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贤章;吴美平;谭明伟
目的:观察应用肌骨超声引导针刀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回顾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35例: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31~66岁,平均47.5岁;病史1 d~41个月.术后1周、2周及4周随访收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信息(ODI评分).术后10 min、1周及2周收集VAS评分信息.对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VAS评分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疗效.结果:1周后有5例病人ODI评分无好转,总有效率为85.7%.术后10 min VAS评分无改变7例,总有效率80%.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前后ODI评分、VAS评分分别行重复测量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定位准确,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疗效显著;2)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操作安全,无并发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时宗庭;刘恒平;于栋;王庆甫;张毅;杨骁侠;张清烽;王宝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介绍股骨转子间骨折非解剖复位“阳性支撑”的概念,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间,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均使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根据术后正位X线片近端骨折内侧皮质与远端骨折内侧皮质的对位关系分成三组,即阳性支撑(75例)、解剖复位(23例)、阴性支撑(12例).分别比较术前合并症、性别比、年龄组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尖顶距及术后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并发症、Harris评分,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术前及术中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合并内科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TA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测得的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及随访测得的颈干角、股骨颈长度、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支撑组要优于阴性支撑组.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非解剖复位阳性支撑允许骨折端有限滑动,起到二次稳定骨折端的作用,为骨折愈合创造适当的力学环境,能够让患者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璞;王洪彪;刘永国;高强;夏良瑞;田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112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结果:1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3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了愈合,按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优59例,良42例,中11例,优良率90.1%.术后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1例出现螺钉穿出.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且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周健生;吴征杰;陈小康;洪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100例LDH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针刺夹脊穴、委中穴联合腰椎牵引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腰椎牵引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腰腿痛评分(VAS)、腰部功能障碍(ODI)评分,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或者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1例失访,两组均无剔除病例.经过3周的治疗,组间差值比较,观察组在改善VAS评分、OD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2例患者出现牵引后腰痛症状略加重,但治疗结束后0.5h症状均消失.结论:针刺委中、夹脊穴联合腰椎牵引治疗LDH可改善患者腰腿痛、腰部活动障碍,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高小勇;武娜;王丕敏;高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8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术日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至术后第14天观察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第14天后,两组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浆粘度、血小板电泳时间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可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作者:马松涛;邱庆虎;王科;柏冰;李印鹏;孙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Masquelet技术诱导膜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3月龄SD大鼠,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均建立左侧胫骨长段骨缺损模型,并予以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术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骨碎补总黄酮67.5,202.5和607.5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取出骨水泥,切取诱导膜,检测诱导膜中BMP-2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灌胃6周后,各组BMP-2和VEGF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两两比较,低、中、高剂量组BMP-2和VEGF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高剂量组表达明显,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再次之,呈剂量依赖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骨碎补总黄酮均可促进大鼠Masquelet技术诱导膜中BMP-2和VEGF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高剂量组明显.
作者:王雷;王孝辉;张海龙;张彩丽;丁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分布与MRI影像学表现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LDH患者共136例,均行X线片及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75例、女61例;年龄19~67岁,平均(47.47±11.54)岁;病程1 d~3个月,平均(11.74±11.23)d.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神经根支配区放射性麻胀痛,其中L3~4为9例,L4~5为64例,L5 S1为63例.收集患者腰臀部压敏点分布情况及在MRI上明确突出节段、突出类型及改良Pfimn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情况.利用SPSS19.0的对应分析模块对LDH患者腰臀部压敏点与MRI影像表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突出节段方面:L3~4突出常见压敏点为腰三横突;L4~5突出常见压敏点为臀上皮神经、梨状肌;L5S1突出常见压敏点为髂腰韧带.不同突出类型在压敏点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分级方面:Ⅵ级常见压敏点为梨状肌;Ⅶ级常见压敏点为臀上皮神经、髂腰韧带;Ⅷ级常见压敏点为棘突及棘间.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与MRI影像学存在一定联系,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外治.
作者:梁冬波;李剑峰;王力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并选择行小切口内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疗效评估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系统.疼痛严重程度评定采用标准视觉类比量表(VAS),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评估.通过测量下肢负重全长X线片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分析膝关节力线和假体位置.测量术前和术后下肢力学轴线(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8~29个月,平均22个月.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VAS评分在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相比较,除KSS功能评分、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比较时,其功能状态基本稳定.在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下肢力学轴线及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术前与术后对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内翻畸形得到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满意,经治疗后下肢力线得到改善.
作者:杨伟铭;曹学伟;赵彩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茎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茎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影像学检查、疗效及转归等.结果:就诊时咽痛15例,咽异物感9例.37例患者中34例经口咽径路手术,3例行颈外径路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术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32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5例患者所有症状部分缓解,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结论:患者多以咽部不适前来就诊,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经口咽径路为主要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易新林;邓可斌;林友平;马欣;彭凌艳;李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6年8月,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69例,均为手术治疗后无感染性不愈合患者.抽取患者自身骨髓,通过分离、培养和扩增后得到纯化率达到95%以上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C臂机下,准确找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部位,将骨髓间充质细胞采取多点少量的办法,缓慢注射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部位.每月注射一次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共注射3次.注射完毕后第2个月复查时摄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6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个月,中位数5.5个月;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3个月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本组治愈65例,好转4例,治愈率94.2%.结论: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加速骨折愈合的特点.
作者:张中禹;谭勇海;鞠昌军;姜红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始发于腰部,出现下腰部、腰骶部、骶髂、臀部或腿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既没有明显的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1].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体征,缺乏影像学支撑,因而关于非特异下腰痛的病因至今尚没有清晰、统一的认识.解剖结构上看,腰骶部是人体躯干与下肢的结合处、转合点,是躯干经骨盆与自由下肢连接的桥梁,是腰椎大的受力单元,且该处韧带结构复杂、神经变异较多.近年来,有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的“骨错缝、筋出槽”学说,该学说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腰痛的关键病机[2,3],因而本文就“骨错缝、筋出槽”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作者:雷腾飞;胡零三;安军伟;陈博;詹红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改善股骨头坏死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针刀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法治疗,以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Harris优良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髋关节功能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4天、3个月与6个月髋关节功能总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疗法具有疼痛与功能改善迅速、疗效彻底持久,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保髋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李泰贤;沈丹青;薛志鹏;陈志伟;王荣田;刘道兵;何海军;谢斌;王均玉;陈卫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腰椎管狭窄症主因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生肥厚等一系列继发改变引起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或不伴静息性下肢神经症状的疾病[1].Porter首先提出降钙素对治疗腰椎管狭窄是有效的[2].不少研究者使用降钙素处理症状较轻的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后来研究者对其作用机理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且近年该机理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对降钙素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机理综述如下.
作者:梁雄勇;孙润芳;薛为民;赵聚峰;潘星源;张宝鉴;刘建雄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新西兰兔腰椎管狭窄动物模型BBB评分,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关节突及椎板病理形态学观察,探讨腰痹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月龄清洁级新西兰兔48只,体质量(2.80±0.75)kg,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新西兰大兔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实验药物组(C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D组),每组12只,采用椎板间开窗、自体骨回填和加压缝合的方式制作腰椎管狭窄症动物模型.于术后2,4,8及12周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观察,各组各时间点分别处死1,1,4及6只新西兰兔,并取L4和L5左侧关节突关节,L5椎板行病理学观察.术后8周确认手术成功,A组和B组给予蒸馏水灌胃,C组和D组分别给予腰痹颗粒、丹鹿通督片混悬液灌胃,于术后8周和12周分别取兔耳缘血,观察用药前后血清COMP,IL-1β和TNF-α浓度变化.结果:BBB评分显示,各时间点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及D3组于术后2,4及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3组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A组相比,3组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除B组外,C组和D组较术后8周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病理切片显示,术后2,4及8周,B,C及D3组显示关节突软骨不平整,伴有缺损和溃疡面,大量软骨细胞坏死,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椎板骨小梁破坏,椎板与硬膜囊粘连,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术后12周,C组和D组可见较多新生的骨小梁形成且成骨活跃,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血清学示,术后8周,B,C及D3组血清COMP,IL-1β及TNF-α浓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术后8周相比,除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血清COMP,IL-1β及TNF-α浓度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COMP浓度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β和TNF-α浓度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降低血清中COMP的浓度,从而改善关节突软骨功能,抑制IL-1β及TNF-α炎性表达可能是腰痹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贺志亮;王德成;李金学;顾骐;赵敏;靳骄;彭卓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S)[1],是指腰椎因应力不平衡发生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继发退行性改变,引起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狭窄造成一系列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症状的慢性腰椎疾患.DLSS早期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腰背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快,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要求临床治疗手段更加严谨与科学[2].潘明芒等[3]认为,对于轻中度DLSS患者应该开展个性化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DLSS早期症状是切实可行的.近年来以训练深层稳定肌巩固脊柱动态稳定性的核心肌群训练发展迅速,有大量相关文献报道.目前虽可见核心肌群功能训练对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症状治疗的临床报道,但对其应用机制尚缺乏研究,在临床应用中缺乏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新研究进展,探讨核心肌群功能训练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关系及其应用优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毕华焱;张德宏;王兴盛;赵宁;温剑涛;邓昶;刘宗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合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科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采用关节镜下“8“字缝合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记录手术前后IKDC2000评分及Lsholm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左右复查X线提示骨折线模糊;膝关节活动范围较手术之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膝关节前抽屉试验阴性;末次随访时IKDC2000评分及Lsholm评分术前比较改善.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合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华贤章;吴美平;谭明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探讨补气通络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Aβ蛋白、ET及NO表达的影响,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损伤病理变化及术后中医药对神经损伤修复的干预机制.方法:将60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及B组(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A组,术后常规治疗,B组,术后第2天补阳还五汤口服十术后常规治疗.检测术后血液中不同时间点的Aβ蛋白、ET及NO相关指标,颈椎JOA评分,术前与术后第4周肌电图检测神经根损伤情况;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节点各个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比较对照组,在术后第1周和第4周血液中ET和NO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血液中Aβ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血液中Aβ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周、第4周颈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肌电图检测神经根损伤阳性情况:治疗组阳性患者3例,对照组阳性患者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补气通络法,口服补阳还五汤能够使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血液中ET和NO降低,对血液中Aβ蛋白含量有动态调节作用;说明补阳还五汤对参与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恢复的理化因子有调节作用,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晓东;翟明玉;欧传双;赵海博;舒高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石氏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中期症状改善特点.方法:对前期完成石氏针药治疗的270例受试者,分别于扭伤后第6个月及第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与观察,评价石氏针药结合治疗后踝关节扭伤再发次数、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VAS疼痛评分及VAS满意度评分等,明确石氏针药结合疗法治疗的优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前期按随机数字表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针药结合组、绷带固定组或功能锻炼组,在扭伤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进行随访,3组在临床疗效观察中,组间AOFAS踝后足量表评价、VAS疼痛分级及满意度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伤后第6个月随访时3组AOFAS总分疗效指数评价总有效率均为100%;伤后第12个月随访时3组总有效率均为100%.3组中期疗效指数评价结局一致,安全性评价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伤后第6个月随访时石氏针药结合组VAS满意度变化改善率为86.8%,绷带固定组VAS满意度变化改善率为78.8%,功能锻炼组VAS满意度变化改善率为68.5%;扭伤后第12个月随访时石氏针药结合组VAS满意度变化改善率为80.2%,绷带固定组VAS满意度变化改善率为77.6%,功能锻炼组VAS满意度变化改善率为76.6%;石氏针药结合组满意度变化优于绷带固定组和功能锻炼组.踝关节扭伤的再发率3组一致,无关节不稳或出现反复扭伤.结论:石氏针药结合方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中期疗效确切,临床运用安全,VAS满意度改善率优于绷带固定方案和功能锻炼方案.
作者:季伟;赵咏芳;郭海玲;李涛;张学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细银针和银质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及满意度,为细银针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细银针治疗和银质针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以及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细银针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与银质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银质针组.结论:细银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与银质针治疗疗效相当,且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茂林;梁琳;范向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临床运用小针刀松解剥离联合手法整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痛畀帖对小针刀松解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9例肩周炎患者分为痛畀帖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51例).两组患者患肩均给予小针刀松解剥离术及手法整复术,A组患者患肩处加用痛畀帖治疗.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并比较术后1d,3d及1周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为81.25%(其中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4例),B组有效率为78.43%(其中痊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2例),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松解剥离术联合手法整复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加用痛畀帖术后镇痛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感.
作者:帅波;孙敏;沈霖;杨艳萍;马陈 刊期: 2018年第04期