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陈万生;乔传卓
清开灵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由牛黄、板蓝根、黄芩、栀子、水牛角等组成.具有清热化痰、祛瘀通络、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近年来,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作者:庄志铨;贾江滨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经采用耳穴疗法治疗55例,有效率高达94%以上,其中28例采用84-1多功能电疗仪刺激耳穴,另27例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结果发现电疗仪刺激效果优于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疗法.此法简便易行 ,易于推广.
作者:宋春桃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国药典>1995年版Ⅰ部共收载中药成方及单方制剂398个品种,但仅有九味羌活丸、甘草浸膏、阿胶规定了总灰分含量;另有安宫牛黄丸、脑得生丸、脑得生片规定了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占总数1.5%.我们认为远远不够.
作者:贾善学;史宝荣;韩梅海;张君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风药治疗血证源于秦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奠定临床学基础;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极大地丰富于临床;宋代应用进一步拓展,且有<幼幼新书><妇人良方>专科分论;金元风药大家李东垣、朱丹溪作了很多理论探索,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明代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发挥;清代注重内风动血,使风药治疗血证逐步完善.
作者:郑国庆;罗克勤;王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计算机网络系统引进至住院部中,给医院住院环节带来了一场革命.住院药房、临床科及住院记账处旧的管理模式将随之改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置,不仅给医院医疗体制的改革树立了一个典范,而且对今后整个医疗体系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吴国庆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采用TLC法对新生化口服液中的当归、红参、白术、枳壳进行了定性鉴别,并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益母草中的盐酸水苏碱进行了含量测定 .
作者:李喜香;冯守文;罗燕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外用Ⅰ号液中大黄素的含量,以不低于0.6 mg/ml 作为质控指标.
作者:张传仙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我们医院从市场上进来一批药材,其中一味王不留行在炮制过程中爆花率未能达到1994年版<浙江炮制规范>的要求[1].取样仔细观察,其爆花率仅在57%~65%之间,即未爆花种子的种皮均已破裂,微露出黄褐色子叶,具特异香气、味淡微甜涩.据此,我们认为有伪品掺杂,而对原药材(混杂生品)作了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的鉴别.
作者:金芝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比较两种苦杏仁炮制品,在去皮和留皮中所含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的含量变化.结果两种苦杏仁炮制品都是留皮的所含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略高于去皮的苦杏仁,表明苦杏仁在炮制过程中没有必要去皮.
作者:向劲挺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阑尾脓肿临床有寒证、热证之分.寒证宜温化,用脓肿温化汤(当归、桂枝、附子、红花、赤芍、鹿角片、薏苡仁等);热证宜清化,用脓肿清化汤(桃仁、红花、三棱、金银花、地榆、玄参、薏苡仁、冬瓜仁等).肠梗阻以痛、呕、胀、闭四大症为主,其中以闭为主要矛盾,其治疗,于通降攻逐之中辨证加入少量桂枝或桔梗以通调气机,效果明显.
作者:张学颖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幼虫的干燥子座和幼虫的复合体.其性温,味甘,有填精补髓、益肺补肾、化痰止喘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痰饮喘咳、阳痿遗精、腰膝酸痛、虚劳咯血、自汗盗汗等证.由于其功效显著,来源稀少,价格昂贵,药材市场掺假品较多[1,2],现将冬虫夏草与几种掺伪品鉴别介绍如下(表1).
作者:彭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肉豆蔻来源为肉豆蔻科植物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具有遇中行气,适肠止泻之功效.在我院购进的多批肉豆蔻中,混有较多量的槟榔.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功能驱虫,泻下导滞,行气利水.由于两者的外观形状较为相似,不易鉴别,且功效不同,不能混同.为此,特将两者的外观性状和显微特征作一比较.
作者:程红耘;胡丽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有延及各种组织和各种脏器的倾向.尤其好发于儿童,而且易感染.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制了腮糊膏,经临床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其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联华;蔡抗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89年以来用柴芍六君汤加减治疗本病108 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明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作者:黄怀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苦味与辛味药配伍在临床应用中非常广泛,中药有辛、甘、酸、苦、咸、淡味等不同,除具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一切药物配伍共有的方法外,并有寒热同用、苦辛通降两种特殊配伍,兹对此二法加味论述.
作者:孙适人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概述了超微粉碎的特点,阐述了其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强调应加强基础研究,确定具体品种的适粒度.
作者:王爱武;吕文海;耿晖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笔者用王不留行治疗带状疱疹2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霞;孟洪霞;刘敏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笔者近年以补中益气丸合药治疗顽固性便秘等常见病证,效果满意、使用方便.现报告如下 .
作者:徐勤凤;张成元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防己为常用中药,系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之功效[1].近,笔者发现一种混伪品,与正品性状相似,经鉴定为毛茛科植物单叶铁线莲Clematis henryi Oliv.的干燥根,药材习称拐子药.为此,本文从性状、显微、紫外光谱三方面作了比较鉴别.
作者:雷永军;何建国;孟黎明;高运学;石李芳;朱远成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