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峨
中药糖浆剂系指含有中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这种液体制剂成分复杂,含有许多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蔗糖以及一些中药提取成分(蛋白质,粘液汁等),微生物极易滋生,繁殖,使药品腐败变质,所以中药糖浆剂的防腐问题是影响其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在中药糖浆剂的生产过程中综合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或防止微生物污染,抑制或杀灭已污染的微生物,从而保证制剂质量。1 生产原料 由于植物性中药材极易被土壤中和空气中的一些容易引起发霉的霉菌如青霉菌,酵母菌等污染,所以经鉴定合格可作为原料使用的中药材,必须按规定洗净并进行干燥,一般采用气流干燥,隧道式干燥机,以及远红外干燥,微波干燥等。2 生产辅料2.1 水由于微生物生存繁殖需要多种矿物质,如硫、磷、铁等,其中有一些仅需微量即足,一般天然水中所含的少量杂质,即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所以制备过程中应采用饮用水,蒸馏水,注射用水或去离子水。
作者:马先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简述了中药发药交待中应正确指导患者服药、服量、正确的煎煮方法、服药与饮食、日常工作的关系,强调中药调剂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和重视中药发药交待。
作者:曾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我们应用强脑益肾方法治疗中风痴呆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符合下列诊断要求:继发于中风以后的中老年患者,发病突然或呈阶段性加重,可伴有肢体不遂,偏身麻木等中风症状;有典型的痴呆症状主要表现神志迟钝,遇事善忘,定向不能,理解多误,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表情淡漠,抑郁呆痴,语言不利或沉默不语,思维力差,四肢麻木伴行动迟缓,自知力差;符合1986年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会议上拟定的肾虚诊断标准;CT检查显示有“脑实质内多发性软化灶”者。1.2 病例分析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9~75岁,平均62.8岁。病程1个月至2 a。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思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和定向障碍22例;计算力减退25例;伴有明显情感障碍者19例,包括强笑强哭6例。沉默呆滞10例,欢快或躁狂者3例。本组病例多见有神经衰弱症,较多见的头晕、头痛12例,睡眠障碍20例,情绪不稳14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肾虚证状,其中腰脊酸痛29例,胫膝软30例,耳鸣或聋15例,发脱齿摇19例,尿后余沥不尽28例。本组病例中伴有偏瘫或偏身麻木等中风症状者27例,其中半身不遂16例,口舌歪斜18例,语言不利12例,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22例。舌诊所见,舌红10例,舌淡12例,兼见舌暗10例,苔薄白或白腻16例,苔黄腻14例。脉弦滑16例,两尺脉弱6例。本组30例经CT检查均显示有脑实质内多发性软化灶。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2例,高血脂26例。
作者:姜慧芳;赵月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控制质量的方法。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刺五加片中每片总黄酮含量。结果:此法能更准确反映药效指标和产品质量。结论:方法可靠,建议以此法代替甲醇浸出物测定。
作者:王颖;孙捷;邢桂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女萎,萎蕤应是两个不同的品种。通过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女萎、《名医别录》等女萎——萎蕤,是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 (Mill.) Druce的根茎;《新修本草》等女萎,为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的茎。
作者:吴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药血竭消炎、镇痛的作用。方法:大鼠琼脂肉芽肿实验,小鼠耳郭肿胀实验及扭体反应实验。结果:血竭可明显抑制大鼠琼脂肉芽肿的形成(P<0.01)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P<0.01),明显抑制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P<0.01)。结论:血竭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
作者:向金莲;张路晗;程睿;张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9岁,因患胆结石多年,常常出现疼痛等症状,服用消炎利胆片,症状缓和后停药月余,近期又出现疼痛症状,在我院开得消炎利胆片(批号991117,广州军区龙华制药厂生产),首日服用3次,2片/次,无任何不适。次日早晨6时左右服用2片,近11时自觉皮肤瘙痒,并未在意,14时左右继续服药2片,约过1 h,全身瘙痒症状加重,继而全身皮肤呈现粟粒样红色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以躯体及四肢更为显著,即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药物过敏,停药。立即按常规服用扑尔敏片,肌注地塞米松针5 mg,症状减轻,至次日6时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停药1 d后,再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又出现过敏症状。换服舒胆通未出现上述反应。2 讨论 消炎利胆片是由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中药制成,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道炎症,出现药疹等皮肤不良反应,临床未见过报道。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消炎利胆片后停药,近期服用此药结果出现过敏史,其发病机理,可以认为是消炎利胆片引起的继发免疫反应,患者第一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初次接触抗原,有致敏淋巴细胞产生,体内开始产生相应的抗体,先是IgM,后是IgG,然而抗体效价低,数量少,亲和力也低,是原发免疫应答,为致敏阶段,当时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约月余,再次接触同一抗原,虽剂量不变,却很快产生大量的IgG为主的特异性高效价抗体,维持时间长,亲和力强,此为反应阶段,致敏细胞即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招引大小吞噬细胞前来围聚,血管通透性增加,于是出现局部红肿,药疹等过敏症状。消炎利胆片会引皮肤过敏反应不多见,更何况是在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所发生,较难引起重视。本例提示:过敏体质倾向患者,使用消炎利胆片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作者:乔小云;张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鉴别补阳还五丹中的大黄、川芎、黄芪、赤芍。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建立了四味中药简便、灵敏、可靠的TLC鉴别法。结论:方法可用于补阳还五丹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守尧;周本杰;汪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原为妊娠腹痛而设。笔者用于治疗多种肾系病证,疗效亦佳。现举数案并讨论于下。1 特发性水肿 张某某,女,51岁,1996-05-03初诊。双下肢浮肿10 a余,多次查尿常规均正常,服西药利尿剂肿可暂轻,但停药辄复发。诊见形体较胖,胫踝浮肿,按之凹陷,脘痞纳呆,小便短涩,舌淡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涩。查尿Rt、血Rt、肾功能、肝功能、血T3、T4、TSH、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均无异常;立卧水试验(+)。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中医诊断为阴水。证属水停血瘀,脾气亏虚。治以利水化瘀,益气健脾。当归芍药散合春泽汤加减: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6 g,茯苓30 g,白术15 g,泽泻15 g,猪苓15 g,桂枝6 g,党参10 g,陈皮10 g。服6剂后,小便量增多,足踝肿明显减轻,脘痞消失。上方出入继服24剂,胫踝浮肿全消,小便调畅。随访3 a未复发。2 肾盂肾炎合并肾积水 杜某某,女,44岁,1997-06-18初诊。腰痛,尿频尿痛反复发作3 a,因工作烦劳加重6 d。诊见腰痛,以右侧为著,尿频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平素月经色黑有块,两目下黯黑,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滑。右肾区叩击痛(+)。查尿Rt:PRO±,BLD+2,WBC+2,粗颗粒管型少许;12 h尿沉渣计数:RBC 2.20×106个,WBC 2.000×1010个,管型1.2×104个;B超:右肾集合系统光点分离,探及1.5 cm×0.8 cm无回声暗区;腹部平片未见泌尿系结石及占位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肾盂肾炎合并肾积水。中医诊断为劳淋。证属下焦湿热,饮停血瘀。治以清利湿热,化饮祛瘀。当归芍药散合石韦散加减:当归10 g,赤芍30 g,川芎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15 g,石韦30 g,瞿麦15 g,车前子15 g,冬葵子30 g,白花蛇舌草30 g,滑石30 g,甘草5 g。服12剂。尿频尿痛消失,仍腰酸痛,目下暗黑,上方去瞿麦、滑石、白花蛇舌草,加大黄6 g,土鳖虫10 g,桃仁10 g,杜仲10 g,川断10 g,怀牛膝10 g。服30剂,腰痛消失,小便通畅,目黯减轻,月经正常。复查尿Rt、双肾B超无异常;12 h尿沉渣计数正常。随访2 a未复发。
作者:齐岭山;贾士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针对目前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现状,对中草药肾毒性做一综合概述;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从药性、引起肾毒性的临床表现、原因及毒性机制四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肾毒性的中草药大多为辛、苦味药,且有程度不一的毒性;临床表现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常见;过量服食导致中毒是引起中草药肾毒性的主要原因;毒性机制以直接损害肾小管及肾小球为主;结论:中草药肾毒性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认识,及时做好相应的解救及预防措施。
作者:鲍思蔚;刘皋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表明,世界癌症每年发病1 000万人,死亡700万人,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人类第2杀手。化学合成抗癌药物不仅费用昂贵,且毒副作用大,因此,在癌症的综合治疗中,天然药物的治疗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根据其基本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五大类。1 清热解毒类 主要对恶性肿瘤病人的热证、实证有消炎、杀菌、抑癌、退热、解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例如苦参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实验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脱氢苦参碱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的A、B、C碱对S-180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含白花蛇草素和三萜酸类成分,半枝莲含有黄酮类成分及生物碱,均直接杀灭癌细胞;茜草提取物PA对小鼠白血病、腹水瘤、大肠癌的转移有预防作用;青黛中靛玉红抑制肿瘤组织的DNA合成,影响细胞的核酸代谢直接杀伤癌细胞。此类中药有:黄芩、穿心莲、金银花、鱼腥草、贯众、金荞麦、蒲公英、藤梨根、山豆根、蚤休、凤尾草、水杨梅根、天葵子、龙葵、青黛、牛黄、苦参、马勃、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白英(即白毛藤)、苍耳草、草河车、猪殃殃、蛇莓、紫草根、墓头回、木芙蓉、八月扎、柘木、冬凌草[1]、白头翁、茜草等。
作者:徐群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考察木糖剂量及稀释倍数对木糖吸收实验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三种剂量的木糖,并进行500和250倍的稀释,测定大鼠尿中木糖排出量。结果:确定佳实验条件:剂量为1.5 mg/kg-1,稀释倍数为250倍。结论:在选定的条件下对蒙药那仁-满都拉可促进小肠对木糖的吸收。成
作者:盛惟;黎明;杨志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内毒素血症的病原体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G细菌)菌体细胞壁内的脂多糖(LSP)。它可在细菌死亡,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活菌也可以发疱形式将其释出。内毒素分为外源性(G细菌感染)及内源性,内源性内毒素即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由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过多,或经异常途径进入体循环所致。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并发内毒素血症占70%以上,并与肝功能的状态有明显相关性。内毒素血症一旦出现便可加速肝细胞的死亡,促进肝纤维化并使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HRS)、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提早出现。如能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内毒素血症,可防止肝硬化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病人寿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5~1996年间,采用益气健脾、化痰活瘀、通腑泻浊,清热解毒之克毒口服液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80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1 病例选择 病例选择标准:肝硬化失代偿期者;能坚持长期服药者;愿接受中药治疗者;肝性脑病二级以上者(sherlok五期分法);鲎试验(+)者。据以上标准共80人入选,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0岁,小者33岁;Tipps术后5例,脾切加分流者10例。
作者:王昊;申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85~1998年共收治了十二指肠损伤病人12例,通过临床诊断分析,放射拍片检查,及早手术处理并辅以中药大承气汤治疗,术前口服泛影葡胺和术中胃管注入美蓝液检查,避免了漏诊和误诊及手术并发症。治愈率较高。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在7~62岁之间;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3例;球部损伤3例,降部损伤6例,水平部损伤2例,升部损伤1例;伴后腹膜血肿9例,肝破裂2例,左肾挫伤或挫裂伤5例,肋骨骨折血气胸3例。除3例医源损伤外,伴其他损伤发生率几乎100%。1.2 诊断十二指肠由于它位于右侧腹膜后,位置深,临床上受损的机率较少,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膜刺激征和剧烈的腰病。本组有6例表现为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剧烈腰痛3例,有4例腹腔穿刺有阳性体征发现。7例作了腹部拍片,仅2例见膈下有游离气体,6例右肾周围有气体征,腰大肌模糊,3例作了口服泛影葡胺胃十二指肠检查,3例病人均见泛影葡胺从十二指肠破损处流出,2例因肝破裂在术中发现。有2例因腹膜刺激征在剖腹探查术中发现,2例术中十二指肠周围无黄染和捻发热,仅有血肿而怀疑十二指肠损伤而作了美蓝液胃管注入可见十二指肠破损周围被染成暗紫色,2例术中漏诊,术后发现后再手术。2 治疗方法2.1 手术方式早期的十二指肠手术操作主要指伤后6~12 h以内,损伤较轻,污染少的可以做1期修补加积极的引流。12 h以后损伤严重的十二指肠损伤除作一定的修补和引流外主要是作转流术即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本组12例病人,4例作了1期修补,其中有1例修补失败后再作了转流术。2例作了修补加转流术。3例作了十二指肠造瘘持续负压吸引加转流术。3例医源性损伤均作了转流术。
作者:乐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祖国医学认为“肺为娇脏”,主要是从肺的生理、病理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的,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主气属卫,为宗气出入之所,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助心治节,合皮毛而煦泽肌肤。故《素问》说:“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所以肺之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肺为娇脏者,因其不耐寒热,又为呼吸之气道,直接与外界沟通。所以外感时邪及肺痨之病,首先犯肺;又,肺气贯百脉与他脏密切相关,故他脏有病,也常累及于肺。其发病因素,归纳起来,一是外邪侵入,二是内伤累及,这两类与现代医学观点大致是吻合的。 肺的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外界空气中的氧经弥散进入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肺是与外界直接沟通的脏器,所以大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包括理、化和生物性致病因子均可直接进入肺部,许多职业性肺部疾病,是由于吸入工业粉尘所致;大气污染,吸烟也已被公认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和肺部癌肿的主要病因。因此“病从鼻入”对于肺部疾病来说,不能不引起重视。正常人每昼夜出入肺部的气体量约为10立方米左右,可见肺部遭受各种外界侵袭的机会有多么大了。因此,呼吸道感染机会较多,正如古人所讲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更需要指出的是,肺循环同各个脏器都有密切联系,肺朝百脉,各个脏器发生病变,都可以影响肺脏。临床实践证明,各种疾病在肺部的表现,现在越来越多,如转移性肺癌,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节病等等,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完全发现。所以《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作者:苏志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2000-06,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学习班。中医药学界同仁对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广泛讨论,笔者受益匪浅。下面就中药制剂学意义阐述自己的浅薄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促进中药制剂学的发展。 中药制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论述中药复方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中药制剂学之所以发展迅速,并在国内外医药行业享有盛誉,就是因为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理论的巧妙结合,将中药复方制成剂型新颖、口感舒适、服用方便、疗效佳的现代复方制剂,为人们防病治病、康复保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中医汤剂的治疗效果,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接受中药治疗,为祖国医学发展成全新的中医学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中药制剂学不仅在剂型改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新药开发、寻求中药新的药效学方面更显示出它的科学性、实用性。新药开发,资源匮乏,工艺复杂,成本居高不下,令开发商望而却步。中药制剂学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经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单味或复方进行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分离,再根据临床需要制成颗粒、口服液等制剂。这一过程,只要设备、技术等条件具备,可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这种新药开发研究既缩短了研究周期,降低了药物成本,又合理挖掘了天然药物,克服了合成药的毒副作用,丰富了药用资源。如:美国加州大学在对艾滋病的研究中发现有300种中草药可抗此病,中国抗肿瘤的中华灵芝宝口服液,以及具堕胎作用的天花粉针剂等,均属新药开发之列。
作者:韩生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的促透效果。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实验装置上,采用离体兔皮用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预处理后作透皮吸收试验。结果: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对1%双氯芬酸钠都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蛇床子挥发油比1%氮酮促透作用强1.6倍,但1%蛇床子挥发油和5%油酸合用,与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的促透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
作者:艾春媚;王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1部治疗肺痨的专书。出版于1345年的宋元时代(元至正5年)。全书仅立1卷,载有医论和10首系列治痨方剂。该书作者葛可久,元代长洲(今江苏吴县市)人,生于1305年,卒于1353年。出身于世医家庭,其父葛应雷系当地名医。葛可久幼承庭训,“学业医道,考究方脉”。《明外史本传》谓其“名与金华朱丹溪埒”。葛可久另两部著作:《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皆已散失。 《十药神书》对肺痨病病机、治法的论述及其10首良方的创设,对后世肺痨治疗学和营养疗法的发展以及虚劳病治法的完善,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1 摆脱墨守局方的时风流弊 由于宋代活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医学著述增多。宋政府组织集体编著医籍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剂局方》先后由官方出版颁定。医生治病皆照书选方,因循守旧,处方用药墨守成规,形成固泥于“局方”的时代流弊。直至元代,医者习以温补燥热之剂疗疾,病家喜服温热之药,权贵之士依然沿袭晋唐吞服“常生不老”的金石。这些对于肺痨病的治疗,形成了极为不利的氛围。葛可久非常明智地认识到温燥药邪致害是加重肺痨病,甚至促使死亡的重要因素。他在书中医论部分论述:由于时医“不究其源,不通其治”,以温热之剂“妄投乱进”,不知“大热则愈竭其内”,药助火势,上则“呕血吐痰”,“颊红面白,口干咽燥”;下则“小便白浊,遗精盗汗”;中则“饮食难进”,损及肺脾肾三脏,以致“气力全无”,成不可遏之势。于是,在书中果断地明确立论:滋阴润燥,填精益损,乃肺痨病的基本治则。这种以滋润填益为主的疗法,在当时习用温燥的时代背景下,可谓“离经叛道”之举了。然而正是这种切中疾病特定性而产生的治疗学理论、方法,挣脱了当时医界机械唯心治疗学的羁绊,具有扭转学术舵向的历史意义。使后世医家治痨“自不致概以六味开手矣”。
作者:张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复方西瓜霜由中药西瓜霜、黄连、贝母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能。成药有西瓜霜喷剂和西瓜霜润喉片两种,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口腔咽喉病。近年来,临床将其引伸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笔者将其在耳鼻喉、皮肤科的临床新用途介绍如下。1 治疗耳鼻喉科疾病1.1 中耳炎、耳道湿疹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病。据报道[1],用西瓜霜喷剂外治中耳炎有良好的效果。治疗方法取桂林西瓜霜喷剂,将其喷入先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后的患耳内,2次/d。结果,1周后耳道脓液明显减少,继治1周痊愈。另有报道[2],用上述治疗方法,治疗耳道湿疹亦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代研究认为,西瓜霜有较强抗菌作用,抗炎消肿作用及局部止血功能[3]。外用于疮面可改变局部渗透压,通过药粉的吸附和液化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疮面血液循环有利于疮面的修复。1.2 扁桃体摘除、声带息肉术后的应用李伟等[4]报道,对52例扁桃体摘除患者,术后先止血处理,再将西瓜霜喷剂喷在一侧创面上,3次/d,连续3 d,另一侧创面不做任何处理。结果在出血、伪膜及局部炎症反应等指标上,两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陈玉赞等[5],对156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术后用西瓜霜喷剂喷喉治疗,较用庆大霉素8万u加氢化可的松10 mg 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诸多优点。1.3 鼻前庭湿疹杨氏报道[6],对21例鼻前庭湿疹并感染者采用0.1/100新洁尔灭处理后,将西瓜霜喷剂喷于患处,2次/d。对照组用1%龙胆紫涂搽。两组同时口服头孢氨苄胶囊,0.5 g/次,4次/d;维生素 C,0.2 g/d,3次/d。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65%,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2.3±0.9)d和(5.6±1.1)d,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有学者认为,湿疹与人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有关。西瓜霜经含有铁、锰、锌、铜等10余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故将其用于鼻前庭湿诊,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草豆蔻为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具有燥湿、温中、行气之功,早在《别录》中就有详细记载。其“燥湿、温中作用类似砂仁,而其温燥之性尤过之,故脾胃寒湿偏盛者宜之”[1],可见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但近几年来,草豆蔻的混淆品和伪品经常出现,且没有引起医院中药从业人员的普遍重视,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疗效。为了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市场上近年来常出现的混淆品及伪品的鉴别特征介绍如下。1 正品草豆蔻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的种子。种子团呈圆球形,直径1.5~2.7 cm,表面灰褐色。由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25~90粒种子,粘连紧密,不易扳开(这一点是应该特别注意的)。种子较小,为卵圆状多面体,种脊为1条纵沟,质硬。气香,味辛辣,微苦。2 混淆品2.1 云南草蔻为姜科植物云南草蔻Alpinia blepharocalyx K. Schum.的干燥成熟果实。种子团呈圆球形,直径1.2~1.6 cm,表面暗棕色。每瓣有4~16粒种子,粘连不甚紧密,容易扳开。种子较小,为多角形状,气微,味微辛,微苦。
作者:周彦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