹酚酸B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温度对其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有较大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丹酚酸B的稳定性和清除能力的增强.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痛风定冲剂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痛风定冲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通过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跖肿胀、大鼠踝关节肿胀等实验观察其抗炎作用;通过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 痛风定冲剂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怂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尿酸钠致大鼠踝关节肿胀;提高热板法疼痛模型小鼠痛阈值,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痛反应.结论 痛风定冲剂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张玉祥;王希;黄少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脂肪肝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单纯性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营养不良、药物中毒、妊娠等.因此,脂肪肝的成因非常复杂,这为其病理模型的研究和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动物模型在探索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评价诊断方法、筛选防治药物等领域均有重要作用.研究不同方法不同原因造成的脂肪肝动物模型对阐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必然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于脂肪肝的基本造模方法在一些实验方法学的论著中有收载,在一些刊物上也有零星的报道.但是,对模型本身影响较大的饲料配比、饲料给与途径等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就近年来脂肪肝动物模型建立的这一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朱卫丰;石敏娟;丁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加热炮制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

    加热炮制是常用的传统中药炮制法之一.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的毒性和临床疗效.以下就加热炮制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作一探讨.

    作者:曹月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炎衣原体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及黄芩苷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Pn)对主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及黄芩苷的干预作用.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黄芩苷高剂量组、黄芩苷低剂量组、阿奇霉素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喂饲高胆固醇饲料1周后,经一侧鼻腔吸入含(CPn)的培养液,1次/周,共3次.后一次接种5d后开始给药至实验结束,第1次接种后第18周采血测血清CPn抗体,取主动脉检测AS斑块面积及CD40,CD40L的表达.结果 各组小鼠血清中IgM均为阴性;模型组IgA,IgG都呈阳性;3个治疗组IgA,IgG阳性率不同程度下降.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PAI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感染组及3个治疗组主动脉CD40,CD40L 表达强度均显著增高.结论 黄芩苷可抑制CPn感染所致的免疫反应,并减轻Con感染和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损害.

    作者:刘煜德;吴伟;王嵩;邝枣国;李荣;黄衍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白芷对败血症性休克小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白芷对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败血症性休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给药组.给药组分别按300,100 mg/kg腹腔注射白芷提取物,阳性对照组按30mg/kg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in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脂多糖(36 mg/kg)和D-氨基半乳糖(800 mg/kg)的混合溶液,比较各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同时每d观察小鼠的死亡率至第3天.结果 100 mg/kg剂量给药组存活率达到50%,300 mg/kg剂量给药组存活率达到70%,两个剂量给药组降低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败血症性休克小鼠血清AST和ALT含量的升高(P<0.01),同时显著降低TNF-α含量(P<0.001).结论 白芷提取物是通过减少TNF-α的分泌,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终降低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败血症性休克小鼠死亡率.

    作者:姜英子;吕惠子;全哲山;朴虎日;崔炯谟;李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双苓扶正抗癌制剂对HL-60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双苓扶正抗癌制剂体外对HL-60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MTT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L-60细胞体外增殖、凋亡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双苓扶正抗癌制剂(80~320 mg·L-1,48 h)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及其增殖促进基因c-myc的表达,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并上调凋亡诱导基因bax的表达.结论 双苓扶正抗癌制剂对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涉及增殖促进基因c-myc和凋亡诱导基因bax.

    作者:陈华圣;许爱华;任莉;贾玲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瑶族药白首乌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白首乌的本草考证,不同来源的白首乌品种所含的各类有效化学成分,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其在抗肿瘤、抗衰老、保肝、护肝及药品研究开发方面的广阔前景.

    作者:赵冰清;张为;周源;朱舒虹;熊银鹰;谭波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糜栓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目的 建立消糜栓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Hyper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每100 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1 g)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5 nm,流速1.0ml/min.结果 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为0.080 2~0.802 μg,r=0.999 9(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RSD为0.85%,n=6.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干国平;陈旋;刘焱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银黄注射液体内外抗Ⅰ型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银黄注射液的体内外抗疱疹病毒Ⅰ型(HSV-Ⅰ)作用.方法 用HSV-Ⅰ Sm44株颅内感染BALB/C小鼠复制动物模型,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用HSV-Ⅰ Sm44株感染的Vero细胞为实验系统,观察细胞病变程度,从而了解银黄注射液抗HSV-Ⅰ的药效.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先用药后感染病毒,银黄注射液0.22 mg·ml-1以上可抑制HSV-Ⅰ Sm44株对Vero细胞的病理损伤,病毒唑0.25 mg·ml-1以上可抑制HSV-Ⅰ Sm44株对Vero细胞的病理损伤,先感染HSV-Ⅰ后用药,银黄注射液0.22 mg·ml-1不能抑制Vero细胞的病理损伤;动物实验表明,静注66 mg·kg-1·d-1银黄注射液可显著延长感染HSV-Ⅰ Sm44株的小鼠存活天数(P<0.01),作用优于病毒唑,肌注作用差.结论 体外实验,银黄注射液阻断Vero细胞感染HSV-Ⅰ Sm44株作用强于对已感染该病毒的Vero细胞的保护作用;对HSV-Ⅰ Sm44株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静注比肌注效果好,静注大剂量保护作用优于病毒唑.

    作者:陈美娟;葛李;章卓;李亮;刘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两种仙人掌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仙人掌提取物对S180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以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为模型,观察仙人掌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并分别计算出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结果 两种仙人掌提取物对S180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72.30%和69.95%(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种仙人掌提取物也能延长荷艾氏腹水瘤(EAC)小鼠的存活期,生命延长率分别为57.14%和43.92%(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两种仙人掌提取物在动物体内有抗肿瘤作用,可作为一种有前途的抗肿瘤药物进行研究.

    作者:韦国锋;韦启后;黄祖良;李振中;何有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越鞠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越鞠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越鞠胶囊中的栀子、川芎、香附、苍术4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成品中的栀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在越鞠胶囊的成品中能检测到四味药材的特征斑点,栀子苷在成品中的平均含量为5.91 mg/粒;测试的线性范围为:0.19~0.76 μg/ml;加样回收率为98.5%,RSD=1.78%;重现性RSD=2.32%,精密度RSD=1.28%.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品种质量标准的研究.

    作者:唐灿;左玲玲;张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消糖合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探讨消糖合剂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患者服用消糖合剂与二甲双胍片;对照组用二甲双胍片.治疗两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7.5%.两组治疗后血糖、症状的变化均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消糖合剂对2型糖尿病有明显疗效.

    作者:李莹;贾斌;李志伟;邵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陆英糖浆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陆英糖浆的质量标准.方法 对陆英进行了薄层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糖浆中陆英的主要成分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陆英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特征性强,重现性好;含量测定精密度、重现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02%,RSD为0.73%.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何京;汪玢;涂剑平;曹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注射用穿琥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

    目的 建立注射用穿琥宁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Ⅱ部)附录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及指导原则进行实验.结果 注射用穿琥宁经1→40倍稀释后对鲎试剂无干扰作用.结论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可用于注射用穿琥宁的热原检查.

    作者:戚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乙酸龙脑酯滴丸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 对乙酸龙脑酯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滴丸成型的佳工艺条件.结果 以选择PEG4000∶PEG6000(2∶1)混合液作为基质,药物∶基质以1∶4配比,料温为70℃,液体石蜡为冷却剂,冷凝液温度为10℃,滴口内外径为2.5/2.9(mm/mm),滴口距冷液面3 cm,滴速40 d/min为佳条件.结论 该工艺可为乙酸龙脑酯滴丸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吴晓松;徐珍霞;张志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黄连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黄连乙醇提取液的成分及小檗碱含量,比较黄连和盐酸小檗碱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鉴定黄连乙醇提取液中成分及小檗碱含量,选取盐酸小檗碱做体外对比抑菌实验,观察黄连和盐酸小檗碱的抑菌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结论黄连对H.pylori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小檗碱的相比,黄连较好.

    作者:吴静;王克霞;胡联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葛根素对运动训练大鼠血液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运动训练大鼠血液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大鼠游泳运动训练后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血糖(BS)、丙二醛(MDA)和全血血红蛋白(Hb)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安静组比较,运动训练组SOD活性和BS含量表现出适应性升高,而MDA含量和GOT活性有显著性升高.给药+训练组大鼠与训练组比较,SOD活性、BS、Hb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GOT活性显著下降.结论 葛根素具有清除运动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和提高BS,Hb含量的作用.

    作者:吴剑波;钟星明;江丽霞;刘春棋;曾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李建新运用血府逐淤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通过李建新分析血府逐淤汤的出处、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指出消化系统疾病多有血淤病理基础,即久病多淤,从而提出运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但见血淤证即可应用,同时结合季节、体质、现代药理研究等灵活加减应用.

    作者:杜艳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对中药新药开发思路和发展方向的思考

    中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分析目前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申请专利少,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指出强化天然药物的研发是缩小与国际上药物研究实力差距的必由之路,并对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和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彭艳;田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3例慢性前列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53例患者,痊愈49例,好转4例,治疗总有效率以痊愈加好转计为100%,治愈率为92.4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见效快,疗效肯定,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斯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