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金莲;张路晗;程睿;张晓华
笔者自1985~1998年共收治了十二指肠损伤病人12例,通过临床诊断分析,放射拍片检查,及早手术处理并辅以中药大承气汤治疗,术前口服泛影葡胺和术中胃管注入美蓝液检查,避免了漏诊和误诊及手术并发症。治愈率较高。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在7~62岁之间;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3例;球部损伤3例,降部损伤6例,水平部损伤2例,升部损伤1例;伴后腹膜血肿9例,肝破裂2例,左肾挫伤或挫裂伤5例,肋骨骨折血气胸3例。除3例医源损伤外,伴其他损伤发生率几乎100%。1.2 诊断十二指肠由于它位于右侧腹膜后,位置深,临床上受损的机率较少,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膜刺激征和剧烈的腰病。本组有6例表现为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剧烈腰痛3例,有4例腹腔穿刺有阳性体征发现。7例作了腹部拍片,仅2例见膈下有游离气体,6例右肾周围有气体征,腰大肌模糊,3例作了口服泛影葡胺胃十二指肠检查,3例病人均见泛影葡胺从十二指肠破损处流出,2例因肝破裂在术中发现。有2例因腹膜刺激征在剖腹探查术中发现,2例术中十二指肠周围无黄染和捻发热,仅有血肿而怀疑十二指肠损伤而作了美蓝液胃管注入可见十二指肠破损周围被染成暗紫色,2例术中漏诊,术后发现后再手术。2 治疗方法2.1 手术方式早期的十二指肠手术操作主要指伤后6~12 h以内,损伤较轻,污染少的可以做1期修补加积极的引流。12 h以后损伤严重的十二指肠损伤除作一定的修补和引流外主要是作转流术即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本组12例病人,4例作了1期修补,其中有1例修补失败后再作了转流术。2例作了修补加转流术。3例作了十二指肠造瘘持续负压吸引加转流术。3例医源性损伤均作了转流术。
作者:乐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I的干燥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等,为临床上的常用药。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今出近道蔡州者,长大柔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近年来,笔者在工作中,常碰到同属植物的红牛膝,土牛膝,同科的麻牛膝,石竹科白牛膝以及爵床科植物末膝马蓝的根作为牛膝用。现将牛膝及出现较多的伪品,从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供参考。1 性状鉴别 见表1。2 显微鉴别 各品种粉末中薄细胞中所含的草酸钙结晶形状的不同,可作为鉴别的方法之一。见表2。3 理化鉴别 苋科植物含有皂甙及甾酮类化合物,可利用牛膝及伪品成分中分子结构不同,对荧光反应,显色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不同,而帮助我们鉴别之。鉴别方法1,取鉴别品的断面置紫外灯(365 nm)下观察,而后再加1%氢氧化钠(牛膝)或加1%的氢氧化铵(伪品)后观察其色泽的变化。鉴别方法2,取鉴别品粉末置白瓷板上,滴加2滴冰醋酸及1~2滴浓硫酸,观察颜色反应,结果见表3。
作者:朱美莲;王惠萍;桑雅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明代集大成的《本草纲目》将中国本草学推上了一个巅峰。然而《本草纲目》是否将此前丰富的药学资料搜罗无遗了呢?近年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还有若干成书于《本草纲目》以前的本草书并不为李时珍所知。其中属于孤本、迄今尚未被世人广为知晓的《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就是其中之一。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以下简称《仙制药性》)八卷,今国内仅有明万历壬午(公元1582年)陈氏积善堂刻本,原系已故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栖芬书室所藏,今归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善本库珍藏。 《仙制药性》为二层楼(分上下两层)版式,粗黑口,左右双边。版心书名《仙制药性》。其书无序跋目录。卷末有“万历壬午岁孟秋陈氏积善堂梓行”牌记。据此,该书编成之年的下限是1582年,比李时珍《本草纲目》终问世之年(1593年)还要早11年。该书引用成书年代晚的当数明*陈嘉谟《本草蒙荃》(1565年)。此外还有明*郑宁《药性要略大全》(1545年)。因此,其成书之年当在1565~1582年之间,即嘉靖末至万历初期。 该书卷首署名为:“先师太乙仙人雷雷公炮制/后学江人冰鉴王文洁汇校/书林积善堂少湖陈孙安梓行”。其中首出的“太乙仙人雷雷公”不过是托名(“雷公炮制”在明代颇有声誉),殿后的陈孙安是出版商,中间的王文洁才是本书的编辑者。
作者:郑金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牛舌头”是当地(鄂西北地区)一植物叶的俗称。其根俗名土大黄。叶可食,在冬季采食尤佳。每次食用时先于开水中浸一下,然后去水炒食或凉拌食用均可。每次不可多食。其根,当地在治大便燥结时用之。另外,地方上过去通常在年除夕那一天,用其植物全体配其它几味草药一起粉碎煮汁给牛洗口。 此植物在近水及湿地等处较多。多年生草本。根比较粗大,主根直径一般2 cm左右,主根上散在少量的较长的须根;黄色或土黄色。基生叶丛生。有长柄,较大的植株叶柄可长达25 cm左右甚至以上。叶片长椭圆形,长23 cm的叶片其中部宽7 cm左右。其基部椭圆形或似带楔形,先端钝;叶缘全缘;叶脉为羽状网脉(图1)。
作者:骆传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应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与用川芎嗪治疗4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X2=7.285 7,P<0.01)。结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可靠。
作者:朱玲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女萎,萎蕤应是两个不同的品种。通过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女萎、《名医别录》等女萎——萎蕤,是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 (Mill.) Druce的根茎;《新修本草》等女萎,为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的茎。
作者:吴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抗癌止痛膏为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抗癌止痛的功效。主要应用于癌性疼痛,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安全。现将该药的制备工艺及临床治疗肺癌疼痛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1 处方组成 鼠妇、马钱子、血竭、生草乌、生南星、地鳖虫、五灵脂、皂角刺、冰片。2 制备方法 按一定比例称取上述药物。取鼠妇、血竭、生草乌、生南星、地鳖虫、五灵脂、皂角刺,研末过200目筛;残渣部分按煎煮法煮2次,滤液后浓缩至60 ml,将马钱子研末过200目筛。将凡士林加温熔化,加入上述各药粉及月桂氮卓酮、尼泊金乙脂,边加边搅拌,待凝时(35℃)加入冰片(过200目筛)搅匀即得。分装、贴签,20 g/盒,密闭,凉处保存。3 质量标准3.1 性状本品外观为血红色,质地细腻,稀稠适中,易于涂敷,稳定性好,基本达到1990版《中国药典》有关软膏剂下的各项要求。3.2 pH值 5.5~6.5。3.3 刺激性试验给自愿受试者上臂和大腿内侧涂敷本药,24 h内未见任何红肿、皮疹、发泡等刺激性症状。
作者:花海兵;沈伟生;费燕华;陈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药血竭消炎、镇痛的作用。方法:大鼠琼脂肉芽肿实验,小鼠耳郭肿胀实验及扭体反应实验。结果:血竭可明显抑制大鼠琼脂肉芽肿的形成(P<0.01)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P<0.01),明显抑制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P<0.01)。结论:血竭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
作者:向金莲;张路晗;程睿;张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为金银花两品系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RAPD标记方法对金银花两品系的DNA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分析可有效地用于金银花品种的分类与鉴别。
作者:于燕莉;石俊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1部治疗肺痨的专书。出版于1345年的宋元时代(元至正5年)。全书仅立1卷,载有医论和10首系列治痨方剂。该书作者葛可久,元代长洲(今江苏吴县市)人,生于1305年,卒于1353年。出身于世医家庭,其父葛应雷系当地名医。葛可久幼承庭训,“学业医道,考究方脉”。《明外史本传》谓其“名与金华朱丹溪埒”。葛可久另两部著作:《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皆已散失。 《十药神书》对肺痨病病机、治法的论述及其10首良方的创设,对后世肺痨治疗学和营养疗法的发展以及虚劳病治法的完善,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1 摆脱墨守局方的时风流弊 由于宋代活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医学著述增多。宋政府组织集体编著医籍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剂局方》先后由官方出版颁定。医生治病皆照书选方,因循守旧,处方用药墨守成规,形成固泥于“局方”的时代流弊。直至元代,医者习以温补燥热之剂疗疾,病家喜服温热之药,权贵之士依然沿袭晋唐吞服“常生不老”的金石。这些对于肺痨病的治疗,形成了极为不利的氛围。葛可久非常明智地认识到温燥药邪致害是加重肺痨病,甚至促使死亡的重要因素。他在书中医论部分论述:由于时医“不究其源,不通其治”,以温热之剂“妄投乱进”,不知“大热则愈竭其内”,药助火势,上则“呕血吐痰”,“颊红面白,口干咽燥”;下则“小便白浊,遗精盗汗”;中则“饮食难进”,损及肺脾肾三脏,以致“气力全无”,成不可遏之势。于是,在书中果断地明确立论:滋阴润燥,填精益损,乃肺痨病的基本治则。这种以滋润填益为主的疗法,在当时习用温燥的时代背景下,可谓“离经叛道”之举了。然而正是这种切中疾病特定性而产生的治疗学理论、方法,挣脱了当时医界机械唯心治疗学的羁绊,具有扭转学术舵向的历史意义。使后世医家治痨“自不致概以六味开手矣”。
作者:张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肩关节脱位,在全身关节脱位中发病率高,其中以前脱位常见。其整复手法临床上有许多种,整复手法的选择与疗效的好坏密切相关。自1995~1999年,作者对肩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进行了综合观察,其中以传统的两种常用手法,即仰卧推顶法和拔伸足蹬法[1]较好,且此两种方法相比,仰卧推顶法疗效更可靠。现将此两种整复手法对比观察结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6例,男78例,女48例;年龄大73岁,小12岁,平均39.2岁;左侧59例,右侧67例;其中孟下脱位86例,喙突下脱位36例,锁骨下脱位4例;均为闭合性脱位,且不合并同侧肩关节周围骨折。伤后至就诊时间短30 min,长5 d。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A,B两组。A组63例,采用仰卧推顶法;B组63例,采用拔伸足蹬法。2 治疗方法2.1 复位手法 2.1.1 仰卧推顶法患者仰卧,一助手位于患者健侧肩外上方,并用一布单绕过患侧腋下固定患者上身,另一助手握患肢肘及腕部作对抗牵引,同时将患肢慢慢外展外旋。此时位于患肢内侧的术者,用双手拇指抵于脱位的肱骨头用力向外上方推顶并内旋肩关节,同时令助手将患肢内收内旋,即可复位。2.1.2 拔伸足蹬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的伤侧,用两手握住伤肢腕部,并用足跟伸入患侧腋下(右侧脱位,术者用右足;左侧脱位,术者用左足),另一腿伸直站地,然后双手牵引患肢,先使患肢外展外旋,再使其内收内旋,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孟内,当有肱骨头回纳感觉时,即可复位。2.2 固定方法两组复位成功后,均用胸壁绷带固定法,前臂用颈腕带悬托于胸前,固定2~3周。
作者:赵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较常见的一种男科疾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浊或伴有会阴、小腹、腰等部位疼痛。一般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疗法有一定优势。笔者运用完带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外科学》中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1.2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年龄22~60岁,平均36岁;病程4个月~10 a,平均2 a。2 治疗方法 本次所有病例均采用江阴天江药厂生产的免煎中药饮片。完带汤加减药物组成:山药、白术、苍术、赤芍、党参、车前子、柴胡、荆芥、陈皮、鱼腥草、马鞭草、失笑散、六一散。1剂/d,30 d为1疗程,共观察治疗2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消失,连续2次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小于10个/HP,为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大于10个/HP而小于20个/HP,为显效;症状及体征减轻,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有减少,卵磷脂小体含量有增加,为有效;症状、体征、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卵磷脂小体含量均无改善,为无效。3.2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
作者:唐志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保证牛黄清肺片的质量。方法:采用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结果:对本品处方中的六味药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论:该实验方法能有效控制牛黄清肺征产品的质量。
作者:赵明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过敏性紫癜”是因过敏性毛细血管炎引起皮下出血的一种皮肤表现。发生过敏的原因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病、食物及药物过敏反应有关。好发于春夏之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述本病的资料较为分散,可以归纳在“葡萄疫”范围之内。如《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生遍体。”笔者于1993-03~1998-10以来,运用自拟加味大补阴丸治疗“过敏性紫癜”42例,经临床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42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小者8岁,年龄大者45岁,其中发病时间长的6个月,短的7 d,本组病例30例在治疗前曾接受过西药抗过敏和激素治疗等。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42例患者均有发疹、瘀斑,其中17例伴有低热、咽干、便秘等;8例伴有水泡或血泡;16例伴有口腔粘膜,齿龈出血;25例仅见于下肢;17例见于全身。主要体征:局部或全身紫红色出血点,色泽鲜红或融合成片,反复出现新疹,舌质红或舌尖红,少苔或黄苔,脉弦细或细数。
作者:邱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临床症状为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我院1996年研制的“复方止痒液”用于阴道外阴冲洗,同时配合西药治疗阴道炎85例,临床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1996-01~1999-01门诊就诊病人中确诊为阴道炎的患者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年龄大的58岁,小的16岁,平均年龄37岁。2 诊断标准 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的为滴虫性阴道炎;找到念珠菌的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找到线索细胞的为细菌性阴道病;绝经后称老年性阴道炎。3 给药方法3.1 中西医结合组选用具有消炎、止痒、燥湿的中药制剂“复方止痒液”冲洗阴道外阴,1次/d,10次为1个疗程。辅以西药,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0.4 g冲洗后放入阴道;念珠菌性阴道炎用制霉菌素50万u冲洗后放入阴道;细菌性阴道病用四环素0.25 g,灭滴灵0.2 g冲洗后放入阴道;老年性阴道炎用乙芪酚0.5 mg,四环素0.25 g冲洗后放入阴道。3.2 对照组给药念珠菌性阴道炎用2%碳酸氢钠冲洗阴道外,余均用1∶5 000高猛酸钾液冲洗阴道,阴道用药同中西医结合组。
作者:杨丽英;吴火妫;吴春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材的品质质量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药材来自农、牧、渔、矿产品,来源广,品种复杂,产地采收加工、长途运输、储藏保管多个环节,以及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都对中药材的品质质量有一定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检验鉴定、检查中发现,影响中药材品质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伪充真或掺杂使假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私有成分的增加(主要是个体经销),在金钱的驱使下,以伪充真,掺杂使假者甚众,其品种已上百种。经研究分析有以下8种情况。1.1 同源掺伪主要是一些同科属,不同种植物相同部位切制成饮片混入正品药材中,如木香(菊科),同科植物越南木香、祁木香充木香等,同源掺伪品种特别多,占掺伪品种约70%以上。1.2 形似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的动植物切制成饮片假冒正品药材。它们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只是外形,色泽相似。如石竹科瓦草,百合科龙须菜,多刺龙须菜,鸢尾科白射干等须根冒充白前。1.3 染色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泽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冒充正品药材。如用高良姜煮水,将川续断科川断饮片染成金黄色冒充黄芩等。1.4 纯加工品掺伪选择适当的材料加粘合剂模压成型,切片冒充正品药材。如用茯苓屑、细向砂、山芋粉等复合加工冒充茯苓。
作者:邹影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原为妊娠腹痛而设。笔者用于治疗多种肾系病证,疗效亦佳。现举数案并讨论于下。1 特发性水肿 张某某,女,51岁,1996-05-03初诊。双下肢浮肿10 a余,多次查尿常规均正常,服西药利尿剂肿可暂轻,但停药辄复发。诊见形体较胖,胫踝浮肿,按之凹陷,脘痞纳呆,小便短涩,舌淡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涩。查尿Rt、血Rt、肾功能、肝功能、血T3、T4、TSH、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均无异常;立卧水试验(+)。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中医诊断为阴水。证属水停血瘀,脾气亏虚。治以利水化瘀,益气健脾。当归芍药散合春泽汤加减: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6 g,茯苓30 g,白术15 g,泽泻15 g,猪苓15 g,桂枝6 g,党参10 g,陈皮10 g。服6剂后,小便量增多,足踝肿明显减轻,脘痞消失。上方出入继服24剂,胫踝浮肿全消,小便调畅。随访3 a未复发。2 肾盂肾炎合并肾积水 杜某某,女,44岁,1997-06-18初诊。腰痛,尿频尿痛反复发作3 a,因工作烦劳加重6 d。诊见腰痛,以右侧为著,尿频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平素月经色黑有块,两目下黯黑,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滑。右肾区叩击痛(+)。查尿Rt:PRO±,BLD+2,WBC+2,粗颗粒管型少许;12 h尿沉渣计数:RBC 2.20×106个,WBC 2.000×1010个,管型1.2×104个;B超:右肾集合系统光点分离,探及1.5 cm×0.8 cm无回声暗区;腹部平片未见泌尿系结石及占位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肾盂肾炎合并肾积水。中医诊断为劳淋。证属下焦湿热,饮停血瘀。治以清利湿热,化饮祛瘀。当归芍药散合石韦散加减:当归10 g,赤芍30 g,川芎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15 g,石韦30 g,瞿麦15 g,车前子15 g,冬葵子30 g,白花蛇舌草30 g,滑石30 g,甘草5 g。服12剂。尿频尿痛消失,仍腰酸痛,目下暗黑,上方去瞿麦、滑石、白花蛇舌草,加大黄6 g,土鳖虫10 g,桃仁10 g,杜仲10 g,川断10 g,怀牛膝10 g。服30剂,腰痛消失,小便通畅,目黯减轻,月经正常。复查尿Rt、双肾B超无异常;12 h尿沉渣计数正常。随访2 a未复发。
作者:齐岭山;贾士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黄芪精口服液由中药黄芪提取为主要成分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补气养血,固本止汗的功能。对久病气血两亏,神衰四肢乏力有良好治疗作用。笔者临床发现1例病人服用后引起不良反应,特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55岁,腰脊酸痛多年,经CT确诊为腰椎4/5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髓核摘除术,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随诊6个月,腰部酸胀反复发作,给予追风活络胶囊口服。随后改服黄芪精口服液10 ml/次,2次/d,第2 d上肢出现淡红色丘疹,上下唇起水泡,喉头水肿,伴瘙痒感,立即停药,皮肤科诊为药疹,给予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等抗过敏治疗。2 d后复诊症状明显改善。5 d后症状消失。又因面色萎黄,纳呆就诊,门诊诊为“胃脘痛”。用四物汤加黄芪、党参、甘草3剂。服后诉有轻度心悸、胸闷、头晕等。考虑其病史,去黄芪,改加淮山药,连服5剂,心悸等症基本消失,病情好转。
作者:沈和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在调配工作中,发现有的医生在处方中将北沙参与南沙参不区别应用,如果药剂人员在处方调配中不作认真审核区别,极易造成混用,直接影响到方剂组合功用和用药的准确性。北沙参出于《本草汇方》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南沙参出于《本经逢原》来源于桔梗科植物。现将二者的性状形态功能主治应用加以区别。1 性状鉴别[1]1.1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5 cm,直径0.4~1.2 cm。表面淡黄色,略粗糙,偶有残留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较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而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1.2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杏叶沙参的干燥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 cm,直径0.8~3 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面多留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无臭味微甘。2 功能与主治[1]2.1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2.2 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咳,干咳痰粘,气阴不足烦热口干。3 讨论 二者来源于不同植物,性状有别,始载而有先后。皆有养阴清肺之功,并不宜和藜芦同用。然北沙参养阴润肺之力较强。南沙参清肺祛痰之功较胜。《中国药典》Ⅰ部将两者分别收载,则说明两者必有别,在临床上必须认真区别,合理应用。以保证用药安全准确,更好地提高疗效。
作者:黄应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优选固天泉胶囊中石菖蒲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石菖蒲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正交优选。结果:挥发油的提取得率与加水量、浸泡时间关系不大,而与提取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加水量8倍,浸泡时间1 h,提取时间6 h为佳工艺。
作者:汤道权;金磊;殷放宙;张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