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英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国家,同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失去早期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故提高这一部分人的疗效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多,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现综述如下。1 辨证分型治疗 中晚期食管癌属中医“噎膈”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脏腑虚损、情志失调、酒食失节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阻于食道而成。辨证分为痰气交阻、瘀血内结、气虚阳微、津亏热结等证型分别施治。如陈玉锟[1]等辨证分为四型:痰气交阻型,以启膈散(丹参、沙参、茯苓、郁金各15 g,砂仁、川贝各9 g,杵头糠5 g)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以通幽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各15 g,桃仁10 g,红花、升麻、炙甘草各6 g)加减治疗;津亏热结型,以五汁安中饮(梨汁、藕汁、牛乳、生姜汁、韭汁不拘量频服)加减治疗;气虚阳微型,以补气运脾汤加减(人参、黄芪各30 g,茯苓、白术各15 g,半夏、陈皮、砂仁、甘草各6 g,生姜3 g,大枣5枚)治疗。梁剑波[2]临床辨证分为二型:瘀血凝滞,交阻气道,以自拟消瘀解结饮(急性子、土鳖虫、石菖蒲、川贝、郁金各10 g,王不留行、丹参、南沙参各15 g,当归、桃仁、红花各5 g治之,还可辅以牛乳韭汁丹参饮同服;痰瘀凝结、气虚津亏,以自拟育阴消结饮(花旗参、当归、石斛、赤芍各10 g,黄芪、生地、花粉、丹参各15 g,蜣螂虫3只,田七末、桃仁各5 g)清水煎服,或兼服急性蚤甘丸、生鹅血等。汪松兰等[3]则辨证为三型:津亏热结者用五汁安中饮加减,锡类散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痰气交阻者用通幽汤加减,启膈散加味;气阴两虚者用参麦加开关散、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作者:户汶柱;邓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婴儿红臀又称臀部红斑或尿布皮炎,乃因尿布浸渍或腹泻后未擦洗干净,磨擦后造成的尿布区域擦烂,多发生在肛周、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可蔓延到会阴、整个臀部及大腿外侧。表现为臀部皮肤发红、脱落或糜烂。如不及时治疗可继发感染形成微小脓疱及溃疡,使患儿疼痛,哭闹不安。我科自1994年以来采用五倍子粉局部涂抹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均为门诊及住院婴儿,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均确诊为婴儿红臀,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6例,男62例,女54例;对照组72例,男38例,女34例。两组患儿年龄均小于1岁。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将五倍子烘干,用粉碎机粉碎成细小粉末(120目)。患儿每次大小便后用温开水清洗患处,拭干后在患处均匀地撒敷1层五倍子粉。3~5 d 为1疗程。2.2 对照组患儿每次大小便后,用温开水清洗拭干后,撒上爽身粉或涂以2%龙胆紫,重者用氧化锌软膏,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3 结果3.1 疗效判断标准哭闹消失,局部红肿消退,肤色正常,有破损者已干燥结痂,为治愈;哭闹消失,局部红肿减轻,面积缩小,皮损干燥,有的已结痂,为好转;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无效。3.2 治疗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结果见表1。
作者:陈凤翠;钟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控制质量的方法。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刺五加片中每片总黄酮含量。结果:此法能更准确反映药效指标和产品质量。结论:方法可靠,建议以此法代替甲醇浸出物测定。
作者:王颖;孙捷;邢桂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过敏性紫癜”是因过敏性毛细血管炎引起皮下出血的一种皮肤表现。发生过敏的原因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病、食物及药物过敏反应有关。好发于春夏之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述本病的资料较为分散,可以归纳在“葡萄疫”范围之内。如《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生遍体。”笔者于1993-03~1998-10以来,运用自拟加味大补阴丸治疗“过敏性紫癜”42例,经临床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42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小者8岁,年龄大者45岁,其中发病时间长的6个月,短的7 d,本组病例30例在治疗前曾接受过西药抗过敏和激素治疗等。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42例患者均有发疹、瘀斑,其中17例伴有低热、咽干、便秘等;8例伴有水泡或血泡;16例伴有口腔粘膜,齿龈出血;25例仅见于下肢;17例见于全身。主要体征:局部或全身紫红色出血点,色泽鲜红或融合成片,反复出现新疹,舌质红或舌尖红,少苔或黄苔,脉弦细或细数。
作者:邱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花椒、肉豆蔻对5种霉菌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花椒、肉豆蔻挥发油,水提液对5种霉菌的MIC和MFC。结果:花椒、肉豆蔻挥发油成分有明显的抗霉菌作用;其挥发油成分对5种霉菌的低抑菌浓度和低杀菌浓度相等。结论:花椒、肉豆蔻是高效、安全、价廉的天然防霉药物,可广泛用于食物、中药材及其制品等领域的防霉。
作者:谢小梅;陈资文;陈和利;李大明;叶荷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介绍疏肝颗粒剂的制备、质控标准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处方比例经提取挥发油、水煎醇沉等工艺制备成颗粒剂。口服,20 g/次,3次/d,3个月为1疗程,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本品制备工艺简便,临床应用表明,本品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
作者:马涵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以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在18~32岁,自述阴道不规则出血,时轻时重,淋漓不断,面色少华而颧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2 治疗方法 乌鸡白凤丸(广州陈李济或北京同仁堂生产)1丸,口服,1次/d,30 d为1疗程。固漏饮(自拟方)[1]:当归、川芎各3 g,黄芪、熟地、乌贼骨各30 g,白芍15 g,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各10 g。水煎服(自月经来潮第7 d开始服),1剂/d,日服3次,一般病人需服固漏饮3~24剂。3 治疗结果 56例每治每验。用药1个疗程,均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正常。随访3~6个月未复发。4 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是妇女中常见的月经病之一。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子宫出血。分无排卵型功血和排卵型功血两种,前者以排卵功能发生障碍,好发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后者系黄体功能失调,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出血时间长或淋漓不止。 乌鸡白凤丸为乌骨鸡,白芍、丹参、香附、当归、黄芪、生熟地等药组成;固漏饮为当归、川芎、黄芪、熟地、乌贼骨、白芍、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等药组成。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具有益气、养血、调经、止血、止带等功效。本文用于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数,使出凝血时间正常,改善毛细血管脆性,故可治本病。
作者:吴斯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实验为菟丝子类药材的鉴别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在对山东菟丝子资源及药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省分布的4种菟丝子及其混淆品进行了鉴别研究,并给出了主要性状特征的鉴别检索表。结果与结论:山东4种菟丝子及其混淆品在性状特征方面均有差异
作者:林慧彬;林建群;张传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优选固天泉胶囊中石菖蒲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石菖蒲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正交优选。结果:挥发油的提取得率与加水量、浸泡时间关系不大,而与提取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加水量8倍,浸泡时间1 h,提取时间6 h为佳工艺。
作者:汤道权;金磊;殷放宙;张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卡通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对卡通片中黄芪、人参、葛根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甙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加样回收率为97.64%,RSD为2.18%(n=5)。结论:方法灵敏,结果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杨洪元;刘产明;高素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认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 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早在公元3世纪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酒渍服”。后来梁*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在其《本草经集注》中说:“宜丸不宜煮,得酒者良”。此后,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极易碎。”宋*陈师文等医家提出了菟丝子酒渍还需结合火制,相当于现代的“酒炙法”,其《和剂局方》中强调:“菟丝子,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昼夜,漉出蒸过,乘热杵为粗末,烘干。”元*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中也有类似记载:“酒浸,研焙,取末”。明*朱棣强调酒浸后炒用,其《普济方》中载:“菟丝子,洗净,用酒浸三宿,炒,杵末。”清*吴仪洛还强调酒制应密闭贮藏的要求,他在《本草从新》中曰:“菟丝子,拣去杂子,酒浸洗晒干,放瓷器内勿使出气,入煎剂,再微炒研破,若入丸,需另磨细末”《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作者:张德昌;曹谷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臁疮是中医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由于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是当前医学关注的疑难病之一。《本草纲目》药物条目下的附方是李时珍自历代医药典籍到民间验方、效方,广搜博采,反复验证,删繁去复辑录而成,具有较可靠的临床实效,正日益受到现代临床的重视[1]。本文分析其治疗臁疮附方的特点,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加深对《本草纲目》用药规律及其科学性的认识,以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臁疮服务。1 治法特点 《本草纲目》附方中共33个治疗臁疮的方剂,均为外治方剂,由于臁疮位置表浅,局部给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且患者全身情况往往较好,故局部用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 剂型特点 在《本草纲目》治疗臁疮的33个附方中,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外治剂型,其中有油膏贴敷(15方)、洗药结合药物贴敷疗法(11方)、围药(2方)、药粉(7方)、隔纸膏贴(3方)、隔叶贴敷(3方)、烟熏法(2方)、缠缚法(2方)、鸡肫皮外敷(1方)、熏洗剂(1方)等。其特点是:2.1 多用油膏制剂(近1/2) 据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研究,油膏可提供适合创面愈合的环境。现代医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由Winter[2]首先提出了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Knighton[3]发现有关伤口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表明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随创口大气含氧量的降低而增加。因此目前认为,为创面创造一个湿润而无大气氧的愈合环境,则更有利于创面毛细血管增生,避免结痂,加快表皮细胞移动,促进溃疡创面尽早愈合。油膏恰能提供这样一个湿润密闭乏氧的有利于创面愈合的局部环境。
作者:陈会苓;刘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从祖国医学外治法出发,着重介绍了黑膏药从基质到使用上的弱点,势必发展成橡皮膏的原因;从国外巴布剂的发展进程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分子工业的飞跃发展,一场由高分子基质代替天然基质变革已经到来;21世纪中国的中药橡皮膏必将采用高分子基质,并结合中国医学的优势,引进透皮促进技术和发热膏药,磁疗膏药的特技将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医学特色的新型膏药。
作者:唐良平;朱传先;张翼;游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用药准确、安全和有效。我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品种繁多。鉴别中药材的真伪是中药人员的任务之一,现介绍鉴别半枝莲及其混品的特征。 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干燥全草,是常用草药之一,主要用于妇科,可代替益母草。而今多用于消肿止痛,抗癌。半枝莲主产在江苏,但在全国名为半枝莲的药材来源有三个科属的植物,现将出现的几种半枝莲原植物形态分别描述如下(见表1)。
作者:吴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的促透效果。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实验装置上,采用离体兔皮用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预处理后作透皮吸收试验。结果: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对1%双氯芬酸钠都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蛇床子挥发油比1%氮酮促透作用强1.6倍,但1%蛇床子挥发油和5%油酸合用,与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的促透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
作者:艾春媚;王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内毒素血症的病原体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G细菌)菌体细胞壁内的脂多糖(LSP)。它可在细菌死亡,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活菌也可以发疱形式将其释出。内毒素分为外源性(G细菌感染)及内源性,内源性内毒素即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由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过多,或经异常途径进入体循环所致。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并发内毒素血症占70%以上,并与肝功能的状态有明显相关性。内毒素血症一旦出现便可加速肝细胞的死亡,促进肝纤维化并使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HRS)、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提早出现。如能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内毒素血症,可防止肝硬化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病人寿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5~1996年间,采用益气健脾、化痰活瘀、通腑泻浊,清热解毒之克毒口服液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80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1 病例选择 病例选择标准:肝硬化失代偿期者;能坚持长期服药者;愿接受中药治疗者;肝性脑病二级以上者(sherlok五期分法);鲎试验(+)者。据以上标准共80人入选,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0岁,小者33岁;Tipps术后5例,脾切加分流者10例。
作者:王昊;申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科是肛肠专科病房,科内收治病人以痔、瘘居多,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对痔、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语言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探索。1 知识性 健康教育语言的知识性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1.1 护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特别是关于痔、瘘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等,以便能向病人讲授有效的防病知识。1.2 授课内容科学性作为护士要确保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仅要教会痔、瘘病人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做,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例如:混合痔手术后的病人,仅仅告诉他预防出血是不够的,还必须具体指导他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诸如卧床休息,手术后24 h不排大便,排便时勿久蹲努挣等。
作者:张利平;李凤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肩关节周围炎从其病变部位,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岗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及孟肱关节粘连症等,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1997~1999年笔者采用康力克通加按摩治疗本病67例,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67例中,男28例(占41.8%),女39例(占58.2%);右肩45例,双肩1例;大年龄为64岁,小年龄33岁,平均51.3岁;病程长3 a,短2周,平均为274 d。2 临床表现 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肩部麻木怕冷,夜间加重,严重时疼痛向颈部和肩胛部放射;肩周有压痛,粘连,关节活动受限。3 检查与诊断3.1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部疼痛,压痛,用力抗拒肱二头肌时症状更为明显,同时在腱鞘处常可有摩擦感。3.2 岗上肌肌腱炎肩峰大结节岗上肌止点处常有明显压痛,当上臂外展到60~120 °范围时可使疼痛加剧,过此范围则又无明显影响。3.3 肩峰下滑囊炎主要为肩关节外侧肩峰下疼痛和压痛明显,主动收缩三角肌时则疼痛加剧。3.4 泛发性肩周炎有几个肌腱病变,疼痛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尤以外展,外旋动作为甚,久之形成肩关节粘连症。
作者:何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徐长卿为萝(艹)/(摩)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n paniculatum(Bge.)Kitag的干燥根或根茎[1]。近年来,由于临床用量大,资源紧,价格高,一些经营者为谋取暴利,用价格低廉的萝(艹)/(摩)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1],充当徐长卿或掺入徐长卿中,笔者在入库检验中就发现过2起,现将二者比较鉴别如下:1 性状鉴别1.1 徐长卿根茎呈不规则柱形,有盘节,长0.5~3 cm,直径0.2~0.4 cm,四周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呈圆柱形,弯曲,长10~16 cm,直径0.1~0.15 cm;表面淡褐色或淡棕黄色,具微细的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细小,黄棕色,有粉性。气香,味辛。1.2 白薇根茎呈圆柱形,有结节,长1.5~5 cm,直径0.5~1.2 cm,上面可见数个圆形凹陷的茎痕,直径0.2~0.8 cm,有时可见茎基,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长5~20 cm,直径0.1~0.2 cm,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平滑或具有细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黄白色,中央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作者:谢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鉴别补阳还五丹中的大黄、川芎、黄芪、赤芍。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建立了四味中药简便、灵敏、可靠的TLC鉴别法。结论:方法可用于补阳还五丹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守尧;周本杰;汪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