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梅
目的:探究临床中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A(57.19±10.33)cm/s、RVA(58.57±12.30)cm/s、BA(38.04±7.35)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为92.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异常情况,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渲芸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电针、中药治疗眼睑下垂无力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眼睑下垂的患者60例采用腹针结合电针、中药治疗.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24例,占总数的40.00%;好转30例,占50.00%;未愈6例,占10.00%,总有效率为90.00%.结论:腹针结合电针、中药治疗眼睑下垂无力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陈晨;李阳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新诊断标准下中医体质类型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发挥中医药特色提供新的思路及一定的循证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定期行围产保健检查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录入有效问卷182份,统计分析提示①GDM组主要的偏颇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正常孕妇组主要偏颇体质为阳虚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验证了痰湿体质与偏嗜肥腻、甜食及肥胖有关.结论:①痰湿体质为GDM的易感偏颇体质;②可从调整饮食偏嗜、适当减重及适龄生育等入手调整GDM易感体质.
作者:谷云鹏;翟凤霞;张雪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为有效改善混合痔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的便秘不良反应,探究薄荷油湿热敷用于治疗便秘的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5月-2016年7月入我院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出现便秘的108例混合痔患者,按门诊号末位数字单双数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双数)、观察组(单数),每组均54例.患者入院后行外切内扎治疗,术后常规组给予麻仁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薄荷油湿热敷,对比术后两组便秘治疗效果,统计患者术后排便疼痛情况、排便时间.结果:观察组便秘症状改善率为96.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7.0%,观察组疾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同时观察组用药后排便时间较常规组用时少,排便疼痛感较常规组低,观察组便秘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对混合痔术后便秘者使用薄荷油湿热敷治疗能有效改善便秘情况.
作者:张永婷 刊期: 2017年第31期
宫腔粘连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而导致子宫壁相互粘连的病理现象.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可有选择性地分离粘连组织,而且还可以避免对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损伤,已被视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但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本文总结了治疗术后防止再粘连的几种疗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作者:刘碧星 刊期: 2017年第31期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五脏理论对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应用的指导思想,运用中医的五脏阴阳气血等病因病机剖析慢性心功能不全证型辨治思想对疗效的影响.
作者:吴木轩 刊期: 2017年第31期
本文旨在阐述近10余年血府逐瘀汤的临床研究经验.不同医家对于血府逐瘀汤的临床体会不尽相同,本文就不同医家的治疗方法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提高我们今后运用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运用的有效率,并且更加熟练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鹏飞;王彦晖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选择68例免疫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浆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ALT、AST、ALB、TBI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理与自由基清除、肝损伤组织SOD活性、调节免疫机能有关.
作者:徐晓杰 刊期: 2017年第31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microRNA在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miRNA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高血压相关信号传导网络的调控,广泛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刘思管;孔凡俊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与椎枕肌痉挛、椎动脉血流变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20~51岁,平均29.57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19~52岁,平均30.82岁.治疗组患者使用SDS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椎枕肌厚度、椎枕肌表面电位波幅、颈椎动脉第3段口径及血流指数和症状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椎枕肌厚度为(15.11±0.11)mm、椎枕肌表面电位波幅均值为(23.12±3.15)μV、波幅峰值为(22.79±4.12)μV、颈椎动脉第3段口径为(2.72±0.15)mm,血流速度为(34.25±9.15)cm/s,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枕肌厚度为(9.02±0.13)mm、椎枕肌表面电位波幅均值为(10.52±1.09)μV、波幅峰值为(15.56±3.45)μV、颈椎动脉第三段口径为(3.81±0.27)mm,血流速度为(49.07±8.79)cm/s,治疗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颈性眩晕与椎枕肌痉挛关系密切且予肌肉解痉或镇痛治疗后眩晕症状缓解明显.
作者:黄素芳;王朝亮;刘翠翠;张绪翠;葛庆玲;李靖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对不同产地红景天中5个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选择四川、西藏、青海、临江等地的红景天,采用外标法对不同产地的红景天中的红景天苷、酪醇、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建立红景天苷与酪醇、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该校正因子对这5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校正因子计算与外标法测定的红景天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误差在5% 之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红景天苷与酪醇、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同时测定的一测多评法在控制不同产地红景天药材质量方面是准确、可行的科学依据.
作者:刘建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久泻灵颗粒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及结肠中IL-6、TNF-α 及IFN-γ 细胞因子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黄水煎液灌胃+肌注氢化可的松+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复建动物模型.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久泻灵颗粒高、中、低治疗组及柳氮磺吡啶组,药物干预后,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评分,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 及IFN-γ 的含量,用RT-qPCR法检测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 及IFN-γ 含量及结肠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 及IFN-γ 含量及结肠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均降低(P<0.05),作用为显著的是久泻灵颗粒高剂量组(P<0.05).结论:久泻灵颗粒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IL-6、TNF-α 及IFN-γ 的正常分泌具有调节作用,可抑制炎症发生,从而保护结肠黏膜.
作者:殷银霞;吴玉泓;刘香玉;刘永华;李海龙;梁永林;程小丽;梁建庆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分析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用药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血栓通有4例,占20.00%,灯盏花素有4例,占20.00%,醒脑静有4例,占20.00%,血塞通有8例,占40.00%,参麦有2例,占10.00%.这五组不良反应中血塞通占比高,占40.00%,血栓通、灯盏花素、醒脑静均占20.00%,参麦占比低,为10.00%.在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方面,出现附件及皮肤损害的有32例,占32.00%,临床表现为痛痒和皮疹;出现心外血管损害的有4例,占4.00%,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出现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的有2例,占2.00%,临床表现为肌肉疼痛;出现呼吸系统损害的有22例,占22.00%,临床表现为胸闷和呼吸急促;出现消化系统损害的有20例,占20.00%,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出现全身性损害的有20例,占20.00%,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寒战.在所有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出现附件及皮肤损害占比高,为32.00%,出现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的低,为2.00%.结论:在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加强预防中药注射剂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因素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用药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指导.
作者:张永超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治疗艾滋病腹泻-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艾滋病腹泻-脾气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病原学治疗,神阙穴、天枢穴、足三里穴艾灸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病原学治疗,口服黄连素片和糖盐水补液治疗,每日2次,每次时间为20min,7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腹泻临床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疗法治疗艾滋病腹泻-脾气虚型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操作简单易行、便于推广.
作者:原海珍;侯明杰;张雪;赵清霞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麝香药线埋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入院前经CT或MRI确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PGLA埋线组和麝香药线埋线组各30例,两组患者埋线选穴相同,埋线手法相同,PGLA埋线组用PGLA植物蛋白线,麝香药线埋线组用自制麝香药液浸泡后的4.0医用缝合羊肠线.两组患者均隔4d埋线一次,每次选4~6穴,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后遗症均有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肢体功能均有恢复,麝香药线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3%,PGLA埋线组为8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药线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PGLA埋线组,麝香药线埋线治疗中风后遗症可以更好地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恢复劳动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禹锋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加味柴苓汤治疗肝癌腹水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肝癌腹水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顺铂和白介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柴苓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77% 和46.51%,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3+、CD4+、CD8+、NK四项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者四项指标均有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味柴苓汤辅助治疗肝癌腹水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适合推广.
作者:李卓伟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53例,采取专科常规治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腹痛、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症状积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腹痛、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症状积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68%,大于对照组的64.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协同缓解上腹痛、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症状,对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蒲应炎;潘奔前;殴宛新;周俊亮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息肉典型改变以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寻与幽门螺杆菌、病理组织学改变、舌象等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内镜下胃息肉的辨证规律.方法:选择我院胃息肉患者131例,观察患者内镜下黏膜像的特点,以及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内镜下四种中医证型与息肉分型及病理分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与息肉形态、黏膜色泽、Hp感染、舌质、舌苔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胃虚寒患者内镜下息肉表面粗糙或呈颗粒状改变;息肉表面充血或糜烂在气滞痰阻证、痰热郁结证、痰瘀互结证三个证型中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型;Hp感染在痰热郁结证与痰瘀互结证两种证型多见;舌淡苔薄白多见于脾胃虚寒证;舌红苔黄腻多见于痰热郁结证;舌质紫在痰瘀互结证型多见;气滞痰阻证型多见舌淡白或暗,苔白腻.结论:胃息肉中医证型与息肉黏膜形态、黏膜色泽、Hp感染、舌质、舌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
作者:魏茂桂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分析补肾壮骨方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基础组(n=32)与实验组(n=32).基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补肾壮骨方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腰背疼痛积分、晨僵时间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腰背疼痛积分、晨僵时间均优于基础组,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基础组的84.38%,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壮骨方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比较突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升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快速恢复.
作者:石红军;蒲祥虎;徐绍德 刊期: 2017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针灸康复护理应用在肢体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针灸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康复护理应用在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可改善康复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值得借鉴.
作者:李伟 刊期: 2017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