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和生
我们认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 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早在公元3世纪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酒渍服”。后来梁*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在其《本草经集注》中说:“宜丸不宜煮,得酒者良”。此后,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极易碎。”宋*陈师文等医家提出了菟丝子酒渍还需结合火制,相当于现代的“酒炙法”,其《和剂局方》中强调:“菟丝子,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昼夜,漉出蒸过,乘热杵为粗末,烘干。”元*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中也有类似记载:“酒浸,研焙,取末”。明*朱棣强调酒浸后炒用,其《普济方》中载:“菟丝子,洗净,用酒浸三宿,炒,杵末。”清*吴仪洛还强调酒制应密闭贮藏的要求,他在《本草从新》中曰:“菟丝子,拣去杂子,酒浸洗晒干,放瓷器内勿使出气,入煎剂,再微炒研破,若入丸,需另磨细末”《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作者:张德昌;曹谷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实验为菟丝子类药材的鉴别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在对山东菟丝子资源及药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省分布的4种菟丝子及其混淆品进行了鉴别研究,并给出了主要性状特征的鉴别检索表。结果与结论:山东4种菟丝子及其混淆品在性状特征方面均有差异
作者:林慧彬;林建群;张传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以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在18~32岁,自述阴道不规则出血,时轻时重,淋漓不断,面色少华而颧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2 治疗方法 乌鸡白凤丸(广州陈李济或北京同仁堂生产)1丸,口服,1次/d,30 d为1疗程。固漏饮(自拟方)[1]:当归、川芎各3 g,黄芪、熟地、乌贼骨各30 g,白芍15 g,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各10 g。水煎服(自月经来潮第7 d开始服),1剂/d,日服3次,一般病人需服固漏饮3~24剂。3 治疗结果 56例每治每验。用药1个疗程,均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正常。随访3~6个月未复发。4 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功血,是妇女中常见的月经病之一。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子宫出血。分无排卵型功血和排卵型功血两种,前者以排卵功能发生障碍,好发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后者系黄体功能失调,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出血时间长或淋漓不止。 乌鸡白凤丸为乌骨鸡,白芍、丹参、香附、当归、黄芪、生熟地等药组成;固漏饮为当归、川芎、黄芪、熟地、乌贼骨、白芍、生炒蒲黄、五灵脂、三七(冲服)、茜草、血余炭等药组成。乌鸡白凤丸和固漏饮合用,具有益气、养血、调经、止血、止带等功效。本文用于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数,使出凝血时间正常,改善毛细血管脆性,故可治本病。
作者:吴斯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解决蛇胆川贝液澄明度问题。方法:比较平贝母的提取工艺、蛇胆汁的处理方法和成品的配制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有效成分。结果与结论:蛇胆汁经加热、贝母液用渗漉法处理的产品澄明度好。
作者:林佩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牛蒡子,又叫大力子、恶实,为菊科2 a生深根性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以果实、根、茎叶入药。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可治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根能清热解毒、疏风利咽。主产于山东、河北、吉林、辽宁、浙江等省。现将牛蒡子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性 牛蒡适应性强,野生于山区坡地、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沟边路旁比较肥沃的土壤中,较耐盐碱,在轻盐碱地也能正常生长。耐寒、耐旱、怕涝。喜温暖湿润气候,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近壤土为佳。生长期需水较多,4~5月植株生长迟缓,7~8月温暖湿润的雨季生长迅速。花期6~7月,果期9~10月。2 栽培技术2.1 选地与整地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播种前深耕30 cm左右,耙细整平。
作者:李桂兰;袁美升;刘华瑞;毕胜;于崇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的疗效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否,因而中药质量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药品市场上的中药质量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 掺假、造假现象严重 一些人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在药物中掺假充真,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例如:用苦楝子外果皮经染色掺入枣皮中;用枣皮的果核染成黑色掺入制香附中;用形似的树枝切片染成黄色掺入桑寄生中。又如:胆草中掺入细当归;用白矾、砂粒或其它粉末掺入金银花中以增加其重量等等。所有这些掺假药物从表面看好象没有问题,只要仔细观察每一个药品的形态,并品尝其味道,就不难发现伪品的存在。由此,就要求中药采购人员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2 药物净度不达标 近年来因药品市场管理混乱,销售经营环节复杂,许多药物在采收、运输,保管过程中,常混有砂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例如:金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含砂土杂质在20%左右;蝉蜕、地龙内含大量泥砂;枣皮、山楂中含有大量的果核;巴戟天、丹皮等木心未抽尽;麻黄茎根不分;叶类药物的非药用部分的枝梗未除净。由于这些药物未能完全通过净选处理,造成剂量不准和非药用部分产生的副作用而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以及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所以笔者认为药物必须依法净制,才能确保药品的疗效和用药的安全。
作者:罗运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妊,以其安全、有效、方便而被广泛利用。为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出血期,我院1998年起药物流产术后常规应用理血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将门诊符合药物流产条件自愿接受药物流产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8人,对照组62人,其中年龄大的40岁,小的19岁。两组年龄停经月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药流者服米非司酮25 mg,12 h/次,连用6次,服后1次药时同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见有完整的绒毛排出后,治疗组口服理血王2片,2次/d,共5 d。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口服维生素C 0.2 g,3次/d,共5 d。两组药流后8 d,15 d,42 d随访。1.3 对比指标阴道出血量,服用药流后1周内的阴道出血量与自身平素月经量相比,记录分为多于月经量、月经量、少于月经量;阴道出血时间,从阴道出血开始直至完全干净的持续时间。1.4 结果见表1。治疗组68例,失访2例;对照组62例,失访3例。2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妊,由于其安全、有效、方便,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其安全流产率达90%以上,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是药流术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出血量多,这样不仅给妇女带来不便,而且可诱发子宫内膜炎。我院1998年起在药流后用理血王治疗,不但减少了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而且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火妫;杨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护理人员具备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是护理管理者探索的重要课题。我院近几年来注重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按德、能、勤、绩进行量化综合考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全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各级护理人员15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36人,护师64人,护士47人,年龄大54岁,小17岁,大专学历73人。1.2 方法依据百分制的考评标准进行三级评分,即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按考评内容及具体考评时间的不同,每级管理者采取月、季、年分别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考评打分,年终将三级评分平均,为每个护士的得分,其中≥95分为优秀,≥80分为合格,<80分为不合格。1.3 内容根据考核干部德、能、勤、绩的要求,制订百分制考评标准,内容包括:职业道德30分(仪表,着装,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廉洁行医,服务态度,服从分配),业务考核20分(理论80分,操作85分为合格,差错事故考核),工作能力40分(岗位职责落实,工作积极性,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在职教育和护理科研10分(完成本年度在职教育学分,另论文发表及开展科研加分)。
作者:万翠娥;刘立新;宋翼;柯智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表明,世界癌症每年发病1 000万人,死亡700万人,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人类第2杀手。化学合成抗癌药物不仅费用昂贵,且毒副作用大,因此,在癌症的综合治疗中,天然药物的治疗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根据其基本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五大类。1 清热解毒类 主要对恶性肿瘤病人的热证、实证有消炎、杀菌、抑癌、退热、解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例如苦参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实验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脱氢苦参碱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的A、B、C碱对S-180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含白花蛇草素和三萜酸类成分,半枝莲含有黄酮类成分及生物碱,均直接杀灭癌细胞;茜草提取物PA对小鼠白血病、腹水瘤、大肠癌的转移有预防作用;青黛中靛玉红抑制肿瘤组织的DNA合成,影响细胞的核酸代谢直接杀伤癌细胞。此类中药有:黄芩、穿心莲、金银花、鱼腥草、贯众、金荞麦、蒲公英、藤梨根、山豆根、蚤休、凤尾草、水杨梅根、天葵子、龙葵、青黛、牛黄、苦参、马勃、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白英(即白毛藤)、苍耳草、草河车、猪殃殃、蛇莓、紫草根、墓头回、木芙蓉、八月扎、柘木、冬凌草[1]、白头翁、茜草等。
作者:徐群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科是肛肠专科病房,科内收治病人以痔、瘘居多,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对痔、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语言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探索。1 知识性 健康教育语言的知识性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1.1 护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特别是关于痔、瘘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等,以便能向病人讲授有效的防病知识。1.2 授课内容科学性作为护士要确保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仅要教会痔、瘘病人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做,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例如:混合痔手术后的病人,仅仅告诉他预防出血是不够的,还必须具体指导他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诸如卧床休息,手术后24 h不排大便,排便时勿久蹲努挣等。
作者:张利平;李凤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国家,同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失去早期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故提高这一部分人的疗效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多,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现综述如下。1 辨证分型治疗 中晚期食管癌属中医“噎膈”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脏腑虚损、情志失调、酒食失节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阻于食道而成。辨证分为痰气交阻、瘀血内结、气虚阳微、津亏热结等证型分别施治。如陈玉锟[1]等辨证分为四型:痰气交阻型,以启膈散(丹参、沙参、茯苓、郁金各15 g,砂仁、川贝各9 g,杵头糠5 g)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以通幽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各15 g,桃仁10 g,红花、升麻、炙甘草各6 g)加减治疗;津亏热结型,以五汁安中饮(梨汁、藕汁、牛乳、生姜汁、韭汁不拘量频服)加减治疗;气虚阳微型,以补气运脾汤加减(人参、黄芪各30 g,茯苓、白术各15 g,半夏、陈皮、砂仁、甘草各6 g,生姜3 g,大枣5枚)治疗。梁剑波[2]临床辨证分为二型:瘀血凝滞,交阻气道,以自拟消瘀解结饮(急性子、土鳖虫、石菖蒲、川贝、郁金各10 g,王不留行、丹参、南沙参各15 g,当归、桃仁、红花各5 g治之,还可辅以牛乳韭汁丹参饮同服;痰瘀凝结、气虚津亏,以自拟育阴消结饮(花旗参、当归、石斛、赤芍各10 g,黄芪、生地、花粉、丹参各15 g,蜣螂虫3只,田七末、桃仁各5 g)清水煎服,或兼服急性蚤甘丸、生鹅血等。汪松兰等[3]则辨证为三型:津亏热结者用五汁安中饮加减,锡类散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痰气交阻者用通幽汤加减,启膈散加味;气阴两虚者用参麦加开关散、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作者:户汶柱;邓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女萎,萎蕤应是两个不同的品种。通过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女萎、《名医别录》等女萎——萎蕤,是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 (Mill.) Druce的根茎;《新修本草》等女萎,为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的茎。
作者:吴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研制的儿咳宁颗粒剂具有止咳平喘、宣肺解表、清热解毒功效,主要用于儿童感冒引起的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等症。经临床观察,疗效优于同类产品。现介绍如下。1 处方 麻黄9 g,杏仁9 g,百部9 g,桔梗9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板蓝根15 g,石膏20 g,丹参9 g。2 制备方法 以上9味,除石膏外,将麻黄等8味加水煎煮2次,1.5 h/次,合并煎液,滤过。石膏加水煎煮2次,2 h/次,静置12~18 h,滤取上清液,与上述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30(80℃热测),放冷,加适量乙醇稀释,拌入6倍量蔗糖粉及1倍量糊精,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分装即得。3 质量控制3.1 性状本品为棕色颗粒;味甜,微苦,具水果香气味。3.2 鉴别取本品30 g,加热水溶解成60 ml 药液,冷却,加浓氨液1 ml,用乙醚萃取2次,30 ml/次,合并乙醚液,加盐酸乙醇液(1∶20)1ml,挥干,残渣加甲醇1 ml,即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麻黄的模拟制剂,按上法制备成阴性对照液。盐酸麻黄对照品(卫生部生物制品检验所),加甲醇制成1 ml 含1 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液、对照品液及阴性对照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 G 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水(20∶3.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紫红色斑点。阴性对照液色谱相应位置无斑点。 取本品10 g,加热水20 ml 溶解,加浓氨液1 ml,用氯仿10 ml 萃取,得氯仿液,加盐酸乙醇(1∶20)1 ml,挥干,残渣加水溶解,向水溶液中加碘化铋钾试液数滴,立即产生砖红色沉淀。
作者:王良才;罗立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的促透效果。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实验装置上,采用离体兔皮用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预处理后作透皮吸收试验。结果: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对1%双氯芬酸钠都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蛇床子挥发油比1%氮酮促透作用强1.6倍,但1%蛇床子挥发油和5%油酸合用,与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的促透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
作者:艾春媚;王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肩关节脱位,在全身关节脱位中发病率高,其中以前脱位常见。其整复手法临床上有许多种,整复手法的选择与疗效的好坏密切相关。自1995~1999年,作者对肩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进行了综合观察,其中以传统的两种常用手法,即仰卧推顶法和拔伸足蹬法[1]较好,且此两种方法相比,仰卧推顶法疗效更可靠。现将此两种整复手法对比观察结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6例,男78例,女48例;年龄大73岁,小12岁,平均39.2岁;左侧59例,右侧67例;其中孟下脱位86例,喙突下脱位36例,锁骨下脱位4例;均为闭合性脱位,且不合并同侧肩关节周围骨折。伤后至就诊时间短30 min,长5 d。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A,B两组。A组63例,采用仰卧推顶法;B组63例,采用拔伸足蹬法。2 治疗方法2.1 复位手法 2.1.1 仰卧推顶法患者仰卧,一助手位于患者健侧肩外上方,并用一布单绕过患侧腋下固定患者上身,另一助手握患肢肘及腕部作对抗牵引,同时将患肢慢慢外展外旋。此时位于患肢内侧的术者,用双手拇指抵于脱位的肱骨头用力向外上方推顶并内旋肩关节,同时令助手将患肢内收内旋,即可复位。2.1.2 拔伸足蹬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的伤侧,用两手握住伤肢腕部,并用足跟伸入患侧腋下(右侧脱位,术者用右足;左侧脱位,术者用左足),另一腿伸直站地,然后双手牵引患肢,先使患肢外展外旋,再使其内收内旋,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孟内,当有肱骨头回纳感觉时,即可复位。2.2 固定方法两组复位成功后,均用胸壁绷带固定法,前臂用颈腕带悬托于胸前,固定2~3周。
作者:赵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牵引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上除手术疗法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主要方法。由于牵引和手法是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之一,疗效和疗程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牵引方法与疗效疗程的影响进行了观察,总结出倒悬旋扳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以症状、体征及CT片为诊断依据,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5例,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即:A组105例以倒悬旋扳法为主要治疗手段;B组100例以平牵+手法治疗主要治疗手段;C组100例以三维立体牵引(快牵)为主要治疗手段。2 治疗步骤 倒悬自重牵引,采用黄石市健身医疗器械厂生产的DKQ-Ⅱ型和WKQ-Ⅲ型牵引床作为牵引器械,可缓慢地将人体倒悬与地面垂直成90°,此时可利用人体自重进行腰椎牵引;用推、扳、揉等法放松腰大肌,腰骶肌及臀大肌,并点拔肾俞、环跳、秩边等穴位;腰部后引伸;左右旋转斜扳;弹拨臀大肌及梨状肌;拍击腰骶部;用按、揉、一指禅推等法行放松性手法。治疗完毕后嘱患者腰围固定卧床休息2 h,1次/2 d,10~20 min/次。3 疗效评定与结果3.1 疗效评定标准腰腿痛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减轻,功能基本正常为显效;腰腿痛症状及阳性体征与治疗前相同或稍有好转为无效。3.2 治疗结果见表1。
作者:严金林;桂志雄;方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I的干燥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等,为临床上的常用药。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今出近道蔡州者,长大柔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近年来,笔者在工作中,常碰到同属植物的红牛膝,土牛膝,同科的麻牛膝,石竹科白牛膝以及爵床科植物末膝马蓝的根作为牛膝用。现将牛膝及出现较多的伪品,从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供参考。1 性状鉴别 见表1。2 显微鉴别 各品种粉末中薄细胞中所含的草酸钙结晶形状的不同,可作为鉴别的方法之一。见表2。3 理化鉴别 苋科植物含有皂甙及甾酮类化合物,可利用牛膝及伪品成分中分子结构不同,对荧光反应,显色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不同,而帮助我们鉴别之。鉴别方法1,取鉴别品的断面置紫外灯(365 nm)下观察,而后再加1%氢氧化钠(牛膝)或加1%的氢氧化铵(伪品)后观察其色泽的变化。鉴别方法2,取鉴别品粉末置白瓷板上,滴加2滴冰醋酸及1~2滴浓硫酸,观察颜色反应,结果见表3。
作者:朱美莲;王惠萍;桑雅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从事中医理论与临床工作20余年,虽非专门防治肿瘤的专科大夫,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肿瘤的防治形成一些认识,今谈一些简陋看法,与同道讨论。1 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气滞血瘀,日久不愈,形成肿块,是祖国医学中之“症”“积”的重要病因,也是形成肿瘤的机理之一。《医林改错》所言之“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即腹内有形的色块肿物多由瘀血所致。因此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肿瘤患者临床多呈瘀象。表现为肿块,症积,疼痛,出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等。多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通过活血化瘀能疏通经络,破瘀散结,祛瘀生新,达到消瘀散结、恢复气血运行的目的。同时活血化瘀法对瘀血引起的肿瘤发热、出血、疼痛,可起到多方面的治疗作用。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有些活血化瘀方药,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杀作用。初步实验提示,具有抗癌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全蝎、虫、白芍、水蛭、虻虫、川芎、红花、丹参、三棱、莪术、川楝子、当归、郁金、乳香、没药、穿山甲、五灵脂、赤芍、斑蟊、喜树、紫杉等。三棱、莪术、当归、川芎、红花、赤芍、虫、水蛭、穿山甲对实验动物肿瘤模型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川芎嗪能轻度抑制敏感性K 562细胞DNA合成。赤芍的有效成分为赤芍801(没食子酸内脂)对C57BC/6J、小鼠Lewis肺癌和B16黑色素瘤的局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丹参有较明显的抗癌作用,它的抗癌作用与癌细胞呼吸和糖酵解的抑制有关。莪术是破瘀消症的中药,它具有行气破血、消积通经、化食止痛的功效。动物实验证明,莪术有增强动物细胞免疫力的主动效应,有改善癌症病人微循环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防治研究所观察证明,莪术油在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作者:杨月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过敏性紫癜”是因过敏性毛细血管炎引起皮下出血的一种皮肤表现。发生过敏的原因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病、食物及药物过敏反应有关。好发于春夏之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述本病的资料较为分散,可以归纳在“葡萄疫”范围之内。如《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生遍体。”笔者于1993-03~1998-10以来,运用自拟加味大补阴丸治疗“过敏性紫癜”42例,经临床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42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小者8岁,年龄大者45岁,其中发病时间长的6个月,短的7 d,本组病例30例在治疗前曾接受过西药抗过敏和激素治疗等。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42例患者均有发疹、瘀斑,其中17例伴有低热、咽干、便秘等;8例伴有水泡或血泡;16例伴有口腔粘膜,齿龈出血;25例仅见于下肢;17例见于全身。主要体征:局部或全身紫红色出血点,色泽鲜红或融合成片,反复出现新疹,舌质红或舌尖红,少苔或黄苔,脉弦细或细数。
作者:邱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祖国的传统中医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此,我们有必要加以认真总结研究中药的现状,提出发展方向,采用现代化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医药,抢占国际市场。对此笔者谈点这方面的看法。1 中药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古老的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我国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祖国宝贵的医药遗产。建国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中药制剂生产发展很快,从原有的汤、膏、丹、丸、散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片、冲、注射、气雾、纸膜、乳滴丸剂等10多种剂型,生产工艺不断革新,年生产品种达几千种之多,像北京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杭州胡庆余堂的药酒,苏州雷允上的六神丸、山东东阿阿胶、山西太谷定坤丹、龟灵集、云南个旧的云南白药等等,至今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确为临床防病治病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庆幸之余,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据报道国际中药贸易额一年高达160亿美元之多,而我国仅占5%,且大部分为原药材,而日本竟占90%,这与我国中药大国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为何我国的中药难以冲出国门,我想不外乎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作者:李建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