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玲;李倚岳;黄树亮;陈卡佳
参麦注射液是在生脉饮的基础上,由中药人参、麦冬经超滤法制成的灭菌水溶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中医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展,其不良反应逐渐有所报道,应当引起重视。1 过敏性皮疹 李志华[1]报道1例,患者,女,29岁,护士。给病人静推50%葡萄糖+参麦注射液前,在排空气时,少许药液溅到手指上。约30 min后,局部皮肤出现散在丘疹、发痒;在给另一病人注射50%葡萄糖40 ml加参麦注射液6 ml,30 min后,手指片状丘疹,奇痒,丘疹逐渐满布颜面、躯干、腹部和四肢。及时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消失。 杨玲[2]报道1例患者,女,53岁。因跌伤致腰背部疼痛,转侧俯仰不便1 d入院。入院第50天自诉气短,乏力、自汗、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静滴10%葡萄糖250 ml加参麦注射液100 ml。滴入5 min后患者突然胸闷不适,不能言语,呼之不应,全身起散在的红色皮疹,面色潮红。立即停药,给氧,静注25%葡萄糖40 ml加地塞米松5 mg,肌注非那根25 mg。10 min后患者神志清楚,呼之能应,皮疹渐渐消退。2 过敏性休克 罗康[3]报道1例,患者,女,56岁,因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症入院。入院后中医治疗为主,配合静滴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但时有口燥咽干,夜寐不安等阴液不足之象,为此加用参麦注射液100 ml静滴。用药2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肢麻、头昏、胸闷、汗出、心悸、全身不适、呼吸困难、恐惧濒死感,诊断为参麦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输氧,静注肾上腺素0.5 mg,5% GS 20 ml+地塞米松5 mg,肌注异丙嗪25 mg,静滴5% GS 500 ml+氢化可的松300 mg。15 min后上述症状减轻,呼吸正常。治疗4 h后恢复正常。
作者:吴平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药血竭消炎、镇痛的作用。方法:大鼠琼脂肉芽肿实验,小鼠耳郭肿胀实验及扭体反应实验。结果:血竭可明显抑制大鼠琼脂肉芽肿的形成(P<0.01)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P<0.01),明显抑制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P<0.01)。结论:血竭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
作者:向金莲;张路晗;程睿;张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免疫性炎症,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以青中年多见。临床典型症状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浮肿、高血压等。病情轻者可自行痊愈,慢性肾炎可持续20~30 a,呈相对稳定和缓慢发展状态,发展恶化迅速的可于数日内进入尿毒症期。肾炎多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等证的范畴。如在采用中药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并结合食用一些食疗方,可以很好地控制高血压,纠正体内异常代谢,减轻水肿及肾脏的负担,从而延长进入肾功能衰竭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饮食原则1.1 热量供给患者足够热量,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宜,每天约2 000~2 400 Kcal,碳水化物和脂肪为热量主要来源。1.2 蛋白质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确定蛋白质的摄入量。在肾功能代偿期间,肾功能损害尚不严重,对大量蛋白尿者可每天供给蛋白质70~80 g,其中优质蛋白质占50%以上,总量不宜超过1 g/kg/d,因大量蛋白质可造成肾脏的高血流、高灌注,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如肾功能减退,出现氮质血症时,应给予低蛋白饮食,每日40 g以下,这样有利于残余肾单位的保留。1.3 碳水化合物宜多吃淀粉类、糖类食物,如麦淀粉、藕粉、山药、蜂蜜、白糖等。这些食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增加肾脏负担。1.4 无机盐水肿和高血压病人,应限制食盐摄入量,2~3 g/d;水肿严重的给予无盐饮食,同时定期检查血钾、钠水平;有贫血者多补充铁。
作者:汪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以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在18~32岁,自述阴道不规则出血,时轻时重,淋漓不断,面色少华而颧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2 治疗方法 乌鸡白凤丸(广州陈李济或北京同仁堂生产)1丸,口服,1次/d,30 d为1疗程。固漏饮(自拟方)[1]:当归、川芎各3 g,黄芪、熟地、乌贼骨各30 g,白芍15 g,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各10 g。水煎服(自月经来潮第7 d开始服),1剂/d,日服3次,一般病人需服固漏饮3~24剂。3 治疗结果 56例每治每验。用药1个疗程,均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正常。随访3~6个月未复发。4 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是妇女中常见的月经病之一。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子宫出血。分无排卵型功血和排卵型功血两种,前者以排卵功能发生障碍,好发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后者系黄体功能失调,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出血时间长或淋漓不止。 乌鸡白凤丸为乌骨鸡,白芍、丹参、香附、当归、黄芪、生熟地等药组成;固漏饮为当归、川芎、黄芪、熟地、乌贼骨、白芍、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等药组成。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具有益气、养血、调经、止血、止带等功效。本文用于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数,使出凝血时间正常,改善毛细血管脆性,故可治本病。
作者:吴斯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牛蒡子,又叫大力子、恶实,为菊科2 a生深根性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以果实、根、茎叶入药。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可治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根能清热解毒、疏风利咽。主产于山东、河北、吉林、辽宁、浙江等省。现将牛蒡子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性 牛蒡适应性强,野生于山区坡地、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沟边路旁比较肥沃的土壤中,较耐盐碱,在轻盐碱地也能正常生长。耐寒、耐旱、怕涝。喜温暖湿润气候,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近壤土为佳。生长期需水较多,4~5月植株生长迟缓,7~8月温暖湿润的雨季生长迅速。花期6~7月,果期9~10月。2 栽培技术2.1 选地与整地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播种前深耕30 cm左右,耙细整平。
作者:李桂兰;袁美升;刘华瑞;毕胜;于崇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牛舌头”是当地(鄂西北地区)一植物叶的俗称。其根俗名土大黄。叶可食,在冬季采食尤佳。每次食用时先于开水中浸一下,然后去水炒食或凉拌食用均可。每次不可多食。其根,当地在治大便燥结时用之。另外,地方上过去通常在年除夕那一天,用其植物全体配其它几味草药一起粉碎煮汁给牛洗口。 此植物在近水及湿地等处较多。多年生草本。根比较粗大,主根直径一般2 cm左右,主根上散在少量的较长的须根;黄色或土黄色。基生叶丛生。有长柄,较大的植株叶柄可长达25 cm左右甚至以上。叶片长椭圆形,长23 cm的叶片其中部宽7 cm左右。其基部椭圆形或似带楔形,先端钝;叶缘全缘;叶脉为羽状网脉(图1)。
作者:骆传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腰椎是日常生活负重大、活动多、支持人体上半身重量的部位。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起协调作用和缓冲作用。由于承受压力较大,损伤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几年来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实践,采用推拿加中药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性54例,女性30例;发病年龄20~30岁者占13例,30~40岁者占30例,40~50岁者占29例,50岁以上占12例。1.2 诊断依据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病史。下腰部疼痛,腰部倾斜,跛行,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或单侧坐骨神经痛。检查:腰椎侧弯、平扳、后凸畸形、棘间及椎旁压痛、向臀及下肢放射痛、梨状肌压痛、4字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肌测定减弱或消失、患肢肌肉松弛或萎缩。X线检查:椎体侧弯、棘突偏斜、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不等宽或狭窄。CT检查示椎间盘突出。2 治疗方法2.1 推拿方法患者俯卧,从两侧的肩中俞起推至腰骶部,用拇指指面、大小鱼际或掌根反复推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拨肌腱、揉肌群,解除肌痉挛。再按肩中俞、肾俞、肝俞、脾俞、秩边、环跳、风市、委中、承山等穴(交换使用),达到通行气血,舒通经络。令助手牵引患者双下肢,持续牵抖同时,行腰骶部叠掌闪掌法2次。其后抬腿过伸、旋转端腰,屈膝屈髋旋转抬腿过伸而结束手法。达到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移,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松懈粘连的神经根和肌纤组织。
作者:杨文华;杨春花;吴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2年来我们采用育阴法治疗鼻衄,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小20岁,大52岁,平均年龄40.5岁;病程1个月至1 a,平均为6个月。2 药物组成与用法 仙鹤草25 g,血余炭10 g,南沙参10 g,北沙参10 g,干地黄12 g,白芍10 g,当归10 g,旱莲草10 g,藕节25 g。上药水煎30 min取汁,约200 ml,2次/d,病情严重者口服3~4次/d。3 疗效判定与结果3.1 疗效判定临床症状消失,鼻出血停止为治愈;用药后症状改善,鼻出血大为减少为好转。3.2 结果本组治疗20例,治愈16例,好转4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4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27岁,农民,1999-10-12初诊。2个月前始有断续性鼻出血伴有头昏耳鸣,目眩心悸,体疲乏力,诊见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面色苍白。诊断为鼻衄。按上述方药治疗(用药6剂)而告愈。随访1 a未再复发。
作者:马淑芹;王翠莲;李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腕部扭挫伤是由于跌仆时手掌或手背着地或用力过猛迫使腕部过度背伸,掌屈及旋转活动引起韧带、筋膜的扭伤或撕裂,伤后腕部肿痛或酸痛无力,功能障碍,X线未见异常,是骨伤科常见病。我们使用自拟活血舒筋膏治疗腕部扭挫伤3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均为腕部扭挫伤病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小者6岁,大者67岁;6~15岁15例,16~49岁18例,50岁以上3例;1 d 内就诊者18例,1~3 d 就诊者15例,4~7 d 内就诊者3例。2 治疗方法2.1 药物(活血舒筋膏) 当归60 g,生地、大黄各120 g,羌活90 g,白芷、赤芍、独活、乳香、没药、木瓜各60 g,血竭40 g,冰片5 g。2.2 用法以上诸药(除血竭、冰片外)粉碎,过120目筛,血竭、冰片单研,过120目筛,混匀,用蜂蜜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敷于患处,更换1次/3~5 d。2.3 治疗方法依据不同的损伤机理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腕部扭伤分为背伸型及屈曲型两类。治疗时首先在腕部作抚摩、揉、捏等手法,再拿住拇指及第1掌骨自外向里摇晃数次并作拔伸牵引。对于背伸型损伤将该药膏敷于腕背侧,并用胶布固定于稍屈曲位,对于屈曲型损伤,将该药膏敷于腕掌侧并用胶布固定于稍背伸位。
作者:李祥运;李喜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临床治疗口腔疾患中,一些粘膜病、牙龈炎、牙周炎以及冠周炎,单纯的局部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我们配合中药滋阴清热煎剂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述如下:1 病例资料 本组75例,男性26例,女性49例。年龄小者13岁,大者77岁。病人以不同程度的牙龈出血、牙周溢脓、冠周红肿、粘膜溃烂、口臭、口舌疼痛等不适感为主。2 滋阴清热煎剂的药物组成及用法2.1 药物组成玄参10 g,熟地10 g,麦冬10 g,何首乌6 g,枸杞子10 g,白芍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桑寄生10 g,沙苑子10 g,地骨皮12 g。2.2 用法制成煎剂,每日早晚服,连服1~2个月。3 疗效判定3.1 显效用药在3~5 d后主诉病情减轻,疼痛消失,急性炎症消退。3.2 好转用药在10 d后病情好转,症状减轻,但局部仍有炎症表现。3.3 较差用药在1个月以上,虽然症状减轻,但仍有新的炎症形成。
作者:侯燕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表明,世界癌症每年发病1 000万人,死亡700万人,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人类第2杀手。化学合成抗癌药物不仅费用昂贵,且毒副作用大,因此,在癌症的综合治疗中,天然药物的治疗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根据其基本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五大类。1 清热解毒类 主要对恶性肿瘤病人的热证、实证有消炎、杀菌、抑癌、退热、解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例如苦参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实验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脱氢苦参碱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的A、B、C碱对S-180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含白花蛇草素和三萜酸类成分,半枝莲含有黄酮类成分及生物碱,均直接杀灭癌细胞;茜草提取物PA对小鼠白血病、腹水瘤、大肠癌的转移有预防作用;青黛中靛玉红抑制肿瘤组织的DNA合成,影响细胞的核酸代谢直接杀伤癌细胞。此类中药有:黄芩、穿心莲、金银花、鱼腥草、贯众、金荞麦、蒲公英、藤梨根、山豆根、蚤休、凤尾草、水杨梅根、天葵子、龙葵、青黛、牛黄、苦参、马勃、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白英(即白毛藤)、苍耳草、草河车、猪殃殃、蛇莓、紫草根、墓头回、木芙蓉、八月扎、柘木、冬凌草[1]、白头翁、茜草等。
作者:徐群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2000-06,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学习班。中医药学界同仁对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广泛讨论,笔者受益匪浅。下面就中药制剂学意义阐述自己的浅薄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促进中药制剂学的发展。 中药制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论述中药复方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中药制剂学之所以发展迅速,并在国内外医药行业享有盛誉,就是因为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的巧妙结合,将中药复方制成剂型新颖、口感舒适、服用方便、疗效佳的现代复方制剂,为人们防病治病、康复保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中医汤剂的治疗效果,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接受中药治疗,为祖国医学发展成全新的中医学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中药制剂学不仅在剂型改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新药开发、寻求中药新的药效学方面更显示出它的科学性、实用性。新药开发,资源匮乏,工艺复杂,成本居高不下,令开发商望而却步。中药制剂学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经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单味或复方进行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分离,再根据临床需要制成颗粒、口服液等制剂。这一过程,只要设备、技术等条件具备,可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这种新药开发研究既缩短了研究周期,降低了药物成本,又合理挖掘了天然药物,克服了合成药的毒副作用,丰富了药用资源。如:美国加州大学在对艾滋病的研究中发现有300种中草药可抗此病,中国抗肿瘤的中华灵芝宝口服液,以及具堕胎作用的天花粉针剂等,均属新药开发之列。
作者:韩生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喘息定的抗炎平喘作用。方法:选用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豚鼠喷雾引喘法,豚鼠肺支气管灌流实验。结果:88 g/kg对耳廓肿胀有显著的抗炎作用(P<0.05);88 g/kg对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44 g/kg对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34.4 g/kg,17.2 g/kg对整体豚鼠引喘可极明显地延长潜伏期(P<0.01);8.6 g/kg可明显地延长潜伏期(P<0.05)。3个剂量组对豚鼠肺支气管灌流都具有明显的增加作用(除小剂量第8分钟由于离散度太大而没有明显差异,但从均数上仍可看出差异)。结论:喘息定具有抗炎平喘作用
作者:沈祥春;陶玲;方泰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妊,以其安全、有效、方便而被广泛利用。为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出血期,我院1998年起药物流产术后常规应用理血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将门诊符合药物流产条件自愿接受药物流产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8人,对照组62人,其中年龄大的40岁,小的19岁。两组年龄停经月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药流者服米非司酮25 mg,12 h/次,连用6次,服后1次药时同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见有完整的绒毛排出后,治疗组口服理血王2片,2次/d,共5 d。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口服维生素C 0.2 g,3次/d,共5 d。两组药流后8 d,15 d,42 d随访。1.3 对比指标阴道出血量,服用药流后1周内的阴道出血量与自身平素月经量相比,记录分为多于月经量、月经量、少于月经量;阴道出血时间,从阴道出血开始直至完全干净的持续时间。1.4 结果见表1。治疗组68例,失访2例;对照组62例,失访3例。2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妊,由于其安全、有效、方便,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其安全流产率达90%以上,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是药流术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出血量多,这样不仅给妇女带来不便,而且可诱发子宫内膜炎。我院1998年起在药流后用理血王治疗,不但减少了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而且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火妫;杨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臁疮是中医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由于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是当前医学关注的疑难病之一。《本草纲目》药物条目下的附方是李时珍自历代医药典籍到民间验方、效方,广搜博采,反复验证,删繁去复辑录而成,具有较可靠的临床实效,正日益受到现代临床的重视[1]。本文分析其治疗臁疮附方的特点,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加深对《本草纲目》用药规律及其科学性的认识,以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臁疮服务。1 治法特点 《本草纲目》附方中共33个治疗臁疮的方剂,均为外治方剂,由于臁疮位置表浅,局部给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且患者全身情况往往较好,故局部用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 剂型特点 在《本草纲目》治疗臁疮的33个附方中,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外治剂型,其中有油膏贴敷(15方)、洗药结合药物贴敷疗法(11方)、围药(2方)、药粉(7方)、隔纸膏贴(3方)、隔叶贴敷(3方)、烟熏法(2方)、缠缚法(2方)、鸡肫皮外敷(1方)、熏洗剂(1方)等。其特点是:2.1 多用油膏制剂(近1/2) 据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研究,油膏可提供适合创面愈合的环境。现代医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由Winter[2]首先提出了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Knighton[3]发现有关伤口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表明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随创口大气含氧量的降低而增加。因此目前认为,为创面创造一个湿润而无大气氧的愈合环境,则更有利于创面毛细血管增生,避免结痂,加快表皮细胞移动,促进溃疡创面尽早愈合。油膏恰能提供这样一个湿润密闭乏氧的有利于创面愈合的局部环境。
作者:陈会苓;刘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种子类中药清炒对浸出物的影响。方法:用煎煮法分别对8味种子类中药的生品、炒制品进行提取,测定干浸膏量。结果:8味种子类中药炒制品的干浸膏量均高于生品。结论:种子类中药清炒增效有实质依据。
作者:贺德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肺炎(Pneumonia)是临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研读《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1]一书,以银黛合剂治疗婴幼儿肺炎,每获良效。现总结如下。1 病例资料 86例肺炎患儿均系住院病人,其诊断标准依据文献[2]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银黛合剂)54例;对照组(西药)32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湿罗音等表现,无并发症、合并症。两组年龄、病因分类、X线检查见表1,表2,表3。
作者:胡志班;张爱华;叶剑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卡通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对卡通片中黄芪、人参、葛根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甙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加样回收率为97.64%,RSD为2.18%(n=5)。结论:方法灵敏,结果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杨洪元;刘产明;高素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确保洁阴液的质量及临床疗效的稳定。方法:对洁阴液中的主药大黄、苦参进行薄层定性鉴别,并对其相对密度和 pH 值范围作了相应的规定。结果:应用薄层色谱法对本品中大黄、苦参的定性鉴别,方法简便、图象清晰、斑点圆整、重现性好。结论:为洁阴液洗剂的定性鉴别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闻人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针对目前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现状,对中草药肾毒性做一综合概述;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从药性、引起肾毒性的临床表现、原因及毒性机制四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肾毒性的中草药大多为辛、苦味药,且有程度不一的毒性;临床表现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常见;过量服食导致中毒是引起中草药肾毒性的主要原因;毒性机制以直接损害肾小管及肾小球为主;结论:中草药肾毒性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认识,及时做好相应的解救及预防措施。
作者:鲍思蔚;刘皋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