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安
参麦注射液是在生脉饮的基础上,由中药人参、麦冬经超滤法制成的灭菌水溶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中医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展,其不良反应逐渐有所报道,应当引起重视。1 过敏性皮疹 李志华[1]报道1例,患者,女,29岁,护士。给病人静推50%葡萄糖+参麦注射液前,在排空气时,少许药液溅到手指上。约30 min后,局部皮肤出现散在丘疹、发痒;在给另一病人注射50%葡萄糖40 ml加参麦注射液6 ml,30 min后,手指片状丘疹,奇痒,丘疹逐渐满布颜面、躯干、腹部和四肢。及时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消失。 杨玲[2]报道1例患者,女,53岁。因跌伤致腰背部疼痛,转侧俯仰不便1 d入院。入院第50天自诉气短,乏力、自汗、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静滴10%葡萄糖250 ml加参麦注射液100 ml。滴入5 min后患者突然胸闷不适,不能言语,呼之不应,全身起散在的红色皮疹,面色潮红。立即停药,给氧,静注25%葡萄糖40 ml加地塞米松5 mg,肌注非那根25 mg。10 min后患者神志清楚,呼之能应,皮疹渐渐消退。2 过敏性休克 罗康[3]报道1例,患者,女,56岁,因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症入院。入院后中医治疗为主,配合静滴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但时有口燥咽干,夜寐不安等阴液不足之象,为此加用参麦注射液100 ml静滴。用药2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肢麻、头昏、胸闷、汗出、心悸、全身不适、呼吸困难、恐惧濒死感,诊断为参麦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输氧,静注肾上腺素0.5 mg,5% GS 20 ml+地塞米松5 mg,肌注异丙嗪25 mg,静滴5% GS 500 ml+氢化可的松300 mg。15 min后上述症状减轻,呼吸正常。治疗4 h后恢复正常。
作者:吴平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用药准确、安全和有效。我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品种繁多。鉴别中药材的真伪是中药人员的任务之一,现介绍鉴别半枝莲及其混品的特征。 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干燥全草,是常用草药之一,主要用于妇科,可代替益母草。而今多用于消肿止痛,抗癌。半枝莲主产在江苏,但在全国名为半枝莲的药材来源有三个科属的植物,现将出现的几种半枝莲原植物形态分别描述如下(见表1)。
作者:吴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防风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干燥根。由于近缘品种较多,市售商品颇为混乱。常见有同科植物川防风Ligusticum brachylobum Franch.和竹叶防风Seseli delavayi Franch的根。而竹叶防风的根叫云防风。笔者近来发现一种伪品,并进行了生药鉴定研究。鉴定为云防风。现将它的性状、显微特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 实验材料 药材来源于普里桥卫生院,经笔者鉴定为竹叶防风Seseli delavayi Franch的根即云防风。2 药材鉴别2.1 药材性状根细长,质较硬,易折断。表面较为平坦,红棕色或棕褐色。根头少有密集的环纹,顶端少有黑褐色纤维状物。气香,味微辛而湿。2.2 组织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皮层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窄,有类圆形油管,周围3~6个分泌细胞,油管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多,纤维化,呈放射状排列。见图1。3 结果分析 云防风为防风同科但不同属植物,不能当防风入药。它与正品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性状外观质粗较防风坚实,上端少有环纹及顶端少有黑色纤维状物;二是中柱薄壁细胞木质化增厚,韧皮部窄。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认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 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早在公元3世纪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酒渍服”。后来梁*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在其《本草经集注》中说:“宜丸不宜煮,得酒者良”。此后,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极易碎。”宋*陈师文等医家提出了菟丝子酒渍还需结合火制,相当于现代的“酒炙法”,其《和剂局方》中强调:“菟丝子,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昼夜,漉出蒸过,乘热杵为粗末,烘干。”元*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中也有类似记载:“酒浸,研焙,取末”。明*朱棣强调酒浸后炒用,其《普济方》中载:“菟丝子,洗净,用酒浸三宿,炒,杵末。”清*吴仪洛还强调酒制应密闭贮藏的要求,他在《本草从新》中曰:“菟丝子,拣去杂子,酒浸洗晒干,放瓷器内勿使出气,入煎剂,再微炒研破,若入丸,需另磨细末”《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作者:张德昌;曹谷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中风发病必根于气虚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的滋养和激发功能。正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阴平阳秘,在表可抵御六淫外邪侵袭,在内则无内生五邪之忧,疾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若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则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外易感受六淫之邪,内易滋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疾病发生,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亦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而不病者,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从发病年龄看,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经云:“丈夫五八肾气衰。”人身之气总统于元气,原气根于肾,赖肾中精气所化生。肾中精气虚少,精不化气,则元气生成不足,不能充于五脏,致五脏气化乏力,气虚日久,影响到血液的化生必致血虚,气血俱损则中风作矣。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所言:“人之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 中风的眩晕、肢麻等先兆症状亦与气虚息息相关。张景岳曰:“非风眩运,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热。”即《内经》所谓的“上虚则眩”。人体气血虚少,不能荣于脑,故而眩晕。《内经》又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气虚血行不畅,瘀滞于经脉,肢体失其气血之濡煦,故生麻木。即景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作者:刘轲;李珀;赵俊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为金银花两品系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RAPD标记方法对金银花两品系的DNA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分析可有效地用于金银花品种的分类与鉴别。
作者:于燕莉;石俊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抗癌止痛膏为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抗癌止痛的功效。主要应用于癌性疼痛,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安全。现将该药的制备工艺及临床治疗肺癌疼痛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1 处方组成 鼠妇、马钱子、血竭、生草乌、生南星、地鳖虫、五灵脂、皂角刺、冰片。2 制备方法 按一定比例称取上述药物。取鼠妇、血竭、生草乌、生南星、地鳖虫、五灵脂、皂角刺,研末过200目筛;残渣部分按煎煮法煮2次,滤液后浓缩至60 ml,将马钱子研末过200目筛。将凡士林加温熔化,加入上述各药粉及月桂氮卓酮、尼泊金乙脂,边加边搅拌,待凝时(35℃)加入冰片(过200目筛)搅匀即得。分装、贴签,20 g/盒,密闭,凉处保存。3 质量标准3.1 性状本品外观为血红色,质地细腻,稀稠适中,易于涂敷,稳定性好,基本达到1990版《中国药典》有关软膏剂下的各项要求。3.2 pH值 5.5~6.5。3.3 刺激性试验给自愿受试者上臂和大腿内侧涂敷本药,24 h内未见任何红肿、皮疹、发泡等刺激性症状。
作者:花海兵;沈伟生;费燕华;陈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妊,以其安全、有效、方便而被广泛利用。为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出血期,我院1998年起药物流产术后常规应用理血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将门诊符合药物流产条件自愿接受药物流产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8人,对照组62人,其中年龄大的40岁,小的19岁。两组年龄停经月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药流者服米非司酮25 mg,12 h/次,连用6次,服后1次药时同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见有完整的绒毛排出后,治疗组口服理血王2片,2次/d,共5 d。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口服维生素C 0.2 g,3次/d,共5 d。两组药流后8 d,15 d,42 d随访。1.3 对比指标阴道出血量,服用药流后1周内的阴道出血量与自身平素月经量相比,记录分为多于月经量、月经量、少于月经量;阴道出血时间,从阴道出血开始直至完全干净的持续时间。1.4 结果见表1。治疗组68例,失访2例;对照组62例,失访3例。2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妊,由于其安全、有效、方便,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其安全流产率达90%以上,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是药流术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出血量多,这样不仅给妇女带来不便,而且可诱发子宫内膜炎。我院1998年起在药流后用理血王治疗,不但减少了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而且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火妫;杨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保证牛黄清肺片的质量。方法:采用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结果:对本品处方中的六味药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论:该实验方法能有效控制牛黄清肺征产品的质量。
作者:赵明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从祖国医学外治法出发,着重介绍了黑膏药从基质到使用上的弱点,势必发展成橡皮膏的原因;从国外巴布剂的发展进程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分子工业的飞跃发展,一场由高分子基质代替天然基质变革已经到来;21世纪中国的中药橡皮膏必将采用高分子基质,并结合中国医学的优势,引进透皮促进技术和发热膏药,磁疗膏药的特技将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医学特色的新型膏药。
作者:唐良平;朱传先;张翼;游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的促透效果。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实验装置上,采用离体兔皮用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预处理后作透皮吸收试验。结果: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对1%双氯芬酸钠都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蛇床子挥发油比1%氮酮促透作用强1.6倍,但1%蛇床子挥发油和5%油酸合用,与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的促透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
作者:艾春媚;王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内毒素血症的病原体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G细菌)菌体细胞壁内的脂多糖(LSP)。它可在细菌死亡,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活菌也可以发疱形式将其释出。内毒素分为外源性(G细菌感染)及内源性,内源性内毒素即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由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过多,或经异常途径进入体循环所致。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并发内毒素血症占70%以上,并与肝功能的状态有明显相关性。内毒素血症一旦出现便可加速肝细胞的死亡,促进肝纤维化并使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HRS)、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提早出现。如能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内毒素血症,可防止肝硬化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病人寿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5~1996年间,采用益气健脾、化痰活瘀、通腑泻浊,清热解毒之克毒口服液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80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1 病例选择 病例选择标准:肝硬化失代偿期者;能坚持长期服药者;愿接受中药治疗者;肝性脑病二级以上者(sherlok五期分法);鲎试验(+)者。据以上标准共80人入选,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0岁,小者33岁;Tipps术后5例,脾切加分流者10例。
作者:王昊;申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药血竭消炎、镇痛的作用。方法:大鼠琼脂肉芽肿实验,小鼠耳郭肿胀实验及扭体反应实验。结果:血竭可明显抑制大鼠琼脂肉芽肿的形成(P<0.01)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P<0.01),明显抑制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P<0.01)。结论:血竭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
作者:向金莲;张路晗;程睿;张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糖浆剂系指含有中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这种液体制剂成分复杂,含有许多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蔗糖以及一些中药提取成分(蛋白质,粘液汁等),微生物极易滋生,繁殖,使药品腐败变质,所以中药糖浆剂的防腐问题是影响其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在中药糖浆剂的生产过程中综合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或防止微生物污染,抑制或杀灭已污染的微生物,从而保证制剂质量。1 生产原料 由于植物性中药材极易被土壤中和空气中的一些容易引起发霉的霉菌如青霉菌,酵母菌等污染,所以经鉴定合格可作为原料使用的中药材,必须按规定洗净并进行干燥,一般采用气流干燥,隧道式干燥机,以及远红外干燥,微波干燥等。2 生产辅料2.1 水由于微生物生存繁殖需要多种矿物质,如硫、磷、铁等,其中有一些仅需微量即足,一般天然水中所含的少量杂质,即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所以制备过程中应采用饮用水,蒸馏水,注射用水或去离子水。
作者:马先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材的品质质量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药材来自农、牧、渔、矿产品,来源广,品种复杂,产地采收加工、长途运输、储藏保管多个环节,以及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都对中药材的品质质量有一定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检验鉴定、检查中发现,影响中药材品质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伪充真或掺杂使假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私有成分的增加(主要是个体经销),在金钱的驱使下,以伪充真,掺杂使假者甚众,其品种已上百种。经研究分析有以下8种情况。1.1 同源掺伪主要是一些同科属,不同种植物相同部位切制成饮片混入正品药材中,如木香(菊科),同科植物越南木香、祁木香充木香等,同源掺伪品种特别多,占掺伪品种约70%以上。1.2 形似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的动植物切制成饮片假冒正品药材。它们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只是外形,色泽相似。如石竹科瓦草,百合科龙须菜,多刺龙须菜,鸢尾科白射干等须根冒充白前。1.3 染色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泽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冒充正品药材。如用高良姜煮水,将川续断科川断饮片染成金黄色冒充黄芩等。1.4 纯加工品掺伪选择适当的材料加粘合剂模压成型,切片冒充正品药材。如用茯苓屑、细向砂、山芋粉等复合加工冒充茯苓。
作者:邹影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明代集大成的《本草纲目》将中国本草学推上了一个巅峰。然而《本草纲目》是否将此前丰富的药学资料搜罗无遗了呢?近年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还有若干成书于《本草纲目》以前的本草书并不为李时珍所知。其中属于孤本、迄今尚未被世人广为知晓的《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就是其中之一。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以下简称《仙制药性》)八卷,今国内仅有明万历壬午(公元1582年)陈氏积善堂刻本,原系已故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栖芬书室所藏,今归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善本库珍藏。 《仙制药性》为二层楼(分上下两层)版式,粗黑口,左右双边。版心书名《仙制药性》。其书无序跋目录。卷末有“万历壬午岁孟秋陈氏积善堂梓行”牌记。据此,该书编成之年的下限是1582年,比李时珍《本草纲目》终问世之年(1593年)还要早11年。该书引用成书年代晚的当数明*陈嘉谟《本草蒙荃》(1565年)。此外还有明*郑宁《药性要略大全》(1545年)。因此,其成书之年当在1565~1582年之间,即嘉靖末至万历初期。 该书卷首署名为:“先师太乙仙人雷雷公炮制/后学江人冰鉴王文洁汇校/书林积善堂少湖陈孙安梓行”。其中首出的“太乙仙人雷雷公”不过是托名(“雷公炮制”在明代颇有声誉),殿后的陈孙安是出版商,中间的王文洁才是本书的编辑者。
作者:郑金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9岁,因患胆结石多年,常常出现疼痛等症状,服用消炎利胆片,症状缓和后停药月余,近期又出现疼痛症状,在我院开得消炎利胆片(批号991117,广州军区龙华制药厂生产),首日服用3次,2片/次,无任何不适。次日早晨6时左右服用2片,近11时自觉皮肤瘙痒,并未在意,14时左右继续服药2片,约过1 h,全身瘙痒症状加重,继而全身皮肤呈现粟粒样红色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以躯体及四肢更为显著,即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药物过敏,停药。立即按常规服用扑尔敏片,肌注地塞米松针5 mg,症状减轻,至次日6时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停药1 d后,再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又出现过敏症状。换服舒胆通未出现上述反应。2 讨论 消炎利胆片是由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中药制成,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道炎症,出现药疹等皮肤不良反应,临床未见过报道。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消炎利胆片后停药,近期服用此药结果出现过敏史,其发病机理,可以认为是消炎利胆片引起的继发免疫反应,患者第一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初次接触抗原,有致敏淋巴细胞产生,体内开始产生相应的抗体,先是IgM,后是IgG,然而抗体效价低,数量少,亲和力也低,是原发免疫应答,为致敏阶段,当时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约月余,再次接触同一抗原,虽剂量不变,却很快产生大量的IgG为主的特异性高效价抗体,维持时间长,亲和力强,此为反应阶段,致敏细胞即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招引大小吞噬细胞前来围聚,血管通透性增加,于是出现局部红肿,药疹等过敏症状。消炎利胆片会引皮肤过敏反应不多见,更何况是在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所发生,较难引起重视。本例提示:过敏体质倾向患者,使用消炎利胆片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作者:乔小云;张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中医基础学》“七情致病”的讲授中,通过结合古典文学《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三国演义》的“三气周瑜”,《红楼梦》的“林黛玉之死”等内容进行教学,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能赋深奥的理论于浅显有趣的故事中,使学生易于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修养。
作者:伍利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牛舌头”是当地(鄂西北地区)一植物叶的俗称。其根俗名土大黄。叶可食,在冬季采食尤佳。每次食用时先于开水中浸一下,然后去水炒食或凉拌食用均可。每次不可多食。其根,当地在治大便燥结时用之。另外,地方上过去通常在年除夕那一天,用其植物全体配其它几味草药一起粉碎煮汁给牛洗口。 此植物在近水及湿地等处较多。多年生草本。根比较粗大,主根直径一般2 cm左右,主根上散在少量的较长的须根;黄色或土黄色。基生叶丛生。有长柄,较大的植株叶柄可长达25 cm左右甚至以上。叶片长椭圆形,长23 cm的叶片其中部宽7 cm左右。其基部椭圆形或似带楔形,先端钝;叶缘全缘;叶脉为羽状网脉(图1)。
作者:骆传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祖国医学认为“肺为娇脏”,主要是从肺的生理、病理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的,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主气属卫,为宗气出入之所,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助心治节,合皮毛而煦泽肌肤。故《素问》说:“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所以肺之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肺为娇脏者,因其不耐寒热,又为呼吸之气道,直接与外界沟通。所以外感时邪及肺痨之病,首先犯肺;又,肺气贯百脉与他脏密切相关,故他脏有病,也常累及于肺。其发病因素,归纳起来,一是外邪侵入,二是内伤累及,这两类与现代医学观点大致是吻合的。 肺的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外界空气中的氧经弥散进入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肺是与外界直接沟通的脏器,所以大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包括理、化和生物性致病因子均可直接进入肺部,许多职业性肺部疾病,是由于吸入工业粉尘所致;大气污染,吸烟也已被公认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和肺部癌肿的主要病因。因此“病从鼻入”对于肺部疾病来说,不能不引起重视。正常人每昼夜出入肺部的气体量约为10立方米左右,可见肺部遭受各种外界侵袭的机会有多么大了。因此,呼吸道感染机会较多,正如古人所讲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更需要指出的是,肺循环同各个脏器都有密切联系,肺朝百脉,各个脏器发生病变,都可以影响肺脏。临床实践证明,各种疾病在肺部的表现,现在越来越多,如转移性肺癌,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节病等等,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完全发现。所以《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作者:苏志峨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