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敬
中药糖浆剂系指含有中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这种液体制剂成分复杂,含有许多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蔗糖以及一些中药提取成分(蛋白质,粘液汁等),微生物极易滋生,繁殖,使药品腐败变质,所以中药糖浆剂的防腐问题是影响其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在中药糖浆剂的生产过程中综合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或防止微生物污染,抑制或杀灭已污染的微生物,从而保证制剂质量。1 生产原料 由于植物性中药材极易被土壤中和空气中的一些容易引起发霉的霉菌如青霉菌,酵母菌等污染,所以经鉴定合格可作为原料使用的中药材,必须按规定洗净并进行干燥,一般采用气流干燥,隧道式干燥机,以及远红外干燥,微波干燥等。2 生产辅料2.1 水由于微生物生存繁殖需要多种矿物质,如硫、磷、铁等,其中有一些仅需微量即足,一般天然水中所含的少量杂质,即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所以制备过程中应采用饮用水,蒸馏水,注射用水或去离子水。
作者:马先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1部治疗肺痨的专书。出版于1345年的宋元时代(元至正5年)。全书仅立1卷,载有医论和10首系列治痨方剂。该书作者葛可久,元代长洲(今江苏吴县市)人,生于1305年,卒于1353年。出身于世医家庭,其父葛应雷系当地名医。葛可久幼承庭训,“学业医道,考究方脉”。《明外史本传》谓其“名与金华朱丹溪埒”。葛可久另两部著作:《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皆已散失。 《十药神书》对肺痨病病机、治法的论述及其10首良方的创设,对后世肺痨治疗学和营养疗法的发展以及虚劳病治法的完善,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1 摆脱墨守局方的时风流弊 由于宋代活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医学著述增多。宋政府组织集体编著医籍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剂局方》先后由官方出版颁定。医生治病皆照书选方,因循守旧,处方用药墨守成规,形成固泥于“局方”的时代流弊。直至元代,医者习以温补燥热之剂疗疾,病家喜服温热之药,权贵之士依然沿袭晋唐吞服“常生不老”的金石。这些对于肺痨病的治疗,形成了极为不利的氛围。葛可久非常明智地认识到温燥药邪致害是加重肺痨病,甚至促使死亡的重要因素。他在书中医论部分论述:由于时医“不究其源,不通其治”,以温热之剂“妄投乱进”,不知“大热则愈竭其内”,药助火势,上则“呕血吐痰”,“颊红面白,口干咽燥”;下则“小便白浊,遗精盗汗”;中则“饮食难进”,损及肺脾肾三脏,以致“气力全无”,成不可遏之势。于是,在书中果断地明确立论:滋阴润燥,填精益损,乃肺痨病的基本治则。这种以滋润填益为主的疗法,在当时习用温燥的时代背景下,可谓“离经叛道”之举了。然而正是这种切中疾病特定性而产生的治疗学理论、方法,挣脱了当时医界机械唯心治疗学的羁绊,具有扭转学术舵向的历史意义。使后世医家治痨“自不致概以六味开手矣”。
作者:张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内毒素血症的病原体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G细菌)菌体细胞壁内的脂多糖(LSP)。它可在细菌死亡,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活菌也可以发疱形式将其释出。内毒素分为外源性(G细菌感染)及内源性,内源性内毒素即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由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过多,或经异常途径进入体循环所致。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并发内毒素血症占70%以上,并与肝功能的状态有明显相关性。内毒素血症一旦出现便可加速肝细胞的死亡,促进肝纤维化并使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HRS)、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提早出现。如能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内毒素血症,可防止肝硬化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病人寿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5~1996年间,采用益气健脾、化痰活瘀、通腑泻浊,清热解毒之克毒口服液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80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1 病例选择 病例选择标准:肝硬化失代偿期者;能坚持长期服药者;愿接受中药治疗者;肝性脑病二级以上者(sherlok五期分法);鲎试验(+)者。据以上标准共80人入选,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0岁,小者33岁;Tipps术后5例,脾切加分流者10例。
作者:王昊;申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较常见的一种男科疾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浊或伴有会阴、小腹、腰等部位疼痛。一般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疗法有一定优势。笔者运用完带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外科学》中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1.2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年龄22~60岁,平均36岁;病程4个月~10 a,平均2 a。2 治疗方法 本次所有病例均采用江阴天江药厂生产的免煎中药饮片。完带汤加减药物组成:山药、白术、苍术、赤芍、党参、车前子、柴胡、荆芥、陈皮、鱼腥草、马鞭草、失笑散、六一散。1剂/d,30 d为1疗程,共观察治疗2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消失,连续2次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小于10个/HP,为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大于10个/HP而小于20个/HP,为显效;症状及体征减轻,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有减少,卵磷脂小体含量有增加,为有效;症状、体征、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卵磷脂小体含量均无改善,为无效。3.2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
作者:唐志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国家,同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失去早期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故提高这一部分人的疗效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多,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现综述如下。1 辨证分型治疗 中晚期食管癌属中医“噎膈”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脏腑虚损、情志失调、酒食失节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阻于食道而成。辨证分为痰气交阻、瘀血内结、气虚阳微、津亏热结等证型分别施治。如陈玉锟[1]等辨证分为四型:痰气交阻型,以启膈散(丹参、沙参、茯苓、郁金各15 g,砂仁、川贝各9 g,杵头糠5 g)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以通幽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各15 g,桃仁10 g,红花、升麻、炙甘草各6 g)加减治疗;津亏热结型,以五汁安中饮(梨汁、藕汁、牛乳、生姜汁、韭汁不拘量频服)加减治疗;气虚阳微型,以补气运脾汤加减(人参、黄芪各30 g,茯苓、白术各15 g,半夏、陈皮、砂仁、甘草各6 g,生姜3 g,大枣5枚)治疗。梁剑波[2]临床辨证分为二型:瘀血凝滞,交阻气道,以自拟消瘀解结饮(急性子、土鳖虫、石菖蒲、川贝、郁金各10 g,王不留行、丹参、南沙参各15 g,当归、桃仁、红花各5 g治之,还可辅以牛乳韭汁丹参饮同服;痰瘀凝结、气虚津亏,以自拟育阴消结饮(花旗参、当归、石斛、赤芍各10 g,黄芪、生地、花粉、丹参各15 g,蜣螂虫3只,田七末、桃仁各5 g)清水煎服,或兼服急性蚤甘丸、生鹅血等。汪松兰等[3]则辨证为三型:津亏热结者用五汁安中饮加减,锡类散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痰气交阻者用通幽汤加减,启膈散加味;气阴两虚者用参麦加开关散、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作者:户汶柱;邓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参麦注射液是在生脉饮的基础上,由中药人参、麦冬经超滤法制成的灭菌水溶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中医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展,其不良反应逐渐有所报道,应当引起重视。1 过敏性皮疹 李志华[1]报道1例,患者,女,29岁,护士。给病人静推50%葡萄糖+参麦注射液前,在排空气时,少许药液溅到手指上。约30 min后,局部皮肤出现散在丘疹、发痒;在给另一病人注射50%葡萄糖40 ml加参麦注射液6 ml,30 min后,手指片状丘疹,奇痒,丘疹逐渐满布颜面、躯干、腹部和四肢。及时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消失。 杨玲[2]报道1例患者,女,53岁。因跌伤致腰背部疼痛,转侧俯仰不便1 d入院。入院第50天自诉气短,乏力、自汗、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静滴10%葡萄糖250 ml加参麦注射液100 ml。滴入5 min后患者突然胸闷不适,不能言语,呼之不应,全身起散在的红色皮疹,面色潮红。立即停药,给氧,静注25%葡萄糖40 ml加地塞米松5 mg,肌注非那根25 mg。10 min后患者神志清楚,呼之能应,皮疹渐渐消退。2 过敏性休克 罗康[3]报道1例,患者,女,56岁,因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症入院。入院后中医治疗为主,配合静滴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但时有口燥咽干,夜寐不安等阴液不足之象,为此加用参麦注射液100 ml静滴。用药2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肢麻、头昏、胸闷、汗出、心悸、全身不适、呼吸困难、恐惧濒死感,诊断为参麦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输氧,静注肾上腺素0.5 mg,5% GS 20 ml+地塞米松5 mg,肌注异丙嗪25 mg,静滴5% GS 500 ml+氢化可的松300 mg。15 min后上述症状减轻,呼吸正常。治疗4 h后恢复正常。
作者:吴平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介绍疏肝颗粒剂的制备、质控标准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处方比例经提取挥发油、水煎醇沉等工艺制备成颗粒剂。口服,20 g/次,3次/d,3个月为1疗程,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本品制备工艺简便,临床应用表明,本品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
作者:马涵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牛舌头”是当地(鄂西北地区)一植物叶的俗称。其根俗名土大黄。叶可食,在冬季采食尤佳。每次食用时先于开水中浸一下,然后去水炒食或凉拌食用均可。每次不可多食。其根,当地在治大便燥结时用之。另外,地方上过去通常在年除夕那一天,用其植物全体配其它几味草药一起粉碎煮汁给牛洗口。 此植物在近水及湿地等处较多。多年生草本。根比较粗大,主根直径一般2 cm左右,主根上散在少量的较长的须根;黄色或土黄色。基生叶丛生。有长柄,较大的植株叶柄可长达25 cm左右甚至以上。叶片长椭圆形,长23 cm的叶片其中部宽7 cm左右。其基部椭圆形或似带楔形,先端钝;叶缘全缘;叶脉为羽状网脉(图1)。
作者:骆传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4-10~1999-10,笔者用自拟增液润肠饮治疗习惯性便秘10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5例均是门诊病人,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短1 a,长15 a。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便秘诊断依据:①排便时间延长,3 d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经肠镜或 X 线钡剂灌肠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2 治疗方法 增液润肠饮组成:党参30 g,火麻仁(打碎)30 g,郁李仁15 g,柏子仁15 g,肉苁蓉15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随证加味:气虚者加白术50 g,北芪30 g;血虚者加何首乌30 g,熟地30 g;阳虚者加熟附子10 g,炮姜10 g;便血者加槐花15 g,地榆15 g;腹痛较剧者加砂仁(后下)10 g,香附15 g。1剂/d,水煎服,留渣复煎,分早晚2次服,15 d 为1疗程,多治疗3疗程。
作者:叶成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以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在18~32岁,自述阴道不规则出血,时轻时重,淋漓不断,面色少华而颧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2 治疗方法 乌鸡白凤丸(广州陈李济或北京同仁堂生产)1丸,口服,1次/d,30 d为1疗程。固漏饮(自拟方)[1]:当归、川芎各3 g,黄芪、熟地、乌贼骨各30 g,白芍15 g,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各10 g。水煎服(自月经来潮第7 d开始服),1剂/d,日服3次,一般病人需服固漏饮3~24剂。3 治疗结果 56例每治每验。用药1个疗程,均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正常。随访3~6个月未复发。4 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是妇女中常见的月经病之一。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子宫出血。分无排卵型功血和排卵型功血两种,前者以排卵功能发生障碍,好发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后者系黄体功能失调,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出血时间长或淋漓不止。 乌鸡白凤丸为乌骨鸡,白芍、丹参、香附、当归、黄芪、生熟地等药组成;固漏饮为当归、川芎、黄芪、熟地、乌贼骨、白芍、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等药组成。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具有益气、养血、调经、止血、止带等功效。本文用于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数,使出凝血时间正常,改善毛细血管脆性,故可治本病。
作者:吴斯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考察木糖剂量及稀释倍数对木糖吸收实验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三种剂量的木糖,并进行500和250倍的稀释,测定大鼠尿中木糖排出量。结果:确定佳实验条件:剂量为1.5 mg/kg-1,稀释倍数为250倍。结论:在选定的条件下对蒙药那仁-满都拉可促进小肠对木糖的吸收。成
作者:盛惟;黎明;杨志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腕部扭挫伤是由于跌仆时手掌或手背着地或用力过猛迫使腕部过度背伸,掌屈及旋转活动引起韧带、筋膜的扭伤或撕裂,伤后腕部肿痛或酸痛无力,功能障碍,X线未见异常,是骨伤科常见病。我们使用自拟活血舒筋膏治疗腕部扭挫伤3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均为腕部扭挫伤病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小者6岁,大者67岁;6~15岁15例,16~49岁18例,50岁以上3例;1 d 内就诊者18例,1~3 d 就诊者15例,4~7 d 内就诊者3例。2 治疗方法2.1 药物(活血舒筋膏) 当归60 g,生地、大黄各120 g,羌活90 g,白芷、赤芍、独活、乳香、没药、木瓜各60 g,血竭40 g,冰片5 g。2.2 用法以上诸药(除血竭、冰片外)粉碎,过120目筛,血竭、冰片单研,过120目筛,混匀,用蜂蜜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敷于患处,更换1次/3~5 d。2.3 治疗方法依据不同的损伤机理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腕部扭伤分为背伸型及屈曲型两类。治疗时首先在腕部作抚摩、揉、捏等手法,再拿住拇指及第1掌骨自外向里摇晃数次并作拔伸牵引。对于背伸型损伤将该药膏敷于腕背侧,并用胶布固定于稍屈曲位,对于屈曲型损伤,将该药膏敷于腕掌侧并用胶布固定于稍背伸位。
作者:李祥运;李喜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简述了中药发药交待中应正确指导患者服药、服量、正确的煎煮方法、服药与饮食、日常工作的关系,强调中药调剂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和重视中药发药交待。
作者:曾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针对目前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现状,对中草药肾毒性做一综合概述;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从药性、引起肾毒性的临床表现、原因及毒性机制四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肾毒性的中草药大多为辛、苦味药,且有程度不一的毒性;临床表现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常见;过量服食导致中毒是引起中草药肾毒性的主要原因;毒性机制以直接损害肾小管及肾小球为主;结论:中草药肾毒性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认识,及时做好相应的解救及预防措施。
作者:鲍思蔚;刘皋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牵引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上除手术疗法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主要方法。由于牵引和手法是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之一,疗效和疗程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牵引方法与疗效疗程的影响进行了观察,总结出倒悬旋扳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以症状、体征及CT片为诊断依据,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5例,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即:A组105例以倒悬旋扳法为主要治疗手段;B组100例以平牵+手法治疗主要治疗手段;C组100例以三维立体牵引(快牵)为主要治疗手段。2 治疗步骤 倒悬自重牵引,采用黄石市健身医疗器械厂生产的DKQ-Ⅱ型和WKQ-Ⅲ型牵引床作为牵引器械,可缓慢地将人体倒悬与地面垂直成90°,此时可利用人体自重进行腰椎牵引;用推、扳、揉等法放松腰大肌,腰骶肌及臀大肌,并点拔肾俞、环跳、秩边等穴位;腰部后引伸;左右旋转斜扳;弹拨臀大肌及梨状肌;拍击腰骶部;用按、揉、一指禅推等法行放松性手法。治疗完毕后嘱患者腰围固定卧床休息2 h,1次/2 d,10~20 min/次。3 疗效评定与结果3.1 疗效评定标准腰腿痛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减轻,功能基本正常为显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与治疗前相同或稍有好转为无效。3.2 治疗结果见表1。
作者:严金林;桂志雄;方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腰椎是日常生活负重大、活动多、支持人体上半身重量的部位。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起协调作用和缓冲作用。由于承受压力较大,损伤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几年来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实践,采用推拿加中药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性54例,女性30例;发病年龄20~30岁者占13例,30~40岁者占30例,40~50岁者占29例,50岁以上占12例。1.2 诊断依据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病史。下腰部疼痛,腰部倾斜,跛行,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或单侧坐骨神经痛。检查:腰椎侧弯、平扳、后凸畸形、棘间及椎旁压痛、向臀及下肢放射痛、梨状肌压痛、4字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肌测定减弱或消失、患肢肌肉松弛或萎缩。X线检查:椎体侧弯、棘突偏斜、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不等宽或狭窄。CT检查示椎间盘突出。2 治疗方法2.1 推拿方法患者俯卧,从两侧的肩中俞起推至腰骶部,用拇指指面、大小鱼际或掌根反复推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拨肌腱、揉肌群,解除肌痉挛。再按肩中俞、肾俞、肝俞、脾俞、秩边、环跳、风市、委中、承山等穴(交换使用),达到通行气血,舒通经络。令助手牵引患者双下肢,持续牵抖同时,行腰骶部叠掌闪掌法2次。其后抬腿过伸、旋转端腰,屈膝屈髋旋转抬腿过伸而结束手法。达到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移,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松懈粘连的神经根和肌纤组织。
作者:杨文华;杨春花;吴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黄芪精口服液由中药黄芪提取为主要成分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补气养血,固本止汗的功能。对久病气血两亏,神衰四肢乏力有良好治疗作用。笔者临床发现1例病人服用后引起不良反应,特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55岁,腰脊酸痛多年,经CT确诊为腰椎4/5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髓核摘除术,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随诊6个月,腰部酸胀反复发作,给予追风活络胶囊口服。随后改服黄芪精口服液10 ml/次,2次/d,第2 d上肢出现淡红色丘疹,上下唇起水泡,喉头水肿,伴瘙痒感,立即停药,皮肤科诊为药疹,给予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等抗过敏治疗。2 d后复诊症状明显改善。5 d后症状消失。又因面色萎黄,纳呆就诊,门诊诊为“胃脘痛”。用四物汤加黄芪、党参、甘草3剂。服后诉有轻度心悸、胸闷、头晕等。考虑其病史,去黄芪,改加淮山药,连服5剂,心悸等症基本消失,病情好转。
作者:沈和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青木香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于木香项下作为别名,《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为历代本草记载的土青木香。由于木香与青木香药名相近,容易混淆,加上《名医别录》把青木香列于木香项下作为别名,历代本草所称的青木香均指菊科的木香,以致在个别地区出现混称的现象,现将木香与青木香的性状鉴别介绍如下。1 木香 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 cm,直径0.5~5 cm。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2 青木香 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略弯曲,长3~15 cm,直径0.5~1.5 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粗糙不平,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淡黄色,木部宽广,射线类白色,放射状排列,形成层环明显,黄棕色。气香特异,味苦。 综上所述,青木香并非是木香之别名,青木香有乃是历代本草所称的土青木香。
作者:陈坤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臁疮是中医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由于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是当前医学关注的疑难病之一。《本草纲目》药物条目下的附方是李时珍自历代医药典籍到民间验方、效方,广搜博采,反复验证,删繁去复辑录而成,具有较可靠的临床实效,正日益受到现代临床的重视[1]。本文分析其治疗臁疮附方的特点,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加深对《本草纲目》用药规律及其科学性的认识,以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臁疮服务。1 治法特点 《本草纲目》附方中共33个治疗臁疮的方剂,均为外治方剂,由于臁疮位置表浅,局部给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且患者全身情况往往较好,故局部用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 剂型特点 在《本草纲目》治疗臁疮的33个附方中,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外治剂型,其中有油膏贴敷(15方)、洗药结合药物贴敷疗法(11方)、围药(2方)、药粉(7方)、隔纸膏贴(3方)、隔叶贴敷(3方)、烟熏法(2方)、缠缚法(2方)、鸡肫皮外敷(1方)、熏洗剂(1方)等。其特点是:2.1 多用油膏制剂(近1/2) 据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研究,油膏可提供适合创面愈合的环境。现代医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由Winter[2]首先提出了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Knighton[3]发现有关伤口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表明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随创口大气含氧量的降低而增加。因此目前认为,为创面创造一个湿润而无大气氧的愈合环境,则更有利于创面毛细血管增生,避免结痂,加快表皮细胞移动,促进溃疡创面尽早愈合。油膏恰能提供这样一个湿润密闭乏氧的有利于创面愈合的局部环境。
作者:陈会苓;刘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测定蒙药六味安消胶囊中总蒽醌及游离蒽醌的含量。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游离蒽醌回收率为(99.306 7±1.605 8)%,CV%=1.62;总蒽酯回收率为(102.32±0.130 8)%,CV%=0.13。独立测定5次,变异系数分别为CV%=1.28,CV%=3.28。结论:该方法选择性好,准确度高,可有效控制本品质量。
作者:包保全;巴根那;娜仁花;杨明霞;何明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