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春;陶玲;方泰惠
目的:研究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的促透效果。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实验装置上,采用离体兔皮用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预处理后作透皮吸收试验。结果: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对1%双氯芬酸钠都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蛇床子挥发油比1%氮酮促透作用强1.6倍,但1%蛇床子挥发油和5%油酸合用,与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的促透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
作者:艾春媚;王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臁疮是中医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由于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是当前医学关注的疑难病之一。《本草纲目》药物条目下的附方是李时珍自历代医药典籍到民间验方、效方,广搜博采,反复验证,删繁去复辑录而成,具有较可靠的临床实效,正日益受到现代临床的重视[1]。本文分析其治疗臁疮附方的特点,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加深对《本草纲目》用药规律及其科学性的认识,以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臁疮服务。1 治法特点 《本草纲目》附方中共33个治疗臁疮的方剂,均为外治方剂,由于臁疮位置表浅,局部给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且患者全身情况往往较好,故局部用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 剂型特点 在《本草纲目》治疗臁疮的33个附方中,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外治剂型,其中有油膏贴敷(15方)、洗药结合药物贴敷疗法(11方)、围药(2方)、药粉(7方)、隔纸膏贴(3方)、隔叶贴敷(3方)、烟熏法(2方)、缠缚法(2方)、鸡肫皮外敷(1方)、熏洗剂(1方)等。其特点是:2.1 多用油膏制剂(近1/2) 据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研究,油膏可提供适合创面愈合的环境。现代医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由Winter[2]首先提出了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Knighton[3]发现有关伤口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表明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随创口大气含氧量的降低而增加。因此目前认为,为创面创造一个湿润而无大气氧的愈合环境,则更有利于创面毛细血管增生,避免结痂,加快表皮细胞移动,促进溃疡创面尽早愈合。油膏恰能提供这样一个湿润密闭乏氧的有利于创面愈合的局部环境。
作者:陈会苓;刘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临床治疗口腔疾患中,一些粘膜病、牙龈炎、牙周炎以及冠周炎,单纯的局部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我们配合中药滋阴清热煎剂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述如下:1 病例资料 本组75例,男性26例,女性49例。年龄小者13岁,大者77岁。病人以不同程度的牙龈出血、牙周溢脓、冠周红肿、粘膜溃烂、口臭、口舌疼痛等不适感为主。2 滋阴清热煎剂的药物组成及用法2.1 药物组成玄参10 g,熟地10 g,麦冬10 g,何首乌6 g,枸杞子10 g,白芍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桑寄生10 g,沙苑子10 g,地骨皮12 g。2.2 用法制成煎剂,每日早晚服,连服1~2个月。3 疗效判定3.1 显效用药在3~5 d后主诉病情减轻,疼痛消失,急性炎症消退。3.2 好转用药在10 d后病情好转,症状减轻,但局部仍有炎症表现。3.3 较差用药在1个月以上,虽然症状减轻,但仍有新的炎症形成。
作者:侯燕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原为妊娠腹痛而设。笔者用于治疗多种肾系病证,疗效亦佳。现举数案并讨论于下。1 特发性水肿 张某某,女,51岁,1996-05-03初诊。双下肢浮肿10 a余,多次查尿常规均正常,服西药利尿剂肿可暂轻,但停药辄复发。诊见形体较胖,胫踝浮肿,按之凹陷,脘痞纳呆,小便短涩,舌淡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涩。查尿Rt、血Rt、肾功能、肝功能、血T3、T4、TSH、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均无异常;立卧水试验(+)。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中医诊断为阴水。证属水停血瘀,脾气亏虚。治以利水化瘀,益气健脾。当归芍药散合春泽汤加减: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6 g,茯苓30 g,白术15 g,泽泻15 g,猪苓15 g,桂枝6 g,党参10 g,陈皮10 g。服6剂后,小便量增多,足踝肿明显减轻,脘痞消失。上方出入继服24剂,胫踝浮肿全消,小便调畅。随访3 a未复发。2 肾盂肾炎合并肾积水 杜某某,女,44岁,1997-06-18初诊。腰痛,尿频尿痛反复发作3 a,因工作烦劳加重6 d。诊见腰痛,以右侧为著,尿频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平素月经色黑有块,两目下黯黑,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滑。右肾区叩击痛(+)。查尿Rt:PRO±,BLD+2,WBC+2,粗颗粒管型少许;12 h尿沉渣计数:RBC 2.20×106个,WBC 2.000×1010个,管型1.2×104个;B超:右肾集合系统光点分离,探及1.5 cm×0.8 cm无回声暗区;腹部平片未见泌尿系结石及占位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肾盂肾炎合并肾积水。中医诊断为劳淋。证属下焦湿热,饮停血瘀。治以清利湿热,化饮祛瘀。当归芍药散合石韦散加减:当归10 g,赤芍30 g,川芎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15 g,石韦30 g,瞿麦15 g,车前子15 g,冬葵子30 g,白花蛇舌草30 g,滑石30 g,甘草5 g。服12剂。尿频尿痛消失,仍腰酸痛,目下暗黑,上方去瞿麦、滑石、白花蛇舌草,加大黄6 g,土鳖虫10 g,桃仁10 g,杜仲10 g,川断10 g,怀牛膝10 g。服30剂,腰痛消失,小便通畅,目黯减轻,月经正常。复查尿Rt、双肾B超无异常;12 h尿沉渣计数正常。随访2 a未复发。
作者:齐岭山;贾士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筛选金钗石斛的适宜培养基,探索金钗石斛快速繁殖的途径。方法:以取材部位、基本培养基、激素比例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取材部位是敏感的因素,其次是激素比例,基本培养基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金钗石斛的适宜培养方案为:MS培养基,附加6-BA 2~5 mg*L-1,NAA 0.1~0.5 mg*L-1,2 000 Lx光照10 h*d-1,30 d左右继代一次。
作者:张艳;范俊安;李泉森;叶代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控制质量的方法。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刺五加片中每片总黄酮含量。结果:此法能更准确反映药效指标和产品质量。结论:方法可靠,建议以此法代替甲醇浸出物测定。
作者:王颖;孙捷;邢桂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防风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干燥根。由于近缘品种较多,市售商品颇为混乱。常见有同科植物川防风Ligusticum brachylobum Franch.和竹叶防风Seseli delavayi Franch的根。而竹叶防风的根叫云防风。笔者近来发现一种伪品,并进行了生药鉴定研究。鉴定为云防风。现将它的性状、显微特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 实验材料 药材来源于普里桥卫生院,经笔者鉴定为竹叶防风Seseli delavayi Franch的根即云防风。2 药材鉴别2.1 药材性状根细长,质较硬,易折断。表面较为平坦,红棕色或棕褐色。根头少有密集的环纹,顶端少有黑褐色纤维状物。气香,味微辛而湿。2.2 组织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皮层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窄,有类圆形油管,周围3~6个分泌细胞,油管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多,纤维化,呈放射状排列。见图1。3 结果分析 云防风为防风同科但不同属植物,不能当防风入药。它与正品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性状外观质粗较防风坚实,上端少有环纹及顶端少有黑色纤维状物;二是中柱薄壁细胞木质化增厚,韧皮部窄。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材的品质质量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药材来自农、牧、渔、矿产品,来源广,品种复杂,产地采收加工、长途运输、储藏保管多个环节,以及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都对中药材的品质质量有一定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检验鉴定、检查中发现,影响中药材品质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伪充真或掺杂使假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私有成分的增加(主要是个体经销),在金钱的驱使下,以伪充真,掺杂使假者甚众,其品种已上百种。经研究分析有以下8种情况。1.1 同源掺伪主要是一些同科属,不同种植物相同部位切制成饮片混入正品药材中,如木香(菊科),同科植物越南木香、祁木香充木香等,同源掺伪品种特别多,占掺伪品种约70%以上。1.2 形似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的动植物切制成饮片假冒正品药材。它们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只是外形,色泽相似。如石竹科瓦草,百合科龙须菜,多刺龙须菜,鸢尾科白射干等须根冒充白前。1.3 染色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泽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冒充正品药材。如用高良姜煮水,将川续断科川断饮片染成金黄色冒充黄芩等。1.4 纯加工品掺伪选择适当的材料加粘合剂模压成型,切片冒充正品药材。如用茯苓屑、细向砂、山芋粉等复合加工冒充茯苓。
作者:邹影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棘间韧带损伤是腰背疼痛的常见病因,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笔者运用齐刺配合温针治疗该病80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龄小26岁,大65岁;病程短1 d,长2 a余;发于胸椎者20例,发于腰椎者60例。2 治疗方法2.1 取穴阿是穴,即病变的棘间韧带上的压痛点,位于棘突间隙;阿是旁穴,阿是穴旁开0.2~0.5寸,左右各1穴。2.2 操作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以舒适为宜。用1.5寸毫针直刺阿是穴,用1.5寸毫针斜刺阿是旁穴,针尖直对阿是穴;进针后均施提插捻转手法,以患者感到酸胀即可。再将艾条剪切成2 cm左右的艾段,套于阿是穴的针柄上,点燃,让其燃尽。每次点2个艾段后出针。治疗1次/d,5次为1疗程,间隔2 d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2~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局部无压痛,6个月内未复发,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正常,局部重压以及劳累,受寒后仍有轻微不适感,为显效;症状减轻,功能活动好转,体力活动后复发,再经治疗可缓解,为有效;症状、功能活动、局部压痛均未改善,为无效。3.2 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中,痊愈58例,占72.5%;显效14例,占17.5%;有效10例,占10%。总有效率是100%。4 典型病例
作者:邵伟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青木香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于木香项下作为别名,《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为历代本草记载的土青木香。由于木香与青木香药名相近,容易混淆,加上《名医别录》把青木香列于木香项下作为别名,历代本草所称的青木香均指菊科的木香,以致在个别地区出现混称的现象,现将木香与青木香的性状鉴别介绍如下。1 木香 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 cm,直径0.5~5 cm。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2 青木香 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略弯曲,长3~15 cm,直径0.5~1.5 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粗糙不平,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淡黄色,木部宽广,射线类白色,放射状排列,形成层环明显,黄棕色。气香特异,味苦。 综上所述,青木香并非是木香之别名,青木香有乃是历代本草所称的土青木香。
作者:陈坤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妇产科血证是妇产科的常见病。由各种原因引起,如人流术及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过多、产后恶露不绝、上环后出血、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等所致出血。我院采用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滇桂艾纳香的妇血康冲剂治疗妇产科血证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我院自1999-10~2000-05-80例门诊病例用药后情况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80例患者年龄小21岁,大56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人流术及药物流产后出血过多12例,产后子宫出血6例,产后恶露不绝16例,上环后出血10例,月经过多或月经期延长22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出血8例。将上述各种疾病各取2例为对照组,其他为治疗组。即治疗组66例,对照组14例。2 治疗方法 治疗组66例给予妇血康冲剂冲服,3次/d,10 g/次。有炎症患者加服氟哌酸,3次/d,0.2 g/次。对照组14例,给予止血芳酸片口服3次/d,0.5 g/次。有炎症者加服氟哌酸3次/d,0.2 g/次。7 d 为1个疗程。3 效果 治疗组66例,完全止血56例,占84.8%;出血量明显减少8例,占12%;出血量无明显变化2例,占32%;总有效率96.8%。对照组14例,完全止血10例,占71.4%,出血量明显减少2例,占14.3%;出血量无明显变化2例,占14.3%;总有效率85.9%。显然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
作者:傅红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中风发病必根于气虚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的滋养和激发功能。正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阴平阳秘,在表可抵御六淫外邪侵袭,在内则无内生五邪之忧,疾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若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则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外易感受六淫之邪,内易滋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疾病发生,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亦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而不病者,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从发病年龄看,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经云:“丈夫五八肾气衰。”人身之气总统于元气,原气根于肾,赖肾中精气所化生。肾中精气虚少,精不化气,则元气生成不足,不能充于五脏,致五脏气化乏力,气虚日久,影响到血液的化生必致血虚,气血俱损则中风作矣。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所言:“人之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 中风的眩晕、肢麻等先兆症状亦与气虚息息相关。张景岳曰:“非风眩运,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热。”即《内经》所谓的“上虚则眩”。人体气血虚少,不能荣于脑,故而眩晕。《内经》又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气虚血行不畅,瘀滞于经脉,肢体失其气血之濡煦,故生麻木。即景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作者:刘轲;李珀;赵俊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内毒素血症的病原体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G细菌)菌体细胞壁内的脂多糖(LSP)。它可在细菌死亡,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活菌也可以发疱形式将其释出。内毒素分为外源性(G细菌感染)及内源性,内源性内毒素即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由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过多,或经异常途径进入体循环所致。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并发内毒素血症占70%以上,并与肝功能的状态有明显相关性。内毒素血症一旦出现便可加速肝细胞的死亡,促进肝纤维化并使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HRS)、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提早出现。如能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内毒素血症,可防止肝硬化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病人寿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5~1996年间,采用益气健脾、化痰活瘀、通腑泻浊,清热解毒之克毒口服液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80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1 病例选择 病例选择标准:肝硬化失代偿期者;能坚持长期服药者;愿接受中药治疗者;肝性脑病二级以上者(sherlok五期分法);鲎试验(+)者。据以上标准共80人入选,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0岁,小者33岁;Tipps术后5例,脾切加分流者10例。
作者:王昊;申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应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与用川芎嗪治疗4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X2=7.285 7,P<0.01)。结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可靠。
作者:朱玲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痰灵口服液中愈创木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柱,流动相为0.5%三乙胺与0.5%磷酸的水溶液-乙腈(100∶18);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67%,相对偏差RSD为1.05%(n=5)。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黄威;赵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测定蒙药六味安消胶囊中总蒽醌及游离蒽醌的含量。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游离蒽醌回收率为(99.306 7±1.605 8)%,CV%=1.62;总蒽酯回收率为(102.32±0.130 8)%,CV%=0.13。独立测定5次,变异系数分别为CV%=1.28,CV%=3.28。结论:该方法选择性好,准确度高,可有效控制本品质量。
作者:包保全;巴根那;娜仁花;杨明霞;何明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9岁,因患胆结石多年,常常出现疼痛等症状,服用消炎利胆片,症状缓和后停药月余,近期又出现疼痛症状,在我院开得消炎利胆片(批号991117,广州军区龙华制药厂生产),首日服用3次,2片/次,无任何不适。次日早晨6时左右服用2片,近11时自觉皮肤瘙痒,并未在意,14时左右继续服药2片,约过1 h,全身瘙痒症状加重,继而全身皮肤呈现粟粒样红色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以躯体及四肢更为显著,即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药物过敏,停药。立即按常规服用扑尔敏片,肌注地塞米松针5 mg,症状减轻,至次日6时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停药1 d后,再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又出现过敏症状。换服舒胆通未出现上述反应。2 讨论 消炎利胆片是由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中药制成,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道炎症,出现药疹等皮肤不良反应,临床未见过报道。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消炎利胆片后停药,近期服用此药结果出现过敏史,其发病机理,可以认为是消炎利胆片引起的继发免疫反应,患者第一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初次接触抗原,有致敏淋巴细胞产生,体内开始产生相应的抗体,先是IgM,后是IgG,然而抗体效价低,数量少,亲和力也低,是原发免疫应答,为致敏阶段,当时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约月余,再次接触同一抗原,虽剂量不变,却很快产生大量的IgG为主的特异性高效价抗体,维持时间长,亲和力强,此为反应阶段,致敏细胞即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招引大小吞噬细胞前来围聚,血管通透性增加,于是出现局部红肿,药疹等过敏症状。消炎利胆片会引皮肤过敏反应不多见,更何况是在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所发生,较难引起重视。本例提示:过敏体质倾向患者,使用消炎利胆片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作者:乔小云;张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临床症状为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我院1996年研制的“复方止痒液”用于阴道外阴冲洗,同时配合西药治疗阴道炎85例,临床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1996-01~1999-01门诊就诊病人中确诊为阴道炎的患者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年龄大的58岁,小的16岁,平均年龄37岁。2 诊断标准 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的为滴虫性阴道炎;找到念珠菌的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找到线索细胞的为细菌性阴道病;绝经后称老年性阴道炎。3 给药方法3.1 中西医结合组选用具有消炎、止痒、燥湿的中药制剂“复方止痒液”冲洗阴道外阴,1次/d,10次为1个疗程。辅以西药,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0.4 g冲洗后放入阴道;念珠菌性阴道炎用制霉菌素50万u冲洗后放入阴道;细菌性阴道病用四环素0.25 g,灭滴灵0.2 g冲洗后放入阴道;老年性阴道炎用乙芪酚0.5 mg,四环素0.25 g冲洗后放入阴道。3.2 对照组给药念珠菌性阴道炎用2%碳酸氢钠冲洗阴道外,余均用1∶5 000高猛酸钾液冲洗阴道,阴道用药同中西医结合组。
作者:杨丽英;吴火妫;吴春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研制的儿咳宁颗粒剂具有止咳平喘、宣肺解表、清热解毒功效,主要用于儿童感冒引起的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等症。经临床观察,疗效优于同类产品。现介绍如下。1 处方 麻黄9 g,杏仁9 g,百部9 g,桔梗9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板蓝根15 g,石膏20 g,丹参9 g。2 制备方法 以上9味,除石膏外,将麻黄等8味加水煎煮2次,1.5 h/次,合并煎液,滤过。石膏加水煎煮2次,2 h/次,静置12~18 h,滤取上清液,与上述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30(80℃热测),放冷,加适量乙醇稀释,拌入6倍量蔗糖粉及1倍量糊精,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分装即得。3 质量控制3.1 性状本品为棕色颗粒;味甜,微苦,具水果香气味。3.2 鉴别取本品30 g,加热水溶解成60 ml 药液,冷却,加浓氨液1 ml,用乙醚萃取2次,30 ml/次,合并乙醚液,加盐酸乙醇液(1∶20)1ml,挥干,残渣加甲醇1 ml,即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麻黄的模拟制剂,按上法制备成阴性对照液。盐酸麻黄对照品(卫生部生物制品检验所),加甲醇制成1 ml 含1 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液、对照品液及阴性对照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 G 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水(20∶3.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紫红色斑点。阴性对照液色谱相应位置无斑点。 取本品10 g,加热水20 ml 溶解,加浓氨液1 ml,用氯仿10 ml 萃取,得氯仿液,加盐酸乙醇(1∶20)1 ml,挥干,残渣加水溶解,向水溶液中加碘化铋钾试液数滴,立即产生砖红色沉淀。
作者:王良才;罗立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保证牛黄清肺片的质量。方法:采用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结果:对本品处方中的六味药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论:该实验方法能有效控制牛黄清肺征产品的质量。
作者:赵明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