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增液润肠饮治疗习惯性便秘105例

叶成德

关键词:润肠, 治疗方法, 诊断疗效标准, 排便时间延长, 钡剂灌肠检查, 现报告如下, 习惯性便秘, 器质性疾病, 临床资料, 中医病证, 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平均年龄, 门诊病人, 干燥, 中医药, 炙甘草, 郁李仁, 熟附子, 肉苁蓉
摘要:自1994-10~1999-10,笔者用自拟增液润肠饮治疗习惯性便秘10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5例均是门诊病人,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短1 a,长15 a。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便秘诊断依据:①排便时间延长,3 d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经肠镜或 X 线钡剂灌肠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2 治疗方法 增液润肠饮组成:党参30 g,火麻仁(打碎)30 g,郁李仁15 g,柏子仁15 g,肉苁蓉15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随证加味:气虚者加白术50 g,北芪30 g;血虚者加何首乌30 g,熟地30 g;阳虚者加熟附子10 g,炮姜10 g;便血者加槐花15 g,地榆15 g;腹痛较剧者加砂仁(后下)10 g,香附15 g。1剂/d,水煎服,留渣复煎,分早晚2次服,15 d 为1疗程,多治疗3疗程。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草药肾毒性概述

    目的:针对目前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现状,对中草药肾毒性做一综合概述;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从药性、引起肾毒性的临床表现、原因及毒性机制四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肾毒性的中草药大多为辛、苦味药,且有程度不一的毒性;临床表现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常见;过量服食导致中毒是引起中草药肾毒性的主要原因;毒性机制以直接损害肾小管及肾小球为主;结论:中草药肾毒性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认识,及时做好相应的解救及预防措施。

    作者:鲍思蔚;刘皋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豆异黄酮研究概况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植物雌激素,研究显示它在人和动物体内有雌激素样作用,因此对绝经期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不足而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有治疗作用。另外,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大豆异黄酮中染料木素的抗癌作用也被不少学者研究证实,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其抗癌作用的机理。

    作者:周玲;苏黎红;侯金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应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与用川芎嗪治疗4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X2=7.285 7,P<0.01)。结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可靠。

    作者:朱玲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痰灵口服液中愈创木酚含量

    目的:建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痰灵口服液中愈创木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柱,流动相为0.5%三乙胺与0.5%磷酸的水溶液-乙腈(100∶18);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67%,相对偏差RSD为1.05%(n=5)。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黄威;赵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按摩加康力克通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7例

    肩关节周围炎从其病变部位,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岗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及孟肱关节粘连症等,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1997~1999年笔者采用康力克通加按摩治疗本病67例,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67例中,男28例(占41.8%),女39例(占58.2%);右肩45例,双肩1例;大年龄为64岁,小年龄33岁,平均51.3岁;病程长3 a,短2周,平均为274 d。2 临床表现 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肩部麻木怕冷,夜间加重,严重时疼痛向颈部和肩胛部放射;肩周有压痛,粘连,关节活动受限。3 检查与诊断3.1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部疼痛,压痛,用力抗拒肱二头肌时症状更为明显,同时在腱鞘处常可有摩擦感。3.2 岗上肌肌腱炎肩峰大结节岗上肌止点处常有明显压痛,当上臂外展到60~120 °范围时可使疼痛加剧,过此范围则又无明显影响。3.3 肩峰下滑囊炎主要为肩关节外侧肩峰下疼痛和压痛明显,主动收缩三角肌时则疼痛加剧。3.4 泛发性肩周炎有几个肌腱病变,疼痛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尤以外展,外旋动作为甚,久之形成肩关节粘连症。

    作者:何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近况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国家,同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失去早期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故提高这一部分人的疗效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多,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现综述如下。1 辨证分型治疗 中晚期食管癌属中医“噎膈”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脏腑虚损、情志失调、酒食失节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阻于食道而成。辨证分为痰气交阻、瘀血内结、气虚阳微、津亏热结等证型分别施治。如陈玉锟[1]等辨证分为四型:痰气交阻型,以启膈散(丹参、沙参、茯苓、郁金各15 g,砂仁、川贝各9 g,杵头糠5 g)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以通幽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各15 g,桃仁10 g,红花、升麻、炙甘草各6 g)加减治疗;津亏热结型,以五汁安中饮(梨汁、藕汁、牛乳、生姜汁、韭汁不拘量频服)加减治疗;气虚阳微型,以补气运脾汤加减(人参、黄芪各30 g,茯苓、白术各15 g,半夏、陈皮、砂仁、甘草各6 g,生姜3 g,大枣5枚)治疗。梁剑波[2]临床辨证分为二型:瘀血凝滞,交阻气道,以自拟消瘀解结饮(急性子、土鳖虫、石菖蒲、川贝、郁金各10 g,王不留行、丹参、南沙参各15 g,当归、桃仁、红花各5 g治之,还可辅以牛乳韭汁丹参饮同服;痰瘀凝结、气虚津亏,以自拟育阴消结饮(花旗参、当归、石斛、赤芍各10 g,黄芪、生地、花粉、丹参各15 g,蜣螂虫3只,田七末、桃仁各5 g)清水煎服,或兼服急性蚤甘丸、生鹅血等。汪松兰等[3]则辨证为三型:津亏热结者用五汁安中饮加减,锡类散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痰气交阻者用通幽汤加减,启膈散加味;气阴两虚者用参麦加开关散、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作者:户汶柱;邓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增液润肠饮治疗习惯性便秘105例

    自1994-10~1999-10,笔者用自拟增液润肠饮治疗习惯性便秘10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5例均是门诊病人,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短1 a,长15 a。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便秘诊断依据:①排便时间延长,3 d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经肠镜或 X 线钡剂灌肠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2 治疗方法 增液润肠饮组成:党参30 g,火麻仁(打碎)30 g,郁李仁15 g,柏子仁15 g,肉苁蓉15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随证加味:气虚者加白术50 g,北芪30 g;血虚者加何首乌30 g,熟地30 g;阳虚者加熟附子10 g,炮姜10 g;便血者加槐花15 g,地榆15 g;腹痛较剧者加砂仁(后下)10 g,香附15 g。1剂/d,水煎服,留渣复煎,分早晚2次服,15 d 为1疗程,多治疗3疗程。

    作者:叶成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牛蒡子高产栽培技术

    牛蒡子,又叫大力子、恶实,为菊科2 a生深根性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以果实、根、茎叶入药。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可治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根能清热解毒、疏风利咽。主产于山东、河北、吉林、辽宁、浙江等省。现将牛蒡子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性 牛蒡适应性强,野生于山区坡地、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沟边路旁比较肥沃的土壤中,较耐盐碱,在轻盐碱地也能正常生长。耐寒、耐旱、怕涝。喜温暖湿润气候,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近壤土为佳。生长期需水较多,4~5月植株生长迟缓,7~8月温暖湿润的雨季生长迅速。花期6~7月,果期9~10月。2 栽培技术2.1 选地与整地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播种前深耕30 cm左右,耙细整平。

    作者:李桂兰;袁美升;刘华瑞;毕胜;于崇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肾小球肾炎饮食调理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免疫性炎症,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以青中年多见。临床典型症状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浮肿、高血压等。病情轻者可自行痊愈,慢性肾炎可持续20~30 a,呈相对稳定和缓慢发展状态,发展恶化迅速的可于数日内进入尿毒症期。肾炎多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等证的范畴。如在采用中药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并结合食用一些食疗方,可以很好地控制高血压,纠正体内异常代谢,减轻水肿及肾脏的负担,从而延长进入肾功能衰竭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饮食原则1.1 热量供给患者足够热量,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宜,每天约2 000~2 400 Kcal,碳水化物和脂肪为热量主要来源。1.2 蛋白质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确定蛋白质的摄入量。在肾功能代偿期间,肾功能损害尚不严重,对大量蛋白尿者可每天供给蛋白质70~80 g,其中优质蛋白质占50%以上,总量不宜超过1 g/kg/d,因大量蛋白质可造成肾脏的高血流、高灌注,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如肾功能减退,出现氮质血症时,应给予低蛋白饮食,每日40 g以下,这样有利于残余肾单位的保留。1.3 碳水化合物宜多吃淀粉类、糖类食物,如麦淀粉、藕粉、山药、蜂蜜、白糖等。这些食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增加肾脏负担。1.4 无机盐水肿和高血压病人,应限制食盐摄入量,2~3 g/d;水肿严重的给予无盐饮食,同时定期检查血钾、钠水平;有贫血者多补充铁。

    作者:汪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消炎利胆片致药疹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9岁,因患胆结石多年,常常出现疼痛等症状,服用消炎利胆片,症状缓和后停药月余,近期又出现疼痛症状,在我院开得消炎利胆片(批号991117,广州军区龙华制药厂生产),首日服用3次,2片/次,无任何不适。次日早晨6时左右服用2片,近11时自觉皮肤瘙痒,并未在意,14时左右继续服药2片,约过1 h,全身瘙痒症状加重,继而全身皮肤呈现粟粒样红色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以躯体及四肢更为显著,即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药物过敏,停药。立即按常规服用扑尔敏片,肌注地塞米松针5 mg,症状减轻,至次日6时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停药1 d后,再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又出现过敏症状。换服舒胆通未出现上述反应。2 讨论 消炎利胆片是由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中药制成,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道炎症,出现药疹等皮肤不良反应,临床未见过报道。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消炎利胆片后停药,近期服用此药结果出现过敏史,其发病机理,可以认为是消炎利胆片引起的继发免疫反应,患者第一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初次接触抗原,有致敏淋巴细胞产生,体内开始产生相应的抗体,先是IgM,后是IgG,然而抗体效价低,数量少,亲和力也低,是原发免疫应答,为致敏阶段,当时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约月余,再次接触同一抗原,虽剂量不变,却很快产生大量的IgG为主的特异性高效价抗体,维持时间长,亲和力强,此为反应阶段,致敏细胞即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招引大小吞噬细胞前来围聚,血管通透性增加,于是出现局部红肿,药疹等过敏症状。消炎利胆片会引皮肤过敏反应不多见,更何况是在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所发生,较难引起重视。本例提示:过敏体质倾向患者,使用消炎利胆片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作者:乔小云;张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浅谈研究发展中药制剂学意义

    2000-06,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学习班。中医药学界同仁对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广泛讨论,笔者受益匪浅。下面就中药制剂学意义阐述自己的浅薄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促进中药制剂学的发展。 中药制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论述中药复方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中药制剂学之所以发展迅速,并在国内外医药行业享有盛誉,就是因为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的巧妙结合,将中药复方制成剂型新颖、口感舒适、服用方便、疗效佳的现代复方制剂,为人们防病治病、康复保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中医汤剂的治疗效果,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接受中药治疗,为祖国医学发展成全新的中医学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中药制剂学不仅在剂型改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新药开发、寻求中药新的药效学方面更显示出它的科学性、实用性。新药开发,资源匮乏,工艺复杂,成本居高不下,令开发商望而却步。中药制剂学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经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单味或复方进行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分离,再根据临床需要制成颗粒、口服液等制剂。这一过程,只要设备、技术等条件具备,可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这种新药开发研究既缩短了研究周期,降低了药物成本,又合理挖掘了天然药物,克服了合成药的毒副作用,丰富了药用资源。如:美国加州大学在对艾滋病的研究中发现有300种中草药可抗此病,中国抗肿瘤的中华灵芝宝口服液,以及具堕胎作用的天花粉针剂等,均属新药开发之列。

    作者:韩生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加味大补阴丸治疗过敏性紫癜42例

    “过敏性紫癜”是因过敏性毛细血管炎引起皮下出血的一种皮肤表现。发生过敏的原因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病、食物及药物过敏反应有关。好发于春夏之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述本病的资料较为分散,可以归纳在“葡萄疫”范围之内。如《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生遍体。”笔者于1993-03~1998-10以来,运用自拟加味大补阴丸治疗“过敏性紫癜”42例,经临床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42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小者8岁,年龄大者45岁,其中发病时间长的6个月,短的7 d,本组病例30例在治疗前曾接受过西药抗过敏和激素治疗等。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42例患者均有发疹、瘀斑,其中17例伴有低热、咽干、便秘等;8例伴有水泡或血泡;16例伴有口腔粘膜,齿龈出血;25例仅见于下肢;17例见于全身。主要体征:局部或全身紫红色出血点,色泽鲜红或融合成片,反复出现新疹,舌质红或舌尖红,少苔或黄苔,脉弦细或细数。

    作者:邱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完带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8例

    慢性前列腺炎是较常见的一种男科疾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浊或伴有会阴、小腹、腰等部位疼痛。一般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疗法有一定优势。笔者运用完带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外科学》中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1.2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年龄22~60岁,平均36岁;病程4个月~10 a,平均2 a。2 治疗方法 本次所有病例均采用江阴天江药厂生产的免煎中药饮片。完带汤加减药物组成:山药、白术、苍术、赤芍、党参、车前子、柴胡、荆芥、陈皮、鱼腥草、马鞭草、失笑散、六一散。1剂/d,30 d为1疗程,共观察治疗2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消失,连续2次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小于10个/HP,为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大于10个/HP而小于20个/HP,为显效;症状及体征减轻,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有减少,卵磷脂小体含量有增加,为有效;症状、体征、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数、卵磷脂小体含量均无改善,为无效。3.2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

    作者:唐志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疏肝颗粒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介绍疏肝颗粒剂的制备、质控标准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处方比例经提取挥发油、水煎醇沉等工艺制备成颗粒剂。口服,20 g/次,3次/d,3个月为1疗程,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本品制备工艺简便,临床应用表明,本品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

    作者:马涵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强脑益肾治疗中风痴呆临床观察及护理

    近年来我们应用强脑益肾方法治疗中风痴呆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符合下列诊断要求:继发于中风以后的中老年患者,发病突然或呈阶段性加重,可伴有肢体不遂,偏身麻木等中风症状;有典型的痴呆症状主要表现神志迟钝,遇事善忘,定向不能,理解多误,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表情淡漠,抑郁呆痴,语言不利或沉默不语,思维力差,四肢麻木伴行动迟缓,自知力差;符合1986年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会议上拟定的肾虚诊断标准;CT检查显示有“脑实质内多发性软化灶”者。1.2 病例分析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9~75岁,平均62.8岁。病程1个月至2 a。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思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和定向障碍22例;计算力减退25例;伴有明显情感障碍者19例,包括强笑强哭6例。沉默呆滞10例,欢快或躁狂者3例。本组病例多见有神经衰弱症,较多见的头晕、头痛12例,睡眠障碍20例,情绪不稳14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肾虚证状,其中腰脊酸痛29例,胫膝软30例,耳鸣或聋15例,发脱齿摇19例,尿后余沥不尽28例。本组病例中伴有偏瘫或偏身麻木等中风症状者27例,其中半身不遂16例,口舌歪斜18例,语言不利12例,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22例。舌诊所见,舌红10例,舌淡12例,兼见舌暗10例,苔薄白或白腻16例,苔黄腻14例。脉弦滑16例,两尺脉弱6例。本组30例经CT检查均显示有脑实质内多发性软化灶。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2例,高血脂26例。

    作者:姜慧芳;赵月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妇血康冲剂治疗妇产科血证疗效观察

    妇产科血证是妇产科的常见病。由各种原因引起,如人流术及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过多、产后恶露不绝、上环后出血、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等所致出血。我院采用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滇桂艾纳香的妇血康冲剂治疗妇产科血证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我院自1999-10~2000-05-80例门诊病例用药后情况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80例患者年龄小21岁,大56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人流术及药物流产后出血过多12例,产后子宫出血6例,产后恶露不绝16例,上环后出血10例,月经过多或月经期延长22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出血8例。将上述各种疾病各取2例为对照组,其他为治疗组。即治疗组66例,对照组14例。2 治疗方法 治疗组66例给予妇血康冲剂冲服,3次/d,10 g/次。有炎症患者加服氟哌酸,3次/d,0.2 g/次。对照组14例,给予止血芳酸片口服3次/d,0.5 g/次。有炎症者加服氟哌酸3次/d,0.2 g/次。7 d 为1个疗程。3 效果 治疗组66例,完全止血56例,占84.8%;出血量明显减少8例,占12%;出血量无明显变化2例,占32%;总有效率96.8%。对照组14例,完全止血10例,占71.4%,出血量明显减少2例,占14.3%;出血量无明显变化2例,占14.3%;总有效率85.9%。显然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

    作者:傅红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术辅以大承气汤治疗十二指肠损伤12例报道

    笔者自1985~1998年共收治了十二指肠损伤病人12例,通过临床诊断分析,放射拍片检查,及早手术处理并辅以中药大承气汤治疗,术前口服泛影葡胺和术中胃管注入美蓝液检查,避免了漏诊和误诊及手术并发症。治愈率较高。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在7~62岁之间;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3例;球部损伤3例,降部损伤6例,水平部损伤2例,升部损伤1例;伴后腹膜血肿9例,肝破裂2例,左肾挫伤或挫裂伤5例,肋骨骨折血气胸3例。除3例医源损伤外,伴其他损伤发生率几乎100%。1.2 诊断十二指肠由于它位于右侧腹膜后,位置深,临床上受损的机率较少,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膜刺激征和剧烈的腰病。本组有6例表现为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剧烈腰痛3例,有4例腹腔穿刺有阳性体征发现。7例作了腹部拍片,仅2例见膈下有游离气体,6例右肾周围有气体征,腰大肌模糊,3例作了口服泛影葡胺胃十二指肠检查,3例病人均见泛影葡胺从十二指肠破损处流出,2例因肝破裂在术中发现。有2例因腹膜刺激征在剖腹探查术中发现,2例术中十二指肠周围无黄染和捻发热,仅有血肿而怀疑十二指肠损伤而作了美蓝液胃管注入可见十二指肠破损周围被染成暗紫色,2例术中漏诊,术后发现后再手术。2 治疗方法2.1 手术方式早期的十二指肠手术操作主要指伤后6~12 h以内,损伤较轻,污染少的可以做1期修补加积极的引流。12 h以后损伤严重的十二指肠损伤除作一定的修补和引流外主要是作转流术即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本组12例病人,4例作了1期修补,其中有1例修补失败后再作了转流术。2例作了修补加转流术。3例作了十二指肠造瘘持续负压吸引加转流术。3例医源性损伤均作了转流术。

    作者:乐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对药典中菟丝子炮制方法商榷

    我们认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 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早在公元3世纪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酒渍服”。后来梁*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在其《本草经集注》中说:“宜丸不宜煮,得酒者良”。此后,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极易碎。”宋*陈师文等医家提出了菟丝子酒渍还需结合火制,相当于现代的“酒炙法”,其《和剂局方》中强调:“菟丝子,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昼夜,漉出蒸过,乘热杵为粗末,烘干。”元*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中也有类似记载:“酒浸,研焙,取末”。明*朱棣强调酒浸后炒用,其《普济方》中载:“菟丝子,洗净,用酒浸三宿,炒,杵末。”清*吴仪洛还强调酒制应密闭贮藏的要求,他在《本草从新》中曰:“菟丝子,拣去杂子,酒浸洗晒干,放瓷器内勿使出气,入煎剂,再微炒研破,若入丸,需另磨细末”《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作者:张德昌;曹谷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防风伪品云防风生药鉴定

    防风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干燥根。由于近缘品种较多,市售商品颇为混乱。常见有同科植物川防风Ligusticum brachylobum Franch.和竹叶防风Seseli delavayi Franch的根。而竹叶防风的根叫云防风。笔者近来发现一种伪品,并进行了生药鉴定研究。鉴定为云防风。现将它的性状、显微特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 实验材料 药材来源于普里桥卫生院,经笔者鉴定为竹叶防风Seseli delavayi Franch的根即云防风。2 药材鉴别2.1 药材性状根细长,质较硬,易折断。表面较为平坦,红棕色或棕褐色。根头少有密集的环纹,顶端少有黑褐色纤维状物。气香,味微辛而湿。2.2 组织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皮层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窄,有类圆形油管,周围3~6个分泌细胞,油管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多,纤维化,呈放射状排列。见图1。3 结果分析 云防风为防风同科但不同属植物,不能当防风入药。它与正品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性状外观质粗较防风坚实,上端少有环纹及顶端少有黑色纤维状物;二是中柱薄壁细胞木质化增厚,韧皮部窄。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石通胶囊中大黄不同提取工艺探讨

    通过大黄多种提取工艺的比较(水温浸法,乙醇回流法,水温浸-乙醇回流法),以大黄素为指标成分,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大黄素提取率,寻求生产胆石通胶囊大黄合适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用水温浸-乙醇回流法提取大黄浸膏,能降低胆石通胶囊对大黄生药内控含量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大批量生产。

    作者:林宗玲;李倚岳;黄树亮;陈卡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